既夕禮第十三
[疏]《既夕》第十三。
鄭《目錄》云:“《士喪禮》之下篇也。既,已也。謂先葬二日,已夕哭時,與葬一日。凡朝廟日,請啟期,必容焉。此諸侯之下士一廟,其上士二廟,則既夕哭先葬前三日。《大戴》第十五,《小戴》第十四,《別錄》名《士喪禮》下篇第十三。”
釋曰:鄭《目錄》云“《士喪禮》下篇”者,依《別錄》而言,以其記下士之始死,乃記葬時,而總記之,故名《士喪禮》下篇也。鄭又云“先葬二日與葬一日”者,驗經云“既夕哭請啟期告于賓”,明旦夙興開殯,即遷于祖一日,又厥明即葬,故知是葬前二日與葬一日也。云“必容”者,請啟期在葬前二日,中容朝廟一日,故云必容焉。鄭又云“此諸侯下士一廟,其上士二廟,則既夕哭先葬前三日”者,以其一廟則一日朝,二廟則二日朝,故葬前三日中,容二日,故三日。若然,大夫三廟者,葬前四日;諸侯五廟者,葬前六日;天子七廟者,葬前八日,差次可知。
既夕哭,(既,已也。謂出門哭止,復外位時。)
[疏]“既夕哭”。
注“既已”至“位時”。
釋曰:此經論既夕哭,請啟期之事。夕哭者,是主人朝夕哭,在殯宮阼階之下,禮將請啟殯之時,主人於夕哭訖,出寢門,復外位,故鄭云“謂出門哭止,復外位時”者。鄭知復外位請者,見上篇卜日禮云“既朝哭,皆復外位”,朝夕之哭,其禮并同,明知此請啟期,亦在復外位時。若然,上篇卜日禮云“既朝哭,皆復外位”,此不於既朝哭而待既夕哭者,謂明日之朝始啟殯,又不可隔夕哭,故於既夕請也。但復外位之時,必有吊賓來亦在外位,故請期因告賓也。
請啟期,告于賓。(將葬,當遷柩于祖,有司於是乃請啟聿之期於主人以告賓,賓宜知其時也。今文啟為開。)
[疏]“請啟期告于賓”。
注“將葬”至“為開”。
釋曰:云“將葬,當遷柩于祖,有司於是乃請啟聿之期於主人以告賓”者,鄭解時未至,而豫前二日夕哭之後,出於門外位請期者,明旦須啟聿以柩朝于祖,故有司於此時請啟聿之期告賓,使知而來赴吊之事也。
夙興,設盥于祖廟門外。(祖,王父也。下士祖禰共廟。)
[疏]“夙興”至“門外”。
注“祖王”至“共廟”。
釋曰:自此盡“階”,論豫於祖廟陳饌之事。言“夙興”者,謂夕哭請期訖,明旦早起豫設盆盥於祖廟門外,擬舉鼎之人盥手。案小斂設盆盥在東堂下,大斂設盥於門外,雖不言東方,約小斂盥在東堂下,則大斂盥亦門外東方。此下陳鼎如大斂奠,則此設盥亦在門外東方,如大斂也。云“祖,王父也”者,案《祭法》云:“曰考廟,曰王考廟。”此云王父,王父之言出於彼。云下士祖禰共廟者,又《祭法》云:“士二廟,官師一廟。”鄭注云:“官師,中士、下士。”案下記云“其二廟,則饌于禰”,則此經所朝據一廟者而言,設盥于祖,是下士一廟,祖禰共廟,據尊者而言也。
陳鼎皆如殯,東方之饌亦如之。(皆,皆三鼎也。如殯,如大斂既殯之奠。)
[疏]“陳鼎”至“如之”。
注“皆皆”至“之奠”。
釋曰:案上文,殯後大斂之陳三鼎,有豚、魚、臘,在廟門外,西面北上,此陳鼎亦如之。云“東方之饌亦如之”者,彼大斂時,云“東方之饌,兩瓦С,其實醴酒,豆兩,其實葵菹芋、蠃醢,兩籩,無,布巾,其實栗不擇,脯四廷”,故今云東方之饌亦如之。云“皆,皆三鼎也”者,以其言“皆”,明非一鼎,皆三鼎可知。又不言外內,即門外及陳於阼階下,亦西面北上。外內同云如殯,如大斂,既殯之奠者,以其大斂於阼階,即移于棺而殯之,殯訖,乃于室中設大斂之奠。即大斂奠在殯後,恐於殯時別有奠,故明之,云“如殯,如大斂既殯之奠”也。
夷床饌于階。(夷之言尸也。朝正柩,用此床。)
[疏]“夷床饌于階”。
注“夷之”至“此床”。
釋曰:云“夷之言尸也”者,遷尸於堂亦言夷尸,盤衾皆依尸而言,故云夷之言尸也。云“朝正柩,用此床”者,謂柩至祖廟兩楹之,尸北首之時乃用此床,故名夷床也。
二燭俟于殯門外。(早ウ,以為明也。燭用。)
[疏]“二燭”至“門外”。
注“早ウ”至“用”。
釋曰:自此盡“夷衾”,論啟殯及變服之事。二燭者,以其發殯宮二者,下云“燭入”,注云:“徹與啟聿者。”故於此豫備之。云“燭用蒸”者,案《周禮甸師》云:“以薪蒸,役外內饔。”注云:“大曰薪,小曰蒸。”又案《少儀》云:“主者執燭抱ㄡ。”鄭云:“未曰ㄡ。”ㄡ即蒸,故云燭用蒸也。
丈夫ヮ,散帶垂,即位如初。(為將啟變也。此互文以相見耳。ヮ,婦人之變。《喪服小記》曰:“男子免而婦人ヮ,男子冠而婦人笄。”如初,朝夕哭門外位。)
[疏]“丈夫”至“如初”。
注“為將”至“外位”。
釋曰:云“為將啟變也”者,凡男子免與括發散帶垂,婦人ヮ皆當小斂之節,今於啟殯時,亦見尸柩,故變同小斂之時,故云為將啟變也。云“此互文以相見耳。ヮ,婦人之變”者,ヮ既是婦人之變,則免是男子之變。今丈夫見其人不見免,則丈夫當免矣。婦人見其ヮ不見人,則婦人當ヮ矣,故云互文以相見耳。引《喪服小記》者,證見未成服已前,男子免而婦人ヮ,既成服以後,男子冠婦人笄。若然,小斂之時,靳衰男子括發,齊衰以下男子免,不言男子括發者,欲見啟殯之後,雖斬衰亦免而無括發。知者,案《喪服小記》云:“緦小功,虞卒哭則免。”注云:“棺柩已藏,嫌恩輕,可以不免也。言則免者,則既殯先啟之,雖有事不免。”以此而言,先啟不免,則啟當免矣。又《喪服小記》云:“君吊,雖不當免時也,主人必免,不散麻,雖異國之君,免也。親者皆免。”注云:“不散麻者,自若絞垂,為人君變,貶於大斂之前,既啟之後也。親者,大功以上也。”注直言不散麻,貶於既啟之後,則主人著免不貶矣。以此言之,啟後主人著免可知。若啟後著免,亦是貶矣。若然,後至卒哭,其服同矣。以其反哭之時,更無變服之文,故知同也。云“婦人ヮ”及“婦人笄”者,若未成服之時,婦人ヮ無笄,故空云“ヮ”。成服之後,婦人ヮ即有笄,故《喪服》斬衰婦人云“箭笄”。《檀弓》云:“南宮纟舀之妻之姑之喪,夫子誨之ヮ。”蓋榛以為笄,是成服有笄明矣,是以婦人成服云笄也。云“散帶垂”者,小斂節大功已上,男子皆然。若小功已下,及婦人,無問輕重,皆初而絞之。云“如初,朝夕哭門外位”者,但經直云“即位如初”,知如門外位者,以下經始云“主人拜賓,入即位袒”,明知此未入門,在門外如朝夕哭位也。
婦人不哭,主人拜賓,入,即位,袒。(此不象如初者,以男子入門不哭也。不哭者,將有事,止ん囂。)
[疏]“婦人”至“位袒”。
注“此不”至“ん囂”。
釋曰:云“此不蒙如初者,以男子入門不哭”者,案上篇朝夕哭云:“主人即位,辟門。婦人撫心,不哭。主人拜賓,旁三,右還入門哭,婦人踴。”此主人入門不哭,婦人不哭,不踴,故不得蒙如初也。云“將有事”者,謂將有啟殯之事也。
商祝免、袒,執功布入,升自西階,盡階,不升堂。聲三,啟三,命哭。(功布,灰治之布也,執之,以接神為有所拂扌方也。聲三,三有聲,存神也。啟三,三言啟,告神也。舊說以為聲,噫興也。今文免作纟免。)
[疏]“商祝”至“命哭”。
注“功布”至“作纟免”。
釋曰:云“功布,灰治之布也”者,亦謂七升以下之布也。云“執之以接神,為有所拂扌方也”者,拂扌方猶言拂拭,下經云“商祝拂柩用功布”,是拂拭去塵也。此始告神而用功布拂扌方者,謂拂扌方去兇邪之氣也。云“三有聲,存神也”者,案《曾子問》亦云“祝聲三”,鄭云:“警神也。”即此存神也。云“舊說以為聲,噫興”者,鄭注《曾子問》云:“聲,噫歆。”不云舊說,亦是舊說也。
燭入。(徹與啟聿者。)
[疏]“燭入”。
注“徹與啟聿者”。
釋曰:上云“二燭”,此鄭云“徹與啟聿”,則一燭於室中,徹奠;一燭於堂,照開殯聿也。
祝降,與夏祝交于階下,取銘置于重。(祝降者,祝徹宿奠降也。與下祝交,事相接也。夏祝取銘置于重,為啟聿遷之。吉事交相左,兇事交相右。今文銘皆作名。)
[疏]“祝降”至“于重”。
注“祝降”至“作名”。
釋曰:此祝不言商夏,則周祝也。燭既入室,周祝從而入室,徹宿奠降,降時夏祝自下升取銘,降置于重,為妨啟殯故也。云“祝降者,祝徹宿奠降也”者,謂昨暮所設夕奠,經宿,故謂之宿奠也。此宿奠擬朝廟所用,即下云“重先奠從”者是也。此奠所徹所置之處雖不言,案上篇大斂遷,小斂奠于序西南,此亦序西南可也。云“吉事交相左”者,則《鄉射》、《大射》皆云“降與射者交於階下相左”是也。云“兇事交相右”者,此兇事不言交相左者,以兇事反於吉,明交相右可知。交相右者,周祝降階時當近東,夏祝升階當近西,是交相右也。云“今文銘皆作名”者,此銘及下陳明器云“取銘置于茵”,二者皆名,但銘書作名,亦通一涂也。
踴無。(主人也。)
[疏]“踴無”。
注“主人也”。
釋曰:下文云“商祝拂柩”,則踴無,當知開棺柩之時,以其踴為哀號之已甚,故知主人也。
商祝拂柩用功布,無用夷衾。(拂,去塵也。無,覆之,為其形露。)
[疏]“商祝”至“夷衾”。
注“拂去”至“形露”。
釋曰:開柩已出時,是棺南首,夷衾本擬覆柩,故斂時不用。今得覆棺,於後朝廟及入廣,雖不言用夷衾,又無徹文,以覆棺言之,當隨柩入廣矣。
遷于祖,用軸。(遷,徙也。徙於祖,朝祖廟也。《檀弓》曰:“殷朝而殯於祖,周朝而遂葬。”蓋象平生,將出必辭尊者。軸,共軸也。軸狀如轉轔,刻兩頭為軹,共狀如長床,穿程。前後著金而關軹焉。大夫諸侯以上,有四周,謂之盾。天子畫之以龍。)
[疏]“遷于祖用軸”。
注“遷徙”至“以龍”。
釋曰:自此盡“由足西面”,論以柩朝廟之事。云“遷于祖用軸”者,謂朝廟之時,從殯宮遷移于祖廟,朝時用共軸載之。案《士喪禮》將殯云:“棺入,主人不哭,升,棺用軸。”則遷于祖時,亦升共軸於階上,載之挽柩而下。若然,未升饌,陳之當在堂下,是以下記云:“夷床共軸,饌于西階東。”注云:“明階者,位近西,夷床饌于祖廟,共軸饌于殯宮。”而言階,明在堂下也。云“《檀弓》曰殷朝而殯于祖”者,殷人將殯之時,先朝廟訖,乃殯,至葬時不復朝也。云“周朝而遂葬”者,周人殯于路寢,至葬時乃朝,朝訖,而遂葬。引之者,證經將葬朝祖之事。云“蓋象平生將出必辭尊”者,《曲禮》云“出必告,反必面”是也。案《聘禮》大夫將出聘,告于禰乃行,介無告禰之事,故不得象之。云“軸,共軸也”者,下記云“夷床共軸”是也。云“軸,狀如轉轔”者,此以漢法況之,漢時名轉軸為轉轔,轔,輪也,故《士喪禮》云“升棺用軸”,注云:“軸,共軸也。共狀如床,軸其輪,免而行。”是以輪為轔也。云“刻兩頭為軹”者,以軸頭為軹,刻軸使兩頭細,穿入共之兩髀,前後二者皆然。云“共狀如長床,穿呈,前後著金而關軸焉”者,此共既云長如床,則有先後兩畔之木,狀如床髀,厚大為之,兩畔為孔,著金釧於中,前後兩畔皆然,然後關軸於其中。言呈者,以其厚大可以容軸,故名此木為呈也。云“大夫諸侯以上有四周,謂之盾”者,大夫殯葬,雖不用盾,士朝廟用共軸,則大夫朝廟當用盾。諸侯天子殯葬、朝廟皆用盾。但天子畫轅為龍,謂之龍盾。《檀弓》諸侯云“盾”,天子云“涂龍盾”是也。此盾皆有四周為盾,故名為盾也。
重先,奠從,燭從,柩從,燭從,主人從。(行之序也。主人從者,丈夫由右,婦人由左,以服之親疏為先後,各從其昭穆。男賓在前,女賓在後。)
[疏]“重先”至“人從”。
注“行之”至“在後”。
釋曰:此論發殯宮鄉祖廟之次序。柩之前後皆有燭者,以其柩車為隔,恐ウ,故各有燭以道。若至廟,燭在前者升正柩,在後者在階下,升柩,故下記云“燭先入者,升堂東楹之南,西面。後入者,西階東北面在下”是也。云“主人從者,丈夫由右,婦人由左,以服之親疏為先後”者,經直云“主人從”者,以主人為首者而言,故鄭總舉男子婦人并五服而言,知男子由右,婦人由左者,以《內則》云:“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鄭云:“地道尊右。”彼謂吉時,此雖兇禮,亦依之也。云“親疏為先後,各從其昭穆”者,假令昭親,則在先,昭疏,則在後。就同昭穆之中,又以年之大小為先後,男從主人後,女從主婦後。云“男賓在前,女賓在後”者,謂無服者亦各從五服男子、婦人之後為序也。
升自西階。(柩也。猶用子道,不由阼也。)
[疏]“升自西階”。
注“柩也”至“阼也”。
釋曰:云“猶用子道,不由阼也”者,案《曲禮》云為人子者,“升降不由阼階”,今以柩朝祖,故用子道,不由阼也。
奠俟于下,東面北上。(俟正柩也。)
[疏]“奠俟”至“北上”。
注“俟正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