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方》云∶腎著之為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所以如水洗狀,又不渴,小便自利,食腎著湯主之∶甘草(一兩) 干姜(二兩) 茯苓(四兩) 術(四兩)四味,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腰中即溫。(今按∶《集驗方》無術。)《僧深方》茯苓湯,治腎著之為病,從腰以下冷痛而重如五千錢腹腫方∶飴膠(八兩) 白術(四兩) 茯苓(四兩) 干姜(二兩) 甘草(二兩)凡五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飴,令烊,分四服。
治肝病方
《病源論》云∶肝氣盛,為血有余,則病目赤,兩脅下痛引小腹,善怒。氣逆則頭眩,耳聾得太《千金方》治肝虛寒,脅下痛,脹滿氣急;眼昏濁,視物不明,檳榔湯方∶母姜(七兩) 附子(七兩) 檳榔(二十四枚) 茯苓(三兩) 桔梗(四兩) 橘皮(三兩) 白術九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又云∶治肝實熱,目痛,胸滿氣急塞,瀉肝前胡湯方∶前胡(三兩) 秦皮(三兩) 細辛(三兩) 梔子仁(三分) 黃芩(三兩) 蜀升麻(三兩) 蕤核升) 芒硝(三兩)十一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二服。
《錄驗方》補肝湯,治肝氣不足,脅下滿,筋急,不得太息,厥疝搶心,腳中痛,兩目不明牛黃(一兩) 烏頭(四兩) 柏子(四兩) 大棗(二十枚) 龍膽(四兩)凡五物,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一服令盡。
《僧深方》瀉肝湯,治肝氣實,目赤若黃,脅下急,小便難方∶人參(三兩) 生姜(五兩) 黃芩(二兩) 半夏(一升,洗) 甘草(二兩) 大棗(十四枚)凡六物,切,水五升,煮半夏令三四沸,納藥,后納姜,煎取二升,去滓,分二服,羸人三
治心病方
《病源論》云∶心氣盛,為神有余,則病胸內痛,脅支滿。膺、背、 髀間痛,兩臂內痛,恍惚,《千金方》治心虛寒,心中滿脹,悲憂,或夢山丘平澤半夏補心湯方∶半夏(六兩,洗) 宿姜(三兩) 茯苓(三兩) 白術(四兩) 防風(二兩) 桂心(三兩) 遠志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錄驗方》治心上虛熱,胸中時痛,口生瘡,四大羸乏少氣方∶茈胡(四兩) 升麻(三兩) 黃芩(三兩) 生地黃(八兩) 夕藥(四兩) 地骨白皮(五兩) 枳凡九物,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
《耆婆方》治人心中熱風,見鬼來親合陰陽,旦便力乏,黃瘦不能食,日日轉羸方∶龍膽(三分) 苦參(三分)上二味,為散,以白米飲一服一錢,日二服,忌豬肉酒面。
治脾病方
《病源論》云∶脾氣盛,為形有余,則病腹脹,溲不利;身重口苦饑,足痿不收,行善摯,腸鳴。是為脾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刪繁方》療脾虛寒,勞損氣脹,噫滿,食不下通,噫消食方∶豬膏(三升) 宿姜汁(五升) 吳茱萸(一升) 白術(一升)搗茱萸等二物為散,納姜汁膏中,煎取六升,溫酒進方寸匕,日再服。
《千金方》治脾實熱,舌本強直,或夢歌樂而體重不能行,瀉熱湯方∶茈胡(三分) 茯苓(三分) 玄參(二分) 大青(二分) 龍膽(三兩) 細辛(三分) 杏仁(四九味,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極要方》療脾熱,內熱唇燥渴,多腫身重方∶以生地黃五兩,搗之以水,絞取汁漬梅,蜜和服之。
又方∶取芹菜汁一升,一服。
又方∶麥門冬汁服之。
《廣濟方》主脾胃中熱,渴欲得飲冷水,不下食方∶茯苓(四兩) 甘草(二兩) 石膏(五兩) 地骨白皮(三兩) 茅根(切,一升)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忌熱面、熱肉、海藻、豬、蒜。
《僧深方》溫脾湯,治脾氣不足,虛弱下利,上入下出方∶干姜(三兩) 人參(二兩) 附子(二兩) 甘草(三兩) 大黃(三兩)凡五物,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應得下去毒實,甚良。
治肺病方
《病源論》云∶肺氣盛,為氣有余,則病喘咳上氣, 背痛,汗出。尻、陰、股、膝、(報息《千金方》治肺虛寒乏氣,小腹拘急,腰痛,羸瘠(瘦也)百病,小建中湯方∶大棗(二十枚) 干姜(三兩) 夕藥(二兩) 甘草(三兩) 桂心(三兩)五味,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納飴八兩,煮三沸,分三服。
又云∶治肺實熱則胸 仰息泄氣除熱方∶枸杞根皮(二升,切) 白前(三兩) 石膏(八兩) 杏仁(三兩) 橘皮(五兩) 白術(五兩)六味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煎兩三沸,分三服。
治腎病方
《病源論》云∶腎氣盛,為志有余,則病腹脹,飧泄,體腫,喘咳,汗出目黑,小便黃。
是也《千金方》治腎氣虛寒,陰痿,腰脊痛,身重緩弱,言音混濁,陽氣頓絕方∶生地黃(五斤,干) 蓯蓉(八兩) 白術(八兩) 巴戟天(八兩) 麥門冬(八兩)茯苓(八兩)兩) 干姜(五兩)十二味,為散,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云∶治腎實熱,小腹脹滿,四肢正黑,耳聾,夢腰脊離解,夢伏水等氣急,瀉腎湯方∶大黃(三兩,以水一升,密器中宿漬,碎如雀頭大) 生地黃(五兩) 甘草(二兩) 茯苓(三硝(三兩)十味,以水九升,煮取七味,取二升五合,去滓。別漬大黃,納藥汁中,更取二升三合,去《耆婆方》治腎氣虛,則夢使人見舟船溺人。冬時夢見伏水中,及在水行,若有恐畏,惡人秦膠 石斛 澤瀉 防風 人參(各一分) 茯苓 黃芩 干地黃 遠志(各八分)十味,切,搗篩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二。
治大腸病方
《病源論》云∶大腸氣盛則為有余,則病腸內切痛,如錐刀刺,無休息,腰背寒痹,攣(力大腸《千金方》治大腸虛寒,利下青白,腸虛雷鳴相逐黃連補湯方∶黃連(四兩) 茯苓(三兩) 芎 (三兩) 酸石榴皮(五具) 地榆(五兩) 伏龍肝(雞子大一六味,切,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下伏龍肝屑,攪撓調,分三服。
又云∶治大腸實熱,腹脹不通,口生瘡,生姜泄腸湯方∶宿姜(三兩) 橘皮(三兩) 大棗(十四枚) 青竹茹(三兩) 生地黃(十兩) 桂心(一兩) 黃十一味,切,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小腸病方
《病源論》云∶小腸氣盛為有余,則病小腸熱,焦竭干澀,小腹 脹,是為小腸之氣實也,則《千金方》治小腸虛寒,痛下赤白,腸滑,腹中懊 ,補陽方∶干姜(三兩) 當歸(四兩) 黃柏(四兩) 地榆皮(四兩) 黃連(三兩) 阿膠(三兩) 石榴皮七味,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下膠煮烊,分三服。
又云∶治小腸實,熱脹口瘡紫胡瀉陽方∶紫胡(三兩) 橘皮(三兩) 黃芩(三兩) 澤瀉(三兩) 枳實(三兩) 旋復花(三兩) 升麻(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膽病方
《病源論》云∶膽氣盛為有余,則病腹內冒冒(干也,突也,莫報反)不安,身軀(去迂反,宿汁,心膽氣之虛也《千金方》治膽腑實熱,精神不守,瀉熱,半夏千里水湯方∶半夏(三兩) 酸棗仁(五合) 黃芩(一兩) 遠志(二兩) 茯苓(二兩) 宿姜(三兩) 秫米(凡八物,細切,取長流水五斗,先煮秫米,令蟹目沸,揚之三千過,澄清,取六升煮藥,取
治胃病方
《病源論》云∶胃氣盛為有余,則病腹 脹,氣滿,是為胃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胃氣饑而《千金方》治胃虛冷,少氣口苦,身體無澤,補胃湯方∶防風(二兩) 柏子仁(二兩) 吳茱萸(三兩) 細辛(二兩) 甘草(一兩) 桂心(二兩) 橘皮凡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云∶治胃實瀉胃熱湯方∶梔子仁(三兩) 夕藥(四兩) 白術(五兩) 茯苓(二兩) 生地黃汁(一升) 夜干(三兩) 升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黃汁,煮兩沸;次下蜜,煎取三升,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