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胸痛方
《病源論》云∶胸脅痛者,由膽(都敢反)與肝及腎(時(shí)忍反)之支脈虛,為寒氣所乘故也。此胸脅相引《葛氏方》∶治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堅(jiān)痞急痛,肌中苦痹,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殺人橘皮(一升) 枳實(shí)(四枚) 生姜(半斤)水四升,煮取二升,分為再服。(今按∶《短劇方》∶枳實(shí)三兩,水五升。)又云∶若已瘥復(fù)更發(fā)者∶取韭根五斤,搗絞取汁,飲之立愈。
《千金方》云∶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堅(jiān)滿痞急痛,肌中苦痹,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中短氣枳實(shí)(四枚) 濃樸(三兩) 薤白(一斤) 栝蔞子(一枚) 桂心(一兩)五味,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
《錄驗(yàn)方》治胸痛達(dá)背不得臥方∶大栝蔞實(shí)(一枚,搗) 薤白(三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生姜(六兩,)切凡四物,切,以清白漿一斗,煮取四升,一服一升。
《極要方》療胸滿氣筑心腹中冷方∶半夏〔一升(洗)〕 桂心(八兩) 生姜(一斤)上,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七合,日三服。
《醫(yī)門方》療冷氣胸中妨(害也)滿或痛方∶半夏(四兩) 生姜(五兩) 濃樸(四兩,炙)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二服,服相去八九里,頓服二三劑。
治脅痛方
《病源論》云∶邪氣客于足少陽(yáng)之絡(luò),令人脅痛。
《葛氏方》治脅卒痛如得打方∶以繩橫度兩乳中間,屈繩從乳橫度,以起痛脅下灸繩下屈處三十壯。
《短劇方》治脅下偏痛,發(fā)熱,其脈弦,此寒也。當(dāng)以溫藥下其寒。大黃附子湯方∶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 細(xì)辛(二兩)凡三物,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千金方》治冷氣脅下往來(lái),沖胸膈(古核反,胸內(nèi)也),痛引脅背悶當(dāng)歸湯方∶當(dāng)歸(二兩) 吳茱萸(二兩) 茯苓(一兩) 桂心(二兩) 干姜(三兩) 枳實(shí)(一兩) 人參(十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一服八合,日三。治尸注亦佳。(今按∶《極要方》有干地又云∶治兩脅下痛方∶熱湯漬兩足,冷則易。
治心痛方
《病源論》云∶心痛者,風(fēng)冷邪氣乘于心也。其病發(fā),有死者,有不死成疹者。心為諸臟主其《葛氏方》治卒心痛方∶當(dāng)力以自坐。若男子病者,令婦人以一杯水與飲之。若婦人病者,令男子以一杯水與飲之。
又方∶吳茱萸五合,桂一兩,酒二升,煮取一升,分二服。
又方∶吳茱萸二升,生姜四兩,豉一升,酒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方∶切生姜,若干姜切半升,以水二升,煮得一升,去滓,頓服之。
又方∶取灶中熱灰,篩去炭芥,燔熨心上,冷復(fù)易。
《錄驗(yàn)方》治卒心痛方∶蒸大豆若煮之,以囊盛更燔,以熨心上,冷復(fù)易之。已熨之豆不可令畜生犬等食之,即死。
又云∶治人心痛懊(于報(bào)反) (于報(bào)反,惱也), (于緣反,憂也)悶(莫困反)筑筑(音竹),桂心(半兩) 茱萸(二升) 夕藥(三兩) 當(dāng)歸(二兩) 生姜(半斤)凡五物,切,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服一升,日三夜一。有驗(yàn)。無(wú)生姜用干姜五兩代。
《備急方》治心痛方∶極咸作鹽湯,飲三升,吐則即瘥。
《耆婆方》治卒心痛欲死方∶吳茱萸(三兩) 夕藥(三兩) 桂心(三兩)上,以淳酒大一升生煮之,令有半升在,頓服。
《僧深方》治卒心痛方∶當(dāng)歸(二兩) 夕藥(一兩) 桂心(一兩) 人參(一兩) 梔子(二十一枚)五物, (弗禹反)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服五服。
又云∶治三十年心痛附子丸方∶人參(二兩) 桂心(二兩) 干姜(二兩) 蜀附子(二兩) 巴豆(二兩)凡五物,下篩,蜜丸如大豆,先食服三丸,日一。神良。
《新錄方》治心痛方∶飲井花水二升。
又方∶以熱湯漬手足,以瘥為度。
又方∶燒秤錘令赤,投二升酒中,分二服。
又方∶水服米粉一匙。
《集驗(yàn)方》治卒心痛方∶桂心(八兩)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鑒真方》治心痛方∶大驗(yàn)酢半升,切,蔥白一莖,和煎頓服,立愈。
《范汪方》治卒心痛一物桂心散方∶桂心(一兩)為散,溫酒服方寸匕,日三,不飲酒,以米飲服之。
又云∶備急丸方∶巴豆(一分) 大黃(二分) 干姜(二分)搗篩,共冶巴豆合丸如大豆。有急,取二三丸,以水服之。
《如意方》治卒心痛術(shù)∶畫地作五字,撮中央,以水一升,攪飲之。
《短劇方》解急蜀椒湯主寒疝心痛如刺,繞臍絞痛,腹中盡痛,白汗自出欲絕方∶蜀椒〔三百枚(一方二百枚)〕 附子(一枚) 粳米(半升) 干姜(半兩) 大棗(三十枚) 半夏凡七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湯成熱服一升,不瘥復(fù)服一升。數(shù)用,治心痛最良。
《千金方》云∶九痛丸主九種心痛∶一、蟲心痛;二、注心痛;三、風(fēng)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飲心痛;七、冷心痛;八、熱心痛;九、生來(lái)心痛。此方悉主之,并治附子(二兩) 巴豆仁(一兩) 生野狼毒(一兩,炙令極香,稱) 人參(一兩) 干姜(一兩) 吳六味,蜜和,空腹服如梧子三丸。卒中惡腹痛,口不能言者,二日一服。連年積冷,流注心又方∶桃白皮煮汁,空腹服之。
又云,凡暴心痛,面無(wú)色欲死方∶以布裹鹽如彈丸,燒令赤,置酒中消,服之。
又云∶灸心痛方∶心懊 (惱也),徹痛煩逆,灸心俞百壯。
心痛如刀,刺氣結(jié)∶(灸膈俞七壯。)心痛胸痹∶(灸膻中百壯。)心痛冷氣上∶(灸龍頭百壯,在心鳩尾頭上行一十半。)心痛惡氣上,脅急痛∶(灸通谷五十壯,在乳十二寸。)心痛暴絞急絕欲死∶(灸神府百壯,附心鳩尾,正心有忌。)心痛暴惡風(fēng)∶(灸巨厥百壯。)心痛胸脅滿∶(灸期門有年壯。)心痛堅(jiān)煩氣結(jié)∶(灸太倉(cāng)百壯。)以上《短劇方》同之。
《救急單驗(yàn)方》冷心痛方∶吳茱萸(一升) 桂心(三兩) 當(dāng)歸(三兩)搗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再,漸加三十丸,以知為度。
又云∶蛔心痛方∶取蛐(音曲) (是演反)糞,燒令赤,末之,酒服驗(yàn)。
又云∶一切心痛方∶生油半合,溫服立愈。
又方∶服當(dāng)歸末方寸匕,和酒服瘥。
《孟詵食經(jīng)》治心痛方∶酢研青木香服之。
治腹痛方
《病源論》云∶腹痛者,由腑臟虛,冷熱之氣客于腸胃募原之間,結(jié)聚不散,正氣與邪氣交《葛氏方》治卒腹痛方∶書舌上作“風(fēng)”字。
又方∶搗桂下篩,服三方寸匕??鄥⒁嗉眩山嗉?。
又方∶食鹽一大握,多飲水送之,當(dāng)吐即瘥。
又方∶掘土作小坎,以水滿坎中,熟攪取汁飲之。
又方∶令人騎其腹,尿臍中之。
又方∶米粉一升,水二升,和飲之。
《如意方》治卒腹痛術(shù)∶書紙作兩蜈蚣相交,吞之。(今按∶《葛氏方》同之。)《醫(yī)門方》治腹痛方∶桂心三兩,切,以水一升八合,煮得八合,去滓,頓服。無(wú)桂心,煮干姜亦佳。
《范汪方》云∶當(dāng)歸湯主寒腹痛方∶當(dāng)歸(三兩) 桂心(三兩) 甘草(二兩) 干姜(三兩)凡四物,水八升,煮得三升,服一升,日三。
又云∶當(dāng)歸丸治寒腹痛如刀刺方∶當(dāng)歸(三分) 夕藥(三分) 黃芩(四分) 桂心(一分)凡四物冶篩,和蜜丸如梧子,服十丸,先食,日三。
《千金方》溫脾(俾移反)湯治腹痛臍下繞結(jié)繞臍不止方∶當(dāng)歸(五兩) 干姜(五兩) 附子(三兩) 甘草(二兩) 大黃(五兩) 人參(三兩) 芒硝(三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云∶灸腹痛方∶灸巨闕穴,在鳩尾下一寸。
又方∶灸水分穴,在臍上一寸。
又方∶灸中極穴,在臍下四寸。
治心腹痛方
《病源論》云∶心腹痛者,由腑臟虛弱,風(fēng)寒客于其間故也。邪氣發(fā)作,與正氣相擊。
上沖于心則心痛,下攻于腹則腹痛,上下相攻。故心腹絞痛,氣不得息。
《葛氏方》云∶凡心腹痛,若非中惡霍亂,則皆是宿結(jié)冷熱所為也。治心腹俱脹痛,短氣欲桂(三兩,)切以水一升八合,煮得八合,去滓,頓服。無(wú)桂者,干姜亦佳。
又云∶若心腹痛急似中惡者方∶搗生菖蒲根汁,少少令下咽,即瘥。
《千金方》治心腹卒絞痛如刺,兩脅支滿,煩悶不可堪忍高良姜湯方∶高良姜(五兩) 原樸(二兩,炙) 當(dāng)歸(三兩) 桂心(二兩)四味,切,以水八升八合,煮取一升八合,分為三服,一服六合,日二。若一服痛止,便停《短劇方》治寒疝心腹痛方∶夫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一身疼痛,灸刺諸藥所不治者,桂枝湯加烏頭湯主之∶桂肉(三兩)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 夕藥(三兩) 大棗(十二枚) 烏頭(五枚,破之,凡五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納蜜煎,分服五合,日三。
《極要方》療心腹久寒,卒發(fā),絞如鬼刺,欲死。湯方∶吳茱萸(二升) 香豉(三合) 生姜(四兩)上,以好酒五升,煮取二升,分服。服下喉,杯未去口,病便止。勿令咽水。
又云∶療在心腹病不可忍方∶上,取桃東引枝,削去蒼皮,取白皮一握,以水二升,煮取半升服之。
《醫(yī)門方》療卒心腹痛方∶濃樸(三兩) 桂心(二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服之。若卒痛如刺者,但煮桂汁飲之佳。
《僧深方》治惡氣心腹痛欲死方∶夕藥(一兩) 甘草(二兩) 桂心(一兩) 當(dāng)歸(二兩)凡四物,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耆婆方》治人心腹絞痛不止方∶生姜(十兩) 桂心(三兩) 甘草(三兩) 人參(二兩)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分三服。
治心腹脹滿方
《病源論》云∶心腹脹者,脾虛而邪氣客之,乘于心脾故也。
《葛氏方》治卒苦心腹煩滿,又胸脅痛欲死方∶以熱湯令的的爾,漬手足,冷復(fù)易。秘方。
又方∶灸乳下一寸七壯。
又方∶搗香 汁,服一二升。
又方∶銼薏苡根,煮取汁,服三升。
《極要方》備急丸,療忽然心腹脹滿,急痛,氣絕,大小便不通方∶大黃(五兩) 干姜(二兩) 巴豆(三兩,去心,熬) 芒硝(三兩)上,蜜丸,平曉飲服四丸,不利更加一二丸。取得四五度利,利如不止取醋飯止之。
《新錄方》治心腹煩滿方∶桃仁去皮,搗如泥,熱酒服如棗二枚,日三。
又云∶煩滿吐逆方∶生姜(一斤)合皮切搗取汁,溫服之。
又方∶生蓼搗取汁,服一合二合。
《醫(yī)門方》云∶凡患脹滿,頻以利藥下之,心腹中痛,妨(害也)不去氣。又筑心者,緣胃中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炙) 橘皮(二兩) 棗(三十顆)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溫三服。若心忪(織容反,心動(dòng)也)加茯苓三兩。
又云∶腹脹滿,不能服藥,導(dǎo)之方∶取獨(dú)頭蒜,燒令熟,去皮,及熱以薄綿裹納下部,佳。冷易之。
又方∶暖生姜,削,綿裹納下部中,冷易之,佳。
《耆婆方》治人腹脹痛方∶濃樸(三兩) 高良姜(三兩)切,以水三升煮,分取一升半,少少熱飲之,乃止。
《僧深方》云∶濃樸湯,治腹?jié)M發(fā)數(shù)十日,脈浮數(shù),食飲如故方∶濃樸(半斤) 枳實(shí)(五枚) 大黃(四兩)凡三物,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納大黃;微火煎令得三升,先食服一升,日三。
《本草》云∶訶黎勒水摩或散,水服之。
《蘇敬本草注》云∶檳榔子搗末,服之。
《孟詵食經(jīng)》云∶薤可作宿菹,空腹食之。
治卒腰痛方
《病源論》云∶腎主腰,腎經(jīng)虛損,風(fēng)冷乘之,故腰痛也。又,邪客于足太陰之絡(luò),令人腰腰痛傷腰《養(yǎng)生方》云∶飲食勿即臥,久作氣病,令腰痛疼。
又云∶笑多則腎轉(zhuǎn)腰痛。
《千金方》杜仲酒方治五種腰痛方∶桑寄生 杜仲 鹿茸 桂心四味分等,末,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治腰脊疼不隨方∶鹿角去上皮取白者,熬黃,末,酒服方寸匕,日三。特禁生魚,余不禁。新者良,陳者不任《錄驗(yàn)方》治腰腳疼,不可忍,不能立。胡麻散方∶取胡麻熬令香,于臼內(nèi)搗碎,即以紗羅篩之?dāng)?shù)之,篩之若不數(shù)篩,即脂出,不可篩,令皮日及飲。蜜湯、羹汁等并得服,亦無(wú)禁。
《短劇方》云∶灸腰痛法∶令病患正 立,以竹杖注地,度至臍,以度注地,背正灸脊骨上,隨年壯。灸竟,藏竹,勿帶又,俠兩旁各一寸,復(fù)灸之,為橫三穴,間一寸也。
又,灸腰目小邪,在尻上左右陷處是也。
《葛氏方》治卒腰痛不得俯仰方∶正倚(于義反)立,竹以度其人足下至臍,斷竹,反以度之背后,當(dāng)脊中。灸竹上頭處,追年又方∶去窮骨上一寸,灸七壯。其左右各一寸,灸七壯。
《范汪方》治腰卒痛,拘急不得喘息,若醉飽,得之欲死,大豆紫湯方∶大豆(一斗,熬令焦) 好酒(二斗)二物,合煮令熱沸,隨人多少,服令醉。
《醫(yī)門方》療卒腰痛不得轉(zhuǎn)側(cè)方∶鹿角一枚,長(zhǎng)五六寸,截之。燒鹿角令赤,納酒中浸之。須臾又燥,還納酒中。如此數(shù)度破
治概腰痛方
《病源論》云∶概腰者,謂卒然損傷于腰而致病也。此由損血搏于腰脊所為,久不已,令人《葛氏方》云∶概腰者,是反腰忽動(dòng)轉(zhuǎn),而挽之。治概腰痛欲死方∶生葛根削之,嚼咽其汁,多多益佳。
又方∶生地黃搗絞取三升,煎得二升,納白蜜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
又云∶治反腰有血痛方∶搗桂,下篩三升許,以苦酒和以涂痛上,干復(fù)涂。
又方∶灸足踵白肉際三壯。
《范汪方》治概腰方∶寄生桑上者、鹿茸、桂心、牡丹分等為散,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灸足跟白肉際三丸。
又方∶灸腰目十丸。
治腎著腰痛方
《病源論》云∶腎經(jīng)虛則受風(fēng)冷,內(nèi)有積水,風(fēng)水相搏,漬于腎,腎氣內(nèi)著,不能宣通,故食如故。久變?yōu)樗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