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王國維談美學: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3)
- 王國維講國學
- 季風
- 2558字
- 2016-02-01 10:45:45
誰都知道,王國維于五十歲的壯年(1927年6月),憤然投湖自盡。對其死因,眾說紛紜。他在遺書中寫道:“五十之年,只此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從其遺書中可知,他的自盡,顯然與“世變”和“辱”有關。但它們具體指的是什么呢?這只能留給人們猜測和遐想了。從人的心性上來看,王國維既是一個特立獨行之人,又是一個追求個性、不受人拘之人。前者指的是做學問方面,后者指的是為人心性上。尤其讓人費解的是,到了民國時期,連清代末位皇帝溥儀的辮子也剪掉了,可他剪掉后,于辛亥革命后反又重新續了起來。這種以一己之力的堅守明顯不合時宜,不合時代潮流。因而,針對他的死,有人給出了“以一遺民絕望于清室的覆亡,以一學者絕望于一種文化的式微”的評價。對這一條評價,前一半因實情不詳可不置可否,但后一半恐怕正中問題核心。
王國維幾乎把平生的精力都投入到鉆研學問上,他不介入政治圈子,不營生計,不結交權貴,不圖慕榮華享受,平日深居簡出,生活簡樸,他的所有交往基本上都局限于與同時代的學術界人士。那么,他的這種做學問的態度,不就是一種無我境界嗎?可見,王國維是一位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之人。他既是“無我之境”的倡導者、欣賞者、踐行者,也是追求者。他心無旁騖地把全部精力投身到中西方文化的接觸上,希望現代文明之花能在古老、迷惘的神州大地上開花結果,而他所享受的僅是其中那點助人為樂式的樂趣。他的“無我之境”,究其實質,也是中西方文化的結晶,其中閃耀著古老中國老莊道家無為逍遙思想的光芒,也閃耀著西方叔本華和康德等人美學思想的光芒。
一個世道分崩離析的年代,一個豺狼當道的亂世,一個處處為物欲所紛擾的世間,一個徒留一身骨氣的文人,只要選擇了不茍且于時世,就注定了與落寞悲哀相伴。又有誰能做到“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風前橫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情歡。黃花白發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般的灑脫與勇氣呢?因而,王國維之死,何嘗不是為成就個人的氣節、理想,而以決絕的方式來實現“無我之境”的大美呢!
伍
為什么說美能除人利害之念?
在《孔子之美育主義》一文中,王國維有種苦痛:“人有生矣,則不能無欲。有欲矣,則不能無求。有求矣,不能無生得失。得則淫,失則戚,此人之所同也。世之所謂道德者,有不為此嗜欲之羽翼者乎?所謂聰明者,有不為嗜欲之耳目者乎?避苦而就樂,喜得而惡喪,怯讓而勇爭,此又人之所同也。于是內之發于人心也,則為痛苦;外之見于社會也,則為罪惡。”“然世終無可以除此利害之念,而泯人己之別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人活在世上,不能沒有各種欲望。有欲望后,就會去追求。有追求,就會患得患失。得者放縱,失者憂傷,這也是人之常情。那么,世上所謂的有道德的人,有不成為人類嗜欲心性的幫襯支持的嗎?所謂的聰明的人,有不成為人們嗜欲心性的知情通報者的嗎?逃避苦難去追逐歡樂,喜歡得到而厭惡失去,擔心被排斥而去奮力爭取,此又是人的共同心性。于是,這些欲念在人的內心中就會成為痛苦,把它釋放于社會上就會成為罪惡。在王國維看來,人性中計較利害的貪欲,是導致人類內心痛苦并給社會制造罪惡的根源。那么,有什么能泯滅人類心性中的這些貪欲計較的欲念呢?“有,所謂美者是已!”
亙古以來,貪欲計較不但會給社會個體帶來痛苦,更會給社會群體帶來災難,其已成為人類心性中最為頑固、最易膨脹的成分。為什么“美”能泯滅它呢?王國維認為,“美之為物,不關于吾人之利害也。吾人觀美時,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美的作用就在于讓人忘卻利害關系。“蓋人心之動,無不束縛于一己之利害。獨美之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于高尚純潔之域,此最純粹之快樂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只要忘卻了利害關系,就會讓心性高尚純潔起來,這時,人就會產生最純粹的快樂。
我們知道,王國維的美學思想,深受叔本華美學思想的影響。叔本華認為,人生的痛苦之源是意志,是人的欲望得不到滿足,所以要通過審美的方式得到解脫。從叔本華那里,他汲取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原罪——解脫”說,進而把它們融入文學、哲學、教育學等諸多學術領域。這可說是他西為中用的具體體現。這樣做,也就讓美學由單純的審美的角度上升到提升人的思想境界的高度。由此,美能讓人望而息心,解脫原罪感,從而產生純粹的快樂,這種思想就有了廣泛的社會意義。通讀王國維的學術著作還會發現,在不同的學科和學術領域,王國維的美學思想都是一脈相承或者說融會貫通的。無論“境界說”還是“古雅說”,一個核心的美學思想就是:“美之性質,一言以蔽之曰:可愛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這,也是他畢生追求和堅守的非功利思想的體現。
可見,除了從人性的角度來闡釋美外,王國維還把它上升到人生的高度。他認為,對于知識分子來說,要以美的思想眼光和境界來對待學術研究,應始終把關注點落在學術本身,由此來認識真相,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而不能將其用來作為投機性質的政治或道德的手段,更不能淪為為它們利用的工具。
那么,美真的能除人利害之念嗎?王國維思想的核心觀念就是非功利,即遠離利害。這種觀念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就是“物我兩忘”。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嗜欲是人的本性,其形成的土壤就是蕓蕓眾生賴以托生的物質世界,要超脫于這個世界,就必須拋棄各種欲望。王國維說:“無欲,故無空乏,無希望,無恐怖。其視外物也,不以為與我有利害關系,而但視為純粹之外物。此境界唯觀美時有之。”美,無論自然之美還是藝術之美,于現實中的情形是,人,只有處于無欲狀態時,才能欣賞得到。這種無欲狀態,既包括對被欣賞者的關注本身,也包括與自身牽連的其他事物。由此,反過來,美也就成了戒除人類各種欲望的利器。欲望,是人類計較利害、產生私心雜念的本源。美能從源頭上戒除人類的各種欲望,則利害之念自然也就隨之煙消云散了。
從生存的角度來看,人本是受欲望驅使的動物。人世間的恩怨仇殺、喜怒哀樂都是欲望驅使的結果。人類一路走來,總是與血腥和野蠻相伴的。這期間,人類動物的本能若隱若現,但最終,有一種無形的東西將人和動物遠遠區別開來。這應該是人類基于道德之上的自我救贖或約束。而王國維的美學,又較傳統的道德上了一個層次,將人性中善的本性上升到美的高度,期望它能成為人類善的心性中的固有和最大的成分。這,與其說是一種奢望,不如說是人類趨善心性的最高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