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養生先養氣血——氣血是人體的“命根子”(1)

生命的本質在于“氣”

【氣血養生經】 人體和宇宙一樣,都是靠著五行之氣凝成的有形之物,靠著氣在臟腑、器官之間的有序循環而維持著生機和活力。所以,氣順,則體安;氣在,則人在。

到底是中醫好還是西醫好呢?這個問題已經爭論了不止一日了。不得不承認,在科學領域,語言從來不像它在文學領域那樣魅力四射,在事實面前,它不得不低下頭敗下陣來。

我想說的事實是這樣的:傳統中醫經受了幾千年的考驗,名醫輩出,如東漢張仲景,西晉皇甫謐,唐代孫思邈,清代王清任等等。治療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精妙獨到。即使現在,很多西醫解決不了的疑難雜癥,中醫都可以藥到病除。

多年來,王小姐一直生活在某種怪病的陰影下,她長期月經不調,有時候一個多月來一次,有時候兩個多月來一次,還有時候三五個月來一次,王小姐去看西醫,西醫作了很多種危險的猜測,并作了全面檢查,可是化驗結果證明:子宮發育完好,腎功能健全,也沒有婦科炎癥。所以醫生給出的結論是:沒病。

一方面握著自己“沒病”的西醫學化驗證明,一方面想著多年來的“非正常”狀態,王小姐一籌莫展,她帶著滿腹疑惑來到了中醫診所。醫生在一番望聞問切后告訴她:是寒氣太重,氣血失調的結果。

一開始,王小姐將信將疑,心想:氣又看不見摸不著的,誰知道真相如何呢?

可是既然找不到更合適的方法,那就寧可信其有吧,六服中藥喝下去,王小姐的氣色明顯好多了,就這樣堅持下去,王小姐的老大難問題終于得以解決,她的“好朋友”回歸到正常的軌道上來,她成了個“正常”的女人。

這說明了什么呢?這說明傳統中醫具有極強的生命力,而這一生命力正是來源于它找到了人體維持其生命活力的發動機——氣!

我們說一個人生命力旺盛,總是說他朝氣蓬勃;形容一個人衰弱,我們說他氣息奄奄;判斷一個人的生死,我們以喘息和斷氣定奪;還有,人活一口氣,人就活個精氣神兒……這一切的一切,都離不開一個“氣”字。和王小姐的病情一樣,在臨床實踐當中,很多說不清道不明的疾病,都是“氣”在作怪。

我們不禁要問,氣是什么?它來源于何方?旺衰取決于何物?

氣在本質上是一個哲學概念,“氣”散見于先秦著作里,隨處可尋,如《莊子》有“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孟子》有“氣,體之充也”,《荀子》有“治氣養生”,《黃帝陰符經》里也有“離之制在氣”,這些都是中醫“氣”理論的重要依據。

傳統中醫認為,人由氣生,大到整個宇宙,小到人體的一個器官,實質上都是由無形的氣凝聚而成的有形的事物。《黃帝內經》中《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陽為天,濁陰為地。”《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清陽和濁陰是氣的兩種形式,那么陰陽二氣不僅能產生天地,還能產生萬物,這其中當然也包括人。

人體不僅因氣而生,而且也因氣而長。我們知道,人體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運動場,促成這種運動的物質就是我們所說的氣。舉個例子,風是我們看不見的東西,但怎么來判斷它的存在呢?通過樹枝的搖曳,通過水的波紋,也就是說通過風自身的流動來證明它的存在。

人體內的氣也是同樣的道理。氣的功能需要通過氣的運動來實現,也就是中醫所說的氣機,主要包括升、降、出、入四種,這四種運動在人體的臟腑、經絡、組織、器官內進行,進而促進了人體內部的循環。簡單來說,氣對人體內部循環的促進作用有這么幾種:

(1)推動作用。包括對人體整個生長發育過程的推動,也包括對臟腑工作的推動。比如我們說肝有肝的氣,肺有肺的氣,腎有腎的氣,這就是說五臟、六腑、形體、官竅、血、津液等的生理功能活動,都必須在氣的推動下進行。如果氣虛,推動力就小,臟腑功能就弱了,會出現如消化不良、胸悶等癥狀。

(2)溫煦作用。這一作用最為重要的是調節人體體溫,輔助各臟腑組織器官及經絡的生理活動。我們可能有這種感覺,久坐不運動,就會感覺手腳冰涼;如果長時間不舒展肢體,就會覺得腰部很涼,這在根本上就是因為氣行不暢所致的。

(3)防御作用。有些人容易生病,或者易被細菌感染,而有的人即便遇到再強烈的流行性感冒也能安然無恙,區別就在于抵抗力的大小。而決定一個人抵抗力的關鍵,就是氣的充足與否。一個人氣足,也就相當于擁有了一個抵抗外邪的護身符,身體本身抵抗能力較強,病邪自然就不能奈何他了。

(4)固攝作用。這是指保持臟腑器官位置的相對穩定。我們知道人體內包含著諸多大大小小的器官,這些器官雖然繁雜卻有著自己固定的位置和功能,而這種井然有序就全靠氣來維持。同時,汗液、尿液等的排泄也有一定的規律,如果不是氣來掌管和統攝,它們會隨意地被排出體外,打亂人體正常的代謝。比如盜汗就是氣虛的表現。

此外,氣對人體的最突出貢獻還表現在它對血的種種作用。氣為陽,血為陰,兩者關系密切,中醫自古就有“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的說法。

總之,氣是維持體內循環的發動機,有了氣的存在,身體內的各個零件才能有條不紊地運轉,身體這個大機器才能保持健康。所以,愛自己,愛健康,就要從認識“氣機”開始!

陽氣是人體活力之源

【氣血養生經】 宇宙的和諧,人體的健康都離不開陽氣的扶持,失去陽氣,花不會開,葉不會長,動物不會旺,人也不會健康。

生活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這樣一種現象,形容女孩子開朗活潑,我們往往說她很陽光,用“陽光女孩”來形容。形容男孩子健碩英俊,則會稱之為“有陽剛之氣”。這都充分說明,陽與健康的關系有多么密切。

對于宇宙萬物,陽,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

說起陽氣的魔力,《紅樓夢》里有這樣一個膾炙人口的小故事。

《紅樓夢》第三十一回。有一天,富家小姐史湘云和丫鬟翠縷一道出去散步。史湘云性格豪放開朗,同時也學識豐富;翠縷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姑娘。那是一個夏天,她們走到水池邊,看見荷葉隨清風蕩漾,聞到陣陣清香,忍不住就在那兒停了下來。翠縷說:“怎么荷花還沒有開?”

湘云說:“時候還沒有到呢,天地間萬物都由陰陽二氣化生,陽氣到了,荷花就開了。”

翠縷不解地問:“什么陰啊陽啊,沒影沒形的,我怎么一點也不懂?”

湘云對她說:“陰陽哪里有什么影啊形啊,它不過是氣,天地中的一切都是陰陽二氣產生的,比如天是陽,地是陰;日是陽,月是陰。”

翠縷好奇起來,問道:“難道花啊,草啊,蟲子啊什么的,也有陰陽嗎?”

湘云接著說:“當然有了,什么都有陰陽,比如那樹葉的正面叫陽,背面就叫陰。”

翠縷越發有興趣,說道:“這下我懂了,男的就是陽,女的就是陰;動物也是一樣,公的就是陽,母的就是陰……”

上面這個小故事雖然有調侃的成分,但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陽氣的偉大作用,荷花之所以沒開,是因為時令未到,陽氣未足,人體也是這樣,離開陽氣的扶持和養護,它也會枯萎。所以說,對于生命萬物,陽氣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

“陽和陰”是純粹的東方概念,或說是源于中國本土文化的概念。在醫學上,只有東方醫學(泛指中醫)有陰陽的學說。中醫的“陽”含義很多很廣,狹義是指體內維持人體旺盛精力的部分;陽氣,就是此部分在人腦想象中的物質化狀態,其實是只可意會和感知,不可觸摸和測量的;同時也因人而異。《黃帝內經》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意思是說:“陽氣就好像天上的太陽一樣,給大自然以光明和溫暖,如果失去了它,萬物便不得生存。人體若沒有陽氣,體內就失去了新陳代謝的活力,一片黑暗,這樣,生命就要停止。”

根據《易經》的陰陽理論,我們受到啟發,陽氣才是生命的動力和源泉。我們要想健康長壽,必須堅持不懈地保養與延長我們的陽氣,對抗陰氣的生長,從而使陽氣始終處于旺盛的狀態。這就是《易經》這部玄妙與智慧之書告訴我們的養生真諦。

如何保護好我們體內的陽氣呢?

補陽氣首要是補腎、暖腎、保暖、去寒或調陰:腎為一身之陽,就像人體內的一團火,溫煦、照耀著全身。先天之精氣其實代表的是先天之本的“腎”。腎,就是人的根,就如大樹的樹根一樣,只有從根上施肥、松土,才能生長旺盛,只有樹根不斷吸收營養,才能牢牢地扎在大地之中。就是大樹給吹斷了,只要有根在,它還會發新枝、長新葉。人也是一樣,只要保住腎,也就是保住人的根,人就永遠健康,永遠充滿活力。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中醫認為的“腎”是個泛指概念。以西醫學概念而言它不僅僅包含腎臟,也包含心臟和肺臟等;也就是說泛指直接為營養物質提供運輸動力的臟器和組織。補腎氣,就是要增補這些臟器和組織的功能和相互協調的能力。

腎氣不足,大致分為陽虛和陰虛兩種。陽虛者,體質偏寒,消化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欠佳:易出現消瘦,畏寒,血壓低,神經衰弱,血液循環功能性障礙等癥狀。陰虛者,體質偏熱,也有冷熱交替者,一般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欠佳:易出現肝火旺盛,血壓偏高,血脂偏高,內分泌紊亂等癥。

當然,保養陽氣也要掌握一定的要領,首先就是根據季節保養真陽。一年四季,陽氣也有自己的活動規律,從冬天到春天,陽氣就開始生發,從春天到夏天,陽氣是最多的時候,這叫作陽長陰消,那么我們就應該抓住春夏時節好好養陽,多曬太陽。因為我們人的這個陽氣,和天上的陽氣是息息相通的,頭頂太陽,就是最便宜又最有效的養陽方式。

保養陽氣還要求我們學會吃,怎么樣吃保養陽氣的食物,怎么樣調整寒熱。具體的內容我們將在飲食養氣血的章節中進行詳細講解。

保養陽氣還有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要調整我們的心態。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分別對應著我們的心、肝、脾、肺、腎。七情也分陰陽,因為喜是屬于陽,悲是屬于陰的,所以假如我們每天都很快樂、開心,那就無形中滋養了陽氣。如果我們總是很悲觀,郁悶,不開心,那就等于自己損害自己的陽氣。所以,我們每天要快樂生活,要保持樂觀的心態,它就會給我們從七情里面沾染陽氣。

保護腎臟,多曬太陽,多找樂子,這就是最簡單地捍衛陽氣之道,做起來容易,但堅持起來很難,大家要持之以恒,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血是臟器離不開的“鐵飯碗”

【氣血養生經】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五腑六臟也不堪承受餓飯之苦,而血就是臟器的飯,吃飽喝足才有精神干活兒。所以,養生的重點在于養血,血氣方剛才是好男兒。

“血氣方剛”是個常用成語,成語詞典的解釋是用來形容“年輕人精力正旺盛”。

成語“血氣方剛”出自《論語·季氏》,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血氣,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陰而氣陽也”。這就說明了,“血”和“氣”是兩種并列的物質。

為什么要把血放在氣的前面呢?對于人體,血又起著什么樣的作用呢?

顏顏是某時尚雜志一名小編,最近為了趕稿,同事們響應主編的號召,不惜挑燈夜戰,很多同事都累得倒下了,唯有顏顏一人依然面不改色,神清氣爽的。問及不敗的秘訣,顏顏不吝施教,說小時候在鄉下,就聽奶奶教育她說:人是鐵飯是鋼,吃飽喝足了血脈才會旺。顏顏于是就記住了奶奶的話,無論多忙多累,或者心情多么不好,她都會吃得像公主一樣好。

最后,顏顏告訴大家:吃飯香香,血液旺旺,臟器棒棒,身體自然健康。

聽了顏顏的話,大伙兒這才明白,原來身體的臟器也需要吃飯,吃不飽臟器也會“罷工”。

中醫認為,一個人健康的標準就是氣血充足。人體的臟器就如同人一樣,其也有胃口,也需要吃飯,吃飽肚子才能干活、工作。而臟器的飯就是氣血。

當體內的各種臟器每天都能吃飽喝足時,干勁就十足,活就干得好。而當人體的總血量不夠,臟器的飯不夠,它們吃不飽肚子,雖然它們都還在運轉,但很容易疲勞,無力,抵抗力下降,就出現了人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態。時間一長,各臟器由于供血不足,各種疾病都會惹上身來。

心臟供血不足時就會心慌、氣短、胸悶,這時,特別想休息,就會偷懶,就會出現短暫停頓,心跳的跳動速度就會越來越慢,心就開始痛。這是在提醒你,它餓了、累了,你沒管它,或者只是給它吃了一些擴血管的藥物,可根本原因并沒有找到。當缺血癥狀進一步加重,血管不能充盈,就會造成閉塞,心梗,最后危及生命。

大腦供血不足,輕者頭暈、記憶力下降,重者因遠端末梢的血管得不到充足的血液而干癟、閉塞,繼而出現腦缺血、腦梗死,時間一長,腦子開始變“瘦”,腦萎縮、老年癡呆癥也開始發生。

肝臟供血不足,它的工作能力也開始下降,作為“人體化工廠”,以前吃一斤肉,它都能轉化成人體所需要的能量,而這時只能轉化7兩,余下3兩只好以脂肪的形式棄置在肝臟里,形成脂肪肝;或者堆積在血管里形成斑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瓦房店市| 常山县| 大邑县| 禄丰县| 庆元县| 万山特区| 平顺县| 宁武县| 和硕县| 饶阳县| 河津市| 杨浦区| 鸡泽县| 禹城市| 永顺县| 济阳县| 友谊县| 项城市| 岑巩县| 铜鼓县| 梅州市| 辰溪县| 册亨县| 理塘县| 马山县| 左权县| 同仁县| 忻城县| 临邑县| 甘谷县| 兴安盟| 阜宁县| 临高县| 浦北县| 嵊泗县| 彭山县| 平湖市| 扶绥县| 昌江| 友谊县| 闽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