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養生先養氣血——氣血是人體的“命根子”(2)
- 氣血才是命根子
- 張繼傳
- 4090字
- 2016-01-27 17:13:35
腎臟供血不足,它擔負的排毒工作就不能保質保量完成,如此,身體內的各種毒肯定就不能及時排到體外,就容易引起尿酸、尿素過高。
胰腺也是一樣,吃飽了就能供應給人體充足的胰島素,沒吃飽時,糖不能被正常代謝,多余的糖就存留在血液里,血糖自然增高了。
所以,我們應該把養血作為保健養生的核心內容,該從哪些方面著手才能充分保證器官有飯吃不鬧饑荒呢?
1.飲食蓄血
脾胃為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必須重視飲食調養。首先要注意保持脾胃的健康和旺盛的食欲,既要飲食有節,又要重視對脾胃疾病的治療。其二,要適當多吃富含“造血原料”的食品,特別是富含優質蛋白質、必需微量元素(尤其是鐵元素)、葉酸和維生素B12的營養性食品。要記住,食療的重要性是貫穿人一生的,也是要落實在每天的每一頓飯上面的。
2.神志養血
中醫認為,若神志不暢,肝氣郁結,則最易使血液暗耗。所以保養氣血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態,心情愉快、開朗樂觀,這樣不僅可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有利于身心健康,同時還能使造血功能更加旺盛,使面色紅潤,精力充沛。
3.睡眠調血
生活規律、起居有時、勞逸結合、娛樂有度、性生活有節,特別是保證充足的睡眠、戒煙少酒,做到這些對保證身心健康,使血脈更加調暢,延緩衰老,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運動活血
經常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每天至少保持半小時以上),如散步、慢跑、游泳、打球、跳舞、健美操等,不但能活血,還會使體質增強,抗病能力增強,同時還會增強人的造血功能。
5.靜心護血
動靜結合、勞逸適度是健康的重要保證。所以,在重視運動的同時,也要重視靜養。最好每天能抽時間找一個安靜的環境調養精神,或獨處靜坐,或閉目調息,或聽聽音樂,或繪畫,或編織等等,均可達到寧心養神,使身心皆靜,盡快緩解大腦疲勞,以防勞傷思慮傷血。
血為氣母,氣到血隨
【氣血養生經】 在氣與血的關系中,氣是血液生成和運行的動力,血是氣的物質基礎和載體。氣以推動、溫煦為主,血以營養、滋潤為主,所以血到之處,氣一定到,氣到之處,血未必隨。
作為人類生命健康的主力軍,作為構成人體的兩大類基本物質,氣和血之間的關系又是什么呢?“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這是用來形容氣血關系的最常用的一句話。
中醫認為,氣為陽,血為陰,兩者關系密切。《黃帝內經》就已指出:“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薄叭酥獨饩裾?,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泵鞔毒霸廊珪穭t說:“人有陰陽,即為血氣。陽主氣,故氣全則神旺;陰主血,故血盛則形強。人生所賴,惟斯而已。”氣和血皆為水谷精微所化,氣屬陽,血屬陰,兩者不可分離。氣與血的關系是氣為動力,血為基礎,兩者是對立的統一,所以中醫才有“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的說法。可見,機體中絕不存在無氣之血,也不存在無血之氣。
李女士的丈夫最近身體不適,上下樓經常會感覺到胸悶、氣短,連一小罐煤氣扛起來都有點費勁,根據平時看電視積累的常識,李女士覺得丈夫是氣虛的癥狀,于是就帶他看中醫,果然不出李女士的猜測,丈夫的病確實是氣虛的問題。醫生隨即給他開了些方子,但看到藥方里出現當歸、阿膠之類的補血寶物,李女士心生疑惑,她一直以為這些藥材只有婦女補血才用的,而且丈夫不是氣虛的毛病嗎,怎么也要補血呢?
醫生笑了笑,說,血氣不可分,血是心臟的“飯”,心臟吃不飽,自然會氣喘,然而血又離不開氣。所以,通常中醫治病,是氣血一起補的。
李女士這才明白了氣血之間是怎樣的關系,心想:怪不得我們總說“血氣方剛”這個詞兒呢,原來它們是娘倆兒啊。
下面,我們還是具體來看一下氣和血這對“母子”之間是怎樣一種親密無間的關系。
1.氣能生血
血液的物質基礎是精,但精不會自動化為血,而是在氣的推動下生化成血的。氣盛,則化血功能自強而血充;氣虛,則化血的功能自弱而血虧。所以,氣虛??蛇M一步導致血虛,癥見面色不華,心悸氣短,頭暈乏力等氣血兩虛的病癥。在臨床用藥時,依據“氣能生血”,常在補血藥中,配以益氣之品。故《醫宗必讀》說:“血氣俱要,而補氣在補血之先;陰陽并需,而養陽在滋陰之上?!薄稖夭l辨》說:“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無形之氣?!薄毒霸廊珪穭t說:“有形之血難以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币馑际钦f,在大失血情況下,更急需補氣,以恢復機體之功能,氣得生得固,血液才能漸生。
2.氣能行血
關于氣的作用,清代唐容川《血證論》直截了當地說:“運血者即是氣?!币簿褪钦f“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血液的運行,主要有賴于心氣的推動,肺氣的敷布,肝氣的疏泄。如果氣的功能障礙,氣滯或氣虛,??梢鹧胁焕踔翆е卵觥K耘R床上在治療血瘀癥時,常在活血化瘀藥中加入行氣導滯之品,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如果因氣虛而導致血瘀之癥,治療時則必須以補氣為主,再配以活血化瘀的藥物。
3.氣能攝血
所謂攝血,是指氣(具體指脾氣)對血液的統攝作用。血液之所以這么聽話,在脈管內循規蹈矩地運行而不會溢出脈外,是由于脾氣的統攝作用。如果脾氣虛弱,失去對血液的統攝作用,往往導致各種出血癥(如衄血、便血、紫斑等),中醫稱為“氣不攝血”或“脾不統血”。治療須用補脾益氣的方法,恢復其統攝血液的功能,方能達到止血的目的。
4.血為氣母
中醫所說的“血為氣母”有兩種意思:一是指氣存于血液之中而行血,即血以載氣;一是指氣的化生以血為物質基礎。氣能行血,血能載氣,氣存在于血液之中。如《內經》所說“營行脈中”,此“營”是指營氣,營氣是存在于血中的氣。衛氣雖運行于脈外,但亦需要津液來運載?!秲冉洝氛f:“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血證論》亦說:“守氣者即是血”,意思是說氣不能離開血而存在。若氣不附于血中,則將飄浮而無根。氣存血中,血以載氣的同時,血不斷為氣的功能活動提供物質基礎,使其持續得到補充,所以氣不能離開血和津液而存在。
但在二者對立統一的關系中,氣起著主導作用,“陽予之正,陰為之主”(《素問·陰陽離合論》)。這一特性,無論在生理功能,還是病理變化中均能體現出來,所以在氣血同病辨證論治醫療實踐中,在采用氣血雙調方法時,以氣為主,以治氣為基本原則。
總之,氣與血的關系為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血為氣母。明白了氣血之間的這一關系,才能更好地為補足氣血作準備。
絕大多數疾病都是氣血不足造成的
【氣血養生經】 就像缺了汽油汽車會熄火,電量不足手機會關機,氣血的量也決定著人的健康程度和生命的存亡。簡要地說,血液充足,人就健康,絕大多數疾病,都是因氣血不足造成的。
汽車在高速路上疾馳,電動車在馬路上奔跑,我們通過手機對話,靠什么?除了硬件外,還靠一種軟能量——油、電等等。人體也是一樣,我們每天能活蹦亂跳,活力四射,除了有肌肉骨骼這副人形,還依靠一種活的能量——氣血,通常叫血氣。人的健康,主要取決于這種東西。
生活中,有一種奇怪的“病秧子現象”,有些人仿佛中了病魔的咒語,疾病總是特愛纏他們,而有些人則身體很棒,即便是在流感肆虐的日子,他們也能安然度過。同樣是生病,有的人病得一塌糊涂,而有的人挺幾天就過去了。
周先生就是這樣一個倒霉的白領,周先生人長得帥氣,風度翩翩,是單位的技術骨干,可是每年五月份,單位業務最繁忙的那段時間,身體總是掉鏈子,連單位領導都知曉他的身體狀況。哪怕是在平時,只要辦公室有人感冒,他肯定是第一個被傳染者。
別人感冒一般多喝水多休息往往不用吃藥就好了,而他只要一被感冒擊中,就會打上幾天點滴。而且,并發癥一個都不會少,發燒、咳嗽、嗓子疼等疾病像商量好了似的接踵而來。周先生很是納悶,為什么同樣是大老爺們兒,差別怎么就這么大呢?
其實,并不是周先生天生倒霉,病魔專門和他找茬兒,而是氣血衰的原因。氣血充足,人就健康,絕大多數疾病,都是因氣血不足造成的。就像缺了汽油汽車會無力或熄火,電不足手機效果不好會自動關機一樣,氣血的量也決定著人的健康程度和生命的存亡。
1.氣正血正,百病不生
血,孕育生命。氣,推動生命。一個受精卵在母體血液的滋潤下,在精氣的推動下,才健康發育成人體。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源泉,血來源于水谷,化生于臟腑,為氣的生化基礎,也是臟腑經絡功能活動的產物。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統帥血液循其正道的有力保證,氣也源自于水谷精微,化生于臟腑,更是推動臟腑功能的生命原動力。血靠氣的推動和固攝,而正常循行于脈絡中;而氣又依靠血液的載納而不斷生化。
血循行于血脈之中,周流全身,永不停留。血滋養臟腑組織,乃至每個細胞。體內每個細胞必須生存于體液環境中,體液維持著細胞的新陳代謝和生理功能。細胞的內環境相當穩定,穩態對機體起著重要的作用。穩態正常血液的不斷流動,生理調節才得以保證。
2.氣血紊亂是致病的根本原因
《素問·調經論》說:“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人體的氣血流行于全身各處,氣血的充足、運行的協調,是臟腑經絡等一切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如果氣血失常,必然會影響到機體的各種生理功能,導致疾病發生。
《黃帝內經》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指氣的防御作用減弱,外邪才得以侵入機體而致病。氣的防御作用還體現在病后臟腑組織的自我恢復。所以癌癥、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病等大病重病,與氣血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氣是抗病防病以及病后身體恢復的主體,氣血互生,血以載氣,所以氣血紊亂是致病的最大原因。
3.百分之八十的疑難雜癥和血瘀有關
疑難雜癥是讓人類最頭疼的疾苦,疑難病癥的病因復雜,病程漫長,癥狀怪異。關于它的原因,有人提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應從瘀論治。這里的“瘀”指的就是氣滯血瘀;氣滯則血瘀;血寒凝滯則血瘀;血熱稠濁則血瘀;血溢出或滲出脈外則血瘀;痰濁、結石等有形實邪壓迫,血行受阻則血瘀。上述多種血瘀病因總歸于血失常所致。
綜上所述,人體的健康公式是這樣的:氣血失常,臟腑功能減弱,疾病產生,反過來,在疾病過程中,由于臟腑功能的失調,又加重氣血不足。如此無限往復循環下去,人體就難免傷痕累累。所以,氣血邪,必先調正氣血。
只是,我們該如何正氣血呢?在這里,我們最急于提醒大家的就是,一定要注意氣血的儲存與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