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傳】興也。扶蘇,扶胥,小木也。荷華,扶渠也,其華菡萏。言高下大小各得其宜也。【箋】興者,扶胥之木生于山,喻忽置不正之人于上位也;荷華生于隰,喻忽置有美德者于下位。此言其用臣顛倒,失其所也。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傳】子都,世之美好者也。狂,狂人也。且,辭也。【箋】人之好美色,不往睹子都,乃反往睹狂丑之人。以興忽好善,不任用賢者,反任用小人。其意同。
山有橋松,隰有游龍。【傳】松,木也。龍,紅草也。【箋】游龍,,猶放縱也。橋松在山上,喻忽無恩澤于大臣也。紅草放縱枝葉于隰中,喻忽聽恣小臣。此又言養臣顛倒,失其所也。不見子充,乃見狡童。【傳】子充,良人也。狡童,昭公也。【箋】人之好忠良之人,不往睹子充,乃反往睹狡童,狡童有貌而無實。
《山有扶蘇》二章,章四句。
《萚兮》,刺忽也。君弱臣強,不倡而和也。【箋】不倡而和,君臣各失其禮,不相倡和。
萚兮
萚兮萚兮,風其吹女。【傳】興也。萚,槁也。人臣待君倡而后和【箋】槁,謂木葉也。木葉槁,待風乃落。興者,風喻號令也,喻君有政教,臣乃行之。言此者,刺今不然。叔兮伯兮,倡予和女。【傳】叔、伯,言群臣長幼也。君倡臣和也。【箋】叔、伯,群臣相謂也。群臣無其君而行,自以強弱相服,女倡矣,我則將和之。言此者,刺其自專也。叔、伯,兄弟之稱。
萚兮萚兮,風其漂女。【傳】漂,猶吹也。叔兮伯兮,倡予要女。【傳】要,成也。
《萚兮》二章,章四句。
《狡童》,刺忽也。不能與賢人圖事,權臣擅命也。【箋】權臣擅命,祭仲專也。
狡童
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傳】昭公有壯狡之志。【箋】不與我言者,賢者欲與忽圖國之政事,而忽不能受之,故云然。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傳】憂懼不遑餐也。
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傳】不與賢人共食祿。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傳】憂不能息也。
《狡童》二章,章四句。
《褰裳》,思見正也。狂童恣行,國人思大國之正己也。【箋】狂童恣行,謂突與忽爭國,更出更入,而無大國正之。
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傳】惠,愛也。溱,水名也。【箋】子者,斥大國之正卿。子若愛而思我,我國有突篡國之事,而可征而正之,我則揭衣渡溱水往告難也。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箋】言他人者,先鄉齊、晉、宋、衛,后之荊楚。狂童之狂也且!【傳】狂行童昏所化也。【箋】狂童之人日為狂行,故使我言此也。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傳】洧,水名也。子不我思,豈無他士?【傳】士,事也。【箋】他士,猶他人也。大國之卿,當天子之上士。狂童之狂也且!
《褰裳》二章,章五句。
《豐》,刺亂也。昏姻之道缺,陽倡而陰不和,男行而女不隨。【箋】昏姻之道,謂嫁取之禮。
豐
子之豐兮,俟我乎巷兮,【傳】豐,豐滿也。巷,門外也。【箋】子,謂親迎者。我,我將嫁者。有親迎我者,面貌豐豐然豐滿,善人也,出門而待我于巷中。悔予不送兮。【傳】時有違而不至者。【箋】悔乎我不送是子而去也。時不送則為異人之色,后不得耦而思之。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傳】昌,盛壯貌。【箋】堂,當為棖。棖,門梱上木近邊者。悔予不將兮。【傳】將,行也。【箋】將,亦送也。
衣錦褧衣,裳錦褧裳。【傳】衣錦褧裳,嫁者之服。【箋】褧,襌也。蓋以襌縠為之,中衣裳用錦,而上加襌縠焉,為其文之大著也,庶人之妻嫁服也。士妻(左絲右采)衣纁袡。叔兮伯兮,駕予與行。【傳】叔、伯,迎己者。【箋】言此者,以前之悔,今則叔也伯也來迎己者從之。志又易也。
裳錦褧裳,衣錦褧衣。叔兮伯兮,駕予與歸。
《豐》四章,二章章三句,二章章四句。
《東門之墠》,刺亂也。男女有不待禮而相奔者也。
東門之墠
東門之墠,茹藘在阪。【傳】東門,城東門也。墠,除地町町者。茹藘,茅蒐也。男女之際,近而易,則如東門之墠;遠而難,則如茹藘在阪。【箋】城東門之外有墠,墠邊有阪,茅蒐生焉。茅蒐之為難淺矣,易越而出。此女欲奔男之辭。其室則邇,其人甚遠。【傳】邇,近也。得禮則近,不得禮則遠。【箋】其室則近,謂所欲奔男之家。望其來迎己而不來,則為遠。
東門之栗,有踐家室。【傳】栗,行上栗也。踐,淺也。【箋】栗而在淺家室之內,言易竊取。栗,人所啗食而甘耆,故女以自喻也。豈不爾思?子不我即。【傳】即,就也。【箋】我豈不思望女乎?女不就迎我而俱去也。
《東門之墠》二章,章四句。
《風雨》,思君子也。亂世則思君子不改其度焉。
風雨
風雨凄凄,雞鳴喈喈。【傳】興也。風且雨凄凄然,雞猶守時而鳴喈喈然。【箋】興者,喻君子雖居亂世,不變改其節度。既見君子,云胡不夷?【傳】胡,何;夷,說也。【箋】思而見之,云何而心不說?
風雨瀟瀟,雞鳴膠膠。【傳】瀟瀟,暴疾也。膠膠,猶喈喈也。既見君子,云胡不瘳?【傳】瘳,愈也。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傳】晦,昏也。【箋】已,止也。雞不為如晦而止不鳴。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風雨》三章,章四句。
《子衿》,刺學校廢也。亂世則學校不修焉。【箋】鄭國謂學為校,言可以校正道藝。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傳】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箋】學子而俱在學校之中,己留彼去,故隨而思之耳。禮:父母在,衣純以青。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傳】嗣,習也。古者教以詩樂,誦之歌之,弦之舞之。【箋】嗣,續也。女曾不傳聲問我。以恩責其忘己。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傳】佩,佩玉也。士佩瓀珉而青組綬。縱我不往,子寧不來?【傳】不來者,言不一來也。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傳】挑達,往來相視貌。乘城而見闕。【箋】國亂,人廢學業,但好登高見于城闕,以候望為樂。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傳】言禮樂不可一日而廢。【箋】君子之學,“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故思之甚。
《子衿》三章,章四句。
《揚之水》,閔無臣也。君子閔忽之無忠臣良士,終以死亡,而作是詩也。
揚之水
揚之水,不流束楚?【傳】揚,激揚也。激揚之水,可謂不能流漂束楚乎?【箋】激揚之水,喻忽政教亂促。不流束楚,言其政不行于臣下。終鮮兄弟,維予與女。【箋】鮮,寡也。忽兄弟爭國,親戚相疑,后竟寡于兄弟之恩,獨我與女有耳。作此詩者,同姓臣也。無信人之言,人實迋女。【傳】迋,誑也。
揚之水,不流束薪?終鮮兄弟,維予二人。【傳】二人同心也。【箋】二人者,我身與女忽。無信人之言,人實不信。
《揚之水》二章,章六句。
《出其東門》,閔亂也。公子五爭,兵革不息,男女相棄,民人思保其室家焉。【箋】公子五爭者,謂突再也,忽、子亹、子儀各一。
出其東門
出其東門,有女如云。【傳】如云,眾多也。【箋】有女,謂諸見棄者也。如云者,如其從風,東西南北,心無有定。雖則如云,匪我思存。【傳】思不存乎相救急。【箋】匪,非也。此如云者,皆非我思所存也。縞衣綦巾,聊樂我員。【傳】縞衣,白色男服也。綦巾,蒼艾色女服也。愿室家得相樂也。【箋】縞衣綦巾,所為作者之妻服也。時亦棄之,迫兵革之難,不能相畜,心不忍絕,故言且留樂我員。此思保其室家,窮困不得有其妻,而以衣巾言之,恩不忍斥之。綦,綦文也。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傳】闉,曲城也。阇,城臺也。荼,英荼也。言皆喪服也。【箋】阇,讀當如“彼都人士”之都,謂國外曲城之中市里也。荼,茅秀,物之輕者,飛行無常。雖則如荼,匪我思且。【箋】匪我思且,猶非我思存也。縞衣茹藘,聊可與娛。【傳】茹藘,茅蒐之染女服也。娛,樂也。【箋】茅蒐染巾也。聊可與娛,且可留與我為樂,心欲留之言也。
《出其東門》二章,章六句。
《野有蔓草》,思遇時也。君之澤不下流,民窮于兵革,男女失時,思不期而會焉。【箋】不期而會,謂不相與為期而自俱會。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傳】興也。野,四郊之外。蔓,延也。漙漙然,盛多也。【箋】零,落也。蔓草而有露,謂仲春之時,草始生,霜為露也。《周禮》:“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之無夫家者。”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傳】清揚,眉目之間婉然美也。邂逅,不期而會,適其時愿。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傳】瀼瀼,盛貌。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傳】臧,善也。
《野有蔓草》三章,章六句。
《溱洧》,刺亂也。兵革不息,男女相棄,淫風大行,莫之能救也。【箋】救,猶止也。亂者,士與女會合溱洧之上。
溱洧
溱與洧,方渙渙兮。【傳】溱、洧,鄭兩水名。渙渙,盛也。【箋】仲春之時冰以釋,水則渙渙然。士與女,方秉蕳兮。【傳】蕑,蘭也。【箋】男女相棄,各無匹偶(“耦”),感春氣并出,托采芬香之草,而為淫泆之行。女曰觀乎?士曰既且。【箋】女曰觀乎?欲與士觀于寬閒之處。既,已也。士曰已觀矣,未從之也。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傳】訏,大也。【箋】洵,信也。女情急,故勸男,使往觀于洧之外,言其土地信寬大又樂也,于是男則往也。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傳】芍藥,香草。【箋】伊,因也。士與女往觀,因相與戲謔,行夫婦之事。其別,則送女以芍藥,結恩情也。
溱與洧,瀏其清矣。【傳】瀏,深貌。士與女,殷其盈矣。【傳】殷,眾也。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箋】將,大也。
《溱洧》二章,章十二句。
鄭國二十一篇,五十三章,二百八十三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