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61章 工政二十一各省水利二

東省河道淺窄擬請展筑遙堤折

何如璋

為東省河道淺窄。普筑重堤。勞費無益。擬請展筑遙堤。以保要工而紓水患。恭折仰祈圣鑒事。竊以興大役。動大費。民生之利害。 國計之盈絀系焉。必審其始以圖終。庶費不糜而事集。黃水自改道利津以來。其始河道雖窄。河槽尚深。故暢行而無阻。近則河身日淤。泛日甚。 朝廷念災區。思拯生于墊險。特派倉侍郎臣游百川馳往相度。嗣游百川先后條陳辦法。由部議準。疏浚河道。亟筑縷堤。并先撥四十萬兩。解東濟用。乃此次游百川與山東撫臣陳士杰覆籌河工事宜。竟改議普筑重堤。請至二百余萬。臣詳查游百川等原奏。明知黃流湍悍。實不能容。因憚于興筑遙堤。遷就而為修補縷堤之策。又深慮縷堤之不可恃。遂改議普筑重堤。以冀幸一日無事。而藉 手以就其功。夫修補縷堤。需四五十萬。雖無益而無大損。若費百余萬之帑金。筑千余里之重堤。則非圖度其始終。詳考其利害。未可茍焉以從事也。今就游百川等迭次所陳情形。質以近日所聞見。知其有必不可者五。臣請敬為我  皇太后 皇上陳之。夫水性湍悍。容之則順。激之則逆。通之則行。束之則。黃河自北宋時南徙。逾數百年。加以運道之牽涉。淮湖之交匯。故清口以下。非筑堤束水不為功。然至于道光年間。雖歲費巨萬帑金。終歸無補。今黃水東行。自濟武以下。非有如運道淮湖之難措置也。無端與水爭地。迫而束之于數百里間。以干其怒。將重堤難成。不出一二年必。委之則前功盡棄。保之則歲歲修防搶險。費且不資。是以有限之金銀。填無涯之溪壑也。其必不可者一也。就令重堤克成。將來防不勝防。勢必借資民力。近則攤派人夫。遠則科供樁料。星催火速。四境騷然。去歲桃園之役。微求稍急。民既不堪。若復歲歲如此。民將何賴。是惜沿河數十里之地。而使數十州縣受累無窮。其必不可者二也。如謂筑堤束水。用混江龍等器往來蕩滌。可去淤沙。此又不然。夫黃水一石。挾泥數斗。前刷后淤。有增無。假令新淤可去。而刷于中者積于外。流滯海口。為患滋深。其必不可者三也。查游百川等原稱自長清下抵利津。南北兩岸。原有民十之三四。乃上年桃園決口。漫溢數縣。而南北嶺左家莊等處。仍相繼開。近因黃汛盛漲。復漫溢歷城等處堤工。而濟陽利津等處。又萬分危殆。夫以民斷續。水能旁泄。且未值伏秋大汛之時。既經紛紛告。搶護不及如此。若一律普筑重堤。則束之愈緊。激之愈怒。必且突橫。為力愈猛。沿河之民。受患恐有慘于今日者。其不可必者四也。且今所筑者下游也。以勢度之。必旋筑而旋。固無疑矣。即謂不惜勞費。盡力而筑之。盡力而防之。將來盛漲難消。下游既不通行。上游必將橫。而南。濟南仍受其害。而北。武定益重其害。且恐開濮阿范之間。橫溢四出。潰運壞衛。勢不可收拾。其必不可者五也。臣于治水之事。非所能知。第即其情形參之。河既以填淤致病。即當以開擴見功。縱不能一勞永逸。要必通計容納之方。庶足利堤防而紓巨患。擬請  旨飭下游百川等于現行河道。細加測量。且上游寬處。兩岸相距若干。河底若干。值盛漲時水長若干。能容與否。自必灼然。如果真有把握。乃可次第興工。否則仍須展寬河面。籌筑遙堤。俾水有所容。安流順軌。庶不致漫溢為災。其沿河居民。廣為設法安頓。有執迷不悟者。以利害曉譬之。則堤工可就。巨不致虛縻。不可畏難避謗。意存遷就。為一時茍且之謀。貽天下無窮之大患也。臣為慎重要工起見。詳悉披陳。是否有當。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鑒訓示。謹 奏。

酌擬河工辦法請  旨飭議折

吳峋

為統籌河工利獘。酌擬辦法。請  旨飭議以謀久遠事。竊維天津形勢卑下。黃河已有北趨之勢。且河不兩行。有引河則海口愈高。而引河旋開旋淤。徒糜帑金。臣于春間已詳言之。今欲開引河者。為黃河兩岸漂沒也。夫黃河兩岸之百姓。固當保全。而引河所經之地。田園廬舍墳墓。本無水患。強為開河。非民情所愿。且引河兩岸之百姓。漫溢漂沒。所失尤多。以為壑。非朝廷子愛黎元之意。此引河之必不可開者也。然夏間游百川等請筑重堤部臣亦知與水爭地。非經久良圖。而欲救目前。不得不就所陳議準。今游百川又以改筑縷堤為請。臣亦以筑縷堤為是。更就臣愚見。謹擬十條。敬為   皇太后  皇上陳之。

一縷堤宜亟筑也。夫不與水爭地者為遙堤。此謂以地讓水。束水刷河者為縷堤。此謂以水治水。此策創自潘季馴。實為不易之規。近今百余年來。河工人員。希冀請帑請獎。皆由搶險。遂廢縷堤。獨恃遙堤以為冒銷濫保地步。故愈求治河而愈不治。夫縷堤廢而河流緩。固日淤矣。乃冬令積為沙嘴。不過百數十人挑浚。可弭次年險工。而河員但顧私圖。置之不問。尤為積獘。故欲治河。必以縷堤為始。再相度地勢。加筑挑水壩。使河流湍駛。挾沙帶泥。自免淤墊。

一遙堤宜并筑也。治河之有遙堤縷堤。如用兵之有槍炮以攻遠。刀矛以御近。不可偏廢。縷堤初筑。每年盛漲。必漫數次。潘季馴已詳言之。必再筑遙堤。使漫出之水。順堤歸海。永無他虞。

一圍堤宜創筑也。遙堤以內城郭村落。必當設法保護。伏思捻匪竄擾之時。山東全省多筑土圍。恃以御寇。今河患不過濟南武定兩郡。且盛漲有時。非如捻跡之飄忽。尚易為力。擬請將臨河之城池及大村鎮。令百姓修筑土圍。不留圍門。里外寬筑坦坡。以行車馬。即縷堤水滿。尚可無恙。

一修守宜任民也。從前修守。專任河兵。而河員無臨民之責。地方不能越代謀。流獘不可究詰。今陳士杰兼用紳董。用意甚深。可為程序。擬請將遙堤寬留地勢。去河在二三十里以外。其間村落既多。[令](今)遙堤內之百姓修守縷堤。遙堤外之百姓修守遙堤。仍由巡撫督飭印委各官。訪求公正紳董。劃均分。百姓自顧身家。必能認真修守。

一錢漕宜核免也。縷堤不能不漫溢。則黃河兩岸之錢漕必分別豁除。如開引河。更易漫溢。而毫無限制。濫報私征。獘端百出。防不勝防。若筑遙堤。則界限分明。其遙堤內之百姓既虞盛漲。難望秋成。而地狹人稀。又防護險工。無異軍營前敵。尤當格外體恤。擬請將遙堤內之錢漕。一律豁除。至遙堤外之百姓。地廣人稠。眾力易集。即有漫水。勢非遄悍。與縷堤有異。所有錢漕。應不準援免。方為允協。

一帑項宜兼籌也。今筑兩堤。用頗煩。據游百川奏稱擬筑縷堤。就民擇要興修。所省不止一半。以所省之費。撥為遙堤經費。則增尚不甚巨。且歲修防守。借資民力。更無須發帑。

一海口宜勘定也。去年南北嶺口入海甚便。未及修治。又有十四戶口。而牡蠣嘴不能堵合。不知愈分愈緩。愈緩愈淤。終無順軌之期。亟宜勘定一處修治長堤。將他口堵截。刷成深槽。方[免](成)泛濫。

一河身宜取直也。從前黃河百里一曲。今海口以上。河身六百里。凡數十曲。安得不時有。前大學士張鵬翮逢灣取直。成法具在。今治河者。或憚于重拂民意。然臣訪聞今之河身。岸隨溜蟄。一夜遷徙至二三里外。百姓受累甚深。今如詳勘開導。自能收。是在真心為民者。

一舊河宜考核也。河患自古有之。河至之處。蠲賦恤民。河徙之處。墾田完課。彼此相抵。 國家未有所損。百姓實受其益。所慮者報災不實。升科不盡。或 國課不能如舊耳。今如令督撫查勘。不過委道府照例一行奏報一次。聊以塞責而已。擬請選擇賢員。分河南山東江蘇等省。將舊河開墾升科之地。新河擬辦豁免之地。按畝稽核。勒為一書。刊刻散布。如奸民蠹吏。少有捏飾。舉發甚易。即可按籍更正。永久無獘。

一賢材宜歷練也。河務不暇講求。垂三十年。亟宜選擇樸實干練勤儉耐勞之員。分往勘辦。而優予遷擢。嚴示考核。使鼓舞惕勵。皆能成就。如布政使李用清。知府高萬鵬等。皆以京員而著政績。今京員如二人者尚不乏人。振作奮興。則賢材輩出矣。

以上各條。均就臣愚見所及。據實臚陳。至地方情形。究非目。可否請  旨飭下直隸總督山東巡撫。體察地勢民情。悉心酌議具奏。再由戶部工部核議。如帑項不敷。分為二三年接辦。可期大工告成。安瀾永慶矣。臣為統籌利獘規畫久遠起見。是否有當。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鑒。謹奏。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州区| 镇雄县| 烟台市| 班玛县| 西藏| 焦作市| 新闻| 卫辉市| 务川| 门源| 乌海市| 芮城县| 剑阁县| 马鞍山市| 甘谷县| 永安市| 驻马店市| 平邑县| 隆尧县| 东乡| 柏乡县| 门源| 宕昌县| 安国市| 平远县| 石屏县| 吴堡县| 皋兰县| 台南市| 巴南区| 错那县| 辉南县| 师宗县| 金山区| 香港 | 远安县| 雷波县| 紫金县| 建德市| 嘉义市| 五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