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固人心以弭天變疏
倭仁
奏為思患豫防。宜設法迅掃賊氛。以固人心而弭天變。恭折仰祈 圣鑒事。臣竊維今歲秋間。星象兩次示警。 皇上仰體 皇太后之心。惕厲憂勤。孜孜求治。大小臣工亦皆恐懼修省。共挽時艱。數月以來。人心尚稱靜謐。前因直隸山東騎馬賊之案。層見迭出。迭奉 諭旨嚴拏懲辦。各地方官仍未認真搜捕。甚至有聞其入境。遣人說和。給以銀錢。希圖不在本處生事者。于是該匪往來滋擾。漸次橫行。其始不過于早晚間攔途搶劫行李。日久則肆無忌憚。愈聚愈多。焚掠村莊。戕官陷陣。皆由州縣平日敷衍了事。釀成禍端。察其情形。實堪痛恨。此次大名之亂。又因都統遮克敦布辦理不善。致令投誠匪黨。開言滋疑。突圍而出。該都統咎有應得。已在 圣明洞鑒之中。似此僨事劣員。應即撤回。不令帶兵。庶免一誤再誤。直隸按察使孫治奉派出省剿賊。所帶兵不過千名。昨聞又派京員調神機營兵三千名前往會剿。諒茲烏合之眾。不難指日蕩平。惟聞此股匪徒裂之后。沿途裹脅不下七八千人。現在冀州南宮俱有賊巢。距京僅五六百里。非期撲滅。萬一寇氛逼近京畿。根本重地。稍有動搖。其患尚可言哉。臣以為切近之災。斷斷不可輕視。應請 明降諭旨。 命僧格林沁即日統帶大兵。馳往大名督剿。該大臣軍威素振。可以先聲奪人。如南方軍務尚緊。未能兼顧。即由該大臣酌派妥員分兵馳剿。自足以寒賊膽而壯軍威。再臣聞現任山西按察使王榕吉。前任直隸州縣多年。該員老成練達。素得民心。曾以大名道督辦軍務。著有成效。該處團練無不樂為之用。可否將該員暫行調赴直隸。幫同督剿之處。恭候 圣裁。抑臣訪聞大名一帶。窮民甚多。保衛地方。尤以固結人心為第一要務。所有被難各處。即請飭統兵大臣確切查明。將無力完繳錢糧者。概行豁免。迅即刊刻謄黃行曉諭。小民具有天良。感激格外 鴻慈。自不忍于從賊。即有被賊裹脅者。亦可解散矣。至不得已而用兵。先嚴紀律。明臣戚繼光勛猷卓著。總由令出惟行。尤在文武員弁同心協力。庶有成功。所謂師克在和也。近來武弁氣習日壞。平時徒事嬉游。臨敵多退縮。往往見文員沖鋒失利。不肯救援。前次大名道秦聚奎之陣亡。半由于此。并請嚴定武弁處分。倘仍畏葸逗留。或坐視文員之死。不肯一救者。訊明重治其罪。庶武弁知所警懼。而眾志自可成城。固人心即以弭天變。誠為今日之急務也。臣為思患豫防起見。是否有當。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鑒。謹 奏。
敬陳治本疏
倭仁
奏為敬陳治本。以提萬事之綱。仰祈 圣鑒事。伏見我 皇上踐阼以來敬以飭躬。寬以御眾。求賢納諫。勤政愛民。 圣德咸孚。固宜治臻美備矣。乃中外之玩愒如故。人才之委靡依然。寰海望治之心。猶未能暢然滿志者何哉。或曰。積重難返也。輔弼乏人也。固也。而非本原之論也。志不期于遠大。政以茍且而自安。意不極于肫誠。事以虛浮而鮮效。則欲濟當今之極弊。而轉移一世之人心。亦在 朝廷而已矣。臣請進一說曰。愿 皇上立必為堯舜之志。夫志始于思。辨于學。發端甚微。而為效固甚巨也。 皇上端居淵默之時。深察密省。事與唐虞互證。危微辨與。執中允與。知人哲安民惠與。必有歉然不自足而皇然不自安者。由是因愧生奮。因奮生厲。必期如放勛重華而后已。此志既定。然后擇同心同德之臣講求治道。切劘身心。由窮理修身。以至于治平天下。此其機操之 圣心而有余。即推之四海而無不足。所謂志定而天下之治成也。承艱巨之任。值多事之時。使非困心衡慮。以激發大有為之氣。其何以宏濟艱難哉。志切有為。斯虛懷樂善。后世人君往往恥聞己過。臣下遂唯諾成風。吁咈都俞。不可復。以唐太宗從諫如轉圜。猶積怒于魏征。克己之難也。舜命禹曰。予違汝弼。汝勿面從。夫舜豈尚有違道之舉。禹亦何至如讒諂面諛者流。顧兢兢焉惟恐有違。且恐禹面從者。誠以人心至危。修省密故惕厲深。而求助于臣工者益切。于是禹以傲戒。益以怠荒戒。皋陶以逸欲戒。惟當寧樂聞直諫。故在廷咸進讜言。不然。臣方緘口之不遑。亦何肯以不入耳之言干雷霆之怒哉。伏讀 高宗純皇帝諭旨。爾九卿中能責難于君者何人。陳善閉邪者何事。 高宗皇帝之心。即虞帝取人為善之心也。 皇帝以法 祖者法堯舜。則智益大矣。理財為今日急務。節用尤理財要圖。比見禮部議覆通政使羅惇衍崇儉禁奢一折。刊刻簡明禮儀頒示遵行。奉 旨允準誠正德厚生之本計也。抑臣更有進者。政貴實不貴文。民從好不從令。以文告之虛辭。挽奢華之積習。科條雖設。誰其聽之。伏愿 皇上以身作則。力行儉約。為天下先。申諭廷臣將一歲度支出入之數。通盤籌劃。自宮府內外大小衙門。凡可裁者概行裁省勿狃虛文。勿沿故套。勿避嫌怨。勿畏煩難。務量入以為出。勿因出而經入。服色器用。既已明示限制。必須令行禁止。有犯必懲。使朝野臣民。共曉然于恐懼修省。以實不以文之意。 一人震動恪恭于上。庶司百僚實力奉行于下。自足挽回風氣。移易人心。昔漢文帝身衣弋綈。后宮衣不曳地。遂至海內從風。人民富庶。我 皇上秉堯舜之資。體堯舜之德。躬行節儉。天下有不率從者哉。至若人情嗜利。廉恥道虧。宜杜言利之門。獎潔清之士。以及學校不修。人材多廢。無人之患。甚于無財。尤宜講明正學。興賢育德。以儲楨干。此皆政教大端。所當及時修舉者。惟 圣志斷以不疑。斯庶績可次第而理。臣身雖在外。心無日不在 闕廷。極知淺陋。無補 高深。然區區愛 主之心。不能自已。惟 皇上恕其狂愚。 俯賜鑒察。天下幸甚。謹 奏。
陳豫省官民情形疏
倭仁
奏為臚陳豫省官民實在情形。請 旨嚴加厘飭以固邦本而弭盜源。仰祈 圣鑒事。竊思民為邦本。食為民天。自古未有民不安而能致太平者。亦未有食不足而民能安者。欲安民而足食。惟在于州縣之約己寡求。愛民如子。欲與聚而惡勿施。而欲州縣之潔己愛民。則必由督撫之正己率屬。刻苦認真。去浮文而舉實政。今之州縣。廉俸已罰扣無余。而上司之供應。幕友之修金。事劇用繁。縻費不可勝數。其必取之民者。亦勢所使然。特是習氣太深侈費無節。催科益亟。罔顧民艱為可痛耳。河南自咸豐三年以后。粵匪繼以捻匪。殺戮焚掠。到處已。室廬皆無。藏奚有。為州縣者賊來則倉皇束手。賊去則泄沓自如。積習相沿。誅求無厭。至稍稱完善之區。則錢漕之浮收日增。雜派之訛索愈甚。捐輸不已。雖數十畝之地戶皆勒之。抽厘不已。雖百余千之本錢亦及之。書役干沒。劣紳侵蝕。名為軍餉。實則中飽。團練則官皆不愿。恐其聚眾抗官。阻抑于平日。及被賊擾害。官又不能衛民。民乃自行團練。官亦無可如何。其閑良莠不齊。或恃眾滋事則罪盡歸之民。誅之戮之。而不問官之失。故官以民為魚肉。以上官為護符。上下相蒙。侵漁無已。哀哀小民。何以堪之。其不變而為賊者幾希矣。臣本河南駐防。親友之來京者。目擊其事言之傷心。官民之情形如此。何以定寇亂而致太平乎。竊謂 朝廷不能盡擇州縣。而必須慎擇督撫大吏。嘉慶年閑姚祖同為河南巡撫。盡裁陋規。絲毫不取。每出則自備餅。供應全無。州縣之貪劣者。參不貸。司道以下。皆為斂戢。民閑思慕至今。今誠擇如姚祖同者以為巡撫。革除苞苴。無取于屬員。則屬員既無所挾以為恣睢之計。大臣法。小臣自廉。天良具在。誰甘為不肖之人。由是黜陟必當。查察必嚴。錢漕之浮收。去其太甚。雜派之煩苛。徹底一清。有忠 君愛民之真心。必有調劑中和之善術。近聞兩江等處。如曾國藩沈葆楨李鴻章李續宜吳棠諸臣。皆能如此。故地方軍務。日有起色。蓋必如此而后官民一體。指臂相聯。掃除廓清之功。當指日可待。方今國用支絀。軍餉匱乏。必于正供之數完善之區取之。而臣云爾者。非敢為迂論也。孔子言道國之要。曰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孟子告齊梁之君。曰行仁政。曰薄稅斂。圣賢豈為此不切之論。良以惟此為根本之計。切要之圖。足以撥亂而反正耳。外此補苴張皇。總屬茍且。顧目前而忘遠囗。騖小利而釀大害。如大學所謂以利為利。菑害并至者。誠不可不深長思也。顧河南今日官場之錮習。祇曰民刁詐。不曰官貪庸。祇狃于恐民之抗官。而不思民之所以抗。與官所以致抗之由。牽聯膠固牢不可破。惟在 朝廷講求本計。認真厘剔。再嚴飭撫臣實力振刷。絕瞻徇回護之私。去因循含混之弊。州縣之清廉愛民。能去雜派減浮收者。破格優賞。否則立予嚴罰。大吏察州縣。 朝廷察大吏。實心實力。務挽積習。勿虛應故事。勿徒行文告。庶幾民困可蘇。民心自固。寇亂之源。亦由是可弭矣。前月十五日流星示警。恐系民不得安之象。請一并飭下各省督撫加意撫恤萬姓流離。以消災變。是為至要。臣愚昧之見。是否有當。伏惟 圣鑒。謹 奏。
請修實政疏
倭仁
奏為上天示警。宜修實政以弭災變。恭折仰祈 圣鑒事。本月十七日恭讀 上諭。本日神武門內敬事房木庫不戒于火。亟應恐懼修省。寅畏 天威等因。欽此。夫所謂恐懼修省者。非徒托諸空言。所貴見之實事。不知 綸音布告。將姑為是說。飾一時之耳目耶。抑誠心感發。實欲見之躬行耶。躬行則力崇節儉。紛華靡麗必捐也。辨色視朝。逸樂宴安必戒也。從諫如流。改過不吝。忠言讜論必樂聞也。召對臣工。旁咨博采。民情吏治必周悉也。是之謂真恐懼。是之謂真修省。若惟是言焉而已。恐天心難格。而災變之來未易弭也。人情履患難則懼。懼則敬心生。處安樂則怠。怠則肆心起。故善始者繁。克終者鮮。皇上御極之初。 皇太后垂簾聽政。維時甫經變亂。兢兢業業。 宵旰靡遺。薄海臣民。莫不欣然望治。近年以來。精勤之意稍遜于前矣。是以月食再見。冬雪愆期。本年次辛祈谷。烈風大作。禁城以內屢有火災。此固 天心仁愛。不憚殷勤示警。使之慎始而圖終也。伏望 皇太后 皇上常思時事之艱難。無忘庚申之憂患。不以恐懼修省為誥誡之虛文。而以恐懼修省行敬天之實政。庶災變可弭。祥和可致矣。臣愚昧之見。激切直陳。伏祈 圣鑒。謹 奏。
原災
管同
古初之天如嬰孩。虞周如少壯。自漢迄今為衰。后此為耄。何由知之。由災異知之。何由災異知之。由災異之多寡知之也。古者圣人在位。災異之來。其德加修。其刑加慎。撤音樂而裁膳食。玉帛犧牲。祈禱相望。儒者之說曰。國有失道。則天出災異以譴告之。圣人知夫災不虛生。而欲以弭其變也。是以兢兢深自省爾。然以吾考之。春秋時二百四十二年山崩者二。漢文帝時同日崩者二十有九。春秋大水者九。東漢一月之間郡國大水者八。春秋日食三十有六。唐三百年而日食過百。夫漢唐之禍亂。豈能有甚于春秋哉。何在春秋則亂已極而災少。而在漢唐則亂未極而災多。古之天嬰孩少壯也。其氣龐。其力厚。其筋骨堅凝而豐潤。聲色寒暑之交傷。未足以成劇病。漢以后衰矣。其氣微而力薄。其筋緩而骨虛。盡調劑以輔之猶慮不勝。稍不謹焉。則百病叢生而不可復治。圣人曰。天之病。衰為之也。天之衰。人致之也。世不有耄耋期頤康強而無疾病者乎。當吾世而使天至于斯。誰之咎也。是故值天之衰。愈恐懼修省而不敢失道。夫豈敢曰此定數也。于我無關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