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 古今醫案按
- 俞震篡
- 4872字
- 2015-12-20 15:32:54
虛損
羅謙甫治建康道周卿子。年二十三。至元戊寅春間。病發熱肌肉消瘦。四肢困倦。嗜臥盜汗。大便溏多。腸鳴。不思飲食。舌不知味。懶言。時來時去。約半載余。羅診脈浮數按之無力。正應浮脈歌云。臟中積冷營中熱。欲得生津要補虛。先灸中脘。乃胃之紀也。
使引清氣上行。肥腠理。又灸氣海。使生發元氣。滋榮百脈。長養肌肉。又灸三里。乃胃之合穴。亦助胃氣。撤上熱使下于陰分。以甘寒之劑瀉火熱。佐以甘溫養其中氣。又食粳米羊肉之類。固其胃氣。戒以慎言語。節飲食。懲忿窒欲。病日減。數月后。氣得平復。逮二年肥甚倍常。或曰。世醫治虛勞病。多用苦寒之劑。君用甘寒。羊肉助發熱。人皆忌之。而君反令食。何也。羅曰。內經云。火位之主。其瀉以甘。藏氣法時論云。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以甘瀉之。瀉熱補氣。非甘寒不可。若以苦寒瀉其土。使脾土愈虛。火邪愈甚矣。
又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勞者溫之。損者益之。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類是也。人參能補氣虛。羊肉能補血虛。食羊肉何疑耶。
震按羅公治總管史侯男便血。乃運使崔君長子心脾痛。皆灸此三穴。所講灸穴之義亦同想其以此取效多矣。柳公度言。予舊多病。常苦氣短。因灸氣海。氣遂不促。自是每歲須一二次灸之。以氣怯故也。合觀兩家之說。則虛損病用藥難效。莫如用灸。扁鵲新書載紹興間。有步卒王超。本太原人。后入重湖為盜。年至九十。精彩腴潤。能日淫十女不衰。岳陽民家多受其害。后被擒。臨刑。監官問曰。汝有異術。信乎。曰無也。惟火力耳。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饑。至今臍下一塊。如火之暖。豈不聞土成磚。
木成灰。千年不朽。皆火之力也。死后。刑官令剖其腹之暖處。得一塊非肉非骨。凝然如石即艾火之效。故云。保命之法。灼艾第一。竊思灼艾而至千炷。惟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斯能為人之所不能為耳。亦殊難矣。
丹溪治一老人。七十九歲。頭目昏眩而重。手足無力。吐痰相續。左脈散大而緩。右脈緩大不及左。重按皆無力。飲食略減而微渴。大便四日始一行。醫投風藥。朱曰。若用風藥至春必死。此大虛證。宜大補之。以參、囗、歸、芍、白術、陳皮濃煎。下連柏丸三十粒服一年后。精力如丁年。連柏丸用姜汁炒。姜汁糊丸。
震按脈緩大。重按無力。參、囗、術是矣。連柏丸何耶。豈以其微渴大便四日一行耶。
或以脈緩大為熱耶。
又治一人。肥大蒼濃。因濃味致消渴。投寒涼藥。愈后。吃黃雌雞滋補。約至千只。患膈滿嘔吐。醫投丁、沉、附子之劑。百帖而愈。值大熱中。尚惡風。怕地氣。乃堆糠鋪簟蔽風而處。動止呼吸言語皆不能。丹溪診之。脈四至。浮大而虛。此內有濕痰。以多服燥熱藥致氣散血耗。當夏令。去當死。賴色蒼濃。胃氣尚在。以參、囗、術熬膏。煎淡五味子湯入竹瀝調服。三日諸證悉除。令其絕肉味。月余平復。因多啖雞卵。患胸腹膨脹。自用二陳湯加香附、白豆蔻。其滿頓除。乃令絕肉味。勿藥自安。
震按動止呼吸言語皆不能。其虛象尚易視。熱天畏風怕地氣。脈又四至。人必仍視為寒丹溪斷為濕痰者。蓋推前因之食雞千只膈滿嘔吐而悟之。至謂虛寒之象。以多服燥熱藥氣散血耗所致。見識高人百倍。用參、囗、術煎膏。與脈浮大而虛恰合。其消痰藥只用一味。妙絕。淡五味子湯送者。五味以收其氣之散。淡則味薄。兼濡其血之耗也。且用于暑月為更宜究因選藥。巧不可及。令絕肉味善后。尤佳。
吳球治一貴宦。年七十。少患虛損。好服補劑。一日事不遂意。頭目眩暈。精神短少。
遂告醫以居常多服人參。其效甚速。乃競用人參熟地湯藥。及固本丸并進。反加氣急。吳診其脈大力薄。兼問病情。因得之曰。先生歸休意切。當道苦留。抑郁而致病耳。醫者不審同病異名同脈異經之說。氣郁而概行補藥。所以病日加也。宦者曰。斯言深中予病。竟用四七湯數劑寬快而愈。
震按此老原系虛證。后之加劇者。由于郁耳。用補而病轉增。自當尋其別因。只緣脈大力薄。仍屬虛脈。故須問而知之也。
虞恒德治一人。年三十歲。三月間。房事后乘馬渡河。遇深淵沉沒。幸馬健無事。連濕衣行十五里抵家。次日憎寒壯熱。肢節煩疼。似瘧非瘧之狀。醫作虛證治而補氣血。月余不效。更醫作瘵治。用四物加知、柏、地骨皮之類。及大補陰丸倍加紫河車。服至九月。反加滿悶不食。顧乳嫗日飲乳汁四五杯。粒米不食。虞診視六脈皆洪緩。重按若牢。右手為甚。
虞作濕郁治。用平胃散倍加蒼術、白術、苓、半、川芎、香附、木通、砂仁、羌、防。加姜煎服。黃昏一帖。一更時又一帖。至半夜。遍身發紅丹如癮疹。片時遂沒而大汗。即食稀粥二碗。由是諸病皆減。能食。仍與前方服三帖。后以茯苓滲濕湯倍加白術。服二十帖而安。
震按溺水不換濕衣。又值遠途。次日即病。何至遂以虛損治。蓋庸醫著眼在房事后耳。
延至半年。病勢益重。而其脈仍非虛損脈。故以濕郁治即愈。合上二案并觀之。可見病因亦汪石山治一人。年逾三十。神色清減。初以傷寒過汗。嗣后兩足時冷。身常惡寒。能食易饑。日見消瘦。頻頻夢遺。筋骨疼痛。久臥枕榻。醫用滋陰降火罔效。汪視左脈浮虛而緩右脈浮弦而緩。乃曰。足冷身寒。是陽虛之驗。又汗多亡陽。奈何以陰虛治。食則易饑者非陰虛火動也。蓋脾胃以氣為主。氣屬陽。脾胃之陽已虛。又瀉以苦寒屬陰之藥。故陽愈虛而內空竭。須假谷氣以扶助之。是以易饑而欲食。雖食亦不生肌肉也。經曰。飲食自倍。
腸胃乃傷。又曰。飲食不為肌膚。其此之謂歟。夢遺亦非特陰虛。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今養氣虛不能養神。則夢寐弗寧而神弗藏于心。不能養筋。則筋骨疼痛而魂弗藏于肝。神魂失所。安得不遺乎。經曰。氣固形實。陽虛則不能固。而精門失守。此遺之所以頻而不禁也。經曰。腎者胃之關也。今若助陽以使其固。養胃以守其關。何慮遺之不止。
乃以參、囗各二錢。白術一錢。甘草五分。枳實、香附、山楂、韭子各五分。煎服半載。隨時令寒暄升降。而易其佐使。遂全安。
震按以上諸案。皆與今之所謂損怯者不同。故亦無用滋陰潤肺藥者。下條則全似今之損怯。而用藥卻平正可法。
又一人年逾三十。質弱而色蒼。初覺右耳時或冷氣呵呵如箭出。越兩月余。左耳氣出如右。
早則聲啞。胸前有塊攢熱。晨后聲啞稍開。攢熱暫息。少間攢熱復爾。或嗽惡酸水。小溲頻赤。大便溏泄。雖睡熟。亦被嗽而寤。噦惡二三聲。胸腹作脹。頭腦昏痛不堪。時或發熱。
渾身疼痛。天明前證少息。惟攢熱勿休。且近來午后背甚覺寒。兩腿麻冷。用參二錢五分。
茯苓、門冬、白術各一錢。黃連、甘草、枳實各五分。貝母、歸身各一錢。白芍八分。煎服江應宿治祁門人周三。年近三十。潮熱咳嗽咽啞。診之。六脈弦數。周故以酒豪。先年以醉后嘔血數升。遂咳不止。百治不應。肌食降序。煩躁喘滿。江與四物換生地。加貝母、丹皮、麥冬、五味、阿膠煎服。加蔗漿一小杯。姜汁少許。嗽漸止。食少。再加白術、茯苓人參。食漸進。夜噙太平丸。晨服六味合生脈。加枸杞為丸。兩月嗽止。半年肥白如初。
震按此條純是今人治損怯法。兩月嗽止。半年全愈。亦頗有之。但不能盡如是耳。
李士材治福建何金陽令郎。患虛損夢遺盜汗。羸頓已極。檢其所服。以四物、知、柏為主。芩、連、二冬為加減。診其脈大而數。按之極軟。李曰。中氣大寒。反為藥苦矣。乃以歸脾湯。入肉桂一錢。人參五錢。當晚得熟寐。居十日而汗止精藏。更以還少丹兼進。補中益氣間服。一月而瘥。
震按脈大而數。按之極軟。誠宜溫補矣。然用溫補。得數脈退則愈。數脈不退則仍不愈也。亦惟大而數。按之極軟。故可溫補。若細而數。按之極軟。死期已近。溫補何益也。
又治刑部主政唐名必。勞心太過。因食海鮮吐血。有痰。喉間如鯁。日晡煩熱。喜其六脈不數。惟左寸澀而細。右關大而軟。思慮傷心脾也。以歸脾湯大料。加丹皮、麥冬、生地二十劑而證減六七。兼服六味丸三月。遂不復發。
吳門張飲光發熱干咳。呼吸喘急。服蘇子降氣。不應。服八味丸。喘益急。迎士材視之兩頰俱赤。六脈數大。曰。此肺肝蘊熱也。以逍遙散用牡丹皮一兩。苡仁五錢。蘭葉三錢連進二劑而喘頓止。以地黃丸料用麥冬、五味煎膏。及龜膠為丸。至十斤而康。
震按上條于左寸右關。得其病因。此條以服溫納不應。悟其病因。上條喜脈之不數。此條喜脈之數大。蓋二人俱系新病。一虛一實。尚易辨耳。
又曰。南都許輪所孫女。吐血痰嗽。六月診之。兩尺如爛綿。兩寸大而數。余謂金以火為仇。肺不浮澀。反得洪大。賊脈見矣。秋令可憂。八月初五復診之。肺之洪者變為細數。
腎之軟者變為疾勁。余曰。歲在戊午。少陰司天。兩尺不應。今尺當不應而反大。寸當而反沉細。尺寸反者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計其期。當死于十六日。然能食者過期。況十六十七二日。皆金未遽絕也。十八日交寒露。又值火日。經曰。手太陰氣絕。丙日篤。丁日死。言火日也。寅時乃氣血注肺之時。不能注則絕。必死于十八日寅時矣。輪所以其能食未深信也。至十八。果未曉而終。
震按此真入理深談。粗心者那得如是通盤打算。
侍御馮五玉令愛。發熱咳嗽。已及半載。十月間。吐鮮血甚多。每日只食稀粥一盞。大肉消陷。大便溏泄。沉困著床。脈來七至。李曰。法在不救。人所共知。若能惟余是聽。不為旁撓。可救十中之一。每帖用人參五錢。桂、附各一錢。囗、術三錢。歸、芍二錢。陳皮一錢。日投三帖。約進七十劑。及壯水丸三斤。而后起于床。又三月而飲食如舊矣。
震按昔賢治虛勞。每以參、術、桂、附奏奇功。遂詆丹溪滋陰藥不可用。深斥苦寒之非此亦矯枉過正。余親見吐血能進人參者。日服二三錢。甚相安。不旋踵而血仍吐。益加參亦復吐。不半年死。又見以參湯送八味丸者。初若效。后則咽痛熱甚。不得不停矣。上條乃必死之證。而用參五錢。桂、附各一錢。日進三帖。殊難信。然能日進三帖。至七十劑。
孫東宿治張子心弱冠病瘵。其證咳嗽。下午熱從兩足心起。漸至頭面。夜半乃退。面色青。形羸氣促。交睫即夢遺。奄奄一息。孫診其脈。左寸短弱。右關略弦。余皆洪大。因許可治。病者曰。醫皆謂火起九泉者死。大肉盡削者死。咳嗽加汗者死。脈不為汗衰者死。況當夏令。肺金將絕。先生獨言可治。何也。孫曰。證雖危。色聲脈三者尚有生意。兩顴不赤心火未焚也。聲音不啞。肺金未痿也。耳葉不焦。腎水未涸也。據面青者憂疑不決。左寸短者心神不足。關略弦者謀為不遂。必因志愿高而不稱其心。謀為而不遂其欲。殆心病。非腎病也。經曰。色脈相得者生。故許可治。病者恍然曰。是矣。予因星士決上科必售。予仍落第。而同窗者中。故怏怏至此。今亦忘其病源矣。乃為定方。以人參、棗仁、龍骨為君。
丹參、石斛、貝母、麥冬、五味子為臣。山梔、香附為佐。二十帖而病起。丸方則人參、麥冬、五味、熟地、枸杞、龜板、茯苓。蜜丸。服三月而精神健。肌肉充矣。
震按此條辨證甚佳。所謂是心病非腎病者。亦緣脈洪大不細數耳。
東宿云。金良美年十八。患咳嗽吐紅。下午潮熱。夢遺。市醫進四物湯加二冬、知、柏等。治半年。反加左脅脹疼。不時側臥。聲音漸啞。飲食輒惡心。肌肉大削。六脈俱數。醫告技窮。因就予治。觀其面色白。又隱隱有清氣夾之。兩足痿弱無力。予曰。此證氣虛血熱而肝脈甚弦。弦則木氣太旺。脾土受虧。不能統血。始殆怒氣所觸。繼為寒涼之劑所傷。
以致飲食惡心。肌肉瘦削。書云。脾胃一虛。肺氣先絕。以肺金不足。則肝木愈無所制。濁痰瘀血凝于肺竅。故咳嗽聲啞。滯于肝葉。故左脅不能貼席而臥。病勢危矣。喜在青年。猶可措手。因急用人參二錢。鱉甲五錢。白術、白芍、陳皮、茯苓、通草、貝母各一錢。甘草丹皮各七分。桔梗五分。計三十帖而咳嗽潮熱俱減。聲音清。左脅可臥。后以大造丸調理全安矣。因囑之曰。病愈雖可喜。而弦脈未退。切忌惱怒及勞心勞力之事。若勞怒相觸。
血來必不能御也。此后精神日旺。肌體豐肥。六年無事。一日因結算勞心。加以大怒。則血如泉涌。頃刻盈盆。上唇黑腫。汗出淋漓。急請予診。脈亂無倫。渠語近侍欲大解。予曰。
此死征也。陰陽乖離矣。即辭出。未離門而氣絕。
震按此條治法亦淺近。而講聲喑難側眠。頗有妙解。且愈已六年。因勞怒復發而死。可謂不善養生者之鑒戒。
周慎齋治一女。吐血發熱。熱甚而喘。用生脈散。熱更甚。脈或大或小。或緊或數。或浮或澀。改變不常。知其脾陰虛而脈失信也。脈者血之府。脾統血。血枯故改變不常耳。用保元湯。加北味、山藥、枸杞、白茯。人參重用至五錢。二帖效。二十帖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