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5章

祀典第八

風俗通義祀典第八〔一〕

禮:“天子祭天地山川,歲遍。〔二〕”春秋國語〔三〕:“凡禘郊宗祖報,此五者,國之典禮〔四〕;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為質者也〔五〕;及天之三辰,所昭〔六〕仰也;地之五行,所生殖也;九州名山川澤,所出財用也:非是族也,不在祀典。”禮矣〔七〕。論語:“非其鬼而祭之,諂也。〔八〕”又曰:“淫祀無福〔九〕。”是以泰山不享季氏之旅〔一0〕,而易美西鄰之禴祭〔一一〕,蓋重祀而不貴牲,敬寶而不求華也。自高祖受命,郊祀〔一二〕祈望〔一三〕,世有所增,武帝尤敬鬼神〔一四〕,于時盛矣。至平帝時,天地六宗〔一五〕已下,及諸小神,凡千七百所〔一六〕。今營夷寓泯〔一七〕,宰器闕亡,蓋物盛則衰,自然之道,天其或者〔一八〕,欲反本也,故記敘神物曰祀典也。

〔一〕蘇頌曰:“祀典八,子抄云:‘二十。’……又意林以‘祀典’為‘儀禮’。”

〔二〕禮記曲禮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歲遍。”疏云:“歲遍者,謂五方之帝,迎氣、雩祀、明堂及郊,雖有重者,諸神捴遍,故云歲遍。”

〔三〕魯語上文。

〔四〕“禮”,國語“祀”。

〔五〕國語“質”上有“明”字。

〔六〕“昭”,郎本、鐘本作“招”,國語作“瞻”。拾補覆校曰:“祭法是‘瞻仰’,此與漢書郊祀志同。”

〔七〕拾補:“孫云:‘禮’字似在下文‘又曰’中間,脫在此,但下卷所引亦同,或二字皆衍文。”器案:此文又見禮記祭法及漢書郊祀志。

〔八〕為政文。

〔九〕此禮記曲禮下文,“又”疑“禮”訛。

〔一0〕論語八佾篇:“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包注曰:“神不享非禮,林放尚知問禮,泰山之神反不如林放邪,欲誣而祭之。”

〔一一〕易既濟:“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王注:“牛,祭之盛者也;禴,祭之薄者也。居既濟之時,而處尊位,物皆盛矣,將何為焉?其所務者,祭祀而已。祭祀之盛,莫盛修德,故沼沚之毛,蘋蘩之菜,可羞于鬼神;故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是以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也。”漢書郊祀志注:“

東鄰,謂商紂也。西鄰,周文王也。禴祭,謂禴煮新菜以祭,言祭祀之道,莫盛脩德,故紂之牛牲,不如文王之蘋藻。”

〔一二〕水經渭水注下:“渠南有漢圜丘,成帝建始二年罷雍五畤,始祀皇天上帝于長安南郊。”應劭注曰:“天郊在長安南,即此也。”

〔一三〕書舜典:“望于山川。”

〔一四〕漢書郊祀志:“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一五〕書舜典:“禋于六宗。”續漢書祭祀志中注:“李氏家書曰:‘司空李郃侍祠南郊,不見六宗祠,奏曰:案尚書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六宗者,上不及天,下不及地,傍不及四方,在六合之中,助陰陽,化成萬物。漢初甘泉、汾陰天地亦禋六宗;孝成之時,匡衡奏立南北郊祀,復祀六宗。及王莽謂六宗易六子也。建武都雒陽,制祀不道祭,六宗由是廢不血食。’……六宗之議,自伏生及乎后代,各有不同。……尋虞書所稱‘肆類于上帝’,是祭天,天不言天,而曰上帝,帝是天神之極,舉帝則天神斯盡,日月星辰,從可知也。‘

禋于六宗’,是實祭地,地不言地,而曰六宗,宗是地數之中,舉中是以該數社稷等祀,從可知也。天稱神上,地表數中,仰觀俯察,所以為異。宗者,崇尊之稱,斯亦盡敬之謂也。”

〔一六〕漢書郊祀志:“莽遂崇鬼神淫祀,至其末年,自天地六宗以下,至諸小鬼神,凡千七百所。”通典禮十五:“平帝末年,崇淫祀,自天地六宗以下,凡千七百所。”

〔一七〕器案:“寓”當作“宇”,形近而訛。說文,宇,籀文宇字。文選東京賦:“德寓天覆。”注:“‘宇’與‘宇’同。”漢書敘傳:“攸攸外寓。”吳都賦劉注引作“悠悠外宇”,亦“寓”為“宇”誤之證。淮南俶真篇:“夫牛蹄之涔,無尺之鯉,塊阜之山,無丈之材,所以然者,何也?皆其營宇狹小,而不能容巨大也。”(又見劉子觀量篇)此營宇連文之證,與此以營宇對文,義正相同。

〔一八〕左傳僖公十九年、二十三年、哀公元年,俱有“天其或者”語。

先農

謹按:春秋左氏傳〔一〕曰:“夏四月,三卜郊,不從,乃免牲,孟獻子曰:‘吾乃今而知有卜筮。夫郊祀后稷,以祈農事也,是故啟蟄而郊,郊而后耕。今既耕而卜郊〔二〕,宜其不從也。’”周四月,今二月也,先農之時也〔三〕。孝文帝二年詔曰:‘農者,天下之本,其開籍田〔四〕,朕躬帥耕〔五〕,以給宗廟粢盛。〔六〕”今民間名曰田官〔七〕。古者,使民如借,故曰籍田〔八〕。

〔一〕見襄公七年。

〔二〕“卜郊”上,石經有“后”字,宋本無,正義及禮記曲禮正義引亦無,與此合。

〔三〕后漢書明紀注、續漢書禮儀志補注、書鈔九一、御覽五三二引漢舊儀:“春始東耕于籍田,祠先農黃帝也。祠以一牢,百官皆從,大賜三輔二百里孝悌、力田、三老布帛。”續漢書祭祀志下:“以乙未日祠先農于乙地。”

〔四〕應劭注曰:“古者,天子耕籍田千畝,為天下先。籍者,帝王典籍之常也。”

〔五〕漢書文紀作“朕親率耕”。

〔六〕書鈔九一引應劭注:“黍稷曰粢,在器中曰盛。”今漢書作師古注。周禮天官甸師職:“掌帥其屬而耕耨王籍,以時入之,以供粢盛。”國語周語上:“宣王即位,不籍千畝,虢文公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農,上帝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

〔七〕“田官”,拾補校作“官田”。

〔八〕禮記王制注:“籍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美惡取于此,不稅民之所自治也。”詩載芟箋:“籍之言借也。”初學記三引蔡邕月令章句:“籍者,借人力以成其功,故曰籍。”國語周語韋注:“籍,借也,借民力以為之。”孟子滕文公上疏引徐邈曰:“籍,借也,謂借民力治公田,不稅民之私也。”

社神

孝經說:“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為社而祀之,報功也。〔一〕”周禮說:“二十五家置一社。〔二〕”但為田祖報求。詩云:“乃立冢土。〔三〕”又曰:“以御田祖,以祈甘雨。〔四〕”

〔一〕世說新語方正篇注引作“孝經稱‘社者,土也,廣博不可備敬,故封土以為社而祀之,報功也’。”周禮大宗伯疏引孝經援神契:“社者,五土之總神。”續漢書祭祀志注、通典四五注、初學記十三、書鈔八七、類聚三九、御覽三一又五三二引孝經緯:“社,土地之主也,土地廣博,不可盡敬,故封土為社,以報功也。”白虎通社稷篇:“王者所以有社稷何?為天下求福報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廣博,不可遍敬也,五谷眾多,不可一一而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谷之長,故立稷而祭之也。稷者,得陰陽中和之氣,而用尤多,故為長也。”御覽五三二引禮記外傳:“國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天,故建國君民,先命立社,地廣谷多,不可遍祭,故于國城之內,立壇祭之,親之也,日用甲,尊之也。”

〔二〕說文社下云:“周禮:‘二十五家為社。’”亦通謂經說為本經也。史記魯世家集解引賈逵左傳注、呂氏春秋慎大篇高注、左傳哀公十五年杜注并同,蓋周禮家舊有此說。漢書五行志中之下注:“

臣瓚曰:‘舊制,二十五家為一社。而民或十家五家共為田社,是私社。’”

〔三〕大雅綿文。

〔四〕小雅甫田文。

謹按:春秋左氏傳〔一〕曰:“共工氏有子曰句龍佐顓頊,能平九土〔二〕,為后土〔三〕,故封為上公,祀以為社,非地祇。〔四〕”

〔一〕見昭公二十九年。

〔二〕“九土”,禮記祭法作“九州”,杜注作“水土”,國語魯語上作“九土”,與此同。

〔三〕今左傳作“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漢書百官公卿表注,應劭曰:“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五行之官,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獨斷上:“社神,蓋共工氏之子句龍也,能平水土,帝顓頊之世,舉以為士正,天下賴其功,堯祠以為社。”蔡邕集陳留東昏庫上里社碑:“社祀之建尚矣,昔在圣帝,有五行之官,而共工子句龍為后土;及其沒也,遂為社祀。故曰:社者,土地之主也。”冊府元龜三二引應劭曰:“湯遭天旱七年,明德以薦,而旱不止,故遷社,以棄代為稷,欲遷句龍,而德莫繼,故作夏社。”

〔四〕世說注引作“然則社自祀句龍,非土之祭也”。禮記郊特牲正義、書鈔八七、御覽五三二引五經異義:“今孝經說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封五土以為社。”古左氏說:‘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后土為社。’許君謹案,亦曰:‘春秋稱公社,今人稱社神為社公,故知社是上公,非地祇。’駁云:‘社祭土而主陰氣,又云,社者,神地之道謂社神,但言上公,失之矣,今人亦謂雷曰雷公,天曰天公,豈上公也?’”尚書召誥正義:“左氏說:‘社稷惟祭句龍,后稷,人神而已。’孝經說:‘社為土神,稷為谷神,句龍、后稷配食者。”又湯誓正義:“漢世儒者,說社稷有二,左氏說:‘社祭句龍,稷祭柱、棄,惟祭人神而已。’孝經說:‘社為土神,稷為谷神,句龍、柱、棄是配食者也。’”

稷神

孝經說:“稷者,五谷之長,五谷眾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一〕”

〔一〕周禮大司徒疏、續漢書祭祀志注、通典四五注、初學記十三、書鈔八七、類聚三九、御覽三一又五三二引孝經援神契:“稷,五谷之長也,谷眾不可遍祀,故立稷神祀之。”獨斷上:“稷神,蓋厲山氏之子柱也,柱能植百谷,帝顓頊之世,舉以為田正,天下賴其功;周棄亦播殖百谷,以稷五谷之長也,因以稷名其神也。社稷二神功同,故同堂別壇,俱在未地。”余并詳上條。

謹按:春秋左氏傳〔一〕:“有烈山氏之子曰柱,能殖百谷疏〔

二〕果,故立以為稷正也〔三〕;周棄亦以為稷,自商以來祀之。〔

四〕”禮緣生以事死,故社稷人祀之也,則祭稷谷,不得稷米,稷反自食也〔五〕。而邾文公用繒子于次睢之社〔六〕,司馬子魚曰:“

古者,六畜不相為用〔七〕,祭以為人也,民〔八〕,神之主也,用人,其誰享之?”詩云:“吉日庚午,既伯既禱。〔九〕”豈復殺馬以祭馬乎?孝經之說,于斯悖矣。米之神為稷,故以癸未日祠稷于西南,水勝火為金相也。

〔一〕見昭公二十九年。

〔二〕“疏”,何本作“蔬”,古通。禮記曲禮:“稷曰嘉疏。”釋文:“‘疏’本作‘蔬’。”論語述而:“飯疏食。”釋文:“‘

疏’本作‘蔬’。”此二字通用之證。

〔三〕漢書百官表后稷,注引應劭曰:“后,主也,為此稷官之主也。”

〔四〕器案此文有訛羨,今左傳云:“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國語魯語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興也,(器案:“興”當為“衰”,尚書湯誓正義引此曰:“‘興’當為‘衰’字之誤。”祭法正作“衰”。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注:“湯既勝夏,廢柱而以棄代之。”亦是指夏衰時言。詳器讀國語雜志。)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禮記祭法:“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

〔五〕拾補曰:“此文有訛,當云‘若稷是谷神,祭之用稷,反自食也’,‘也’與‘邪’通。應氏以社稷是人神,駁孝經說,其實上所引出援神契,文不全,通典亦引其說云:‘稷乃原隰之中,能生五谷之祇。原隰之祇,祭谷何害?’”札移云:“案盧校非也。‘則’與‘即’通,‘不得稷米稷’,當作‘不以稷米祭稷’,此篇說社稷五祀,皆本許氏五經異義說,禮記郊特牲孔疏引異義:‘許君謹案:禮緣生及死,故社稷人事之,既祭稷谷,不得但以稷米祭稷,反自食。’可據以校此文。”器按:郊特牲疏引異義:“今孝經說:‘稷者,五谷之長,谷眾多,不可遍敬,故立稷而祭之。’古左氏說:‘列山氏之子曰柱,死祀以為稷,稷是田正,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下接‘許君謹案’云云”,孫引未備,故補之。

〔六〕左傳僖公十九年,“繒”作“鄫”,杜注:“睢水出受汴,東經陳留、梁、譙、沛、彭城縣入泗。此水次有妖神,東夷皆社祠之,蓋殺人而用祭也。”器案博物志:“瑯邪臨沂縣東界次睢有大叢社,民謂之食人社,即次睢之社也。”

〔七〕杜注:“謂若祭馬先不用馬也。”器案:左傳昭公十一年:“申無宇曰:‘五牲不相為用。’”亦是此意。

〔八〕“民”下,原有“人”字,左傳無,此后人以避唐諱旁注“

人”字誤增,十反篇亦有此文,正無“人”字,今據刪。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河市| 普格县| 宝清县| 务川| 连江县| 山东省| 会东县| 海南省| 红河县| 和平县| 兴化市| 克什克腾旗| 万安县| 曲沃县| 三门县| 苏尼特右旗| 娱乐| 德钦县| 滦平县| 延川县| 佛山市| 平邑县| 霍州市| 景德镇市| 张家口市| 秀山| 长汀县| 昌黎县| 永善县| 玉龙| 广水市| 和平区| 芜湖市| 博湖县| 龙南县| 黎平县| 洱源县| 昭平县| 莎车县| 读书| 喀喇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