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4章

治虛喘嗽,腰腳酸痛。肺虛則痰多而喘嗽,腎虛則腰腳酸痛。

破故紙十兩(酒蒸為末),胡桃肉二十兩(去皮,研爛),蜜調如飴,每晨酒服一大匙。不能飲者,熱水調。忌蕓薹羊血,蕓薹油菜也。

此手太陰足少陰藥也。破故紙屬火,入心包、命門,能補相火以通君火,暖丹田,壯元陽;胡桃屬水,能通命門,利三焦,溫肺潤腸,補養氣血,有木火相生之妙。氣足則脾不虛寒,血足則腎不枯燥,久服利益甚多,不獨上除喘嗽,下強腰腳而已也。

一方治咳嗽劫藥。

五味子(五錢) 甘草(二錢五分) 五倍子 風化硝(各一錢) 為末,蜜丸含化。一方用生訶子一枚,含之。咽津瘥。

補肺湯

治肺虛咳嗽。

人參 黃 (蜜炙) 五味子(炒) 紫菀(各一錢) 桑白皮(蜜炙) 熟地黃(各二錢) 入蜜少許,和服。

肺虛而用參者,以脾為肺母,氣為木母也。用熟地者,腎為肺子,子虛必盜母氣以自養,故用腎藥先滋其水,且熟地亦化痰之妙品。丹溪曰:補水以制相火,其痰自除也。咳則氣傷,五味酸溫,能斂肺氣,咳由火盛,桑皮甘寒,能瀉肺火,紫菀辛能潤肺,溫能補虛,合之而名曰補肺,蓋令壯水生,咳嗽自止矣。

嗽煙筒

治痰嗽久遠者。

佛耳草 款冬花(各二錢) 鵝管石 雄黃(各五分) 為末,以雞子清刷紙上,卷藥末作筒,燒煙,以口吸入喉內。細茶生姜湯送下。

加味理中湯

治肺胃俱寒,咳嗽不已。

甘草(炙) 半夏(湯泡) 茯苓 干姜(不炒) 白術 桔紅 細辛 北五味人參(各等分) 每服三錢,姜棗水煎服。

杏仁煎丸

治老人久患肺喘,咳嗽不已,睡臥不安。

杏仁(去皮、尖) 胡桃肉(湯泡去皮、衣,各等分) 上研為膏,入煉蜜和丸,彈子大,每服一二丸,食后臨臥細嚼,姜湯送下。

一方取痰。

人參(用蘆) 藜蘆(各二錢) 豬牙皂角(去皮、弦,泡,一錢) 防風(去皮) 細辛(去土,各一錢五分) 用酸漿水一碗,食后溫服,候吐痰覺胸中爽快,用冷蔥湯時飲,以止為度。

辰砂半夏丸

治一切痰飲咳嗽。

用大半夏一斤湯泡七次,曬干為末,用生絹袋盛,浸于瓷盆內,凈水洗出去渣,將洗出半夏末浸于盆內,日曬夜露,每日換新水,七日七夜,澄去水,將半夏粉曬干,每半夏粉一兩,入飛過朱砂末一錢,生姜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淡姜湯食后服。

黃芩半夏丸

治上焦有熱,咳嗽生痰。

黃芩(末一錢) 制過半夏粉(一兩) 二味和勻,姜汁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淡姜湯,食后服。

治咳嗽方

蜂蜜(四兩) 姜皮(四兩) 香油(四兩) 白礬(五分) 杏仁(半兩,不去皮、尖)搗爛入銅鍋內同熬,隨意服之,忌葷腥。

團參飲子

治憂思喜怒,饑飽失時,致傷脾肺,咳嗽膿血,憎寒壯熱,漸成癆瘵。

人參 紫菀茸(洗) 阿膠(蛤粉炒) 百合(蒸) 細辛(洗去葉、土) 款冬花杏仁(去皮、尖,炒) 天冬(湯泡,去心) 半夏(湯泡,七次) 經霜桑葉 五味子(各一兩) 甘草(炙,五錢) 每服四錢,姜水煎,食后溫服。

人參蛤蚧散

治三年肺氣上喘咳嗽,咯唾膿血,滿面生瘡,遍身黃腫。

蛤蚧(一對,全者,河水浸五宿日,換水洗去腥,酥,炙黃) 杏仁(去皮、尖)人參 甘草(炙,各五錢) 知母 桑白皮 茯苓 貝母(各三兩) 為細末,瓷盆內盛,每日用茶點二錢,神效。

一方治久嗽肺胃虛損,咽喉枯燥,用此清潤。惟音啞者,不宜服。

人參(一錢) 麥冬(二錢) 蜜水炒桑皮(一錢五分) 薏苡仁(三錢) 生甘草(四分) 鹽水泡橘紅(六分) 白茯苓(一錢二分) 鮮百合(七片) 北五味子(五粒) 用豬肺管一個,煎湯三鐘,去浮沫并管,入藥煎至一鐘,溫和徐徐咽。

方脈喘癥合參

喘有寒、有熱、有水病。寒喘遇寒則發,熱喘發于夏,而不發于冬水病者,小便澀,胸膈滿悶,腳微腫是也,更有肺熱,有肺虛,有胃熱,有腎虛,最宜分別。

夫呼吸急促者,謂之喘,喉中有聲響者,謂之哮,然痰盛而喘,則治痰為本,而利氣為標,氣實而喘,則氣反為本,痰反為標,哮喘未發,以扶正為要,已發以攻邪為主,若自少腹下火氣沖于上而喘者,宜補陰以斂之。凡咳不得臥,其脈浮,按之虛而澀者,為陰虛,去死不遠,慎勿下之,下之必死,大宜補陰壯火,火歸則為氣為痰,俱不泛上矣。

苦久病肺虛而發喘者,必少氣而喘,右寸脈微,或虛大無力,宜阿膠、人參、五味補之。新病氣實而喘者,寸脈沉實,痰涎壅盛,呼吸不利,宜桑白皮、苦葶藶瀉之。凡喘正發時無痰,將愈時卻吐痰者,乃痰于生發之時閉塞不通,故喘甚。當于其時,開其痰路則喘易安也,宜桔梗湯及枳殼、栝蔞、杏仁之類,引出其痰,候痰出喘退,卻調其虛實。

喘者,張口抬肩者是也。短氣者,呼吸雖數,而不能相續,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者是也。戴復庵曰:短乏者,下氣不接,上呼不來,語言無力,宜補虛,四桂飲木香減半,加山藥、黃 各一錢。東垣曰:胸滿少氣短氣者,肺主氣,氣不足乃爾氣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湯去茯苓加黃 。更曰,少氣短氣,治法各異。夫短氣有虛有實,治法有補有瀉,故曰,短氣有屬飲,脈必弦滑,宜苓術甘桂之類滲之,或從小便中去之,一屬氣虛,脈必不足,若少氣則純屬不足也。治惟有補而已,中年人病后,氣促痰嗽,腿足冷腫,腰骨大痛,面目浮腫,太陽作痛,悉屬命門火衰,陽虛之候,用八味丸料佳。若作痰治立危。

婦人產后喘,乃急癥極危多死,此名孤陽絕陰,因所下過多,榮血暴竭,衛氣無根據,獨聚肺中,故令喘促,喉中氣急也,宜濃煎獨參湯,或大料芎歸湯。若惡露不快散血停凝,上熏于肺,亦今喘急者,但云惡露,而喘自定。

《經》曰: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華佗云:肺氣盛為喘。《活人書》云:氣有余則喘。后代集癥類方,不過遵此而已。獨海藏云:氣盛當作氣衰,有余當認作不足,肺氣果盛與有余,則清肅下行,豈復為喘?以其火爍俱陰,衰與不足而為喘焉,所言盛與有余者,非肺之氣也,肺中之火也。海藏之辨。發千古之精奧,惜乎啟其端,未竟其火之所由來,夫火之有余,水之不足也。陽之有余,陰之不足也。凡諸逆沖之火,皆下焦沖任相火,出于肝腎者也。腎水虛衰,相火偏勝,壯火食氣,銷爍肺金,烏得而不喘焉?丹溪云:喘有陰虛,自小腹下引起而上,宜四物湯加青黛、竹瀝、陳皮入童便煎服。如挾痰喘者,四物加枳殼、半夏,補陰以化痰。夫謂陰虛發喘,丹溪亦發前人之未發,但如此治法,實流弊于后人,蓋陰虛者,腎中之真陰虛也,豈四物湯陰血之謂乎?其火起者,下焦龍雷之火也,豈寒涼所能降乎?其間有有痰,有無痰者。有痰者,水挾木火而上也,豈竹瀝,枳半之能化乎?須用六味地黃,加麥冬五味大劑煎飲,以壯水之主,則水升火降而喘自定矣。蓋綠陰水虛,故有火,有火則有痰,有痰則咳嗽,咳嗽之甚則喘耳。

夫呼隨陽出,吸隨陰入,一升一降,陰陽乃和,茍有乘戾,則氣上不行,升而不降,否塞膈中,氣道奔迫,乃喘急而有聲也。故《經》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又曰: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然又有一等似火非火,似喘非喘。《經》曰: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根據歸,故上氣喘也。乃真元耗損,喘出于腎氣之上奔,其人平日若無病,但覺氣喘,非氣喘也,乃氣不歸元也。視其外癥,四肢厥逆,而赤煩燥,惡熱似火,非火也。乃命門真元之火離其宮而不歸也,察其脈兩寸雖浮大而數,兩尺微而無力,或似有而無為辨耳,不知者,以其有火也,少用涼藥以清之,以其喘急難禁也,佐以四磨之類以寬之。下咽之后,似覺稍快,少頃依然,豈知寬一分更耗一分,甚有見其稍快,誤認藥力欠到,倍進寒涼快氣之劑,立見其斃矣。蓋陰虛至喘,去死不遠,幸幾希一線,牽帶命門,尚爾留連,善治者、能求其緒而接助真元、裨其返本歸原、或可回生,然亦不可峻驟也。且先以八味丸、安腎丸、養正丹之類,煎人參生脈散送下,覺氣若稍定,然后以大劑參 補劑,加破故紙、阿膠、朱膝之類,以鎮于下,又以八味丸加河車為丸,日夜遇饑吞服方可。然尤須遠房幃,絕色欲,經年積月,方可保全。不守此禁,終亦必亡而已。聰明男子,當自治未病,毋蹈此危機。

又有一等火郁之癥,六脈俱澀,甚至沉伏,四肢悉寒,甚至厥逆,怫怫促而喘,卻似有余,而脈不緊數,欲作陰虛而按尺鼓指,此為蓄郁已久,陽氣怫遏不能營運于表,以致身冷脈微,悶亂喘急,當此之時,不可以寒藥下之,又不可以熱藥投之,惟逍遙散加茱連之類,宣散蓄熱,得汗而愈,后仍以六味地黃,養陰和陽方佳。此謂火郁則發之,木郁則達之,即《金匱》所云:六脈沉伏,宜發散,則熱退而喘定也。然喘多不能臥,何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臥則喘者,水氣逆行乘于肺,肺得水而浮,氣不得流通也。

病后產后,一切瘡癥,潰后發喘,即是短氣,悉屬氣虛。雖素有痰火,若在年高病久,正氣耗散,若誤作有余,削伐寒涼,立見傾危,須大劑生脈散,扶接元氣為急,或溫補之,以導氣導火歸原,則為喘為痰,不治而自愈。然喘病因虛而死者,十之九,因實而死者,十之一,蓋實者,攻之即愈無所難也。虛者,補之,未即見效,轉折進退,良非易也。凡服溫補藥后,縱喜涼飲,而冷水切不可與,蓋咽干口燥者,因虛火未下,津液未生故耳。若一飲冷水則溫熱藥力全消,毫無所濟,況寒氣一人丹田,龍雷愈為浮越矣。

方脈哮癥合參

哮者,似喘而非,呼吸有聲,呀呷不己,是痰結喉間,與氣相系,故口之開閉,盡有音聲,此由痰火郁于內,風寒束其外,食味酸咸太過,因積成熱得之,必須避風寒,節濃味,若味不節,則其胸中未盡之痰,復與新味相結,哮必更作矣。治法宜蘇子、枳殼、桔梗、防風、半夏、栝蔞、款冬、桑皮、杏仁、茯苓、甘草、白果之類,禁用涼劑,恐外寒難解,禁用熱劑,恐痰火易升。如冬月加麻黃;夏月加石膏;挾寒者,多加生姜,以兼表散為主。至有一種真氣虛極,無根脫氣上沖,似哮似喘,張口環目,其氣逆奔而上,出多入少者,法宜峻補,納氣歸源,切勿從標,致成不救。

腎哮而火急甚者,不可驟用苦寒,宜溫劫之,用椒目五六錢,研為細末,作二三次,生姜湯調服。喘止之后,因痰治痰,因火治火,蓋火太盛,則寒藥一時難制,病大敢與藥亢,徒增其害,如賊勢鋒銳太盛,還當暫避其鋒,以意取之自勝,《經》所謂方其盛時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

(張)常治病后,及小兒痘后,忽喉聲拽鋸,不能睡臥,寸脈強而尺無力者,悉用八味加牛膝、五味,早晚各一劑而安。

戴氏曰:痰者,凡動便有痰聲,火炎者,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則喘,大概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則墜下,其痰喘則暫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虛治,以燥熱之藥,以火濟火也。昔人病此,眾作胃虛治不減,后以導水丸行五六次而安。

婁全善治一婦,年五十余,素有痰火,忽一日大喘痰出如泉,身汗如油,脈浮而洪,似命絕之狀,速用麥冬二錢,人參三錢,五味子一錢五分,煎服,喘定,汗止而愈。

《綱目》載一男子五十余歲,病傷寒咳嗽,喉中聲如 ,與獨參湯一服而鼾聲除,至二三劑咳嗽亦漸退,服二三斤,病始全愈。本草治虛喘,用人參一味為末,雞子清投新汲水調下一錢。昔有二人同行,一人含人參,一人不含,俱走三五里,其不含者,大喘,含者,氣息如故。可以驗人參定喘之功矣。

哮喘者,因膈有膠固之痰,外有非時之感,則寒束于表,陽氣并于膈中,不得泄越,壅熱氣逆,故聲粗為哮,外感之有余也。氣促為喘,肺虛而不足也。然哮癥遇冷則發有二,有屬內外皆寒者,治宜溫肺以劫寒痰。若屬寒包熱者,治宜趁八九月未寒之時,先用大承氣湯下其痰熱,至冬寒無熱可包,哮自不發。

上氣喘息,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四肢寒者,死。喘而上逆,脈數有熱,不得臥難治。身汗如油,汗出發潤,喘不休者,死。直視譫語而喘者,死。凡作于大病之后者,多危。上喘咳而下泄瀉者,死。

麥門冬湯

治火逆上氣,咽喉不利。

麥冬(七兩) 半夏(一兩) 人參(四兩) 甘草(二兩) 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

活人五味子湯

治喘促脈伏而數者。

五味子(二錢) 人參 麥冬 杏仁 桔紅(各二錢五分) 姜(三片) 紅棗(三枚) 水煎服。

又方治寒包熱而喘,必用發散。

桔紅 半夏 枳殼(炒) 桔梗 黃芩(炒) 紫蘇 麻黃 杏仁 甘草 如天寒加桂枝,水煎服。

東垣人參平肺散

治心火刑脾,傳為肺痿,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悶,咽嗌不利。

桑皮(一錢) 知母(七分) 炙甘草 地骨皮 人參(各五分) 茯苓 天冬(各四分) 青皮陳皮(各三分) 五味子(三十粒) 如熱甚,加黃芩、紫蘇葉、半夏各五分。

痰哮方

青栝蔞(一個) 白礬(五錢) 為末,將栝蔞打碎,入明礬在內,置新瓦上,陰干,冷調少許,嗽后咽下即愈。

血沒散

治產后敗血沖心,胸滿上喘,命在須臾。

真血竭 沒藥(各等分) 為末,每服二錢,用童便好酒煎一大沸,溫調下。方產時進一服,上床良久再服,其惡露自循經下行,更不上沖,免生百病。

參蘇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得荣县| 栖霞市| 安阳市| 达孜县| 南丹县| 来凤县| 十堰市| 庄河市| 扬中市| 区。| 浦北县| 安庆市| 彭山县| 原阳县| 昌图县| 南川市| 西青区| 津市市| 鄂伦春自治旗| 乌审旗| 泾阳县| 英德市| 深圳市| 班玛县| 肇源县| 垦利县| 岳阳县| 社旗县| 东方市| 康乐县| 清河县| 马鞍山市| 姚安县| 房产| 乌拉特中旗| 扎囊县| 广河县| 长乐市| 西乌珠穆沁旗| 定陶县| 上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