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8章

人參 甘草(炙) 干姜(炮) 白術(炒) 青皮 陳皮(各等分) 上用水煎服。

嘔甚者,加半夏。

建中加木瓜柴胡湯

桂枝(二兩五錢) 芍藥 甘草(各一兩) 膠飴(半升) 生姜(一兩五錢) 大棗(六枚)木瓜 柴胡(各五錢) 每服一兩,水煎去渣,入餳兩匙服。

人參安胃湯

治脾胃虛熱嘔吐,或泄瀉不食。

人參(一錢) 黃 (二錢,炒) 生甘草(五分) 炙甘草(五分) 白茯苓(四分) 白芍(七分)陳皮(三分) 黃連(二分,炒) 水煎服。

脾胃虛傷,補中益氣,或四君子、異功散可也。此獨于其溫劑中加芍藥之酸寒、黃連之苦寒,蓋因乍虛而內有燥熱,故暫用以伐標也。白術為補胃上藥,何不用乎?此名安胃與補胃不同,胃氣純虛,術為要品,今雖虛而有燥熱,則胃不安未至純虛也,故不用術耳。以三錢之參 ,投以二分之炒連,與世之肆用苦寒者不同也。

藿香正氣散

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頭痛寒熱,或霍亂泄瀉,或作瘧疾。

桔梗 大腹皮 濃樸 升麻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藿香(一錢五分)紫蘇(一錢) 姜棗水煎服。

正氣強旺則外無感冒之虞,脾胃健行則內無停食之患。稍有不足,外感內傷交作,以甘、桔、紫蘇辛甘散其外邪;濃樸、大腹苦辛通其內滯;藿香為君主,內可和中,外可解表,統領諸劑,成功正氣,賴以復矣,故名藿香正氣。

糯皮竹茹湯

治久病虛羸,嘔利不已。

橘皮 竹茹(各一錢五分) 人參 生姜(煨) 甘草(各一錢) 大棗(二枚)久病而虛,肺金失下降之,令心火肆炎上之權,嘔逆所由也。滋以生姜、橘皮辛溫導其下降;竹茹、生草、甘寒禁其上炎;人參、大棗強胃扶脾而安其轉輸之職,嘔自止矣。如因于寒者,以丁香代竹茹,毋守株而不變也。

大半夏湯

治胃虛嘔吐。

半夏(湯洗,五錢) 人參(三錢) 白蜜(二錢) 水二碗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八分溫服。

治干霍亂神方

用生明礬、食鹽各六七分,共研極細,用熱水涼水各碗許調和,令患人頓飲。即探吐之,如此一二次,無不愈者。

姜橘湯

橘皮(去白) 生姜(留皮,各三錢) 水一鐘,煎六分服。

葛花解酲湯

專治酒積,上中下分消。

白豆蔻 砂仁 葛花(各一錢) 木香(一分) 青皮(六分) 陳皮 白茯苓 豬苓人參(各三分) 白術(炒) 神曲(炒) 澤瀉 干姜(各四分) 水煎服。

曲 之積,令人腹痛,蓋中州受傷氣逆而濕郁也。豆蔻、砂仁推逆氣有功,且兼辛散之力;葛花獨入陽明,令濕熱之毒從肌肉而解,故以三味為君,解上焦之醒也;茯苓、豬苓、澤瀉令濕熱之毒從小便而出,故以三味為臣,解下焦之醒也;參、術、木香二皮、干姜中氣賴以調和濕熱,搗其巢穴,解中焦之醒也/。

桂枝麻黃湯

方見傷寒門。

張子和曰:飧泄以風為根,風非汗不出,有病此者,腹中雷鳴,水谷不分,小便滯澀,服澀藥溫藥不效,炙中脘臍下數十,燥熱轉甚,津液枯竭,延予視之,脈浮大而長,身表微熱,用桂枝麻黃湯加姜棗煎,連進三大劑,汗出終日至旦而愈。次以胃風湯,和其臟腑,食迸而安。《經》曰:春傷于風,夏必飧泄。故可汗而愈。按:風屬木,脾屬土,木克土故泄也。

四神丸

治脾腎虛寒,大便大實,飲食不思。

肉果(面煨) 五味子(各二兩) 補骨脂(四兩) 吳茱萸(水浸,一兩)為末,生姜八兩,紅棗一百枚,煮熟,取棗肉去皮,和丸桐子大,每服四錢,空心米飲下。

茱萸斷下丸

治臟腑虛寒,腹痛泄瀉,大效。

吳茱萸(炒,二兩) 赤石脂 干姜(各一兩五錢) 縮砂仁 艾葉(炒) 肉豆蔻 附子(制,各一兩) 共為細末,面糊丸,每服三錢,米飲送下。

二神丸

破故紙(炒,四兩) 肉豆蔻(生,二兩)為末,以棗四十九個,生姜四兩,同煮爛,去姜取棗肉和丸,每服五十丸,鹽湯下。

椒附丸

治泄瀉久重,其人甚虛。

椒紅(炒) 附子(炒,各五錢) 山萸肉(二兩) 桑螵蛸(炙) 鹿茸(酒蒸) 龍骨(各三錢) 為末酒糊丸,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當歸濃樸湯

治肝經受寒,面色青慘,厥而泄利。

當歸(炒) 濃樸(制,各二兩) 官桂(三兩) 良姜(五兩) 每服三錢,水煎服。

《經》曰:腎司閉藏,肝司疏泄,肝腎氣虛為病泄瀉,何也?蓋腎者,所處在下,大小二便之門戶,而肝者,又為門戶約束之具,肝腎氣實,則能閉、能束,故不泄瀉。肝腎氣虛,則閉束失職,故泄瀉也。又肝者,脾之賊,肝經正虛邪盛,木能克土,亦作泄瀉。此當歸濃樸湯所以實肝而止也。

香茸丸

治日久冷瀉。

鹿茸(五錢,酒浸、炙) 乳香(二錢) 肉豆蔻(一兩) 每個作兩片,入乳香在內,面里煨,為末,陳米為丸,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天下受拜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嘔吐痰蒸,胸膈痞滯,飲食不甜。

濃樸 陳皮(留白) 生姜 炙甘草(各二兩) 南京小棗(二百枚,去核) 茅山蒼木(米泔水浸一宿,去皮,曬干,五兩,銼) 水五升,煮干,搗作餅子,曬干,再研為末,每服二錢,鹽湯點服。泄瀉,姜五片,烏梅二個,水盞半,煎服。一方加藿香、半夏曲。

養胃湯

治脾胃虛冷,不思飲食,嘔吐翻胃。

人參 丁香 砂仁 肉果 附子(炮) 白豆蔻 甘草 沉香 橘紅 麥芽 神曲(各三錢五分) 共為細末,每服二錢,姜鹽湯下。

旋復花湯

治中脘伏痰,吐逆眩暈。

旋復花(去梗) 半夏(湯泡七次) 干姜(炮) 橘紅(各一兩) 檳榔 人參 甘草(炙) 白術(各五錢) 每服四錢,姜水煎服。

濟主竹茹湯

治熱嘔,或因飲酒過度而嘔者。

葛根 甘草(炙) 半夏(湯泡) 加竹茹、生姜煎服。

小柴胡加竹茹湯

治發熱而嘔噦,胃熱多渴不食。

柴胡(二錢) 半夏(湯洗) 橘皮(各一錢) 竹茹(一塊) 黃芩 人參甘草(炙,各七分) 姜水煎服。有方加枇杷葉、赤茯苓、麥冬。

四柱散

治真陽耗散,臍腹冷痛,泄瀉不止。

白茯苓 附子(泡,去皮、臍) 人參木香(濕紙裹,火煨) 各等分, 咀,每服四錢,水一鐘,姜五片,鹽少許,煎七分,空心溫服。一方加兩豆蔻、訶子,名六柱散。

吐瀉門要藥

消食化痰,如枳實、枳殼、陳皮、半夏、草豆蔻、萊菔子、山楂、濃樸、香附、麥芽、神曲之類,隨候采用。

清熱平胃,如香薷、黃連、木瓜、藿香、木通、石斛、陳皮、濃樸、甘草、澤瀉、豬苓、蒼術、滑石之類,隨候采用。

溫補止瀉,如肉果、吳茱萸、肉桂、丁香、木香、訶子、赤石脂、龍骨、人參、茯苓、山藥、砂仁、益智、米仁、白術、炙甘草、白豆蔻、陳米、蓮肉、白扁豆、煨姜、烏梅之類,隨候采用。

方脈燥結合參(附腸交)

燥結之癥,有虛實二者之分。或因風寒邪從外入,或因七氣火自內起,此是濕熱怫郁燥結,有時乃為實也。實則宜蕩滌腸胃,開結軟堅,如大黃、硝石、枳實、濃樸、承氣湯之類是也。或因病久,飲食少進,或因吐瀉汗后,津液暴亡,或因年高精血干枯,婦人產后亡血,皆能秘結,此是血液枯涸,不能潤澤而燥結,乃為虛也。虛則宜滋養陰血,潤燥散熱,使火不行燥熱之令,腸金自化清純之氣,精液入胃,脾土健行,自不秘結矣,如歸地桃仁潤燥湯之類。如常飲食煮豬血臟湯,加酥食之,血仍潤血,臟仍潤臟,胃強能食者,間服潤腸丸微利之,茍不審虛實而輕用硝黃巴豆,殺人如反掌也。故東垣曰:凡人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故小便數而大便難者,用脾約丸。若由陰血枯槁,宜滋金水,使陰道一長,津液內生,何燥結之有哉。

《經》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腎虛則津液竭而大便燥,然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以苦泄之,或六味料加蓯蓉、人乳、白蜜,服之最宜。故大便秘結,專責之少陰一經,證狀雖殊,總之津液枯干,蓋腎主五液,津液足則大便如常。若饑飽勞役,損傷胃氣,矢于輸化,及過食辛熱濃味,則火邪于血中,耗散真陰,血液少而燥結矣。分而言之,更有胃實、胃虛、熱秘、冷秘、風秘、氣秘、血秘之分。胃實而秘者,脈浮而數,善飲食,小便赤。胃虛而秘者,脈沉而遲,不能飲食,小便清利,體重便鞭。若面赤身熱,六脈數實,時欲得冷,或口舌生瘡,大腸熱結,此熱秘也。若面目或黑,六脈沉遲,小便清白,喜熱惡冷,此由冷氣橫于腸胃,凝陰固結,津液不通,實非燥糞,此冷秘也。若由亡血血虛,津液不足,此血秘也。若氣不升降,谷氣不行,其人多噫,此氣秘也。風搏肺臟,傳于大腸,或素有風病者,此風秘也。東垣曰:實秘、熱秘即陽結也,宜散之。虛秘、冷秘即陰結也,宜溫之。《準繩》曰:胃實而秘者,能飲食,小便赤,秘物也。胃虛而秘者,不能食,小便清利,秘氣也。然臟得血而能液,若腎陰既虛,不以津液驟生,欲求速效,未有不致危困,然登廁用力勞苦,勢亦難堪,只有大滋津液,以為不治之治也。下脘即幽門,胃之下口也。人身上下有七門,皆下沖上也。幽門上沖吸門,吸門即會厭氣喉,上掩飲食者也。沖其吸人之氣,不得下歸肝腎,為陰火相拒,故隔噎不通,濁陰不得,降而大便干燥不行,胃之濕與陰火俱在其中,則腹脹作矣。治在幽門,使幽門通利,泄其陰火,潤其燥血,生其新血,則幽門通,吸門亦不受邪,膈噎得開,脹滿俱去,濁陰得歸下地道也。脈浮在氣,杏仁、陳皮主之,脈沉在血,桃仁、陳皮主之,俱用陳皮者,以手太陰與手陽明為表里,肺氣不降,大腸難傳送也。然須兼用滑潤,如生首烏、麻仁、歸梢、蓯蓉之類。如欲坐井中者,兩尺脈按之必虛,或沉細而遲,旦煎理中湯極冷而服,不應不可用猛劑,宜蜜煎導之。冷秘,蜜煎中加草烏頭末;熱者,豬膽汁導之亦可。如因久病。雖多日不便,然因飲食久少,糟粕何從而得,日數雖多不甚后急,只須補理氣血,中氣一旺,自能健運,調攝飲食,新谷既充,自能推送舊谷,切不可通利,以致變生虛脫危癥。陽結脈沉而數或促,陰結脈伏而遲或結。老人虛人脈雀啄者,不治。

腸交

腸交者,其病大小便易位而出,或因大怒,或因醉飽,遂至臟氣乖亂,不循常道,法當宣吐,以開提其氣。若脈虛者,尤宜升清降濁,補氣淡滲為主,便闌門清利,得司泌別之職,則愈忌服破氣燥熱之劑。

脾約丸

治腸胃燥熱,大便秘結。

麻仁(二兩,另研) 杏仁(五兩五錢,去皮、尖,炒) 枳實(麩炒) 濃樸(姜汁炒) 芍藥(各八兩) 大黃(一斤) 為末,蜜丸,如桐子大,白湯送下。

約者,約結之約,又約束也。《經》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今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小便數而大便鞭,故曰脾約。麻仁甘平而潤,否仁甘溫而潤,《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本草》曰:潤可去枯。是以麻仁為君,杏仁為臣,枳實苦寒,濃樸苦溫,凡破結者,必以苦,故以為佐,芍藥酸寒,大黃苦寒,酸苦涌泄為陰,故以為使。丹溪曰:既云脾結,血枯火燔,金受邪而津竭必竊脾之母氣以自救,金衰則土受木邢,脾失轉輸,肺失傳化,理宜滋陰降火,金行清化,脾土健旺,律液既潤,何秘之有?此方惟熱甚而稟實者可用,熱雖甚而虛者,愈致其燥涸之苦矣。

潤腸丸

治風結血秘,胃中伏火。

羌活 歸尾 大黃(煨,各五錢) 麻仁 桃仁(去皮、尖,各一兩) 仁另研如泥,外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早白湯下五十丸,或加煨皂角仁亦妙。蓋其性得濕則滑,滑則燥結自除。

益血潤腸丸

熟地(六兩) 杏仁(去皮、尖,炒) 麻仁(各三兩,以上三味俱杵膏) 蘇子荊子(各一兩) 枳殼(麩炒) 橘紅(各二兩五錢) 當歸(三兩)阿膠(炒) 肉蓯蓉(各一兩五錢)為末,以前三味膏同杵千余下,仍加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空心白湯

半硫丸

治年高冷秘、虛秘,及 癖冷氣。

半夏(湯泡,七次) 硫黃(明凈者,研極細,用柳木槌子殺過) 止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餅攪勻,入臼內杵數百下,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無灰酒或姜湯任下,婦人醋湯下。

通幽湯

治幽門不通,上沖吸門,噎塞不開,氣不得下,大便艱難。名曰:下脘不通,治在幽門。

當歸身 升麻 桃仁(研,各一錢) 紅花 甘草(炙,各三分) 生地黃 熟地黃(各五分) 麻仁(三錢) 或加檳榔末五分,本方加大黃,名當歸潤腸湯,治同。

此手足陽明藥也。當歸、二地,滋陰以養血;桃仁、麻仁、紅花,潤燥而行血;檳榔下墜而破氣滯。加升麻者,天地之道能升而后能降,清陽不升則濁陰下降,《經》所謂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也。

韭汁牛乳飲

治胃脘有死血,干燥枯槁,食下作痛,翻胃便秘。

韭菜汁 牛乳(等分) 時時呷之。有痰阻者,加姜汁。本方去牛乳加陳酒治血膈。

韭汁專消瘀血,此足陽明藥也。韭汁辛溫益胃消瘀,牛乳甘溫潤燥養血,瘀去則胃無阻,血潤則大腸通,而食得下矣。

麻仁蘇子粥

治產后大便不通。(許叔微曰:婦人產后有三種疾,郁胃則多汗,多汗則大便秘,故難于用藥。)及老人風秘,俱宜此粥。

大麻仁 紫蘇子(等分) 共研,再用水研取汁煮粥。

此手陽明藥也。麻仁陽明正藥,滑腸潤燥,利便除風;蘇子兼走太陰,潤肺通腸,和血下氣,行而不峻緩而能通。故老人產婦氣血不足者,所宜用也。

治大小便不通。

用連根蔥一二莖,帶土生姜一塊,淡豆豉二十一粒,鹽二匙同研爛,捏作餅子烘熱掩臍中,以帛札定,良久氣透自通,否則再換一餅。

蜜導法方見傷寒門。

豬膽汁導法方見傷寒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历史| 铁岭市| 云霄县| 营口市| 岑溪市| 堆龙德庆县| 丹江口市| 从江县| 嘉义市| 通化县| 武夷山市| 曲靖市| 城步| 石楼县| 正蓝旗| 平定县| 佳木斯市| 长兴县| 浦东新区| 宿迁市| 宜丰县| 邳州市| 鸡泽县| 万荣县| 阿瓦提县| 龙门县| 大庆市| 大厂| 枣阳市| 多伦县| 巨野县| 长岛县| 大关县| 涡阳县| 双柏县| 涟水县| 伊金霍洛旗| 北票市| 浮梁县| 泗阳县| 焦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