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9章

頭痛頭風大小總論合參

《經》曰: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又曰: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總之,頭為諸陽之首,以象天,六腑清陽之氣,五臟精華之血,皆會于頭,為至清至高之處,故為天象,謂之元首,言其至尊,不可犯也。凡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以為常度,則無頭痛之患。若外因風寒霧露之觸,內因痰火濕熱之熏,痛由起矣。至于真頭痛者,其腦盡痛,而手足寒,且青至節,旦發夕死,夕發旦死,蓋四肢為諸陽之本,痛盡腦而寒至節,則元陽虧敗,氣血虛極,陰邪真中髓海于泥丸宮中,非藥所能愈,蓋其根先絕也。書又曰:腦為髓海,受邪則死,灸百會穴,猛迸大劑參附,亦有生者焉。

頭痛頭風,非二證也,在新久去留之分耳。淺而近者,名頭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遠者,名頭風,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觸復發也。手足三陽之脈,皆上循于頭,為諸陽之會,六陰脈至頸而還,惟厥陰上入吭嗓,連目系出額,故當于七經辨之,屬痰者,居多,然有風寒濕熱火痰,及氣虛血虛,食郁瘡毒之別,皆能傷于脈道而為病也。傷于太陽則在后,陽明在額,挾鼻與齒,少陽兩角,厥陽屬巔頂,而多吐涎,須尋風尋火,在氣在血,晰其虛實表里,而便得病情矣。

《經》之論頭痛,風也、寒也、虛也。皆六氣相侵,與真氣相搏,經氣逆上,干于清道,不得營運,壅遏而痛也。天氣六淫之邪,人氣五賊之變,皆能相害,或蔽覆其清明,或瘀塞其經絡,與氣相搏,郁而成熱,脈滿而痛。若邪氣稽留,脈滿而氣血亂,則痛乃甚,此實痛也。寒濕所侵,真氣虛弱,雖不相搏成熱,然邪客于脈外,則血泣脈寒,卷縮緊急,外引小絡而痛,得溫則止,此虛痛也。因風痛者,抽掣惡風;因熱痛者,煩心惡熱;因濕痛者,頭重而天陰轉甚;因痰痛者,昏重而欲吐不休;因寒痛者,絀急而惡寒戰栗;氣虛痛者,惡勞動其脈大;血虛痛者,善驚惕,其脈芤。頭痛自有多因,古方必兼風藥者,以高巔之上,惟風可到。味之薄者,陰中之陽,自地升上者也。在風寒濕者,固為正用,即虛與熱者,亦假引經,且散其抑遏也。若疏散太過而痛,及服辛散而反甚者,不防用酸收以降之。若年衰氣弱,清氣不能上升,而濁陰犯之,以作痛者,宜升陽補氣而自愈。若血虛之頭痛,必處眉尖后,近發際而上攻頭目,宜用芎歸養血而自愈。然新而暴者,但名頭痛,深而久者,名為頭風。頭風必害眼者。

《經》所謂東風生于春,病在肝。目者,肝之竅,肝風動,則邪害空竅,且由精髓腦之不足,而外邪易于以深入也。

厥頭痛者,手三陽之脈,受風寒而伏留不去,上干于頭,其氣不循經隧而逆行,故名曰厥。

久頭痛病,略感風寒便發,而至塞目重綿濃帕包裹者,此屬郁熱。本熱而標寒,世人不識,率用辛溫解散之藥,臨時得效,誤認為寒,殊不知因其本有郁熱,毛竅常疏,故風寒易入,外寒束其內熱,閉逆而為痛,辛熱之藥,雖能開通閉逆,散其標之寒邪、然以熱濟熱,病本益深,惡寒愈甚矣。惟當瀉火涼血為主,佐以辛溫散表之劑,以從治法治之,則病可愈,而根可除也。

頭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蓋火性炎上,其痛發劈,有可吐者,有可下者,東垣曰:濕熱在頭而痛者,當以苦吐之,如瓜蒂散、濃茶之類是也。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有屬于風者,有屬于寒者,有屬于半寒為偏頭痛者,有屬于濕者,有屬于火郁者,有屬于外感有余,有屬于內傷不足,傷食傷酒,種種癥候,皆以頭痛,總由清陽不升,濁陰上犯也。

感冒頭痛,宜防風、羌活、 本、白芷,即所謂新沐中風為首風。風熱在上頭痛,宜天麻、蔓荊子、臺芎、酒制黃芩。肥白人頭痛,是氣虛,宜黃 酒洗生地、南星。形瘦蒼黑之人頭痛,是血虛,宜當歸、川芎、酒黃芩之類。太陽頭痛,惡風寒,脈浮緊,其痛在巔頂,與兩額角,川芎、羌活、獨活、麻黃之類為主,為沖頭痛。少陽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其痛連耳根,柴胡黃芩為主。陽明頭涌,自汗,發熱惡寒,脈浮緩長實,其痛連目 ,鼻干齒頰目疼,升麻、葛根、石膏、白芷為主。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或痰癖,脈沉緩,以蒼術、半夏、南星為主。少陰頭痛,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厥陰頭項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脈浮緩,以吳茱萸湯主之。然太陰、少陰,有身熱而無頭痛,厥陰有頭痛而無身熱,若身熱又頭痛,屬陽經也。血虛頭痛,連魚尾相連者,當歸、川芎為主,以潤風燥經。所謂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氣虛頭痛,人參、黃 為主,以升清陽,《經》所謂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頭為之苦傾是也。偏頭痛者少,少陽相火也。有痰者多,在左屬風屬火,多血虛,宜薄荷、荊齊、川芎、當歸,在右屬痰,屬熱,多氣虛,宜蒼術、半夏、酒芩為主。若屬濕痰,川芎、南星、蒼術為主。氣血俱虛頭痛,調中益氣湯,內加川芎三分,蔓荊子二分,細辛二分,其效如神。厥逆頭痛者,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以羌活附子湯主之。腎虛頭痛,即《經》所謂下虛上實,由相火上沖,氣逆上行,痛不可忍,用補中湯加芎歸,或姜附理中湯。太陰頭痛,必有痰也。少陰頭痛,足寒而氣逆也。太陰、少陰二經,雖不上頭,然痰與氣壅于隔中,頭上氣不得暢而為痛也。痰厥頭痛,所感不一,發時惡心,嘔吐痰水,甚則手足厥冷,吐去痰涎,其痛見減,雖由乎痰,然痰之始也,必有本,是知方者,體也,法者,用也。徒知體而不知用者弊。若體用不失,可謂上工矣,宜以白術、半夏、天麻湯主之。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解。平人頭痛屬火與痰者多,若肥人多是濕痰,二陳加蒼術;人瘦多是血虛與火,酒炒芩連荊防薄荷芎歸之類。巔頂痛甚,加 本酒炒升柴。東垣曰:頂巔痛,須用 本去川芎。

頭痛不可專泥風藥愈虛其虛,使風入于腦,永不可拔。亦不可偏于逐火,使風火上乘空竅而從眼出,如腐之風火相煽,而成衣焉。諺云:醫得頭風瞎了眼,此之謂也。

總之,頭痛、頭風,皆因清陽之氣有虧,精華之血有損,不能交會衛護于首,以致濁陰外邪犯之。若從標疏散清理,不過徒取近功。然益虛其虛,旋踵愈甚,(張)每重用八味湯,加牛膝、五味子,食前早晚服之,濁陰降,真陰生,雷火熄,真火藏,上下整肅,不惟頭病既痊,精神亦可倍長矣

頭搖大小總論合參

頭搖者,本屬于風,實因于火,《經》所謂: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木得風則搖動,乃肝經火盛,而生虛風也。故高年病后辛苦,人多犯之,因氣而虛,而火犯上故動也。是以小兒有病搖頭三年不止者,以河車入常服藥中而愈。

《靈樞》曰: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浸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為痿厥。

眉眶骨痛大小總論合參

眉眶骨痛有二,俱屬肝經風熱與痰,或作風痰,其治類痛風。然腦為髓海,而腎主骨,多由腎陰不能養骨髓,少以致腦,虛火起于中,寒束于外,疼之所始也。凡高骨之處,及眉毛所生之地,皆屬本臟之精氣榮養。若其臟之精氣虧損,則其地之毫毛骨肉不榮矣。故《靈樞》曰: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由是觀之,眉棱骨痛者,此肝血既失其養,而腎水亦不榮于骨矣。故主三年之內,有大風疾至,明其根本既拔,而外邪乘襲也。治之者,必宜滋補肝腎為主,少佐風藥,以使上達。如不知此,徒以辛熱發散為事,則陰道愈虧,益增其害矣。

頭重大小總論合參

東垣曰:頭重如山,濕氣在頭也,紅豆散搐鼻取之。蓋病上頭腦,若藥攻腸胃,是誅伐無過矣。故于鼻內取之,猶物在高巔之上,必用射而得之也。

頸項痛

邪客三陽則痛,寒搏則筋急,風搏則筋弛,左屬血,右多屬痰,丹溪治之用二陳湯,加酒芩、羌活、紅花,服二劑而愈。有閃挫及失枕而項強痛者,皆由腎虛,不能榮筋也,六味地黃湯加秦艽。

菊花散

治風熱上攻,頭痛不止。

甘菊花 石膏 防風 旋復花 枳殼 蔓荊子 甘草 羌活(各一錢五分) 姜水煎服。

紅豆散

治頭重。

羌活 連翹 紅豆 三味等分,為末,搐鼻。

一方治頭痛連眼痛,此風痰上攻,須用白芷開之。

川芎 白芷 防風 本 細辛 當歸 雨前芽茶(各等分) 水煎服。

不臥散

治頭痛不可忍者。

元胡索(十枚) 青黛(二錢) 豬牙皂角(肥實者,刮去皮及子,二兩) 為末,水丸,小餅子,如杏仁大,用時令病者,仰臥,以水化開,竹管送入,男左女右,鼻中覺藥味至喉少酸,令病者坐,卻咬定銅鐵一個,于當門齒上,當見涎出成盆即愈。

芎歸湯

治著濕頭痛身重,眩暈痛極。

附子 白術 川芎 桂心 甘草 姜棗水煎服。

順氣和中湯

治氣虛頭痛,此藥升陽補氣自愈。

黃 (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 甘草(炙,七分) 白術 陳皮 當歸 芍藥(各五分)升麻 柴胡(各三分) 細辛 蔓荊子(各二分) 川芎水煎食后服。

白歸湯

治血虛頭痛。

川芎 當歸 白芍 水煎服。一方加甘菊去心蒂。

四神散

治婦人血風,眩暈頭痛。

菊花 當歸 旋復花 荊芥穗(各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用蔥白茶末煎湯,食前溫服。

祛風清上丸

治風熱上攻,眉棱骨痛。

酒芩 白芷(一錢五分) 防風(一錢) 柴胡(一錢) 荊芥(八分) 川芎(一錢二分)羌活(一錢) 甘草(五分) 水煎食后服。

芎辛導痰湯

治痰厥頭痛。

川芎 細辛 南星(各一錢五分) 半夏 茯苓(各一錢二分) 陳皮 片芩(酒炒,一錢二分) 枳實(一錢) 甘草(五分) 如挾風熱甚者,加石膏三錢,菊花一錢,姜水煎,食后服。

芎附散

治產后敗血作梗,頭痛諸藥不效。

大附子一枚,釅醋一碗,用火四畔炙透,蘸醋令盡,去皮、臍,加川芎一兩,并為細末,每服一錢,茶清調下。

凡頭內如蟲蛀響,名天白蟻,用茶子細一吹鼻中。

古一婦人,患偏頭痛,鼻塞不聞香臭,常流清涕,或作臭氣,遍服頭痛藥不效,人無識此,或曰:腦癰,但服局方芎犀丸,不十數服,忽作噴涕,突出一挺稠膿,其疾即愈。

芎犀丸

治年久偏正頭疼,不聞香臭。

川芎 石膏 薄荷(各四兩) 朱砂(四兩,內用一兩為衣) 人參 茯苓 甘草(炙)細辛(各二兩) 犀角(生用、鎊) 梔子(各一兩) 阿膠 蛤粉(炒一兩五錢)麥冬(去心,三兩) 為末,蜜丸,彈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一丸或二丸,食后茶清化下。

方脈雷頭風合參

雷頭風者,結核塊于頭上而痛者是也,用茶調散吐之,次用神芎丸之下,后服消風散熱。又曰:雷頭風者,痰結核塊,先有于頭上,隨遇而發,或勞役酒色,及食 炙動風發毒之物,或紅或腫,而痛作矣。憎寒壯熱,狀如傷寒,急則治其標,針而血出,風散火滅,痛因減去。東垣曰:病在三陽,蓋三陽之脈,皆會于頭也。不可過用寒藥,宜清震湯治之用荷葉者,取色青而香,形仰象震,如類象形也。

神芎丸(又名顯仁丸)

所謂實者下之,能去膈上滯痰,一切熱癥,除痰飲,消酒食,清頭目,利咽膈,能令結滯宣通而愈。

大黃(錦紋者) 黃芩(中枯者,各二兩) 牽牛 滑石(各四兩) 為末,水丸或蜜丸,小豆大,溫水下十丸,至十五丸,每日二服。

茶調散(又名二仙散)

瓜蒂 茶葉 為末,齏汁調服,取吐。

清震湯

升麻 蒼術 薄荷 為末,每服五錢,水煎七分,燒全荷葉一個,研細調藥,食后溫服。

又曰:前論俱以結核疙瘩,而用風藥論治,且指震為雷,恐猶未盡了,夫此病未有不因于痰火者,蓋痰生熱,熱生風,故核塊疙瘩,皆有形可征。痰火上升,壅于氣道,兼于風化,則自然有聲。輕則如蟬之鳴,重則如雷之響,以聲如雷而為名,或以其發如雷之迅速也。設如前論盡作風熱治之,恐認標而忘其本,故復附痰火一方于后。

白僵蠶(五分) 粉草(二錢) 半夏(牙皂姜汁煮,一兩) 連翹(五錢) 片芩(七錢,酒炒) 陳皮(去白,鹽煮) 桔梗(各五錢) 大黃(酒蒸九次,二兩) 薄荷葉(三錢)白芷(二錢) 天麻(五錢,酒浸) 青礞石(二錢) 為末,水法為丸,如綠豆大,食后臨臥,茶吞二錢,以痰利為度。后用清痰降火煎藥調理。

頭風白屑,肝經風盛也。大便實,則瀉青丸,虛則消風散。

外用山豆根,浸油涂之,或以乳汁調涂。

又方用白芷、零陵香各等分,為末,浸香油涂之,候三五日,篦去,二三次,永不再生。

方脈頭眩暈合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黎县| 白沙| 紫金县| 卢氏县| 呼玛县| 安远县| 荆州市| 当阳市| 新郑市| 南溪县| 六枝特区| 阿克陶县| 洛隆县| 宝鸡市| 富裕县| 禄丰县| 家居| 禄丰县| 边坝县| 江口县| 太康县| 临猗县| 合江县| 任丘市| 金阳县| 湾仔区| 寿光市| 丹巴县| 谢通门县| 南宫市| 翼城县| 平武县| 福清市| 南木林县| 额济纳旗| 虞城县| 封开县| 乃东县| 广元市| 陇西县| 玉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