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3章

論。此十修者。攝論第七說有五修。一現起加行修。二勝解修。三作意修。四方便善巧修。五成所作事修。云四如前釋。一現起加行修。即是發起勉勵加行。二勝解修。與雜集論勝解作意同。三作意修。即雜集論后三作意。四方便善巧修。攝論無別解。即七最勝中方便善巧最勝。五成所作事修。即雜集論依止自在修。攝論云。謂諸如來任運佛事無有休息。于其圓滿波羅蜜多。復更修習六到彼岸。雜集論云。依止自在。即如次三身。身.行.說三皆得自在。雖得自在猶修不息故。二論開合互有不同。各據一義。雜集無攝論現起加行。攝論無雜集依止任持。攝論開雜集論四作意中初勝解作意。略無任持。以為所憑所修二差別。教是所憑。余三正修。所以別開。雜集以作意故合彼勝解。別明任持必由因力方能修行。故別明之。或彼加行此任持中后二所攝。即舉后二影顯前二。雜集別明意樂。攝論即作意所攝。攝論顯諸勝行皆具六種意樂故不別明。雜集約總別不同別明意樂。并不相違。又六意樂二論少別。攝論云。一廣大。二長時。三歡喜。四荷恩。五大志樂。六純善。雜集云。一無厭足。二廣大。第三名同。四名恩德。五名無染。六善好 名不同者。釋論以殑伽沙等珍物施一有情。殑伽沙等身命。皆能惠舍名為廣大。此即就境及所行事名為廣大。即此長時舍于珍.命亦不為足名無厭足。以長時能舍亦名廣大。二論互舉。攝論以經多劫舍身.命.財。一一如來一一有情悉皆供養。而無厭足名為長時。雜集據雖多時設得成滿。猶行不息名為廣大。廣大.長時義一名異。如七大性長時.廣大俱名為大。雜集據不自求來世滿果。化他令得非為愛見。但無癡等起名為無染。攝論約令他相續舍三惡道得勝異熟。不為自身名大志樂 純善.善好名義相似。西明云。攝論五修如次。即此論五修者。準前所列。名義同異不得如次。彼判有謬。

論。二攝善法戒等。本釋云。以有為無為無漏善法為體 西明云。修有為善。證即能證無為功德。而非無為為戒體性。又言十勝行。明非無為 要集云。此三凈戒皆用思愿現.種 今謂。本釋意少有別。若據克性即正三業。若據相從所修所證。通為.無為。如似相應.眷屬出體。又諸論等據所修戒。此兼所證故。然所修證。或通因果。因名所修。果名所證。即七大中證得大攝。攝論亦云。攝善法戒能令證得力.無畏等。此意因果皆欲修證名為攝善。雖然所證亦通無為。

論。此與二乘有共不共等。西明云。舊云性罪。謂殺生等。拔生草等是遮罪。今依攝論云。殺.盜.淫等貪等所生名為性罪。斷生草等非貪等生說名遮罪。此意染心斷生草等即名性罪 今謂不爾。彼攝論意。若故殺生等。必貪等起故是性罪。故斷生草。非必貪等起故是遮罪。又斷生草等。十業道中是何業道。染心起時得名性罪。若云由貪等是意業者。自由起貪等。何關斷草。又為貪等起殺等時。應犯身.意二處業道。又解深密云。十地中所起煩惱不染污相。由知而起。但為利生不為過失。此起貪等應成性罪。何名不染污。若雖起貪等非染污相不犯性罪。故不得言但貪等生即為性罪。

論。定學有四等。西明云。舊法師判。初之四地.五六七地.八九十地.金剛喻定.及佛四定。如次雖引古釋更無別判 今謂不然。何者若定有四。即別配地。戒.惠亦多。何不配地。故知隨分地地皆修。

論。一異生性障等。本釋異生性障。即隨依與現本識同地能生二障分別種上假立。斷能依故。說所依亦斷 要集云。無間道但斷二障。所依斷故。能依異生性亦隨斷 今謂異生性體非障所收。可言所依斷故能依亦斷。既異生性體亦是障。何不說斷。由此正與圣性相違故入初地。初正說斷故。此斷時種等亦斷。據增說故。又本疏云。十地論第一云凡夫我相障。此亦不然。障體通我法。非唯我故 西明.要集俱云。我相通攝二執。余處亦言法我等故 今謂。本釋以彼名濫故云不然。非不知我通攝二執。此意若以我言通二執故。但言我相障。應但云我相空。亦即攝二空。諸處何須別言我法。西明說異生性通依現種者不爾。此論第一及今此文。皆云依彼分別種立。雖下執著我法愚言即此障。不定現行。下二說故。無文明說通依現故 若爾何故言即此障 答異生性狹。言障即寬。雖舉異生性。意亦兼所依。且如愚品尚總名愚。況二執體俱是障故。故以初愚言即此障 又解執著我法愚。即是異生性。依彼我法種立而得彼名。非即說是現.種二執。故云應知愚品總說為愚。若云執著我法愚即是無明。與第二釋無別。下云利鈍障品俱起二愚。即唯說愚。若云即亦說執。執體是惠不是愚故。若云愚類亦說為愚。如何不許異生性體是愚等品亦名愚等。

又異生性。西明不定性人得圣已去。亦圣亦凡。又解唯圣 要集斷云。后解為勝 今謂前勝。同本疏故。于初地中獲圣性故。

諸經論中所說十障及二十二愚。名字少異義意多同。然要集云。十障與愚互相攝者應作四句。有障非愚。第四微細煩惱現行障。定法二愚不攝彼障 今謂不爾。下論解言。身見等言亦攝無始所知障攝定愛.法愛。準知此愚亦即是障。以等言攝。論明說故。

法觀已永斷伏我見及俱貪.嗔.癡等。唯有獨起貪.嗔.癡等。此前俱生諸伴已害名害伴隨眠 要集云。尋此中意。意識身見與所知障同體起故名為俱生。余貪等惑非同體故名不俱生。由俱生伴斷故。不俱生余等隨無。然四地斷同體身見。三地斷同體貪等 今謂不爾。有煩惱障不與所知障同生可如所說。無有煩惱離所知生。諸煩惱障必與所知同種而起。何獨身見與所知同有余不同。此三隨眠初二第六俱。七地已前斷故。微細隨眠即通第七。八地已上猶現行故。不說斷故。然說第六我見所引近遠分二者。說第六俱。非第七俱。七俱不由第六引故 問菩薩故意未斷煩惱但斷所知。斷所知時煩惱應壞。何以故。勝鬘經云。若無明大地壞。彼一切隨眠壞故 答據見.修惑各究竟說。于十地中修未究竟。雖分斷所知。有余依故。

論令彼聞思修法忘失等聞.思在散思惠唯欲。云何欲貪得定已后發勝三惠 答由得此定令欲界中所有聞思得增明故。此定不起三惠非勝 問于初地中得證不退。云何于所聞思修法忘失 答有二解。一云以地前有二。謂得及證。聞思為得。修惠為證。地前二種俱退。地上無漏定為證。有漏者為得。今言忘失者。據有漏得退。無漏證者不退。一云地前于自他分法得已俱退。初地已上于自地法不退。于他地法修得有退。云初地已上證不退者據自地說 問貪等煩惱七地已前猶故意起。云何此地斷欲貪等 答故意起者約別相 有愚非障。惡趣雜染.定法二愛。亦謂不爾。定.法二愛如前所明亦是障故。

論。由斯初地說斷二愚等。問何故障中但言異生性。不攝第二愚。第二地中斷邪行障。即并攝第二 答彼邪行障以豎論故。通果即寬橫。論即狹。不遍煩惱。異生性障橫論故寬。遍二障故。豎言即狹。不攝第二愚。據橫.豎別故不相違 又解邪行障寬故攝二愚。異生性狹不攝第二。何緣如是。障圣性增唯異生性。障勝戒故起業亦是。又依第二解利鈍品愚異生性障亦攝二愚。

又論云雖見道生等。本疏云。能起煩惱亦攝所知 要集云。煩惱言不攝所知。望業果勢疏遠故 今謂不爾。通二障故。準下所知亦煩惱言攝故。

論。如入二定說斷苦根。問初定無苦習氣應除。何故二定方始說斷 答以初靜慮猶有三識。是苦所依。第二定無。是故說斷 問憂.喜.樂受依于意根。云何初定憂言出離 答五識自無治道。識無粗重方除。意地自有斷道。憂在初定即滅。離喜.樂等準此應知。

論。此粗彼細斷有前后者。本疏云。如何害伴。如斷障章已廣解訖。彼處言。害伴隨眠在五地斷。解深密經及瑜伽論七十八云。一者害伴。謂前五地。諸不俱生現行煩惱。是俱生煩惱現行助伴。彼于爾時永不復有。此言俱生者。非對分別任運起名為俱生。意言第六識中與身見俱起貪.嗔.癡名為俱生。獨起貪等不與我見俱故名不俱生。此不俱生由我見俱等勢力所引。是彼前伴。彼亦此伴。由四地中作菩提分說障勝者。于此中斷所依所知能依不起 問此欲貪等既障勝定。為總斷伏為不爾耶 答不爾。以緣境生。偏障能發勝三惠定者。此中斷之。非余皆斷 問前障三惠同說闇鈍。云何斷障修與余別 答據實同障。約勝劣殊各據勝說 又解雖名同闇鈍。一障勝定及勝修惠。二障總持及聞思惠。斷雖同時據行相別故別說斷 問修惠是勝聞思劣。云何先勝后陳劣 答障修惠者與定同故。由得定已發勝總持及俱聞思。雖俱時斷約因果分。

論。第六識俱身見等攝等。問何故此障菩提分法。何不前除四地方斷 答菩提分法修念住等。由執我故障彼念住觀法無我等。故說為障。

初二三地相同世間修施.戒.修。四五六地相同二乘故四地作 問既非大乘正修學。何故須作 答三乘通修。非不為正 問修有何別 答若二乘修斷煩惱障。大乘所修即斷二障。又如二乘觀不凈等不為壞緣。大乘壞緣如觀身不凈.非不凈。非一向不凈。即觀不凈除煩惱。觀非不凈除所知。又聲聞等觀安立諦菩薩觀非安立 問說所余障與愚名同。此障何故非愚名同 答障據根本。愚約能發定.法二愛。又障據總愚約別障 問所知障中豈可無愛。言所知攝二愚斷故。煩惱二愛亦永不行 答斷所知中實亦有愛。無明增故但說為愚。煩惱障中亦伏無明。由愛增故偏言煩惱二愛不行 問諸經論說二障三住斷。如何四地伏我見等 答彼約皮.肉.實等三說。非望別別所障地者 問何故此地除定.法愛 觀受是苦除定愛。觀法無我故除法愛 問何故不于初.二.三地斷害伴乃至微細等 答若不斷身見害伴不斷。及不斷羸劣微細不斷。故于五.七.八等斷別 問何故要斷我見等已。害伴等方斷 答準常可知。

問四無礙解。何故前三同為一障。第四獨為一障 答前三無礙雖體有三。緣境各一無多行解。第四體一解行分多。謂即七辨 又云。前三是因。第四是果。故三一障而有差別。

問前言十障。今何十一 答前約障因十地故十。此兼障果故有十一 問此佛地障用何智斷 西明云。平等.妙觀依金剛定共斷此障。所證同故。此通根本及后得智。而差別者根本雙斷迷理迷事。后得斷事 今謂不爾。若許平等亦正能斷。應自能生。既觀察引。正唯觀察。不爾十障皆二智除。何但佛地。又斷前后后得斷事。一剎那除根本足能。如何后得別斷迷事。談能可爾。正斷即非 問金剛喻定何地所攝 要集云。有云兩解。一云第十滿心。若爾前前地地皆對治后后地障。答教說出十地即成佛故。故前位斷不同因位。一云出第十地滿心已后方是等覺。仁王.本業皆過十地說等覺故。后經時劫方入妙覺。要集云。后釋為勝 今謂不爾。如四善根諸處皆言初無數積智.福滿已方起善根。豈非初劫滿心所攝。此雖離第十地別云等覺。亦第三攝。即屬滿心非滿心外。若許出十地外更經多時后方入佛。應出初地等亦經多時方入后地 問若第十外不經多時。何故本業經說金剛喻定許經多時。又彼經云。佛子摩尼寶瓔珞菩薩字者。等覺中一人。其名金剛惠菩薩。乃至住壽百劫修千三昧等 答今者通云。仁王般若初地已上名圣種性。第十地出最后滿心名為等覺。以入.住.出各經多劫故。瓔珞本業據出心滿斷自地障盡。修其加行斷第十一佛地障故。多時修習及正斷時。皆名等覺。所修之定皆名金剛。以能斷其在實粗重最后障故。非出十地滿心已后。別有等覺經多劫住。故瑜伽四十八云。于最上成滿菩薩住中。當知一切煩惱習氣隨眠障礙。皆悉永斷入如來住。此中既說法云菩薩為成滿住。皆悉永斷入如來住。明非在外更別多時。若許多時應別立住。既不別立。明在第十滿心所攝 又此論第十云。此十一障二障所攝。乃至云。所知障中見所斷種。于極喜地見道初斷。修所斷種于十地中漸次斷滅。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方永斷盡。既言于十地中。明非出十地滿心已后 若爾何故別說等覺多時修等 答以于此地斷第十地自障盡已。方欲斷彼第十一障。故須加行種種修學。得經多時故別立名 問諸十地障各入初斷。何故佛地障在第十地斷 答十地各分入.住.出位勝劣不同。故入地斷。佛位不然。故十地斷。若許佛地同十地者。即佛有勝劣。既無勝劣稱正等覺。故皆斷已方入佛地。作斯通會不違經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馆陶县| 九江县| 双桥区| 广德县| 叙永县| 菏泽市| 鹤壁市| 芜湖市| 历史| 奉化市| 新竹县| 普定县| 虎林市| 衡山县| 化德县| 南川市| 浮梁县| 广东省| 甘孜| 包头市| 沅陵县| 博白县| 琼结县| 长顺县| 岚皋县| 西城区| 佛山市| 石河子市| 云和县| 河北区| 鲁甸县| 稻城县| 双桥区| 乳源| 永定县| 兴义市| 和顺县| 鹿邑县| 新巴尔虎左旗| 汤原县| 金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