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 人子須知
- 徐繼善
- 3138字
- 2015-12-17 14:56:47
楊公《畫筴圖》云:平地之脈,如草中之蛇,灰中之線。只看水分水聚之中,便是眞氣融結去處。又曰:臨田觀穴,不問大小八字,只看上面形勢,分曉下面證佐。或唇或口,便為眞氣正穴。又曰:平坡之脈如掌窩,水聚交而不流,鎖斷眞氣,便是關門立穴之處。仰看上面脈,必有翅翼,如燈影穿壁,輕薄而不動,自有高卑。又曰:高山落落平田,若有火嘴,要看尖盡處;若開鉗口,謂暗火開紅。此是火放灰中,似見火紅。如尖嘴不開鉗口,謂之死火帶殺,不可葬。又曰:龍到平洋臨田結穴者,上有來,下無出腳,但見田塍面前兜轉,似帶,似娥眉拱護,此上是穴。又曰:龍落平坡,日久年深,人開成田地,要看兩邊形勢,田墈一層低一層,如急浪下灘。細尋前面水勢回環,兩田如月角兜轉,始是眞龍作結之處,謂之浪花里滾月。又曰:高山行龍,勢落平地,無蹤無跡無龍虎,形如鋪氈展席,散如碧玉之紋、浪花滾月、雪里飄梅,如灰中之拽線,如草里之尋蛇,詳加目力,細辯陰陽。切要諸水聚堂,朝對尊嚴,球檐下合分明,氣脈自然融結,沙水來去得位,門戶重重關閉,坐下賓主有情;又要明堂如鍋底,四圍不傾瀉,水口不通舟,可謂吉地矣。
陶公《捉脈賦》云:支阜平夷,如灰拽線,悠悠而縮瓜藏形,隱隱而無頭無面。豈知遇水為眞,乘風則散。又曰:大地平洋回環,四顧得水藏風,時人罕遇。又曰:雞鳴犬吠,鬧市煙村,隆隆隱隱,孰探其原?若乃斷而復續,去而復留,奇形異相,千金難求。折藕貫珠,眞機茫漠。臨穴坦然,誠難攔摸。障空補缺,天造地設,留與至人,先賢難說。
張子微云:中原平地及湖鄉,行龍入地至難詳。尋得龍來無穴下,茫茫闊遠何相當?此名天平只看水,水繞回環是穴中。若還舍水去尋穴,望望皆平無定蹤。龍如逢水穴方止,無水攔斷去不窮。諸公記此水龍訣,不與岡山一例同。
劉氏云:中原,百里千里皆為平地,雖有高形可尋龍脈,無穴可下。蓋龍之隆隆隱伏,間有得見處。然到作穴,又無定蹤,只看水之曲折如何。水若環繞,攔截穴頭,固為易見。不然,水亦在前或在后,彎曲之處相當,即可定穴法。如無水處,雖有穴,亦必非龍脈盡處,不為端的。若以山鄉之法取之,則失之矣。
廖氏《泄天機》云:更有平洋局又別,傾廩為君說。星辰原出在高崗,撒脈下平洋。高岡聚講與過峽,行龍皆一法。撒落平洋始不同,切莫失眞蹤。地有高低即山水,節目同一體。遠山近水兩旁纏,脈似藕絲連。倒身龍格隱復現,脈上行時見。隱隱隆隆正好尋,尋得值千金。又曰:平地龍神觀水勢,認取原無異。
范越鳳《洞林秘訣》云:平原曠野,茫然數百里之遠,視水所歸,則知來山。左右兩阜拱接分明,可以藏車隱馬。有盤曲之水,朝向之流,乃第一地也。高山平原本無二說,要以形勢為本。觀其來歷綿遠,氣象環合,高山無懸崖崩破之害,平原無斷壟橫塹之絕,乃葉吉卜。故陰陽家貴于心得意解,不可執一。又曰:相平地之法,四顧審其土脈,觀其流泉,得水為上也。
吳公《指南》云:古人謂大地落平洋,蓋以其祖宗發脈而來,中間剝變過度處多,氣脈既全,便無力亦水深土厚,此平洋所以為大地。然而平洋龍法,非俗眼所能尋識,多是高山大壟,忽然撒下平坦,人但見山勢已盡,而不知水分八字,界過護從,送出正龍,一脈如絲如線,在此處藏蹤閃跡,直拋過前面去,卻微微突起三五七個平低山阜出來,或土洲之類,牽連而行。又復跌斷,卻去前面,或作突中窩,或作窟中突,宛然成一天然之穴。其做穴處,四神八將,自然應副,堂局水城,自然回抱。乍看似無好處,細玩卻有妙理。故平洋地所以難尋而又難識也。
《明山寶鑒》云:平洋大地,認水為龍。水勢若回,龍亦隨住。一丈之山,勝彼千丈;一尺之山,勝彼千尺。
《尋龍歌》云:平洋大地無龍虎,杳杳渺渺尋何處?東西只把水為龍,下后出三公。
《入式歌》云:茫茫四畔無龍虎,君欲尋龍向何處?地師只把水為龍,交流便是龍歸路。
卜則巍云:窮源千仞,不如平地一堆。又曰:水星多出平地,妙處難言。又曰:或隱顯于茫茫迥野。又曰:平中得一突為奇。又曰:仿佛高低,依稀繞抱。又曰:地卑處切忌泉流。又曰:平地起培塿,一東一西。又曰:平洋地當斟酌,不宜掘地及泉。又曰:平沙落雁偏宜水,泊岸浮簰不畏風。又曰:勢如波涌,何須卓立之峯?脈若帶連,何必高昂之阜。
《二十六脈歌》云:仙掌脈,少人知,平洋不怕八風吹。但尋眞脈堪埋玉,休管傍人說是非。水若抱龍龍抱水,背劍斬砍自由伊。
《三十六穴歌》云:平洋尋取地中凸,覆鼎眞奇絕。頂上安墳最可求,迎取水來朝。
曾葛溪云:大山撒下一龍,穿田過峽,失脈失蹤,不見融結。曠野茫茫,無可捉摸。此乃愈剝愈精,愈換愈嫩,不肯暴頭露面,一向藏蹤隱跡。或奔溪澗江河,或入人村鬧市,或趨湖泊田塘,或出曠野田州。隱藏出沒,如江中拖練;藕斷絲連,如蜘蛛墜樓,流星渡漢。拋球走珠,鋪氈展席,金盆荷葉,如此等象,只看安穴處有無皮肉頭面。如明堂藏聚,水路迂回,近應有情,纏護相照,此等之地,最為綿遠。
吳公《口訣》云:平洋之地,坦蕩迥野,蹤跡隱伏,散渙依稀。雖無峰巒之可證,亦有脈絡之可求,須要辯其來歷祖宗,以看出身。降勢撒落平洋,分毫之高者即為山,分毫之低者即為水。或隆隆似有,或隱隱如無。及至落穴之際,亦必微有形勢之可指。山水趨迎,氣脈藏聚,如露珠注在荷葉之中,乃為眞結作也。
張紫瓊《俯察》云:平地龍雖曰愈剝愈嫩,愈換愈精,也要穿田過峽處不被風吹,不遭水劫。出身太長,須要旁有金箱玉印、偃月七星、太陽太陰夾照為吉。左右隨龍水交會入首,或作鋪氈土、棋秤土、倒地木、浮簰水、水泡金、波浪金、波浪水及落地梅花、落地金錢、蜘蛛結網、沒泥龜、沒泥蛇之類,方是融結。若平田渺渺,更無高下,雖有堂氣,亦不結地。
趙緣督《穴法》曰:平地有突,氣涌而生,絕勝萬仞。仙眼難明,只觀水勢,便見眞情。水如不繞,穴法無憑。
謝子期云:迥野之脈,體段不一,有平坡渺渺茫茫,如鋪氈展席而來者;有田堘層層級級,若水之波而來者;有起峰墩,如星珠龜魚而來者;有微露毛脊,如浮漚鳧鳥而來者。是皆地之吉氣涌起,故土亦隨之而起凸也。其來也,兩邊有水以送之;其止也,左右有砂以衛之。且明堂寬正,又得橫水攔之。外陽、遠案在于縹渺之間,而四圍陰沙僅高數寸而已。此皆平洋龍之貴也。
張落魄云:平湖之脈,坦夷曠蕩,卻是支龍行度。其體段若盞中之酥、云中之雁、灰中之線、草里之蛇。或沈潛,或無影無形,或藏幸而失跡遺蹤。生氣行乎其間,微妙隱伏而難見,全在心之智,目之明。以高一寸為山,低一寸為水,察其支之所起,辯其支之所終。起則氣隨之而始,終則氣隨之而鍾。若脈盡而水止,界合分明者,此平洋之大地也。
觀物祝公泌云:郭景純曰“支葬其巔”,蓋以平支龍必須起微突處,謂陽來陰受,方是結穴。若無突,要開鉗口方有穴。故曰“平地不開口,神仙難下手。”
永和周氏云:平洋則山不拘于高,水不拘于深。但遇有尺寸高低,即可以辨。又云:在山者頗易看,在平洋者最難識。陶公所謂“頓起則時人曉會,牽連非達士難言”是也。蓋如灰中拽線,草里尋蛇,沙里揀金,泥中藏鱉,云中騰雁,盞里浮酥,隱而不露,斷而復續,并以兩邊導送之水為驗也。
廖氏穴法中有沒牛吹氣穴詩云:沒牛吹氣失來蹤,隱隱伏眞龍。昂頭些子如吹氣,沒牛泅水勢。左回右抱脈微高,大則公侯小富豪。又云:龜魚螺蚌形,宛如水中生。水中自有眞龍聚,此地傳千古。
梁箬溪云:龍勢洋洋落大坪,連天接野不分明。隆隆隱隱尋蹤跡,曲曲彎彎斷復生。忽然有突聯三五,認取開鉗是穴情。定要水來環抱穴,砂如牛角兩邊迎。
上諸家之說,各有攸當。大概平洋龍法,以高一寸為山,低一寸為水,隱隱隆隆,看兩邊分水,以認來龍之過度,突起支阜,以認穴道之融結。又須有四畔羅城秀峰,前應后照,如列屏鋪障,相與擁護,乃為盡善。大抵以得水為上。卜氏云“如在平洋,先須得水”,兼陰陽二宅言之矣。平支龍穴最難辯認,故引證諸家之說以明之,當詳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