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曰此之兩句總有四義。一隨粗次第。二隨染次第。三隨器等次第。四隨界別次第。且隨粗次第者。色有對故諸蘊中粗 謂五蘊中。色蘊有對。余四無對。故色最粗。先說色也。無色中粗。唯受行相。故世說我手等痛言(無色者。受等四蘊。于中最粗唯受行相。何以得知。故舉喻言手等也。言痛即在苦受。不言手等想。明知受粗于想。故先說受) 待二想粗。男女等想。易了知故 解云待者對也。二者行識二蘊也。想對此二。即粗故。言待二想粗。次說想蘊也 行粗過識貪嗔等行。易了知故。此貪嗔等。是行蘊攝。既易了知。明知行蘊。粗于識蘊。識最為細。總取境相。難分別故。解云。境有二相。一者總相。謂色聲等。二者別相。謂違順等。心所取別。識取總相。故難分別。最為細也 第二隨染次第者。或從無始。生死已來。男女于色。更相愛樂。此由耽著樂受味故。耽受復因倒想生故。此倒想生。由業煩惱(煩惱。是行蘊攝) 故如是煩惱依識而生。由此隨染。立蘊次第 第三隨器等次第者。器等者。等取飲食助味廚人食者也。夫欲請客。先求食器。既得其器。次求米面。以為飲食。米面已辨。次求鹽酢。以為助味。便付廚人。使令調合。飲食既辦。進客。令食。色蘊如器。如世間器。飲食所依。色亦如是。受所依故。受類飲食。如世間食。有損有益。受亦如是。樂受益人。苦受便損。想同助味。如世鹽醋。助生食味。想亦如是。起怨想時。生苦受味。起親想時。生樂受味。行似廚人。由行蘊中有業煩惱。能感異熟。如世廚人造得飲食。識喻食者受果報故。故隨器等。立蘊次第 第四隨界別次第者。于欲界中。有諸妙欲。色相顯了。先說色蘊 于色界中。有勝喜等。受相顯了。次說受蘊 三無色中。取空等相。想相顯了。次說想蘊 第一有中。思最為勝。行相顯了。解云。第一有中。非想地也。謂思是業。行蘊所攝。由非想業。能感有頂八萬劫果。故思最勝。行相顯了。次說行蘊 此前四蘊。識住其中。故后說識。謂識住色中。識住受中。識住想中。識住行中。四是所住。識是能住。故識后說。由如世間。田種次第。先田后種。田喻四蘊。識喻其種。由上四義。立蘊次第故。故此五蘊。無增減失。又論云。即由如是。諸次第因。離行別立受想二蘊。謂受與想。于諸行中。相粗生染。類食同助。二界中強。故別立蘊(前次第因。鄰次當辨。是此文也。相粗者。受想粗門。生染者。是受想生染門。類食是受也。同助是想也。此是受想器等門。二界中強者。受色界強。想無色強。是受想界次第門。故次第因含此四門也)。
其次第二。明處界次第者。論云。處界門中。應先辨說六根次第。由斯境識次第可知。頌曰。
前五境唯現 四境唯所造
余用遠速明 或隨處次第
釋曰前三句。約境明次第。第四句。約處明次第。前五境唯現者。前五根境。謂六根中。眼等前五。唯取現境。是故先說。第六意根。取境不定。意境有四。三世無為。于此四中。或時取一。或二三四。是故后說。四境唯所造者。初句前字。流至此中。應言前四境也。謂五根中。前四根境。唯是所造。是故先說。身境不定。是故后說。謂身取觸。觸有十一。四是能造。地水火風。七是所造。滑澀等。身根有時。或取大種。或取所造。或二俱取。故。不定也。余用遠速明者。余謂前四眼耳鼻舌身意外故。名之為余。此四根中。先說眼耳。取遠境故。鼻舌不爾。是故后說 于眼耳中。眼用遠故。在耳先說。遠見山河。不聞聲故。
又眼用速。先遠見人撞擊鐘鼓。后聞聲故。鼻舌二根。用俱非遠。先說鼻者。謂由兩義。一速。二明。一速者。如對香美諸飲食時。鼻先臭香。舌后嘗味。二明者鼻能取味中之細香。舌不能取香中之細味也 或隨處次第者。處是六根。所依之處。隨所依處有上下故。辨根次第。謂眼所依。最居其上。其次耳鼻舌。身多居下。意無方所。有即依止諸根生者。故最后說 解云。謂六識身。總名為意。眼等五識。依五根生。非第六識。故言有即依止諸根生者。
從此第五。明名廢立者。論云。何緣十處皆色蘊攝。唯于一處。立色處名。又十二處。體皆是法。唯于一種。立法處名。頌曰。
為差別最勝 攝多增上法
故一處名色 一名為法處
釋曰為差別三字。通下兩句。且初為差別故一處名色者。境有境性。種種差別。名差別也。謂色等五境。為境性。是境界故 眼等五根。名有境性。有境界故 于此十處。若總名色。即無如此境有境性種種差別。為差別故。建立為十。唯一名色。又眼等九各有別名。唯此色處。而無別名。為眼等九名。所簡別。雖標總稱。即受別名 言最勝者。明色處得通名也。于十處中。色處最勝。故立通名。色有三義。名為最勝。一者有對故。二有見故。三諸世間同說為色故 眼等九處。唯有有對一義。無余兩義。不名最勝 又為差別故一名為法處者。釋法處也。若總言法。即無差別。謂差別故。立一法處。如色應知。攝多增上法者。此明法處得立通名。一攝多法。有六十四法。名為多法。心所有四十六。不相應有十四。無為有三。及無表色。此等諸法。法處攝故。二攝增上法。增上法者。所謂涅槃。唯法.處攝。由此兩義。獨名為法。
從此第六。明攝異名。于中有三。一略攝法蘊。二明類攝余蘊等。三別明六界等。就第一略攝法蘊。復分兩種。一攝法蘊。二明法蘊量。且初第一攝法蘊者。論云。諸契經中。有余種種蘊。及處界名相可得。為即此攝。為離彼耶(經中種種蘊。及處界者。蘊者謂八萬法蘊。于戒等五蘊。名種種蘊。處謂十遍處。八勝處。五解脫處。無想天處。非想天處。名種種處。界謂六十二界。地等六界。名種種界。此經中蘊。為即此論五蘊所攝。此經中處。為即此論十二處攝。此經中界為即此論十八界攝。為離彼蘊處界耶)。彼皆此攝。如應當知(此論文總答前問。彼經中蘊處界。皆此論中蘊處界攝。如其所應。當知下文當辨)。且辨攝余諸蘊。名相。頌曰。
牟尼說法蘊 數有八十千
彼體語或名 此色行蘊攝
釋曰。論有兩釋。諸說佛教語為體者。彼說法蘊。皆色蘊攝。語是音聲。故色蘊攝。諸說佛教名為體者。彼說法蘊。皆行蘊攝。名是不相應行。故行。蘊攝。
從此第二。明法蘊量。論云。此諸法蘊。其量云何。頌曰。
有言諸法蘊 量如彼論說
或隨蘊等言 如實行對治
釋曰初兩句頌。約文定量。第三句。約義定量。第四句。約行定量。論云。有諸師言。八萬法蘊。一一量等法蘊足論。謂彼一一。有六千頌。如對法中。法蘊足論說。或隨蘊等言者。是第二師。約所詮義。以為其量。或者顯第二解也。隨蘊等者。蘊者謂五蘊。等等取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四食。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三十七覺品。六神通。一無諍定。一愿智。四無礙解等。一一教門。名一法蘊。如實行對治者。是第三解。就行定量。是婆沙中。正義家釋。故云如實行。謂貪嗔癡等。八萬行別。對治者。是不凈觀等。能對治門。所對治貪等。有八萬故。能對治教。亦有八萬。言八萬者。謂貪嗔等。十種隨眠。此十隨眠。一一皆以九隨眠。為方便。足成一百 此有前分一百。后分一百。合成三百。置本一百。就前分一百。一一皆以九隨眠。為方便。成一千 后分一百。亦以九隨眠。為方便。復成一千 兼本一百。成二千一百 已起有二千一百。未起有二千一百。足滿四千二百 約多貪。多嗔。多癡。著我。思覺。此之五人。一一有四千二百。合成二萬一千。更就三毒等分四人。以配一一。有二萬一千。遂成八萬四千 如彼所說。八萬法蘊。皆此五中。二蘊所攝 若聲為體。是色蘊所攝。若名為體。是行蘊攝。
從此大文。第二類攝余蘊等。論云。如是余處諸蘊處界。類亦應然(余處者。余經處也。余經所明。諸蘊處界。皆此論中。蘊處界攝故。言類亦應然也) 頌曰。
如是余蘊等 各隨其所應
攝在前說中 應審觀自相
釋曰初句標經。次兩句。明論攝經。下一句。勸觀。如是余蘊等者。標經所說。如是余經。所明蘊等。等取處界。蘊謂戒等五蘊。處謂十遍處等。界謂六十二界等。各隨其所應攝在前說中者。明論攝經。謂經所明。蘊處界三。各隨所應。攝在此論。前所說中。謂此論五蘊。攝經五蘊。此論十二處。攝經十遍處等。此論十八界。攝經六十二界。故言各隨其所應也。應審觀自相者。觀知攝相。相者性也。應審觀彼一一自相。夫言攝者。唯攝自相。色唯攝色。心唯攝心。名自相也。經中五蘊。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也。彼中戒蘊。此色蘊攝。戒是道共無表色也。彼余四蘊。是行蘊攝。解脫蘊以勝解。為體。解脫知見蘊。取盡無生智為體。此之四蘊。是心所法。故行蘊攝。又諸經說十遍處等。前八遍處。無貪性故。十二處中。是法處攝。若兼助伴。五蘊性故。即此意處。法處所攝。此中色蘊。取定共無表色也。色等四蘊。是法處攝。識蘊是意處攝。攝八勝處。應知亦爾。空識二遍處.空無邊等四無色處.四蘊性故。即此意處法處所攝 復有二處。謂無想有情天處。及非想非非想處。初處即此。十處所攝。無香味故。后處即此意法處攝。四蘊性故。又多界經。說界差別。有六十二界。隨其所應當知。皆此十八界攝。如有頌曰。
界有六十二 十八界為初 三六一四種(三六。一十八。加一四。成二十二界。足前十八界。成四十) 六三后二二(六三十八。二二成四。合二十二。足前成六十二) 三六者(一六。謂地水火風空識界。二六。謂苦樂憂喜舍無明界。三六。謂欲恚害無恚無害無欲也) 一四種者(謂受想行識也) 六三者(一三。欲界色界無色界。二三。色界無色界滅界。三三。過去界。現在界。未來界。四三。善界。不善界。無記界。五三。劣界。處中界。妙界。六三。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也) 后二二者(一二。有漏界。無漏界。二二。有為界。無為界也)。
從此第三。別明六界。論云。地水火風。四界已說。空識二界。未說其相。為即虛空名為空界。為一切識。為識界耶(問也)。不爾(答也)。云何(征也) 頌曰。
空界謂竅隙 傳說是明闇
識界有漏識 有情生所依
釋曰空界謂竅隙者。正明空界非虛空也。唯取門窗。及口鼻等。內外竅隙。名為空界。傳說是明闇者。出空界體。應知此體。不離晝夜。晝以明為體。夜以闇為體 依經部宗。空界是假。薩婆多師。空界是實。明闇為體。論主意。朋經部故曰傳說 識界有漏識者。正明識界。非無漏識也。有情生所依者。明無漏識。非識界所以也。由許六界。是諸有情。生所依故。若無漏法。破壞三有。非生所依故。無漏識非識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