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釋曰受領(lǐng)納隨觸者。釋受蘊也。受能領(lǐng)納隨順觸因。故名為受。此隨觸言。為顯因義。因即是觸。能生受故。觸順于受。故名為隨。受能領(lǐng)納隨順觸因。名領(lǐng)納隨觸 問何故受能領(lǐng)觸。答受從觸生。行相似觸。領(lǐng)似觸邊。說受能領(lǐng)。如世間說子能領(lǐng)父。子之媚好。皆似于父。故名為領(lǐng) 余心所法。唯領(lǐng)前境。不能領(lǐng)觸。名境界受。唯受一個。偏能領(lǐng)觸。名自性受 又解。此隨觸聲為顯前境。隨順觸境故。名隨觸受能領(lǐng)納 余心所法。雖俱領(lǐng)境。唯受偏強。以自性是受故。獨得受名。如有十人同一處坐。一人是賊。傍忽有一人。叫喚呼賊。十人雖復(fù)俱聞賊聲。實是賊者。領(lǐng)則偏強。心心所法。雖同領(lǐng)境。實是受者。領(lǐng)亦偏強。故獨名受。此有三種。謂苦樂舍 想取像為體者。明想蘊。想能執(zhí)取苦樂怨親男女等像。故名想蘊 四余名行蘊者。明行蘊也.四者謂色受想識。除四蘊外。諸余心所。有四十四。及十四不相應(yīng)。此五十八法。是四蘊余。總名行蘊 造作遷流。二義名行。據(jù)此義邊。色等五蘊。俱合名行謂由行蘊攝法多故。偏得行名。如是受等三及無表無為名法處法界者。立處界門。受等三者等取想行。名三也。并無表成四。及三種無為成七。此等七法。十二處中。名為法處。十八界中名為法界。

從此已下。第三明識蘊。于中有二。一明識蘊。二釋妨。且初第一明識蘊者。頌曰。

識謂各了別  此即名意處

及七界應(yīng)知  六識轉(zhuǎn)為意

釋曰識謂各了別者。明識蘊也。了別名識。此有六種。了別不同。故名為各。謂初眼識了色。乃至意識了法 此即名意處及七界者。立處界門。此識蘊于十二處中。即名意處。于十八界門。名七心界。于六識外。更加意界。名七心界 應(yīng)知六識轉(zhuǎn)為意者。明有意界。應(yīng)知六識轉(zhuǎn)謝過去。能與后識。為所依邊。名為意界。故知六識。居現(xiàn)在世名識。在過去名意。

次下釋妨。于中有二。一別立意界妨。二十八界不成妨。且初第一。別立意界妨者。論云。若爾六識。即是意界。異此說何。復(fù)為意界。頌曰。

由即六識身  無間滅為意

釋曰身者體也。此六識身。初謝過去。名無間滅。謂于中間。無間隔故。即此六識。無間滅已。為后識依。即名意界意者。所依義故。過去識得名為意。由與現(xiàn)識為所依故 從此第二。十八界不成妨者。難前問起。論云。若爾實界。應(yīng)唯十二。或應(yīng)十七。六識與意更相攝故。何緣得立十八界耶。頌曰。

成第六依故  十八界應(yīng)知

釋曰成第六依故者。立意界所由也。眼等五識。各有別依。謂眼等五根 第六意識。無別所依。為成此依故立意界。十八界應(yīng)知者。結(jié)成十八界也。既立意界。由此六識各有所依。成十八界。所依能依境界各六故。成十八界。所依六者。謂眼等六根。能依六者。謂眼等六識。境界六者。謂色等六境。

從此第二。明總攝者。頌曰。

總攝一切法  由一蘊處界

攝自性非余  以離他性故

釋曰。總攝一切法由一蘊處界者。正明相攝。攝一切法。由一色蘊。由一意處。由一法界。所以者何。且一切法不過五位。一色。二心。三心所。四心不相應(yīng)。五無為法。一切色法。一色蘊攝盡。一切心法。一意處攝盡。一切心所及不相應(yīng)。并無為法。一法界攝盡 故舉此三。攝法總盡 攝自性非余以離他性故者。明攝分齊。前言攝者。唯攝自性。不攝他性。故云非余。法與他性。恒相離故。故不相攝。自性攝者。色唯攝色。心唯攝心。且如眼處眼界及苦集諦。是色蘊攝同色性故。不攝意處意界。及滅諦等。非色性故。

從此大文第三。明數(shù)開合。于中有二。一明數(shù)合。二明數(shù)開。且初第一。明數(shù)合者。論云。眼耳鼻三處。各有二。何緣界體。非二十一。頌曰。

類境識同故  雖二界體一

釋曰。類同者同眼自性故境同者。同以色為境故。識同者。同與眼識為所依故。由此眼界。雖二立一。耳鼻亦應(yīng)如是分別。

其次第二。明數(shù)開者。論云。若爾何緣。生依二處。頌曰。

然為令端嚴  眼等各生二

釋曰然為令端嚴者。論有二解 第一師解。為所依身相端嚴故。界體雖一。而兩處生。若眼耳根。處唯生一。鼻無二穴。身不端嚴。此釋不然。論主破云。若本來爾。誰言丑陋。又貓鴟等。有何端嚴 第二正解。為所發(fā)識明了端嚴。現(xiàn)見世間。閉一目等。了別色等。便不分明。是故三根。各生二處。

從此大文。第二別釋名義。于中有六。一釋三法名。二教起因。三蘊廢立。四名次第。五名廢立六攝異名 初第一釋三法名者。論云。已說諸蘊乃處界攝。當說其義。此蘊處界。別義何云。頌曰。

聚生門種族  是蘊處界義

釋曰初句釋義。次句結(jié)成。聚謂積聚。即是蘊義。故經(jīng)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xiàn)在。若內(nèi)。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近。若遠。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色蘊 此經(jīng)意者。義有五門 第一三世門。謂無常已滅名過去。若未已生名未來。已生未謝名現(xiàn)在 第二內(nèi)外門。自身名內(nèi)。所余他身非情名外。或約十二處。辨眼等五根名內(nèi)色等五境名外 第三粗細門。色有三種。一有見有對。謂色境也。二無見有對。謂眼等五根。聲香味觸也。三無見無對。謂無表色也。此三色中。有對名粗。無對名細。或相待立。如無見有對色。望有見有對色。名細。望無見無對色。名粗 第四劣勝門。染污名劣。不染名勝(色十一中。眼等五根。香味觸八。是無記性。色聲兩種。通三性。無表唯善惡。于三性中。善無記名不染。惡名染污也) 第五遠近門。去來名遠。現(xiàn)在名近。如色蘊中有此五門。乃至識蘊亦有五門。應(yīng)知亦然。唯粗細一門。與色蘊有別。謂眼等五識。相應(yīng)四蘊。依五根名粗。第六意識。相應(yīng)四蘊。唯依意根名細。或約地辨。謂九地中。下地名粗。上地名細 生門者。是處義也。謂六根六境。是心心所。生長門處。由六識生必托根境方能起故。論云。是能生長彼作用義(依薩婆多宗。法體先有。不可言生。但生其用耳) 言種族者。是界義。論有兩釋。一解族者。謂種族也。是生本義。謂十八界。為同類因。各生自類等流果故。是法生本。如一山中有多銅鐵金銀等族。說名多界。如是一身。或一相續(xù)有十八類諸法種族。名十八界。解云。金銀等族。是金銀等礦。言一身者。一有情身。一相續(xù)者。一法相續(xù)。此一身一相續(xù)。合前喻中如一山中也。問若爾無為。應(yīng)不名界。謂無為法。非同類因。不成生本故。答心心所法。生之本故 謂心心所緣無為法生。雖不為因而得為境。是心心所生之本故 有說界聲。表種類義。謂十八法。種類自性。各別不同。名十八界。此師解意。族謂族類。謂十八法。各各別也。如崔盧等姓。各各不同。薩婆多宗。三科俱實。若依經(jīng)部。蘊處是假。唯界是實。若依論主。唯蘊是假。余二并實。

從此第二。明教起因。論云。何故世尊。于所知境。由蘊等門。作三種說。頌曰。

愚根樂三故  說蘊處界三

釋曰。所化有情。有三品故。世尊為說蘊等三門。愚有三者。或愚心所。總執(zhí)為我。為說五蘊。以五蘊中。一蘊是色。一蘊是心。分心所法。為受想行三蘊。故說五蘊。能破彼執(zhí) 或唯愚色。總執(zhí)為我。為說十二處。以十二處中。十處是色。唯意法。非色。故說處門。能破彼執(zhí) 或愚色心。總執(zhí)為我。為說十八界。以十八界廣說色心。十界是色余八是心。故說界門。能破彼執(zhí) 根亦三者。謂上中下根。上根聰利。說略便解。為開五蘊。中根稍遲。說處方解。下根最鈍。要須廣說。故為談界 樂亦三者。為樂略中及廣文故。如其次第。說蘊等三。

從此第三。明蘊廢立。就中有二。一正明蘊廢立。二明蘊不攝無為。且初正明廢立者。論云。何緣世尊說余心所。總置行蘊。分別受想。為二蘊耶(心所。有四十六。唯除受想。余四十四入行蘊攝。名余心所)頌曰。

諍根生死因  及次第因故

于諸心所法  受想別為蘊

釋曰初之兩句。正舉三因。后之兩句結(jié)成別蘊。言三因者 第一諍根因。諍根有二。謂著諸欲。及著諸見。此二受想。如其次第。為最勝因。味受力故貪著諸欲。倒想力故。貪著諸見。解云。諸欲者是五妙境也。諸見者是身見等五也。諸欲貪及諸見體是煩惱。煩惱名諍即諍名根。受想二法。與諍根為因。諍根之因。依主釋也 第二生死因者。由貪著受起倒想故。生死輪回故。受與想為生死因。生死之因。依主釋也 第三明次第因者。鄰次當辨 由上三因。于心所法。應(yīng)知別立受想為蘊。

從此第二明無為非蘊者。論云何故無為說在處界非蘊攝耶。頌曰。

蘊不攝無為  義不相應(yīng)故

釋曰初句正標。次句釋成。義不相應(yīng)。論有三解 第一解云。三無為法。與色等義不相應(yīng)故。謂體非色。乃至非識 無為體非色。與色義不相應(yīng)。乃至體非識。與識義不相應(yīng)。故非蘊攝。問無為既非五蘊。何不立為第六蘊耶。答亦不可說為第六蘊。彼與蘊義不相應(yīng)故。聚義是蘊 無為非聚義。義不相應(yīng)。不可立蘊 第二解云。又言取蘊。為顯染依。染凈二依。蘊言所顯 無為于此二義都無。義不相應(yīng)。故不立蘊。取蘊有漏。故顯染依。無漏五蘊。便是凈依。故但言蘊。便通染凈 第三解云。有說如瓶破非瓶。如是蘊息應(yīng)非蘊。解云。謂瓶破非瓶。不是瓶攝。蘊息是無為。無為非蘊攝。此第三釋。論主破云。彼于處界。例應(yīng)成失。解云。此意者。蘊息是無為。無為非蘊攝。處界息處是無為。亦可無為非處界。故將處界為例。彼第三解成過失也。

從此第四。明名次第者。就中分二。第一蘊次第。第二處界次第 且初第一蘊次第者。論云如是。已說諸蘊廢立。當說次第。頌曰。

隨粗染器等  界別次第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从江县| 满洲里市| 伊春市| 青岛市| 岳阳市| 临泽县| 大庆市| 云安县| 清镇市| 安西县| 黄浦区| 洪雅县| 重庆市| 江津市| 石首市| 冷水江市| 河南省| 龙山县| 仙居县| 得荣县| 安陆市| 玉环县| 昌都县| 获嘉县| 南丹县| 肃南| 石屏县| 如皋市| 扶绥县| 承德市| 安溪县| 黔西县| 察哈| 张家港市| 青州市| 色达县| 海淀区| 江源县| 盘山县| 翁源县| 临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