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寒病而至于冬,則陰氣更勝,熱病而至于夏,則陽氣更勝,故曰此陰陽更勝之變。或能冬而不能夏,或能夏而不能冬,故曰病之形能也。是陰陽不可偏勝,偏勝則病也。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承陰陽偏勝之意,復問調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陰陽二氣本于天真,能知天真之七損八益,則陰陽二者可調。七損者,女子以七為紀,月事貴乎時下,故曰損;八益者,男子以八為紀,精氣貴乎充滿,故曰益。知七損八益,則陰平陽秘,故二者可調,不知用此損益之法,而調治之,則早衰之節也,節,猶候也。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試舉早衰之節而略言之,年四十而陰精之氣,自失其半也,故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則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則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能知七損八益,則身強。不知則老,不知七損八益,則身老也。
故同出而名異耳。同出于斯世之中,而強老之名則異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察同者,于同年未衰之日,而省察之。智者之事也。察異者,于強老各異之日而省察之,愚者之事也。愚者察異,故愚者不足,智者察同,故智者有余。有余,則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者,今則耳目聰明,而身體輕強。年六十,陰痿,氣大衰者,今則老者復壯,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者,今則壯者益治矣。
是以圣人為無為之事,樂恬 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圣人之治身也。圣人治世,本無為而有為,恬 虛無,體同于天,故能論理人形,列別臟腑,端絡經脈,會通六合,而如帝之所問也。此言陰陽秉在天之神,而應象無方、惟圣人能取法而調治之。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圣人壽命與天地終,則人之形體即天地之形體也。天為陽,人身耳目為陽,天不足于西北,是陽體不足于陰方,故西北方,陰也,人身右為西北,而人右耳目,不如左耳目之明也。地為陰,人身手足為陰,地不滿東南,是陰體而不足于陽方,故東南方,陽也,人身左為東南,而人左手足,不如右手足之強也。
帝曰∶何以然?何以在左則耳目明,而手足不強,在右則手足強,而耳目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