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便,平聲。人身南面而立,左東右西,左者乃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左耳目聰明,而左手足不便也,右者乃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右耳目不聰明,而右手足強便也。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一身形氣,俱感于邪,其病在上,則上為陽,而右虛,故右甚,右甚即陽體而不足于陰方之義,其病在下,則下為陰,而左虛,故左甚,左甚即陰體而不足于陽方之義,此天地陰陽之所不能全,而人身有左右陰陽之不足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里,理通。人身應天地者,以天地為萬物之父母,而神明之所主也。精,精華也,故天有精。形,形體也,故地有形。八紀,春夏秋冬,二分二至,八節之大紀也,故天有八紀。五里,東南西北中,五方之道理也,故地有五里。既有精,有形,復有紀,有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天有精也,濁陰歸地,地有形也,動者天之紀,靜者地之理,是故天地之動靜,皆神明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所以能為萬物之父母也。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圣人為無為之事,樂恬 之能,以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惟賢人則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蓋圣人無為以合天地,賢人則有為以合天地也。
天氣通于肺。人身配天象地,而天地之氣亦通于人,肺位居高,主周身之氣,而天氣與之相通。
地氣通于嗌。嗌,咽嗌也。嗌受水谷,下接胃口,而地氣與之相通。
風氣通于肝。肝屬木,其氣風,故風動之氣,與之相通。
雷氣通于心。心屬火,火炎上,故雷氣與之相通。
谷氣通于脾。脾土之氣,灌于四旁,故四旁空谷之氣,與之相通。
雨氣通于腎。雨氣即水氣,腎寒主水,故雨水之氣與之相通。
六經為川。三陰之經主五臟,三陽之經主六腑,六經為川者,三陰三陽之六經,如川之流而脈絡貫通也。
腸胃為海。人籍后天水谷以生,腸胃受盛水谷,如海之大,而眾流所歸也。
九竅為水注之氣。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耳目鼻口,前后陰,皆有水津以貫注,故九竅為水注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