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

第1章

余始為《原善》之書三章,懼學者蔽以異趣也,復援據經言疏通證明之,而以三章者分為建首,次成上、中、下卷。比類合義,燦然端委畢著矣,天人之道,經之大訓萃焉。以今之去古圣哲既遠,治經之士,莫能綜貫,習所見聞,積非成是,余言恐未足以振茲墜緒也。藏之家塾,以待能者發之。

善:曰仁,曰禮,曰義,斯三者,天下之大衡也。上之見乎天道,是謂順;實之昭為明德,是謂信;循之而得其分理,是謂常。道,言乎化之不已也;德,言乎不可渝也;理,言乎其詳致也;善,言乎知常、體信、達順也;性,言乎本天地之化,分而為品物者也。限于所分曰命;成其氣類曰性;各如其性以有形質,而秀發于心,征于貌色聲曰才。資以養者存乎事,節于內者存乎能,事能殊致存乎才,才以類別存乎性。有血氣,斯有心知,天下之事能于是乎出,君子是以知人道之全于性也。呈其自然之符,可以知始;極于神明之德,可以知終。由心知而底于神明,以言乎事,則天下歸之仁;以言乎能,則天下歸之智。名其不渝謂之信,名其合變謂之權,言乎順之謂道,言乎信之謂德,行于人倫庶物之謂道,侔于天地化育之謂誠,如聽于所制者然之謂命。是故生生者,化之原;生生而條理者,化之流。動而輸者,立天下之博;靜而藏者,立天下之約。博者其生,約者其息;生者動而時出,息者靜而自正。君子之于問學也,如生,存其心,湛然合天地之心,如息。人道舉配乎生,性配乎息。生則有息,息則有生,天地所以成化也。生生者,仁乎;生生而條理者,禮與義乎。何謂禮?條理之秩然有序,其著也;何謂義?條理之截然不可亂,其著也。得乎生生者謂之仁,得乎條理者謂之智。至仁必易,大智必簡,仁智而道義出于斯矣。是故生生者仁,條理者禮,斷決者義,藏主者智,仁智中和曰圣人;智通禮義,以遂天下之情,備人倫之懿。至貴者仁,仁得,則父子親;禮得,則親疏上下之分盡;義得,則百事正;藏于智,則天地萬物為量;同于生生條理,則圣人之事。

《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下」者,成形質以往者也。「形而上」者,陰陽鬼神胥是也,體物者也;故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之成形質者,則器也;其體物者,道也,五行陰陽,得之而成性者也。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一陰一陽,蓋言天地之化不已也,道也。一陰一陽,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條理乎?以是見天地之順,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仁也,未有生生而不條理者。條理之秩然,禮至著也;條理之截然,義至著也;以是見天地之常。三者咸得,天下之懿德也,人物之常也;故曰「繼之者善也」,言乎人物之生,其善則與天地繼承不隔者也。有天地,然后有人物;有人物而辨其資始曰性。人與物同有欲,欲也者,性之事也;人與物同有覺,覺也者,性之能也。欲不失之私,則仁;覺不失之蔽,則智;仁且智,非有所加于事能也,性之德也。言乎自然之謂順,言乎必然之謂常,言乎本然之謂德。天下之道盡于順,天下之教一于常,天下之性同之于德。性之事配五行陰陽,性之能配鬼神,性之德配天地之德。人與物同有欲,而得之以生也各殊;人與物同有覺,而喻大者大,喻小者小也各殊;人與物之一善同協于天地之德,而存乎相生養之道,存乎喻大喻小之明昧也各殊;此之謂本五行陰陽以成性,故曰「成之者性也」。善,以言乎天下之大共也;性,言乎成于人人之舉凡自為。性,其本也。所謂善,無他焉,天地之化,性之事能,可以知善矣。君子之教也,以天下之大共正人之所自為,性之事能,合之則中正,違之則邪僻,以天地之常,俾人咸知由其常也。明乎天地之順者,可與語道;察乎天地之常者,可與語善;通乎天地之德者,可與語性。

《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氣化之于品物,可以一言盡也,生生之謂歟!觀于生生,可以知仁;觀于其條理,可以知禮;失條理而能生生者,未之有也,是故可以知義。禮也,義也,胥仁之顯乎!若夫條理得于心,其心淵然而條理,是為智;智也者,其仁之藏乎!生生之呈其條理,顯諸仁也,惟條理,是以生生,藏諸用也。顯也者,化之生于是乎見;藏也者,化之息于是乎見。生者,至動而條理也;息者,至靜而用神也。卉木之(株)〔枝〕葉華實,可以觀夫生;果實之白,全其生之性,可以觀夫息。是故生生之謂仁,元也;條理之謂禮,亨也;察條理之正而斷決于事之謂義,利也;得條理之準而藏主于中之謂智,貞也。

《記》曰:「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后心術形焉。」凡有血氣心知,于是乎有欲,性之征于欲,聲色臭味而愛畏分;既有欲矣,于是乎有情,性之征于情,喜怒哀樂而慘舒分;既有欲有情矣,于是乎有巧與智,性之征于巧智,美惡是非而好惡分。生養之道,存乎欲者也;感通之道,在乎情者也;二者,自然之符,天下之事舉矣。盡美惡之極致,存乎巧者也,宰御之權由斯而出;盡是非之極致,存乎智者也,賢圣之德由斯而備;二者,亦自然之符,精之以底于必然,天下之能舉矣。《記》又有之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人之得于天也一本,既曰「血氣心知之性」,又曰「天之性」,何也?本陰陽五行以為血氣心知,方其未感,湛然無失,是謂天之性,非有殊于血氣心知也。是故血氣者,天地之化;心知者,天地之神;自然者,天地之順;必然者,天地之常。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耳目百體之所欲,血氣資之以養,所謂性之欲也,原于天地之化者也。是故在天為天道,在人,咸根于性而見于日用事為,為人道。仁義之心,原于天地之德者也,是故在人為性之德。斯二者,一也。由天道而語于無憾,是謂天德;由性之欲而語于無失,是謂性之德。性之欲,其自然之符也;性之德,其歸于必然也。歸于必然適全其自然,此之謂自然之極致。《詩》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凡動作威儀之則,自然之極致也,民所秉也。自然者,散之普為日用事為;必然者,秉之以協于中,達于天下。知其自然,斯通乎天地之化;知其必然,斯通乎天地之德,故曰「知其性,則知天矣」。天人道德,靡不豁然于心,故曰「盡其心」。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知之于賢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存乎材質所自為,謂之性;如或限之,謂之命。存乎材質所自為也者,性則固性也,有命焉,君子不以性而求逞其欲也;如或限之也者,命則固命也,有性焉,君子不以命而自委棄也。

《易》曰:「成性存存,道義之門。」五行陰陽之成性也,純懿中正,本也;由是而事能莫非道義,無他焉,不失其中正而已矣。民不知所以存之,故君子之道鮮矣。

《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莫非天道也,其曰「天命」,何也?《記》有之,「分于道,謂之命;形于一,謂之性」,言分于五行陰陽也。天道,五行陰陽而已矣,分而有之以成性。由其所分,限于一曲,惟人得之也全。曲與全之數,判之于生初。人雖得乎全,其間則有明闇厚薄,亦往往限于一曲,而其曲可全。此人性之與物性異也。言乎其分于道,故曰「天命之謂性」。耳目百體之欲,求其故,本天道以成性者也。人道之有生則有養也;仁以生萬物,禮以定萬品,義以正萬類,求其故,天地之德也,人道所由立也;咸出于性,故曰「率性之謂道」。五行陰陽者,天地之事能也,是以人之事能與天地之德協。事與天地之德協,而其見于動也亦易。與天地之德違,則遂己之欲,傷于仁而為之;從己之欲,傷于禮義而為之。能與天地之德協,而其有所倚而動也亦易。遠于天地之德,則以為仁,害禮義而有不覺;以為禮義,害仁而有不覺。皆道之出乎身,失其中正也。君子知其然,精以察之,使天下之欲,一于仁,一于禮義,使仁必無憾于禮義,禮義必無憾于仁,故曰「修道之謂教」。

《中庸》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觀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仁,是以親親;義,是以尊賢;禮,是以有殺有等。仁至,則親親之道得;義至,則尊賢之道得;禮至,則于有殺有等,各止其分而靡不得。「修身以道」,道出于身也;「修道以仁」,三者至,夫然后道得也。

《易》曰:「干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也者,以言乎干道,生生也,仁也;「簡」也者,以言乎坤道,條理也,智也。仁者無私,無私,則猜疑悉泯,故易知;易知則有親,有親則可久,可久則賢人之德,非仁而能若是乎!智者不鑿,不鑿,則行所無事,故易從;易從則有功,有功則可大,可大則賢人之業,非智而能若是乎!故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于仁無不盡也,于禮義無不盡也。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2-27 06:50:27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脂县| 英德市| 龙里县| 柞水县| 称多县| 登封市| 鸡泽县| 天气| 中江县| 莱西市| 杭锦后旗| 定州市| 富源县| 五指山市| 多伦县| 牟定县| 榆社县| 大关县| 松阳县| 陇西县| 桐城市| 黎平县| 分宜县| 临洮县| 肥乡县| 二连浩特市| 阜新| 肥城市| 宾阳县| 万州区| 安多县| 涿州市| 耿马| 大丰市| 胶州市| 阜宁县| 沾化县| 马龙县| 岗巴县| 道孚县| 托克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