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針窮其所當補瀉也。又云九針之名,各不同形,故申明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 針、員針、 針、鋒針、 針、員利針、毫針、長針、大針,針形不同,各窮盡其能當補瀉之用而制之也。凡此解《九針十二原》之說也。
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寶命全角論》云∶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故申明刺實須其虛者,留針候氣,俟陰氣隆至,而針下寒,乃去針,陰氣隆至而去針,所以虛之也。刺虛須其實者,當陽氣隆至,而針下熱,乃去針,陽氣隆至而去針,所以補之也。
經氣已至,慎寧勿失者,勿更改也。更,平聲。又云∶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故申明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者,守此經氣,勿使更改也。
深淺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又云∶深淺在志,遠近若一。故申明深淺在志者,病在內則刺深,病在外則刺淺,知病之內外認為深淺也。近遠如一者,深則遠,淺則近,其候氣之法,與深淺等,故曰深淺其候等也。
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神無營于眾物者,靜志觀病患,無左右視也。又云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于眾物。申明如臨深淵者,兢兢業業,不敢墮也。手如握虎者,堅貞不怯,欲其壯也。神無營于眾物者,清靜其志,以觀病患,專一其心,無左右視也。凡此解寶命全角之說也。
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患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邪,斜通。易,去聲,下同。九針十二原論云∶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毫,屬意者病。夫正指直刺,無針左右,是義無斜下也。申明義無邪下者,針法欲端以正也。神在秋毫,屬意病者,是必正其神也。申明必正其神者,以我之神,正病患之神,故欲瞻病患目以制其神,神制則令氣易行也。
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本俞》論云∶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故曰所謂三里者,乃下膝三寸,即巨虛上廉也。
所謂跗上者,舉膝分,易見也。上,舊本訛之,今改。分,去聲。《本俞》論云,中陽足跗上五寸陷中為原。故曰所謂跗上者,乃沖陽之動脈。舉膝分,則其脈易見也。
巨虛者,蹺足 獨陷者。《本俞》論云∶膝下三里, 骨外三里也。故曰巨虛者,蹺足 之間,其脈獨陷者是也。
下廉者,陷下者也。本俞論云∶復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下廉。故曰下廉者,乃下巨虛,陷下者也。凡此解本俞胃脈之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