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歲登上健康快車:男性版
- 洪昭光
- 1879字
- 2019-12-10 14:23:10
像心臟一樣工作
大道至簡,敬畏自然
21世紀,理想的人生是:無病無痛,無疾而終;健康100歲,快樂每一天;60以前沒有病,80以前不衰老,輕輕松松100歲,高高興興一輩子。
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就在于:是否擁有科學的生活方式。在影響健康的總因素中,個人的生活方式因素占了60%,遠遠超過醫療條件、父母的遺傳,或社會、自然條件。這科學的生活方式就是維多利亞宣言中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除此之外,還有一條就是要按生物鐘節律生活。
生物鐘節律主要決定于太陽的活動,也就是春夏秋冬和日出日落。古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今人的“三八制”,工作、生活、睡眠各8小時,就是最基本的生物鐘。與世隔絕的洞穴生物鐘研究表明,人體生物鐘是自然睡眠8小時;臨床研究表明,8小時睡眠者壽命最長,每少睡1小時,死亡率增長9%。一些人恣情夜生活,晝夜顛倒,違反生物鐘節律,也即違背自然規律,必將自取其咎。
從猿到人已有600萬年的歷史,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大自然是人類的搖籃,人類的基因和黑猩猩相比有99.2%是相同的。因此,今天的人類對大自然應該有一種虔誠的敬畏之心和真誠的依戀之情,只有敬畏自然,才能善待自己;只有親近自然,才能遠離疾病;違背生物鐘,健康如逆水行舟,四面楚歌,順應生物鐘,才能一帆風順一生平安。
世上最好的工作方式
世上最好的工作方式是什么?
雖然萬物的工作方式各有千秋,但如果用高效、低耗、持久、安全四個指標來衡量,那么,冠軍非心臟莫屬了。
驚人的工作量
心臟的重量不到人體體重的0.5%,約300克,但它要負責全身的血液循環供給,全身的重量相當于心臟的200倍,也即是相當于一個人要為200人提供生命的能量,工作量何其大!心臟雖只有300克,但每一跳要搏出血液約70毫升,每分鐘要搏出近5000毫升的血液,每天博出約700萬毫升,即約7噸的血,相當于心臟自身重量的2萬余倍,幾乎是不可想像的天文數字!人們常以為,心臟所以能工作得這么出色,全在于它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不知疲倦、不分日夜的苦干,其實錯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心臟早就“透支健康,提前死亡”了。事實恰恰相反,心臟的工作是非常有智慧、有理性的。以正常人為例,正常人心率約為66~70/分(當然快慢有波動),即每一次心跳為0.9秒,其中收縮期(工作)為0.3秒,舒張期(休息)為0.6秒,即1/3時間工作,2/3時間休息,相當于我們的8小時工作制。到了夜間入睡,心跳變慢為50次/分,這時心跳為1.2秒,收縮期還是0.3秒,舒張期變成0.9秒,也就是1/4時間工作,3/4時間休息,心臟自行主張改為6小時工作制了,心臟多么有智慧!它工作休息有序,抓緊時間休息,從不拖泥帶水浪費體力,更不日夜顛倒打亂規律。善于休息是心臟第一特點,正如列寧所說:誰不會休息,誰就不會工作。
敬業不殉業
心臟還很有理性,能從大局出發,當人體運動或遇到緊急情況時,不用指令,就能馬上服從大局,根據需要心跳加快可到150次或更多,這時每次心跳才0.4秒,收縮期0.2秒,舒張期0.2秒,即相當于12小時工作制,可心臟毫無怨言,表現出了很高的應激性和主動性。
心臟又是有原則的,這原則就是為了保證生命的長治久安,人體的百年健康。心臟決不蠻干,決不接受“連續工作”的指令,因為連續工作不吃不喝、不眠不睡,等于死亡。再忙都可以,但是必須有休息,可以少休息,但不能不休息。所以心臟在收縮期是處于“絕對不應期”,即不接受任何指令,只有休息后才接受指令,如果指令過早發出,心臟未能充分休息就提前工作,就是臨床上的“早搏”。心臟在完成工作后緊接著就要求同樣時間的補休,真正做到了公平合理,“有理、有利、有節”。
心臟很敬業,也懂得自我愛護。比如心臟重量占體重的0.5%,但用血量卻占全身的10%,這并非自私自利,而是因為工作量大的客觀需求,是實事求是的。心臟很自覺,但并非無原則的任勞任怨,當有一支冠狀動脈狹窄超過70%,供血明顯減少時,它馬上發出警告信號——心絞痛,意思是趕緊補救,不然就要出危險。可以說,一切都掌握得恰如其分。縱觀整個心臟工作,體現了勞逸結合,中庸適度,自然和諧的完美境界,不愧是造化的杰作。
一些中年精英,不能把握工作與休息的平衡,浮躁、急躁、煩躁,不分日夜,天天加班,苦干蠻干,英年早逝,這都是對健康的無知。北京某高科技園區,科技人員死亡的平均年齡不足53歲,真應該好好學習心臟的工作方法。一位副主任醫師,為參加全國性會議趕寫3篇論文,連續工作72小時不休息,發現時已猝死在辦公桌上。一些擁有金山銀山的企業家,正當英年,已“無可奈何花落去”,真令人扼腕痛惜。
古人說:“師法自然”、“大道至簡”。愿我們的中年白領精英能合理安排作息時間,過綠色健康生活,使生命之樹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