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欲、名利橫流的當(dāng)今社會,大多數(shù)人為了追求名利財富,變得煩躁、焦慮甚至瘋狂。過分的貪欲讓內(nèi)心失去平靜,生活失去平和。實際上,名利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它可能讓你快樂,更可能讓你痛苦。所以,對于名利,不是不可追求,而是不能過度貪婪,要學(xué)會淡泊。淡泊的目的不是守貧,而是靜心。真正快樂的生活,就是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所說的那樣,“身心轉(zhuǎn)恬泰,煙景彌淡泊”。
1.過分求虛名,美名往往變惡名
俗話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誰也不想默默無聞地活一輩子。自古以來胸懷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當(dāng)做終生奮斗的三大目標(biāo)。三者能有其一,對一般人來說已經(jīng)終生無憾;若能盡遂人愿,更是幸運之至。然而,從辯證法的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進必有退,就是說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獲取都需要付出代價。問題在于,付出的值不值得。為了公眾事業(yè),為了民族和國家的利益,為了家庭的和睦,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否則,付出越多越可悲。所以,從這個角度說,我們一定要淡對聲名。在求取功名利祿的過程中,奉勸諸君少一點貪欲,多一點淡然,莫為名利遮望眼。
客觀地說,求名并非壞事。一個人有名譽感就有了進取的動力;有名譽感的人同時也有羞恥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聲。但是,什么事都不能過于追求,只要過分追求,又不能一時獲取,求名心太切,就容易生邪念、走歪門,結(jié)果名譽沒求來,反倒臭名遠揚,遺臭萬年。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小人求虛名,棄君子之道,做小人勾當(dāng)。古今中外,為求虛名不擇手段,最終身敗名裂的例子很多,確實發(fā)人深思。有的人已小有名氣,還想名聲大振,于是邪念膨脹,連原有的名氣也遭人懷疑,更是可悲。
唐朝詩人宋之問,有一個外甥叫劉希夷,很有才華,是一個年輕有為的詩人。一日,希夷寫了一首詩,名曰《代白頭吟》,到宋之問家中請舅舅指點。當(dāng)希夷誦到“古人無復(fù)洛陽東,今人還對落花風(fēng)。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時,宋情不自禁連連稱好,忙問此詩可曾給他人看過,希夷告訴他剛剛寫完,還不曾與人看。宋遂道:“你這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二句,著實令人喜愛,若他人不曾看過,讓與我吧。”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詩中之眼,若去之,全詩無味,萬萬不可。”
晚上,宋之問睡不著覺,翻來覆去只是念這兩句詩。心中暗想,此詩一面世,便是千古絕唱,名揚天下,一定要想法據(jù)為己有。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將希夷活活害死。后來,宋之問獲罪,先被流放到欽州,后又被皇上勒令自殺,天下文人聞之無不稱快。劉禹錫說:“宋之問該死,這是天之報應(yīng)。”
在中世紀(jì)的意大利,有一個叫塔爾達利亞的數(shù)學(xué)家,在國內(nèi)的數(shù)學(xué)擂臺賽上享有“不可戰(zhàn)勝者”的盛譽,他經(jīng)過自己的苦心鉆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這時,有個叫卡爾丹諾的人找到了他,聲稱自己有千萬項發(fā)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對他是不解之謎,并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爾達利亞被哄騙了,把自己的新發(fā)現(xiàn)毫無保留地告訴了他。誰知,幾天后,卡爾丹諾以自己的名義發(fā)表了一篇論文,闡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將成果攫為己有。他的做法雖然在相當(dāng)一個時期里欺瞞住了人們,但真相終究還是大白于天下了。現(xiàn)在,卡爾丹諾的名字在數(shù)學(xué)史上已經(jīng)成了“科學(xué)騙子”的代名詞。
宋之問、卡爾丹諾等也并非無能之輩,在他們各自的領(lǐng)域里都是很有建樹的人。就宋之問來說,縱不奪劉希夷之詩,也已然名揚天下。糟的是,人心不足,欲無止境!俗話說,錢迷心竅,豈不知名也能迷住心竅。一旦被迷住,就會使原來還有一些才華的“聰明人”變得糊里糊涂,使原來還很清高的文化人變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連老百姓都不齒的骯臟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變成惡名。
求名并無過錯,關(guān)鍵是不要死死盯住不放,盯花了眼,那樣,必然要走上沽名釣譽、欺世盜名之路。
有時,既未沽,也未釣,更未盜,美名便戴到了自己的頭頂,這又當(dāng)如何呢?
我國著名的京劇演員關(guān)肅霜,有一天在報紙上看到一篇題為:“關(guān)肅霜等九名演員義務(wù)贍養(yǎng)失子老人”的報道,同時收到了報社寄來的李爾重寫的《贊關(guān)肅霜等九同志義行之歌》的詩稿校樣。這使她深感不安。原來,京劇演員于春海去世后,母親和繼父生活無靠,劇團的團支部書記何美珍提議大家捐款義務(wù)贍養(yǎng)老人,這一活動持續(xù)了23年,共捐款6000多元,關(guān)肅霜開始并不知曉,是后來知道并參加的。但報道卻把她說成了倡導(dǎo)者,這就違背了事實。關(guān)肅霜看到報道后,立即給報社復(fù)信,請求公開澄清事實。李爾重也尊重關(guān)肅霜的意見,將詩題改成《贊云南省京劇院施沛、何美珍等26位同志》。
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軍與日軍在依洛吉島展開了激戰(zhàn),最后日軍打敗,美軍把勝利的旗幟插在了島上的主峰,心情激動的陸戰(zhàn)隊員們,在歡呼聲中把那面勝利的旗幟撕成碎片分給大家,以作終生的紀(jì)念。這是一個十分有意義的場面,后趕來的記者打算把它拍照記錄下來,就找來六名戰(zhàn)士重新演出這一幕。其中有一個戰(zhàn)士叫海斯,是一個在戰(zhàn)斗中表現(xiàn)極為一般的人,可是由于這張照片的作用,使他成了英雄,在國內(nèi)得到一個又一個的榮譽,他的形象也開始印在郵票、香皂等上面,家鄉(xiāng)還為他塑了雕像。這時他的內(nèi)心是極為矛盾的:一方面陶醉在贊揚聲中,一方面又怕真相被揭露;同時,由于自己名不符實,又總是處在一種內(nèi)疚、自愧之中。在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下,他每天只好用酒來麻醉自己,終于,在一天夜里,他穿好軍裝,悄悄地離開了對他充滿贊歌的人世。
同樣是得到了飛來之美名,關(guān)肅霜和海斯的態(tài)度不同,結(jié)局也各異。還是東坡先生說得好:“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美名美則美矣,只是對于那些還有一點正義感,有一點良知的人,面對不該屬于他們的美名,受之可以,坦然卻未必辦得到!得到的是美名,得到的也是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條捆縛自己的鎖鏈,早晚會被壓垮,壓得喘不上氣來。像關(guān)肅霜,就活得真實、活得輕松、活得自在、活得安然。
如果真有人對此能坦然受之,那這個人的品質(zhì)也就算惡得可以了!
我們提倡忍名舍譽,是說無論是在人人切齒的惡名前,還是在不屬于自己的美名前,都要止住腳步,忍住誘惑。這樣做一是為了保持自己人格的清白,不使自己的靈魂被污染;二是為了免遭世人的白眼,留下終身罵名。為人當(dāng)學(xué)關(guān)肅霜,但留清白在人間!
感悟淡泊:
求名并無過錯,關(guān)鍵是不要死死盯住過錯不放,盯花了眼,那樣,必然要走上沽名釣譽、欺世盜名之路。
2.人之所以痛苦,原因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
我們是否會經(jīng)常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到底在追求什么?
很可能你的第一想法便是——錢、房、車。這種想法有問題嗎?其實,生活在這個時代,想想這些太正常了。只是,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追求的僅僅就是這些嗎?是不是應(yīng)該思考如何活得更自在呢?
喧鬧打破了夜晚的寧靜,新的一天就這樣到來。大街上不管是老是少,每個人的腳步都是那么匆匆。是什么讓我們這樣忙碌?是什么讓我們在人生路上不停徘徊?我們的人生到底在追求什么?
這個問題有很多答案。有人說為了錢,有人說為了吃好、穿好、玩好,也有人說為了幸福。那么,幸福是什么?
我們憑著自己的執(zhí)著追求、奮力拼搏,我們靠勤勉和智慧躋身于或沉浮于商海。多少艱辛多少累,幾番沉浮幾多挫折,已不必細數(shù)。有多少時間盡情地享受生活的樂趣?是否品味出了生活原有的醇厚和快樂?又經(jīng)歷過多少次煩惱和痛苦?
有人說,活著是一種幸福;有人說,活著是一種痛苦。其實,有些痛苦可以避免,有些幸福可以求得。人生,最重要的是生命,最希求的是幸福,最不希望得到的是痛苦,但必須品嘗的也是痛苦。在生命的長河里,痛苦原本不是我們應(yīng)該回避的東西,我們要做的是去認(rèn)識為什么痛苦,為什么有煩惱。有了痛苦就承受著,根本不弄清楚痛苦源于什么,這是多數(shù)人的悲哀。
佛陀說:“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這就是答案。我們認(rèn)為金錢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錢帶給我們的煩惱也很多;我們認(rèn)為賭博可以帶來快樂,但因為賭博自殺或家庭破裂的事時有耳聞;談戀愛時卿卿我我很浪漫,但每天打開報紙看到情殺的案件一大堆。痛苦之酒大多是由人們自釀自斟自飲。
在生命的旅程中,每個人都只顧邁著急匆匆的腳步,去爭得一方可供自己賴以生存的天地,很少有人停下來欣賞生命沿途的景致,也很少有人思考生命更深層的意義、沉淀心靈中的雜質(zhì)、升華出心靈真正所需要的東西,以至于在盲目的拼搏奮斗之后,回過頭來才發(fā)現(xiàn)自己忙碌半生的所得并非是我們心中的真正所需。生命中,我們究竟在追尋著什么?每個人都能找到答案,只是每個人的答案因自己心之所向而有所不同。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身貧寒,在他創(chuàng)業(yè)初期人們都夸他是個好青年。當(dāng)黃金像貝斯比亞斯火山流出的巖漿一樣流進他的金庫時,他開始變得貪婪、冷酷。賓夕法尼亞州油田地帶的公民深受其害,有的受害者做出他的木偶像,親手將“他”處以絞首之刑,無數(shù)充滿憎惡和詛咒的威脅信涌進他的辦公室。
洛克菲勒53歲時,疾病纏身,人變得像個木乃伊,醫(yī)師們向他宣告了一個可怕的事實:他必須在金錢、煩惱、生命三者之間選擇其一。這時,他才開始醒悟到是貪婪的魔鬼控制了他的身心。他聽從了醫(yī)師的勸告,退休回家,開始學(xué)打高爾夫球,上劇院去看喜劇,還常常跟鄰居閑聊。他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反省,開始考慮如何將龐大的財產(chǎn)捐給別人。
起初,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捐給教會,教會不接受,說那是腐朽的金錢。他不顧這些,繼續(xù)熱衷慈善事業(yè)。他聽說密歇根湖畔一家學(xué)校因資不抵債而被迫關(guān)閉,于是捐出數(shù)百萬美元,促成了今日國際知名的芝加哥大學(xué)的誕生。洛克菲勒還創(chuàng)辦了不少福利事業(yè),幫助過很多黑人。從此以后,人們漸漸地理解了他,開始用另一種眼光看他。他造福社會的行為受到了人們的尊敬和愛戴,而這一切給他帶去了用錢買不到的平靜、快樂、健康和高壽,他53歲時瀕臨死亡,最終卻以98歲高齡辭世。誰救了洛克菲勒?答案是金錢以及金錢背后的善心和社會職責(zé)。他因為追逐金錢而瀕臨死亡,又因為及時醒悟善用金錢而自救。
世人生活在紅塵中,求名、求利、求婚姻……求的事太多了。房子嫌不夠大,存款嫌太少,汽車嫌檔次低,煩心事兒太多了。很多時候,為事業(yè)、為愛情、為家庭,我們不能不拼命去干活、去賺錢、去操勞,這種日子什么時候是個頭啊?于是覺得生活像根鞭子,而自己卻像只陀螺,一直旋轉(zhuǎn)到形神俱疲。這時候,難免心生感慨。
你拼命追求的,不一定是正確的;你不去追求的,未必就是錯誤的。月賺一千,有一千的活法兒;月賺一萬,就有一萬的活法兒。賺錢少就少花,青菜稀飯依然能保持快樂的心情;賺錢多就多花,但就算是天天魚翅龍蝦,也不一定能快樂。你懂生活,就能在陰暗中感受到陽光,在雪野上讀出暖意,在燥熱中體悟清涼。你明白人生,就可以讓寂寞綻放成鮮花,把郁悶變成力量,把平凡化作偉大。你的追求是正確的,你的幸福也可以是長久的。
感悟淡泊:
在生命的旅程中,每個人都只顧邁著急匆匆的腳步,去爭得一方可供自己生存的天地。很少有人停下來欣賞生命沿途的景致,也很少有人思考生命更深層的意義、沉淀心靈中的雜質(zhì)、升華出心靈真正所需要的東西,以至于在盲目的拼搏奮斗之后,回過頭來才發(fā)現(xiàn)自己忙碌半生的所得并非是心中的真正所需。
3.是什么讓你失去快樂,不再淡定
有個窮理發(fā)師,他非常快樂,似乎只有神仙才能這么快樂,他沒有什么可以擔(dān)心的。他是國王的理發(fā)師,經(jīng)常給國王按摩,修剪國王的頭發(fā),整天服侍國王。
甚至國王都覺得嫉妒,就問他:“你快樂的秘密是什么?你總是興致勃勃的,好像不是在地上走,簡直是在用翅膀飛。這到底有什么秘密?”
窮理發(fā)師說:“我不知道。實際上,我以前從來沒聽說過‘秘密’這個詞。您說的是什么意思呢?我只是快樂,我賺我的面包,如此而已……然后我就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