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章 咳嗽論治(3)

  • 兒科要略
  • 吳克潛
  • 3224字
  • 2015-12-03 12:03:09

黃 蛤粉阿膠珠 百合 麥冬 潞黨參 白術 茯苓(各二錢) 半夏 陳皮 川貝母 馬兜鈴(各錢半) 百部 紫菀(各一錢)清水煎服。泄瀉日久加干姜五分,肉豆蔻補骨脂一錢,甚者再加罌粟殼五分;形寒者加桂枝五分;蒸熱不退者,先加銀柴胡一錢服之,再去柴胡加地骨皮、丹皮各一錢。

(十七)楊氏八味湯 治脾胃虛寒,氣不升降,心腹刺痛,臟腑虛滑。

吳茱萸 干姜 陳皮 木香 肉桂 丁香 人參 當歸清水煎服。

(十八)黑錫丹 升降陰陽,墜痰定喘。治真元虧憊,上盛下虛,心火炎盛,腎水枯竭,三焦不和,嘔吐痰喘,四肢厥冷,不省人事。

黑鉛(熔去渣) 硫黃 沉香 附子 胡蘆巴 陽起石 破故紙 舶上茴香 肉豆蔻 金鈴子 木香肉桂 巴戟(十九)保肺歸血湯(自制) 治虛損咳嗽,痰中帶血。

肉桂 干姜(各五分) 牡蠣 龍骨 黨參 地榆炭 代赭石 熟地 懷山藥(各三錢) 冬蟲夏草馬兜鈴 百合 燕窩 獺肝 降香(各一錢)清水文火煎服。

(二十)肺露 治吐血衄血,干咳無痰,久咳成肺痿等證。

孩兒參 天冬 麥冬 百合 川貝母 絲瓜絡 阿膠珠(各二錢)玉竹 白茯苓 北沙參 代蛤散 冬瓜子(各三錢) 桑白皮(炙) 知母款冬花 丹皮 地骨皮(各一錢五分) 葶藶子 馬兜鈴(各一錢)共為末,用 豬肺一具,去心血,灌血潔凈,一半灌入肺中,一半撒在肺上,蒸露,再將枇杷葉(蜜炙)十二兩,嫩蘆根十兩,另蒸露和入,每服一二兩,隔水燉溫,逐日服一二次。

按∶此為虛損咳嗽虛痰多之妙方,補而不膩,涼而不寒,潤肺清金,化痰止嗽,推為要藥,惟有外邪者忌之。

(二十一)蠶豆花露 治肺熱咯血。

蠶豆花蒸為露飲之,或煎服亦可。

(二十二)枇杷葉膏 治肺熱咳嗽咯血。

大枇杷葉刷去毛,蜜炙,煎熬成膏,開水沖服。

(二十三)薏苡仁粉 治肺痿吐血。

薏苡仁研為細末,蘸熟豬肺食之,或用薏苡仁煮粥,日日食之。

(二十四)人參蛤蚧散 治肺痿失音,唾吐膿血,滿面生瘡,遍身黃腫。

人參(二兩) 蛤蚧(一對,酒浸酥炙) 杏仁(五兩,去皮尖,炒) 甘草(炙。

三兩) 茯苓 川貝母(去心) 知母(酒炒) 桑白皮(姜汁和蜜炙。各二兩)研為細末,瓷器內盛,每服三錢,蜜湯調下。

第四節(jié)·雜證咳嗽

甲、概況雜證咳嗽,咳嗽之屬于內外因相雜者。有因哺乳及飲食不慎,誤嗆氣管,氣管受傷,以致發(fā)為咳嗽者;有因糖醋沖犯,咸酸過食,或風寒束其外,痰涎塞其內,以致成為哮證者;有因火邪郁肺,痰不得豁,以致發(fā)為干咳者;有因外邪不解,肺氣不降,以致成為肺脹,胸高喘咳者;有因感受風寒,未經(jīng)發(fā)越,停留肺中,蘊發(fā)為熱,或濕熱痰涎垢膩,充塞肺竅,以致成為肺癰,咳吐膿血者。大致不越此數(shù)端,惟內外因相雜之咳嗽,其病證之重,雖不如虛損咳嗽之甚,然原因復雜,究較單屬外感者為難治。故哮證一成,往往終身不除,一遇風寒,即便發(fā)作;而肺脹肺癰,雖經(jīng)治愈,亦往往有遺留之恙。故均號稱多變之病證,醫(yī)者所宜深切注意者也。

乙、治法小兒哺乳誤嗆氣管以致咳嗽者,必乳汁過多,不及吞咽所致。哺乳時宜手按乳房,毋使直注而下,不必服藥,咳嗽自可漸已,如為鄭重計,可略進甘桔湯,或射干消毒飲之類。飲食不慎,誤嗆氣管,以致氣管受傷,作咳不止者,宜清潤之,用射干消毒飲去玄參、荊芥,加蜜炙款冬花、蜜炙冬桑葉、蜜炙枇杷葉之屬。重者喉間作水雞之聲,氣道不利,呼吸困難,是為哮證,治宜降其痰而整肅其氣道,不可過涼,恐風邪難解,不可過熱,恐痰火易升。遇濃味而發(fā)者,用清金丹;遇風寒而發(fā)者,用蘇子飲;哮而上氣喘急,夜不能臥,用阿膠、馬兜鈴、甘草、半夏、杏仁、人參、桑白皮煎湯服;寒熱夾雜之哮,先用麻黃、杏仁、蘇子、前胡以豁其痰,再用降氣之品,或用越婢加半夏湯治之;胸有停水而哮,酌用十棗湯以行其水;風痰驟升而哮,酌用千緡導痰湯以疏其痰。凡哮之通治方用千金湯最妥。若汗出如油,氣息上奔,出多入少者是謂之喘,其證與哮蓋迥不相同也。干咳者,火邪郁肺,痰不得出,宜先用桔梗、柴胡以開提肺氣,再用生地、玉竹、甜杏仁、白蜜之類以潤之,或用逍遙散加苦桔梗以開之。肺脹者,外邪不解,喘咳脹悶,其人上氣目如脫狀,宜越婢加半夏湯,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痰夾瘀血,阻礙氣機者,酌加當歸、赤芍、丹皮、桃仁之類以行其血。肺癰者,初作口中辟辟燥咳,胸中隱隱痛,宜服犀黃丸,或用薏苡仁、淡芩、絲瓜、甘草、川貝、赤芍、栝蔞仁、桔梗、陳皮、升麻、丹皮以消之,或用金匱皂莢丸以瀉之。喘不得臥,面目浮腫者,宜葶藶大棗瀉肺湯。既成之后,咳吐膿血,宜葶藶薏苡瀉肺湯或排膿散。肺癰咳吐膿血不止,其勢危急者,用陳芥菜鹵汁沖水飲,或用蕺萊煎湯,打雞蛋食,均效。肺癰初起,未可斷定,以生大豆試食不覺腥者是,以甘草、桔梗各三錢煎服后,稍安者是,宜趁其未傷而瀉之,自易挽回,若畏其峻而守王道之方,日久肺葉朽爛,膿血傾囊吐出,則為難治矣。又雜證咳嗽,雖顯有余之象,實為不足之征,故不問內傷外感,為熱為寒,但以人參保定肺氣,自可無慮。昔賢曾定有人參清肺、人參瀉肺、人參定喘湯三方,以人參之力握其樞而斡運之,虛實之治,悉寓其中,事實雖不盡然,其理頗有可采,錄仍于后,俾備參考。

附方(一)甘桔湯 見第四章第一節(jié)。

(二)射干消毒飲 治麻疹咳嗽聲喑,咽喉腫痛。

射干 玄參 連翹 荊芥 鼠粘子 甘草(三)清金丹 治食積痰壅,哮喘咳嗽,遇濃味即發(fā)者。

萊菔子(蒸熟曬干,一兩) 豬牙皂角(燒存性,三錢)共研細末,生姜汁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

(四)蘇子飲(自制) 治素有哮證,遇風寒則發(fā)。

蘇子(三錢) 姜汁制竹瀝(一兩) 法半夏 沉香 川樸(各一錢)喘逆無汗加麻黃五分。

(五)越婢加半夏湯 治肺脹 咳而上氣,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

麻黃 石膏 半夏 甘草 生姜 大棗(六)十棗湯 見本章第三節(jié)。

(七)千緡導痰湯 治風痰哮。

半夏(七枚) 天南星 陳皮 赤茯苓 枳殼(各一錢) 皂莢(蜜炙) 甘草(蜜炙。各一寸)加生姜五片,清水煎服。

(八)千金湯 治哮。

麻黃 桑白皮 蘇子 杏仁 白果 黃芩 半夏 甘草 款冬花清水煎服。

(九)逍遙散 治肝氣抑郁,血虛火旺,寒熱咳嗽,兩脅作痛。

柴胡(七分) 白術(蜜水拌蒸) 茯苓 當歸 白芍(各錢半) 甘草 陳皮(各八分) 薄荷葉(五分) 煨姜(三片)清水煎服。

(十)小青龍加石膏湯 治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心下有水氣,脈浮者。

麻黃 白芍 細辛 干姜 甘草 桂枝 半夏 五味子 石膏(十一)犀黃丸 療癰疽、石疽、乳巖、瘰 、痰核、惡核、橫 流注、肺癰、小腸癰,一切腐爛陰疽。

犀黃(三分) 麝香(錢半) 乳香 沒藥(各一兩)研為細末,用煮爛黃米飯和丸如粟米大。

(十二)皂莢丸 治肺癰初起,咳逆上氣,唾濁。

皂莢(刮去皮,酥炙,八兩)研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或棗肉和丸,如綠豆大,每服數(shù)丸,棗膏和湯送下。

(十三)葶藶大棗瀉肺湯 治肺癰喘不得臥,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及支飲不得息。

葶藶 大棗先服小青龍湯一劑,繼進此方,服后,即吐膿血。忌食鹽、醬等物。

(十四)葶藶薏苡瀉肺湯 治肺癰初潰,唾膿血。

葶藶(酒炒研,八分) 薏苡仁(五錢) 貝母(去心,一錢六分) 甘草節(jié)(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二分) 黃 (酒拌勿炒) 桔梗 忍冬 白芨(各一錢) 生姜(一片)清水煎,食后緩緩服。初起去黃 、白芨,加防風;潰后膿盡加人參;久不斂,去葶藶加合歡皮。

(十五)排膿散 治內癰膿從便出。

枳實(十六枚) 芍藥(六分) 桔梗(二分)杵為散,以生雞子黃一枚,以藥散與雞黃相等,揉和令相得,飲和服之。

(十六)排膿湯 治內癰膿從嘔出。

甘草 桔梗 生姜 大棗(十七)人參清肺湯 治肺胃虛寒,咳嗽喘急,坐臥不安,及久年勞嗽,吐血腥臭。

人參 阿膠 地骨皮 知母 烏梅 罌粟殼 甘草 杏仁 桑白皮(各等分)清水煎服。

(十八)人參瀉肺湯 治肺經(jīng)積熱上喘,胸膈脹滿,痰多,大便澀。

人參 黃芩 梔子 枳殼 薄荷 甘草 連翹 杏仁 桑白皮 大黃 桔梗清水煎服。

(十九)人參定喘湯 治肺氣上逆,喉中有聲,坐臥不安,胸膈緊痛。

人參 麻黃 阿膠(蛤粉炒) 半夏曲 五味子 罌粟殼(蜜炙) 甘草(炙,各一錢) 桑白皮(蜜炙,二錢)加生姜三片,清水煎服。

(二十)姜汁背心 治寒痰壅塞經(jīng)絡,不時發(fā)哮。

生姜搗取自然汁,用以漿布背心,貼肉著之,數(shù)易即愈。

(二十一)甘草豬膽丸 治醋嗆咳嗽。

甘草(去赤皮,二兩)用豬膽汁五枚,浸三日,取出,火上炙干為細末,煉蜜為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宽城| 东明县| 嘉祥县| 竹北市| 紫金县| 高阳县| 湘阴县| 习水县| 隆子县| 政和县| 板桥市| 灵寿县| 周宁县| 清流县| 黑山县| 宜州市| 南乐县| 郸城县| 民和| 博兴县| 建阳市| 乌海市| 深圳市| 定日县| 淮阳县| 南召县| 承德县| 炉霍县| 门源| 成安县| 孝义市| 锦州市| 阿拉善右旗| 拜城县| 汕头市| 玉环县| 合肥市| 砚山县| 白银市| 子洲县| 安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