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5章 吐瀉論治(1)

  • 兒科要略
  • 吳克潛
  • 3041字
  • 2015-12-03 12:03:09

第一節·吐瀉概說

吐瀉,胃與腸之病也。病于胃則吐,病于腸則瀉,病于腸胃則吐瀉交作。然胃與腸雖以幽門為界而究屬銜接連通者,故胃病有時亦能致瀉,腸病有時亦能致吐,吐與瀉之為病,腸與胃恒互有牽涉也。且也為胃行其精液者在脾,為腸分別水谷者亦在脾,則胃與腸之運化,皆統屬于脾。故吐瀉之為病,其關鍵又莫不在脾也。其病在小兒患之,倍重于成人,以小兒消化力薄,腸胃俱弱,難任吐瀉之戕賊。若后天之谷氣一傷,則生生之機告絕,故自來治兒科者,莫不以吐瀉為重證也。夫吐瀉雖有虛有實,有寒有熱,然吐則氣逆,瀉則氣陷,久吐則胃虛,久瀉則脾傷,不論虛實寒熱,其結果皆足使正氣受劫,變端百出,一身全局,俱受其累,重者上吐下瀉,頓時上下俱脫,正氣乏絕,輕者轉成驚風,或漸變疳癥。此小兒吐瀉一起,所以不可不急治之以防變也。惟小兒吐瀉,緩治雖多變,急治常易愈,當其初作之時,先宜辨其因熱因寒因食因痰之分,再察其虛實之偏,則治法莫不中肯。若拘于暴吐屬實,久吐必虛,暴瀉宜利,久瀉宜止之成見,則暴作吐瀉,往往有屬于虛寒者,而久吐久瀉亦間有挾積挾痰者,正未可以一概論,是在臨證之能持其大者要者,斡旋以為治耳。茲就吐與瀉及吐瀉交作三證分論之。

第二節·吐證述要

甲、概況飲食入胃而上泛回出者謂之吐,吐又有嘔吐噦三者之別。嘔者,吐之有聲有物者;吐者,吐之無聲有物者;噦者,吐之有聲無物者。嘔與吐常相連屬,往往初起為吐,吐將盡則繼之以嘔者。其證有虛有實,而噦則常由于虛,縱或挾實,不過挾痰挾火,虛多而實少者也。進而至于無聲無物之干惡心,為胃腑氣血兩傷,小兒難治之證也。今先言嘔,食入即嘔,刻不能容,其勢疾,其聲壯,嘔黃水而味酸苦者熱也。蓋胃中有火,不能容食,驅逐上行,非傾吐不完不止,因動肝火而氣逆犯胃者亦如之。

食入能容,漸泛而作嘔,其勢緩,其聲壯者,虛實參半也。蓋胃虛谷氣不行,火復乘之上逆有以致之。水到食管即嘔,或嘔而由胃底腸中翻出者虛也。蓋到咽即嘔為氣虛不能載物,由腸胃翻出而嘔,為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有以致之。此嘔之一類也。次再言吐,吐而食物不化,吐而酸臭觸鼻者,是為傷食;吐而出水飲痰涎,是為停飲蓄痰;吐而面唇青白,清涎夾乳,是為感寒;吐而直冒酸臭,煩怒多啼,是為挾熱。此吐之一類也。然嘔吐多相連屬,故其因可互相參看也。至于嘔吐之起源,多由小兒乳食不化,或露腹受寒,或觸穢感熱所致。其有突然嘔吐,一起即困倦自汗者,則由胃氣久傷,病因早種所致。久吐不愈,若不由于胃氣耗傷,必因痰濕水飲,蓄滯不行,阻其飲食消化之路,郁蒸所致。噦之起源,雖有氣滯、痰滯、飲滯、食滯數因,而其本多由胃虛氣弱,不能上達所致。干惡心之起源,多由嘔噦經久,胃氣益傷所致。乳食虧缺,大病之后,亦均足致此。總之,胃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久病不愈,必至養生之源,竭絕莫挽,固在心存保赤者之未雨綢繆也。

乙、治法嘔之初起,宜用小半夏湯治之。暴嘔挾有胃火者,酌加黃連;挾有痰氣者,酌加竹茹;嘔而口渴者,酌加蘆根;嘔出酸水苦水挾有肝火者,酌加左金丸;嘔出清水而口渴,水入又嘔者,酌加五苓散;嘔而兼吐食者,酌加陳皮、神曲之屬;因蟲擾而嘔者,酌加黃連、川椒之屬,或用烏梅丸以安之;嘔之虛實參半者,其勢雖緩,然常時止時作,宜補胃調中,用大半夏湯和之;胃陽虛而濁陰上逆者,先用逍遙散疏其郁,繼用人參、白術、山藥之屬以補之;脾胃虛弱,不能運化,致水到咽輒嘔,或由胃底腸中傾翻而出,宜六君子湯加砂仁、炮姜或加蓽澄茄、肉桂之屬;肝陰胃液,兩皆虛耗,服熱藥嘔雖暫止而愈發愈劇,舌苔剝者,宜滋液養胃,熄風鎮逆,用六味地黃丸加扁釵斛、石決明、滁菊、西洋參之屬。吐之初起,常由傷食,治宜消積行滯。吐而食物不化者,宜二陳湯加山楂(消肉積)、麥芽(消米麥積)、神曲(消痰食膠結之積)、枳實、川樸(消痰濕膠結之積)之屬;吐而夾水夾痰者,宜平胃散加半夏、茯苓之屬。凡感寒而吐,有腹痛吐清涎等證象者,治宜祛寒化積,用紫蘇、煨姜、橘紅、白豆蔻、半夏、木香、白術之類。凡挾熱而吐,有惡食、煩怒等證象者,治宜清熱降氣,用黃連、生姜、神曲、枳實、青皮、大黃之類。凡觸穢而吐,有昏悶、口臭等證象者,治宜芳香化濁,用藿香、佩蘭、濃樸、白芷、菖蒲、神曲、香豆豉之類(夏月胃氣疲弱者多見之)。突然嘔吐,困倦自汗,胃氣暴傷者,治宜附子理中湯多加白術,此為吐證之重者,宜急救勿緩。至于常年嘔吐,按時而發,謂之反胃,在乳哺之小兒為絕少,童年或間有之。治法大致分寒熱虛三種∶寒反胃者嘔青手足冷,宜二陳湯加丁香、附子、干姜、肉桂之屬;熱反胃者嘔酸苦,面紅手足熱,宜二陳湯加黃芩、黃連之屬;虛反胃者,嘔宿食不化,脈軟無力,宜四君子湯或四物湯之屬,而隨證應變,又可合嘔吐之治法以參看者也。噦之治法∶聲高有力而連屬者,屬熱,可下;聲低力怯而不上達者,屬寒,宜溫。通治之法,總宜調其胃氣,若偶被冷風所吹而作呃逆者,此屬于外因,稍飲熱湯,氣定自愈,可不必服藥。干惡心之治法,宜用橘紅煎服,入姜汁、白蜜,細細呷之,以滋潤之。胃熱者加川連、竹茹;胃寒者加炮姜;胃虛者加人參;氣逆者加吳萸。總之,凡治嘔吐,當其初起泛惡之時,宜引而吐之,以去其滯,吐后方用藥安之,則胃氣不傷。久嘔不止,必加鎮重之藥以墜之。中氣久虛,必借谷食以和之,或飴糖、白蜜以潤之,忌用有油之物如桃仁、杏仁、栝蔞、萊菔子、山梔(其有不得不用者亦在所不禁)之屬。此皆不可不知也。

附方(一)小半夏湯 治支飲痰積膈上,喘嗽嘔噦。

半夏 生姜(二)左金丸 治肝火燥盛,左脅作痛,吞酸嘔吐,筋疝痞結,一切肝火之證,并治霍亂轉筋,火邪內熾,及噤口痢,飲食入口即吐者。

川黃連(六兩) 吳茱萸(鹽水泡,一兩)共為末,水泛為丸,每服一二錢。

(三)烏梅丸 治蛔厥,吐蛔,久痢。

烏梅 細辛 桂枝 附子 人參 黃柏 干姜 黃連 蜀椒 當歸(四)大半夏湯 治反胃嘔吐。

半夏 人參 白蜜(五)逍遙散 見第六章第四節。

(六)六君子湯 見第五章第三節。

(七)六味地黃丸 見第三章第五節。

(八)二陳湯 見第六章第三節。

(九)平胃散 見第六章第三節。

(十)附子理中湯 見第五章第四節。

(十一)四君子湯 見第三章第五節。

(十二)四物湯 見第三章第五節。

(十三)五苓散 見第三章第五節。

第三節·瀉證述要

甲、概況大便不實,利下無度謂之瀉。瀉有溏、泄、利、滑、洞五種,因虛實寒熱之別而證狀遂有不同也。溏者,下稠粘垢穢,溏薄之物,多屬于濕,多屬于熱,間亦有屬于寒者;泄者,腹瀉注下,多屬于寒,然暴注下迫有聲,有屬于熱者;利者,瀉而利也,不利者則屬于痢之一類;滑者,泄下不禁也,多屬于寒;洞者,泄瀉過甚,空洞無物也,多屬于虛。而瀉之寒熱之大別,大概其色黃赤而其味臭者為熱,其色灰白嫩黃臭不甚者為寒,其間夾痰者為痰濕,渣滓不化者為食積也。惟小兒之瀉,食積為多,故恒見氣味酸臭,渣滓不化之狀,瀉出色黃者病淺,以胃氣盛也,瀉出色青者病深,以胃氣衰也。更有小兒多病脾弱,泄瀉為半化之狀,時止時瀉,則宜健脾為主,因循必傷脾,轉成慢驚之證,則難治矣。又小兒腹瀉,恒多大腹膨脹,初起膨脹,按之堅結者,積滯不行而脹也,宜攻下之,積去宜急和其脾;繼則雖脹而不堅,能食而不化者,虛脹也,宜扶脾健胃。然腹脹多兼有蟲積,故須參看疳證治法以為之變通。總之,泄瀉者,腸之病也。

其源因脾受水濕,不能轉運,致使小腸無由分別水谷,遂并入大腸而成瀉。《經》稱小腸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今腸病泄瀉,無由出其化物之用,則飲食之精微,盡為糟粕而下注,勢必脾傷水潰,津液枯竭,終至陷成不治之證。故泄瀉一證,決不可以等閑視之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峨眉山市| 富民县| 德令哈市| 安康市| 星座| 景宁| 伽师县| 娄烦县| 汉中市| 广灵县| 澄江县| 南投县| 永安市| 平乐县| 德安县| 新民市| 万荣县| 曲靖市| 安庆市| 宣汉县| 平阳县| 襄城县| 手游| 曲阜市| 临武县| 剑川县| 青神县| 常州市| 绿春县| 泽普县| 湘西| 石门县| 綦江县| 都匀市| 江城| 安泽县| 大田县| 博白县| 凤阳县| 天津市| 南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