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3章 咳嗽論治(2)

  • 兒科要略
  • 吳克潛
  • 3062字
  • 2015-12-03 12:03:09

二、虛損咳嗽甲、概況虛損咳嗽,乃內(nèi)傷咳嗽之重者。蓋咳嗽經(jīng)久而不治,未有不轉(zhuǎn)成虛損者,亦有病起甚速,始得即成虛損者,此必小兒先天太弱,早有預(yù)伏之因,或外感誤用滋膩之品,泥邪不化所致。虛損咳嗽之來由如此,故其證之初起,必先肺氣已傷,腎氣不能上充,水火之升降失調(diào),痰濁之積滯不行,因之脾胃交困,奉生者少,營養(yǎng)既日以乏,病情自日以進(jìn),故虛損咳嗽之為病,其源在肺,其流所及,則一身全局,莫不有關(guān),脾胃與腎,尤為吃重。又虛損咳嗽,痰未必多,所患者在飲食之精華,不為養(yǎng)身之用,徒為成痰之源,所患者在痰雖少而易滯不易行,所患者在痰之到處乘虛以釀病,故虛損咳嗽之為病,常面色不華,身體瘦怯,咳嗽反不如外感之甚,亦不如痰多之劇,咯痰亦少,往往數(shù)咳而一吐,或清晨入晚,略有咳嗽,或低咳數(shù)聲,或干咳無痰,此津液煎熬所成,蓋與其他咳嗽迥異者也。

此時欲攻盡其痰,不啻攻盡其津液,故治法宜補(bǔ)養(yǎng)脾胃以絕其生痰之源。而痰之已成者,仍宜廓而清之以養(yǎng)肺,庶兒生生之氣日長,病可由漸而退也。虛損咳嗽之輕者,飲食尚可,瘦削不甚,略有寒熱,未至脾胃俱傷者,治之尚易,更進(jìn)則飲食減退,虛熱時潮,大便不實,為肺病日進(jìn),脾胃俱傷,治之較難。重者潮熱似有似無,火升面頰微紅,胃口全敗,思食而不能納,大便溏瀉,手足軟弱,一舉動則喘而汗出,是肺氣將竭,脾胃俱敗,虛火妄動,元陽無根,多為不治之證矣。昔有肺損、肺癆、肺痿諸名,在小兒為童癆,其實皆虛損咳嗽之一類也。至于咳血一癥,壯實之人,恒亦有之,未必即為虛損,而虛損咳嗽,亦有至死不咳血者,故未可以一概論。若咳血因肺體受創(chuàng),病邪易侵,及精神恐怖,營養(yǎng)減退,轉(zhuǎn)為虛損為較易,固事理之所應(yīng)有,則證治當(dāng)亦相同,而可附論于此也。

乙、治法虛損咳嗽之初步,常因肺胃失其清肅,以致熏蒸成熱,熱傷肺陰,以致燥痰結(jié)肺,咳吐不爽,治宜川貝、知母、麥冬、款冬、天花粉、馬兜鈴之屬以養(yǎng)肺清熱。腸胃有積,則宜白術(shù)、木香、陳皮、神曲之類以行氣化積,忌用麥芽、萊菔等耗氣消導(dǎo)之品。其夾外感者,若標(biāo)急(外邪重)而本緩(虛損淺),則宜就其標(biāo)治之(惟忌攻下以傷腸胃)。用藥精審者,恒有標(biāo)病已而本病亦驟愈者。若本急(虛損重)而標(biāo)緩(外邪輕),則宜就其本治之,或略顧其標(biāo),或竟不必顧其標(biāo),此為虛中挾實之治法。迨虛損病進(jìn),則肺陰益損,內(nèi)熱蒸動,每潮熱一次,恒數(shù)日始已,潮熱一次則病進(jìn)一次,斯時治之合度,可使其潮熱一次,則病減一次,蓋不進(jìn)則退,理有固然,宜用滋陰清化湯、保和湯、滋陰保肺湯之屬。凡潮熱熱勢甚者其病淺,熱勢微而永不能清者其病深,蓋一則正氣尚未大耗,而一則正氣已屬衰微也。干咳無痰者,宜瓊玉膏清之,或本事鱉甲丸加味以補(bǔ)之(火邪郁肺,亦有干咳,不屬于虛損咳嗽一類)。又此證出入之關(guān)鍵,恒在于脾胃之能否鼓舞其正氣,倘大便實者,多為可治,倘大便溏薄,多有變端。故虛損之咳嗽,雖發(fā)熱之時,宜用川貝、知母、麥冬、生地、地骨皮之屬,而一遇便溏,即當(dāng)用扶胃保脾之品加而進(jìn)之,或竟乘其未溏之前,即用之以預(yù)為之防者,否則脾陽一敗,腎氣下竭,更將難于措施,是在臨證之隨機(jī),用保肺扶脾湯治之最妥。潮熱似有似無,脾傷泄瀉者,宜楊氏八味湯加減治之;虛火妄動,元陽無根者,宜金匱腎氣丸加減治之;其有咳嗽之全由虛寒者,宜用附子、干姜、胡蘆巴之類;痰氣上升,虛而發(fā)喘,元氣虧耗,真陽欲脫者,宜用黑錫丹治之;久咳肺氣耗散,狂咳無制,身振振動搖者,宜干姜、五味子、五倍子等收斂之(以上三證,高年患咳嗽者所常有,而小兒患之,恒不多見)。以上為虛損咳嗽之通治,大抵與外感咳嗽迥乎不同者也。又虛損中有肺痿一證,其特征為肺葉萎縮。原因有二,一因汗下不當(dāng),胃氣耗傷,不能上輸于肺,肺失所養(yǎng),日漸枯燥,內(nèi)不能灑陳于六腑,外不能輸津于皮毛,于是肺葉日痿,肺氣益窒,咳聲漸以不揚(yáng),胸中脂膜日干,治宜生肺津潤肺燥,開積痰,下逆氣,終則須補(bǔ)真氣以開通肺竅。一因肺為火迫,失其清肅而變干燥,凡脾胃上輸之津液,不獨不能沾潤,轉(zhuǎn)從熱化而為涎濁,致肌瘦神疲,咳吐不已,久之肺熱枯燥,雖投清涼,亦扦格不入,治宜以半夏少許,入清涼生津藥中,藉半夏為導(dǎo)驅(qū)其濁,而清涼之藥力方達(dá)于肺。凡此用藥之步驟,與上述均可相互參看之。虛損咳嗽至于張口短氣,日久音啞,偏臥一側(cè),翻身則咳不休,六脈沉澀而急,細(xì)數(shù)無神者皆不治。至于虛損咳血,初起先宜化痰行瘀,用紫菀、百部、二冬、甜杏仁、參三七、白茅根之屬,服一二劑,繼則宜補(bǔ)肺修絡(luò)以止血,用保肺歸血湯,偏熱者去肉桂、干姜,用二冬、藕汁、童便、生地之屬以佐之。總之治咳血亦不脫乎標(biāo)本二者,急則治其標(biāo),緩則治其本,治標(biāo)者治其橫溢之血,宜修補(bǔ)經(jīng)絡(luò),消導(dǎo)血瘀,如牡蠣、龍骨、側(cè)柏炭、地榆炭、棕櫚炭、血余炭、白芨、三七、茜草、蒲黃之類是。治本者治其出血之因,宜順氣止血,各歸其經(jīng),如降香、沉香、陳皮、郁金、生地、茅根、梨汁、鮮藕、蓮須、丹皮之類是。隨證應(yīng)用,酌加化痰補(bǔ)肺及培養(yǎng)脾胃之品,固皆可以應(yīng)手取效者也。

附方(一)二陳湯 治胃中寒濕痰濁等證。

陳皮 半夏 茯苓(各二錢) 甘草(一錢) 生姜(七片)一方有烏梅肉一個。清水煎服。

燥痰減半夏、生姜,加麥冬、竹瀝;郁痰干咳去半夏,加川貝母;火痰加黃連、竹茹;老痰加蛤粉、海浮石。

(二)平胃散 治濕滯脾胃,不能運化,積飲痞膈,不思飲食,心腹脹痛,口苦短氣,反胃惡心,噯氣吞酸,面黃體瘦,體痛嗜臥,壯熱自利,霍亂吐瀉。能調(diào)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

濃樸 陳皮 甘草 蒼術(shù)(三)玉屏風(fēng)散 治風(fēng)邪久留不散,及衛(wèi)虛自汗不止。

黃 白術(shù) 防風(fēng) 加生姜 大棗(四)四君子湯 見第三章第五節(jié)。

(五)茯苓飲 治胸有停痰宿水,吐出后,心虛氣滿不能食。

茯苓 人參 白術(shù) 枳實 橘皮 生姜(六)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 治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及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茯苓 桂枝 白術(shù) 甘草(七)小半夏加茯苓湯 治痰飲多汗,小便不利,卒嘔吐,心下痞,水停胸膈,眩悸。

半夏 生姜 茯苓(八)十棗湯 治太陽中風(fēng),表解里未和,及懸飲支飲,或因水而咳。

大棗(十枚) 芫花 甘遂 大戟(各等分)先煮大棗去滓,后納芫花、甘遂、大戟藥末服。以棗肉和丸名十棗丸。

(九)腎氣丸 治虛勞不足,消渴小便多。

熟地 山藥 山萸肉 茯苓 丹皮 澤瀉 附子 桂枝(十)五苓散 見第三章第五節(jié)。

(十一)滋陰清化湯 治痰熱。

熟地 生地 天冬 麥冬 當(dāng)歸 鱉甲 阿膠 白芍 茯苓 山藥 貝母 天花粉 五味子 甘草(十二)保和湯 治虛癆咳嗽 肺燥成痿,嘔吐膿血。

知母 川貝 天冬(去心) 麥冬(去心) 款冬花(各一錢) 天花粉苡仁(炒) 杏仁(去皮尖。各五分) 馬兜鈴 紫菀 桔梗 百合 阿膠(蛤粉炒) 當(dāng)歸 百部(各六分) 甘草 紫蘇 蘇薄荷(各四分) 五味子(十二粒)加生姜三片,入飴糖一匙,清水煎服。痰中帶血加蒲黃、生地、小薊、茜根、藕節(jié)。

(十三)滋陰保肺湯 滋陰,保肺。

知母 黃柏(鹽水炒) 橘紅 紫菀(各七分) 麥冬(去心) 天冬(去心。

各一錢二分) 桑白皮 枇把葉(去毛炙。各錢半) 當(dāng)歸 白芍 生地阿膠(蛤粉炒。各一錢) 五味子(十五粒) 甘草(五分)清水煎服。

(十四)瓊玉膏 填精補(bǔ)髓,調(diào)真養(yǎng)性,補(bǔ)百損,除百病。治虛勞干咳。

生地(四斤,搗絞取汁) 白茯苓(十二兩) 白蜜(二斤,煉去滓) 人參(六兩)先以生地黃汁同蜜熬沸,用絹濾過,將人參、茯苓研為細(xì)末,入前汁和勻,桑柴火煮熬修膏,勿犯鐵器。

(十五)本事鱉甲丸 治勞嗽及鼻流清涕,耳作蟬鳴,眼見黑花,一切虛證。

鱉甲 地骨皮(各三錢) 五味子(二兩)共研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加熟地、當(dāng)歸、白芍、麥冬、阿膠、茯苓治干咳無痰。

(十六)保肺扶脾湯(自制) 治虛損咳嗽,痰時稀時濃,潮熱往來,大便溏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山县| 无锡市| 光泽县| 文水县| 孝感市| 翼城县| 镇远县| 焦作市| 临猗县| 建宁县| 石屏县| 高雄市| 怀柔区| 天峨县| 海原县| 伽师县| 名山县| 息烽县| 德阳市| 综艺| 邯郸市| 河曲县| 留坝县| 吉首市| 定兴县| 南和县| 瑞丽市| 赣榆县| 汪清县| 郧西县| 东莞市| 玉林市| 敖汉旗| 周口市| 昭苏县| 逊克县| 奉化市| 屏东市| 佳木斯市| 友谊县| 呈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