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認識你自己——你是怎樣的人(4)
書名: 內向者的能量:內向人玩轉外向世界的成功心理學作者名: 穆秋月本章字數: 4938字更新時間: 2015-12-29 09:51:24
對于卡梅拉的這番話,我當時并沒有放在心上。但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電視上看到她的表演,才覺得她說的話非常有道理。卡梅拉站在舞臺上的時候是那樣的神氣、那樣的精神飽滿,她能把女性的魅力完完全全地展現出來。而反觀她周圍的一些女模特,由于缺乏自信,在她們身上便少了一種精神氣。
蕭伯納曾說過:“有自信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如果你想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成就一番事業,那么絕對不能缺少自信。
一個人的自信一方面來源于他的內心,表現在他的外在。人只有對自己充滿信心,同時也讓別人對自己有信心,才能在生活、工作中取得別人的信任、擁有更多的人脈,進而才能達到心中的目標、取得傲人的成績。
言談舉止是一個人內心信息的外在表現。如果你表現得像貓,那么無論在你心中還是在別人眼中,你都是一只貓,而且你也只有貓的行為;如果你表現得像虎,那么無論在你心中還是在別人的眼中,你就是一只威風八面的老虎,而且你也將有虎的作為。因此,要想有自信,就永遠讓自己的言談舉止充滿自信。
一個人的自信還來源于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目標在哪里以及持有這一目標的原因。在你準備就緒、全力投入并準備接受自信的時候,自信就會到來。自信對人具有吸引力。當人們被你吸引的時候,你就會很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展現給他們你的為人并把你的產品或者熱情擁抱的事業介紹給他們,你將獲得他們的支持。
為了建立自信,你不妨拿出筆和本,把自己擅長做的事情和不擅長做的事情分欄列舉出來。也許你可以發現,自己擅長做的比不擅長做的事要多許多。但就算不擅長的項目多到讓你不能接受,想一想這些特點的價值。譬如你的寫作水平不佳,人們會因此而討厭你嗎?當然不會的。如果發揮你幽默的特點逗別人開心,他們會更喜歡你的。在你需要自信的時候,就拿出本子看看你所寫下的內容!
4.喜歡獨處,愛逃避集體活動
陳奕迅在《孤獨患者》這首歌中唱道:“歡笑聲/歡呼聲/炒熱氣氛/心卻很冷/我不曾攤開傷口任宰割/愈合就無人曉得/我內心挫折/活像個孤獨患者/自我拉扯……”對于內向者而言,熱鬧的處所會讓他們產生如此感嘆,好像熱鬧越發襯托內向者的寂寞情緒。熱鬧會讓內向者不自在,這也許是事實。
熱鬧的場所會讓外向者感到舒適,并激發出新的活力,但內向者會受到外界熱鬧的負面影響,其精力會很快地消耗。外向者越是熱鬧越精神,內向者越是熱鬧越困頓,這是內向者和外向者對待熱鬧的根本分歧。從心理學的觀點看,內向者之所以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是為了從內心深處獲得能量。只有這樣,自我才能成為一個相對獨立而又持續生長的系統,外界產生的壓力才能被這個系統所消化。正因為熱鬧的場合加快了內向者精力的消耗,對于集體聚會等活動,內向者才能免則免,能找到一個安靜的角落就盡量待在那兒不動。然而,這容易造成外向者的誤解,認為內向者逃避集體活動,是與集體有了隔閡。
然而我們都明白,不喜歡集體活動和不喜歡集體,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內向者應該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自己只是在某種程度上不太適應熱鬧的生活,并不是不喜歡和大家交朋友。但這是一個外向者的世界,內向者注定要承受孤獨和不安。有些內向人覺得自己是游離于世俗社會之外的人,覺得世界上沒有人能夠理解自己。
內向的人體驗到孤獨并不可怕,這正是自我意識覺醒的一種表現。但是如果你最終不能從孤獨中走出來,總是一味地回避社會,最后便可能把自己隔絕起來,得不到成長中所需要信息和情感支持,并為此而感到深深的苦惱。
近日,美國《心理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美國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系副教授古拉斯·埃普利為人們提供了四種排遣孤獨的方法。這項研究恰恰切準了現在積極心理學所研究的熱點話題,即人為什么會產生孤獨感以及如何擺脫孤獨。
近年來,美國一些心理學家對人們的孤獨感進行了兩項調查:一項是調查了400名工人,令人吃驚的是,100%的受訪者都說常常感到孤獨;另一項是調查中也發現有67%的人時常感到孤獨。
由此,我們進行了一些研究,把產生孤獨的心理動因分為兩種。首先,孤獨是人格因素的產物。英國有位心理學家名叫愛森科,他認為人格存在緯度,緯度的一個極端是外向,另一個極端是內向。大多數人或者偏內向些,或者偏外向些。心理學研究發現,偏內向的人容易產生孤獨感。如我們所熟知的愛因斯坦和牛頓都屬于這類人。
其次,大多數孤獨感都源于適應性孤獨。例如獨自海上航行的航海家、孤身守邊防的戰士和獨自野外作業的勘探員,他們都是因為離開了以往的人際網絡而產生的孤獨。這是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健全的社會關系網獲得依賴感、彼此認同和好感,以達到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而人們一旦失去了過去所熟悉的環境,心理上就會產生巨大落差,產生孤獨感。
面對孤獨,我們并非束手無策。埃普利指出:“有時排解寂寞很簡單,只需群居、養個寵物、留著幼時的小物件或有所信仰。”
其中,群居自不必多言,要多和人交流,如去鄰居家串門、多參加小區的活動。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朋友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朋友可以分享我們的快樂,也可以分擔我們的憂傷。
在生活中,我們需要主動的去熟悉一些新朋友,這樣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快樂。
內向者總會說:“心情不好的時候,拿著手機,看著上面的電話薄,發現自己的朋友數來數去就那么幾個,想找個聊天的人都那么難。”他們總是羨慕外向者有那么多可以傾訴衷腸的朋友。
有人說,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原因就在于每個人都只懂得在自己的世界中存活,而不懂得跨過那片緊緊相鄰的海域。是啊,如果我們一直就這樣一個人飄忽不定,而且不懂得與人交往的話,那么你就永遠都只能是茫茫大海中的一粟,守著滄海到老。
其實內向者只要愿意告別自己的獨行俠生活,走出封閉的世界就能交到真心的朋友。
而留著兒時的小物件和養寵物也不難理解。研究者發現,人們在孤獨時,會通過寵物、小玩意來填補精神空缺。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卡喬波說,湯姆·漢克斯在電影《荒島余生》中的經歷就是佐證。他在島上與世隔絕,為了排遣孤獨感,他將一只排球視為朋友,還給它取名“威爾遜”,而且會對這些物件“傾訴”。
此外,信仰也有助排遣寂寞。一則信仰本身讓人的精神有所寄托,二則是信仰讓人有個固定的社交群體,彼此之間能心靈溝通。
5.容易陷入悲觀消極的情緒中
一個性格內向的女孩走進了心理咨詢室的大門,她這樣描述自己:我天性很悲觀的,不愛說話,而且很敏感,別人無心的一句話我就可能想很多,而且是往壞處想,我知道不該這樣,可是不知道該怎么往好處想。我脾氣很壞,一點小事就容易生氣,但總是自己忍著,沒有發泄出來,這樣對身體很不好,導致身體通常出一些問題,比如長痘、咽喉發炎、胃炎、胃潰瘍,我想改變,可是一遇到事就已經生氣了,事后想為什么要生氣啊,自己也不能理解。有時候覺得活著特別沒有意思,覺得世上的人都特別假,都是為了自己,連親戚都是這樣,要去說一些表面上特別好的話,沒有真誠的人。我總覺得自己很沒用,沒有工作能力,也不太會說話,和比較陽光的朋友一起,我總有逃跑的沖動,因為和他們在一起,我像個傻子。我處處不如別人,23歲了,沒過談戀愛,別人問我為什么的時候,我總覺得他們是看不起我,在嘲笑我。在這樣一個世上活著,真的沒有意義,我小時候想過當官,造福一方,想過當歌唱家,讓別人聽到我的歌,或勵志或感動,想過當心理咨詢,幫助別人走出困境,現在所有的夢想也不想去實現了,因為幾乎是不可能的,我也不想為這樣一個世界的人去服務,或者去娛樂他們。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感情在外界刺激的影響下,會呈現出各種不同的情緒。每一種情緒具有不同的等級,還有著與之相對立的情感狀態,像愛與恨、歡樂與憂愁等。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動過程中,感情的等級越高,呈現的“心理斜坡”就越大,越容易向相反的情緒狀態轉化。比如,假如你此刻正感到無比興奮,可能在將來的某個時刻,你會因為某種突如其來的外界刺激,立即感到無比的沮喪。
人生不能總是高潮,生活也不可能永遠是詩。人生有聚也有散,生活有樂也有苦。這就需要我們能夠消除一些思想上的偏差,既然挫折與逆境不能改變,何不坦然面對。當處于快樂興奮的生活時空中,我們應該保持適度的冷靜和清醒。而當自己轉入情緒的低谷時,要盡量避免不停地對比和回顧自己情緒高潮時的“激動畫面”,應當隔絕有關刺激源,把注意力轉移到一些能平和自己心境或振奮自己精神的事情上。
對于一些外向者來說,對一些挫折可以馬上消化掉。而性格內向的人則容易被挫折感左右,對自己的失誤久久不能釋懷。性格外向的人傾向于外界,所以容易被外界左右。與他們相比,性格內向的人善于自我反省,容易受到挫折的打擊,一時半會兒很難調整自己的情緒。
大起大落的情緒不僅會給人的身心帶來很大的傷害,還會讓我們變得異常暴躁,失去理智,以至于做出一些出格的舉動,讓自己悔恨終生。
當你覺得——挫折倒霉,負面念頭縈繞于心。
你可以這么想——
(1)多看看壞事的光明面
英國心理學家韋斯曼博士曾花了很多年的時間,研究上千名幸與不幸的人,最后他驚訝地發現,運氣是一種心境、思考和行為模式,一個人的態度或想法會決定他是好運或歹命。
因此,他在《幸運的配方》中建議碰到爛事的人,要先在垃圾中挖挖寶,“想一想事情本來有可能更糟”“這不幸的事是否真的那么重要”“想一想還有比自己更倒霉的人”,這些都足以讓自己對目前的境況釋懷。
(2)相信事情會否極泰來,甚至因禍得福
韋斯曼也發現,好運的人會看得比較長遠,不會因壞事而氣餒,甚至會發揮想象力,相信上天是要利用這個踏腳石,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好運。例如,沒得到這個工作,也許是有更好的工作等著你。
(3)別自怨自艾
其實,再幸運的人也會碰到挫折,他們也會哭泣,但最重要的是,他們會很快把爛事或厄運拋諸腦后。做些事分散注意力,像是上健身房運動流汗、看個搞笑的電影,或花20分鐘想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回憶一下,給自己正面的感覺。
(4)用建設性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如果是需要進一步解決的事情,而不只是轉換心情,韋斯曼建議,別一開始就認定自己對整個局勢無能為力,要下定決心采取主動。接著,發揮創意,列出可能的解決選項,甚至和別人有些腦力激蕩,問問他們:如果是你,你會怎么處理這件事?好好斟酌所有可能的方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專心解決問題,而不是沉溺在問題中。
(5)為憂慮訂下“停損點”
進場從事股票交易的人都知道,最聰明的交易原則是為自己訂一個停損點,當股價跌落到某個點時,就自動賣出,不再損失。卡耐基深諳此道,也為自己的煩惱訂下停損點,“我所擔憂的事對我到底有多重要?”“我所付出的煩惱是否已經超值?”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求取心靈的寧靜。
6.凡事不懂得變通
有些人在工作中總是兢兢業業,埋頭苦干,待人誠實,做事可靠。他們做事非常認真,做計劃的時候嚴謹周密,執行起來規規矩矩。但是,他們似乎不善于靈活地處理現實問題,不能恰到好處地妥協,現實地處理好問題。
這種嚴謹型的內向性格的人很常見。
嚴謹的態度可以從思維方式上找到原因。內向人的思維是縱向的,他們思考問題非常深入,思維方式卻比較呆板僵硬。他們一旦認準一件事,九頭牛也拉不回來。相反,外向人的思維是橫向的,跳躍性比較大,比較靈活。
內向思維——縱向的,深入的“再深入一點……”
外向思維——橫向的,跳躍性的“換個角度……”
內向的人追求完美,細枝末節也要盡善盡美。但是,有時他們在瑣碎的事情上面過于糾纏,反而看不清大局。他們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學會通融。有些事情不必較真兒,換一個角度思考可以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嚴謹的內向人對不符合自己標準的人和事不屑一顧。在生活中,與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困難的。這就使他們把自己限制在了一個小范圍里,不能擴展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的志向。
現實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客觀存在的,只要下不了決心進行隱匿生活,就不能無視現實中的各種條件,盡管現實中有諸多不盡如人意的事情,但是每個人應該抱著寬容的心態對待現實,而不能非要把現實劃分為非黑即白。
一個人一生實際上只在做兩件事,那就是:做人和做事。對于其中的學問,中國傳統的方圓哲學能提供極有益的參考。內方外圓之人做人做事往往游刃有余,深諳此道的歷史人物更是常常被冠以“內圣外王”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