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認識你自己——你是怎樣的人(5)
- 內向者的能量:內向人玩轉外向世界的成功心理學
- 穆秋月
- 4954字
- 2015-12-29 09:51:24
人生中,本色與變通都不可或缺。本色做人,無須渲染勾畫,展現人性最本真的一面。真誠關愛他人、淡然面對人生、謙和不驕傲,寬容不計較,低調懂感恩……這些品德,是生存的策略,是贏得他人尊重和信任的最好方法,是避免招來無妄之災的自全之道,更是放棄眼前利益、贏得長遠未來的根基。
變通做事,是面對困境或難題時,學會轉彎、另辟蹊徑,不找借口;能屈能伸,靈活博弈,懂得借力,敢于吃虧;掌握說話技巧,管理好人脈存折……變通,是做事的技巧和學問,讓你在危難關頭化險為夷,在生活中如魚得水,在人際交往中處于不敗之地。
做人示以本色,做事懂得變通,它們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借助這一理念,我們能夠學會靈活做事,改變自己的刻板形象;老實人可以擺脫怯懦,坦然為自己爭利,計較的人改變觀念,贏回親和力……
無論人一生中遇到的事情多么復雜糾結,情勢如何變幻莫測,只要我們抓住做人做事這條主線,把握“本色”和“變通”這兩個關鍵詞,就也同時把握和掌控了自己的人生。
為了從視野狹小的固執性格中擺脫出來,使自己既有硬骨還有柔軟性,平時就需要自己積極地以獨特視點思考問題,抓住事物的本質,同時以自己的觀點相對地分析問題。同時,工作中還要注意與具有不同生活背景的各種類型的人打交道,或者通過書籍和電影學習各種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樣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更加豐富。
正確認識內向者
提到內向,人們就會馬上想到安靜、獨處、自卑、沉默。在人群中,內向者看似是最不起眼的一個。因為現在的環境重視并推崇外向的特質,把行動、速度、競爭和魄力看作是成功的標志。在很多人看來,外向者有著先天的優勢,他們熱情奔放、勇往直前,永遠是話題的中心人物,是社交場合的明星,而內向者恰恰相反,他們抑郁孤僻、沉默寡言,他們永遠穿著隱身衣。因此,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內向者與外向者相比毫無優勢可言。
當外向被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健康發展的很自然的結果時,內向的個性就成了人們眼中的異類,他們承受著“改變自己、迎合社會”的巨大壓力。
內向確實給工作和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壓力,但是內向有內向的優勢和魅力,只是這些優勢和魅力往往被人們忽略了。
我們應該以公平的態度對待所有的人,當性格外向的人得到了無數的好的贊譽時,也應該讓性格內向的人認識到自己是多么獨特和充滿魅力。
1.對內向者的誤解
傳統理論認為,內向者通常內心陰郁,外向者通常內心明朗;內向者容易自卑計較,外向者往往自信熱情;內向者容易性格扭曲,外向者則天然地擁有更多的愛與溫暖……
語言學家將褒義詞匯贈予了外向者,而將中性和貶義詞匯全部都放在了內向者身上,內向的人容易被誤解。除了根深蒂固的觀念,對于內向者來說,其自身的精神特征也容易引發他人的誤解。
誤解1:內向者不喜歡說話
事實并不是這樣,內向者不說話只是因為他們覺得沒什么好說,他們不喜歡把精力浪費在無所事事的閑談上,而喜歡內容豐富、充實的交談。如果你讓一個內向者講他感興趣的事情,他可能連著3天3夜都講不完。內向的人心里不見得話比外向者少,只是他們說話之前會思考一番,不像外向人那樣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內向人說話非常謹慎。他們不喜歡干擾別人,即使發言的時候也是委婉或者低調地發表意見。
誤解2:內向者都很自卑
一直以來,關于內向和外向的傳統理論其實在誤導著我們,人們總是把內向和一些不好的心理狀況聯系起來,比如害羞、焦慮、精神過敏、自閉、抑郁,等等。其實,內向和外向的人都可能出現這些心理狀態。把這些概念與內向混淆,只會加重內向者的自卑。內向的人也可以很自信。
誤解3:內向者都很無禮
內向的人不喜歡說“最近忙什么呢”“有沒有出去旅游”“晚餐吃得好嗎”之類客套的話,他們通常認為點頭、微笑就算是打過招呼了。內向者通常覺得遵從社交禮儀,拐彎抹角的說話沒有一點必要,他們希望每個人都是真實且真誠的,但不幸的是,大多數情況下事情并不是這樣,這讓內向者感到很大的壓力,他們很難融入其中,并為此感到沮喪。
誤解4:內向者不合群
內向的人喜歡平靜安穩的生活,不喜歡招呼一幫人狂歡。內向者通常喜歡在家或自然中放松自己,他們不會去那些嘈雜的公共場所,內向者也不會尋求腎上腺素的刺激,如果有太多的空談和噪音,他們會敬而遠之。所以通常朋友不多。
其實,內向者會非常認真的對待他們為數不多的朋友,他們最親密的朋友或許用一只手就可以統計過來,但如果你有幸被一個性格內向者當做朋友,那你就有了一個終生的盟友,一旦你作為一個人類存在贏得了他們的尊敬,你就入選了。
誤解5:內向者社交無能
在社交場合內向的人常常有這樣的表現:
對大家討論的話題不感興趣,就會發呆,當被問到的時候,總是會一臉茫然地說:“哦?你們剛才說到哪兒了?”
在人群中,不管多么渴望和別人交流,但總是插不上話。
不喜歡成為大家的焦點而偷偷地躲到一邊。
這樣的表現讓人們認為內向者是無法自如展開社交的。其實,內向人只是盡可能的避免去公共場所,他們同樣也會盡量避免卷入復雜的公共活動,因為他們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取需要的數據和經驗,所以,他們喜歡在一個地方待很久去“得到某樣東西”,他們總是準備著回家,調整,然后處理一切,實際上,調整絕對是內向者的關鍵所在。
誤解6:內向者沒有主見
內向的人一般不提出自己的主張,說話總是輕聲細語的,不愛表現自己,即使知道正確的答案也不會主動發言。內向的人和別人談話的時候,還習慣性地把手放在口袋里或者大腿外側不停地摩挲,局促不安的樣子。有人認為,內向人不與外界交際是自我中心的表現。其實,內向者只是喜歡自我思考,他們會想很多,他們在接到外部信息之后,就會和自己內部經驗進行比較,從而更好地理解新的信息。但是他們一旦堅持自己的想法,就會按照自己事先制定的計劃做得一板一眼,遇到困難也會堅持做下去,即使頭破血流也不回頭。
誤解7:內向者都很古怪
內向者通常都是個人主義者,他們不喜歡隨大流,他們喜歡通過特立獨行的生活方式來體現自己的價值,他們總是從自我出發,正因如此,他們也常常挑戰常規,他們的大部分決定都不會以當前的流行趨勢做為參考。
誤解8:內向者是冷漠的書呆子
因為不善與人相處,內向者常常被貼上“冷漠”“清高”的標簽。其實,大部分內向者內心是很熱情的。內向者通常更關注內心世界,他們將更多的精力放到自身的想法和感情上,但這并不代表他們對他們身邊的事情漠不關心,只是他們更喜歡通過內心世界來達成自我滿足。即使與別人發生矛盾,他們也不喜歡爭論,通常用沉默來捍衛自己的觀點,而不是雷霆大怒。
誤解9:內向者是神經質
內省力過強——我是不是又說錯話了,真是丟人!
很情緒化——常常會因為別人一句贊美而興奮好幾天,也會因為一場催淚的電影而感動的涕泗交流。
很緊張——患得患失,猶豫不決,常推遲或避免作出決定。
對拒絕和批評過分敏感——別人一句不經意的話,就會讓自己臉紅,情緒好幾天都低落。
經常發呆——在電腦前,他們會托起下巴做白日夢。
以上特質導致他們經常被誤解為神經質。
誤解10:內向者是失敗者
內向的人往往被貼上“失敗者”的標簽,作為一個群體,就像殘疾人一樣,由于某些自身的缺陷而受到歧視。
2.性格內向者的生理說明書
我曾向一個外向的朋友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當你覺得精力耗盡時,你和你的朋友去外面痛快的玩一玩之后,你會覺得精力又恢復了,或者又充沛了,對嗎?
我的朋友仔細的想了想說:“是的。”
我也問過一個較為內向的朋友這樣一個問題:當你覺得精力耗盡的時候,你會通過讓自己一個人待會兒,或者和親密好友一起聊會兒使自己的精力恢復嗎?
朋友說:“會。”
那么我想,這就是這兩種性格的不同之處。
外向的人更注重外部世界,內向的人則看重內部世界。大多數外向的人喜歡與人交談,喜歡參加外界的活動,喜歡在人多、活動多的環境下工作。而內向的人則需要從自己的思想、觀念和情緒等方面來獲得精力,那么他們有時候就會需要一個安靜的、適于思考的環境。
很多人會覺得內向的人孤僻、不愛社交。我想,這應該也與上面的理論有關系。并不是他們不愛社交,只是因為與其他人交往會花費大量的精力,內向的人不愿意花太多的精力用于社交活動,也便很少會無所事事地閑談,更多的時候喜歡觀察他人的談話而并不加入其中。
外向的人則正好相反,通過交流能夠獲取精力,通俗的說就是越聊越HIGH。
當然,這并不是定死的,只是一個大致的方向。
性格內向與性格外向之間的第二個差別是他們如何體驗外部的刺激。性格外向的人喜歡體驗大量的外部刺激,而性格內向的人喜歡對自己所體驗的事物了解較多。
性格內向的人有很高的內心活動水平,從外部世界進入其大腦的任何事物都會使他們的緊張水平迅速變高。這有點像搔癢——感覺開始是美妙并有趣,但很快就變成了令人不舒服的“刺激太多”的感覺。
性格內向的人通常在沒有意識到為什么的時候就試圖整理有限的外部刺激所帶來的體驗。在沒有壓力,只集中于一兩個問題的時候,性格內向的人喜歡復雜的事情。但如果他們有太多的項目時,則容易感到不安。對性格內向的人來說,僅僅是處于人群中就會讓他們感覺刺激太多。在人群中,或是在任何喧鬧的、具有攻擊性的環境中,他們的精力很快就會被用光。他們可能很喜歡與人交流,但是與任何人交談之后,他們通常都會感覺需要離開,休息一會兒,呼吸一點新鮮空氣。當感覺刺激太多的時候,性格內向的人的大腦會暫時地關閉,也就是說,請不要再輸入更多的信息。它關閉了。
性格外向的人也需要休息,但其原因不同。
如果他們去圖書館,他們只會花很短的時間于學習(內部的加工)上,然后他們需要圍著書架走幾圈,需要去販賣機買點什么或是去與管理人員交談一番。他們喜歡“有活動的”、活潑的環境。性格外向的人覺得內部刺激不夠,而渴望“加油”。但是正如“休息”可以增加性格外向的人受到的刺激一樣,休息可以減少性格內向的人受到的刺激。當性格內向的人在學習時,他們可能接受很多的信息而感到壓力太大。
性格外向與性格內向的第三個差別涉及寬度和深度這兩個概念。總的來說,性格外向的人喜歡寬度——許多的朋友和經驗,對任何事情都知曉一點,是一個通曉多方面知識的人。當他們對體驗進行加工時,他們從外部世界了解的事物并不一定就能擴展其內在世界。他們隨時都準備著做下一件事情。正如一位性格外向的朋友告訴我的:“我喜歡在聚會上走過來走過去,了解每一群人談話中的最重要的部分。”他不想錯過任何事情。對性格外向的人來說,生活就是積累經驗。他們將這個世界看作周日(早點和午餐并作一頓吃的)早午餐。他們可以在宴會上吃飽各種美味可口的東西,并在肚皮快要撐破的時候才離開。他們想抓住生活中每一點能抓住的刺激。多樣性是刺激和精力的源泉。
性格內向的人喜歡深度,他們限制從外部進入的經驗,但對每一經驗都體驗較深。他們通常都只有較少的幾個朋友,但與這些朋友的關系都較為密切。他們喜歡深入地鉆研問題,對某一問題深入性的探討甚于寬泛性的追尋。這就是為什么很有必要將他們思考的問題限制為一個或兩個,否則他們會感到壓力太大的原因。他們從外部世界吸收信息,思考它并發展它。而且他們會在獲取這些信息很久以后還再次地思考它——這有點像牛反芻食物。除了性格內向的人,誰會有那樣的耐心去研究南非舌蠅的配對模式?這也是性格內向的人憎恨被打擾的原因。要將性格內向的人從集中精力的思考中拉出來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他們想要再次達到那種集中精力的狀態要花費大量額外的精力,而這些額外的精力往往是他們所不具備的。
3.內向不意味著失敗
你是否總是聽到這樣的話:只有完美的性格才能成功;只有既沉著冷靜,又八面玲瓏的人才能成功;只有剛柔相濟的人才能成功……你是否還常常被告知:成功20%靠智力,80%靠情商?
這些說法像空氣一樣彌漫在你的周圍,讓你揮之不去。你是一個性格謹慎的人,那么,你一定會有謹小慎微、畏首畏尾、做事放不開手腳的缺點;你是一個性格勇敢的人,那么,你一定不會先思而后行,一定會有行為魯莽的缺點;你是一個性格狂放的人,那么,你一定會有我行我素、不拘小節的缺點……你意識到了自己性格的缺點,你試圖改變它。于是,你開始了漫長而艱難的“性格改良工程”,你成天自己折磨自己,試圖改變自己的性格,使自己的性格變得完美。結果怎么樣呢?時間沒少花,精力沒少費,不但沒有收獲。反而使自己陷入了更大的煩惱之中,使自己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