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金匱真言論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
【注 西方金位,白者金色。肺屬金臟,鼻者肺之竅也。】
春善病鼽衄。
【注 所謂善病者,言五臟之經俞在外,風傷肌腠,則易入于經也。鼽衄,頭面之經證也。春氣在頭,故善病鼽衄也。】
又曰:冬不按蹻,春不鼽衄。
【注 按蹺者,按摩導引,引陽氣之通暢于四肢也。冬時陽氣伏藏,若導引其四出,則無以奉春生之氣,是以病鼽衄也。】
陰陽應象大論
肺主鼻。
【注 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故肺主開竅在鼻。】
五臟別論
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注 心肺居上為陽,肺乃心之蓋而主氣,開竅于鼻,故病則鼻不利也。】
熱論
傷寒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干不得臥也。
【注 陽明之氣主肌肉。身熱者,病陽明之氣也。病雖在氣,而陽明之脈俠鼻絡目而屬胃,故有目疼鼻干之形證。胃不和,故不得臥也。】
刺熱篇
脾熱病者鼻先赤。
【注 土位中央,故鼻先赤。】
繆刺篇
邪客于足陽明之經,令人鼽衄。
【足陽明之脈起于鼻,邪客之,則令人鼽衄。】
氣厥論
膽移熱于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
【注 膽氣上升,則熱隨入腦。俠鼻兩旁曰頞。辛頞者,鼻頞辛酸也。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蓋腦為精髓之海,髓者骨之充也,腦者陰也,故腦滲則為涕。楊元如曰:腎主藏精而居下,腦為精髓之海而居上,膽者中精之府也。三者并主藏精,精氣相通,故膽邪移入于腦也。熱氣上升,迫于絡脈,則為衄。】
氣交變大論
歲木不及,復則咳而鼽。
【注 肺開竅于鼻,故咳而鼽。鼽者,鼻流清涕也。復為母郁而子復也。】
歲金不及,民病鼽嚏。
【注 鼽嚏,肺病也。】
脈解篇
陽明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并于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
【注 陰陽之氣上下升降,內外出入,行于脈外之氣分也。氣分者,皮膚肌腠之間。上謂皮膚之上也。夫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足太陰之脈,亦見于皮膚之上而無所隱,是以陽明之氣并于上,則迫于陽明之孫絡,與太陰之經脈也。迫于陽明之孫絡則頭痛鼻鼽,迫于太陰之經脈則腹腫也。】
至真要大論
太陽司天,民病鼽衄。
【注 鼽衄,乃陽熱中盛之病。】
少陰之復,煩躁鼽嚏,甚則入肺,咳而鼻淵。
少陰司天,客勝則鼽嚏。
【注 鼽嚏,厥陰之氣勝也。】
少陽司天,甚則鼽衄。
解精微論
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
五常政大論
審平之紀,其臟肺,其主鼻。
【注 肺開竅于鼻也。】
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氣上從,咳嚏、鼽衄、鼻窒。
【注 上從者,因司天之氣下臨,畏其勝制而從之也。欬嚏、鼽衄、鼻窒,皆肺病也。】
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鼽嚏善悲。
【注 寒氣下臨,則藏氣上從也。火性炎上,水性潤下。火氣妄行于上,故霜寒以復之。鼽嚏善悲,火熱鑠金也。】
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嚏鼽衄,鼻窒。
陽明司天,初之氣,民病鼽衄、嚏、欠、嘔。
【注 鼽衄、嚏、欠、嘔者,風木之氣也。】
少陽司天,三之氣,民病鼽衄、嚏、欠。
少陰司天,民病鼽衄,陽明所至為鼽嚏。
熱至則鼽衄。
刺法論
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天牝從來,復得其往。氣出于腦,即不干邪。
【注 天牝,鼻也。鼻受天之氣,故曰天牝。】
邪氣臟腑病形篇
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宗氣上出于鼻而為臭。
【注 宗氣者,胃腑所生之大氣,積于胸中,上出于肺,以司呼吸,故出于鼻而為臭。】
本神篇
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注 肺主氣以司呼吸,故肺氣虛則鼻塞不利。】
經脈篇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
大腸手陽明之脈,其支者上挾鼻孔。所生病者,目黃、囗干、鼽衄。
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頞中,下循鼻外。所生病者鼽衄。
【注 凡此皆經脈所循之分而為病也。】
囗問篇
囗鼻者,氣之門戶也。
【注 夫囗、鼻、耳、目皆為空竅,故曰囗鼻者 氣之門戶也。】
師傳篇
鼻隧以長,以候大腸。鼻孔在外,膀胱漏泄。
【注 鼻乃肺之竅,大腸肺之腑,故鼻以候大腸。膀胱者津液之腑,氣化則出,鼻孔在外,謂鼻孔之氣出在外,則膀胱漏泄,蓋上竅通而下竅泄也。】
五閱五使篇
鼻者,肺之官也。肺病者,喘息鼻張。
【注 官之為言司也。閱其官之象,則可知其臟之有病矣。】
憂恚無言篇
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
【注 肝脈循喉嚨入頏顙。頏顙者腭之上竅。囗鼻之氣及涕唾從此相通。故為分氣之所泄,謂氣之從此而分出于囗鼻者也。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因頏顙不開,分氣失也。】
脈度篇
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
扁鵲難經
鼻屬肺其用屬心
四十難曰:肺主聲,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其意何也?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于巳,巳者南方火也,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
【注 肺,金也。聲出于金,故肺主聲。心,火也,火之化物,五臭出焉,故心主臭。肺主聲,鼻屬于肺,不能聽聲而反知香臭,果何如耶?蓋由肺屬金,金長生在巳,南方巳午未,巳正火臨官之地,火在臟為心,心主臭,鼻雖屬于肺,肺金生于心火之位,故令鼻知香臭。】
金匱要略 【漢 張機】
鼻塞清涕
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鼻燥
酒黃疸者,或無熱,靜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中藏經 【漢 華佗】
不聞香臭常流清涕
肺風者,胸中氣滿,冒昧汗出,鼻不聞香臭,喘而不得臥者,可治。
肺實則鼻流清涕。
死色
肺死則鼻孔開而黑,黑色起于鼻上,漸入于囗者死。黑白色入囗鼻目中者,五日死。
仁齋直指方 【宋 楊士瀛】
鼻齆
鼻齆者,肺為風冷所傷,津液冷滯,鼻氣不宣,香臭不知。宜芎藭散。
濟生方 【宋 嚴用和】
論治
夫鼻者肺之候,職欲常和,和則吸引香臭矣。若七情內郁,六淫外傷,飲食勞役,致鼻氣不得宣調,清道壅塞。其為病也:為衄,為癰,為瘜肉,為瘡瘍,為清涕,為窒塞不通,為濁膿,或不聞香臭。此皆肺臟不調,邪氣蘊積于鼻,清道壅塞而然也。治之之法,寒則溫之,熱則清之,塞則通之,壅則散之,無越于斯。但時氣鼻衄,不可遽止,如出三升以上,恐多者方可斷之。《活人書》所謂衄血者乃解,蓋陽氣重故也。不可不知。
鼻者肺之所主,職司清化,調適得宜,則肺臟宣暢,清道自利。攝養乖方,則清道壅塞,故鼻為之病焉。蓋肺藏于氣,肝藏于血,邪熱傷之則血熟,血熱則氣亦熱,血氣俱熱隨氣上逆,故為鼻衄,甚則生瘡。風寒乘之,陽經不利,則為壅塞,或為清涕,蘊積不散,則不聞香臭,或為鼻齆,或生瘜肉鼻痛之患矣。又有熱流膽腑,邪移于腦,遂致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蔑瞑目,故得之氣厥也。
瘡瘍全書 【金 竇漢卿】
瘜肉 【即鼻痔】
鼻居面中,為一身之血運,而鼻孔為肺之竅,其氣上通于腦,下行于肺。若肺氣清,氣血流通,百病不生。肺氣盛,一有阻滯,諸病生焉。鼻孔中瘜肉名曰鼻痔,皆由六氣七情所感而生。若生上入眼,名曰胬肉。若生下入鼻中,名曰瘜肉。窒塞不通,當戒酒節欲,除煩惱,戒憂愁。內服煎劑,外用點藥,庶平復矣。
河間六書 【金 劉完素】
焦干
鼻孔燥干者,金肺之本,肺藏氣,以血液內損,氣虛或風,則皴揭。風能勝濕,熱能耗液,皆能成燥。故經云,風熱火兼為陽,寒濕燥同為陰。又燥濕亦異也。然燥金雖屬秋陰,而其性異于寒濕,燥陰盛于風熱火也,故風熱甚而寒濕同于燥也。然中寒吐瀉亡液而成燥者亦以此矣。故經云,諸濇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也。
夫傷寒之候,頭項痛,腰脊強,身體拘急,表熱惡寒,不煩躁,無自汗,或頭痛,肌熱,鼻干,或胸滿而喘,手足指末微厥,脈浮數而緊者,邪熱在表,皆麻黃湯發汗之證也,或天水散之類甚佳。
鼻淵
膽移熱于腦,則辛頞鼻淵,濁涕不止,如涌泉不滲而以下,久不已,衄血為患。防風湯主之。
鼻鼽
鼽者鼻出清涕也。夫五行之理,微則當其本化,甚則兼乎鬼賊。故經曰:亢則害承乃制也。易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以火煉金,熱極而反化為水,及身熱極則反汗出也。水體柔順,而寒極則反冰如地也;土主濕陰云雨而安靜,土濕過極則反為驟注烈風雨淫潰也。木主溫和而生榮,風大則反涼而毀折也。金主清涼,秋涼極而萬物反燥也。皆所謂過極則反兼鬼賊之化,制其甚也。由是肝熱甚則出泣,心熱甚則世汗,脾熱甚則出涎,肺熱甚則出涕,腎熱甚則出唾也。經曰:鼻熱者出濁涕。凡痰涎涕唾稠濁者,火熱極甚,銷鑠致之然也。或言鼽為肺寒者誤也。彼但見鼽嚏鼻窒,冒寒則甚,遂以為然,豈知寒傷皮毛,則腠理閉密,熱極怫郁,而病愈甚也。
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濇于小便,上為清涕。太陽直行從巔入絡于腦,氣下灌于鼻,時出清涕不止也。
鼻窒
鼻窒,窒、塞也。火主(月真)膹腫脹,故熱客陽明而鼻中(月真)脹則窒塞也。或謂寒主閉藏,妄于鼻窒為寒者,誤也。蓋陽氣盛于上而側臥,則上竅通利,而下竅閉塞者,謂陽明之脈左右相交,而左脈注于右竅,右脈注于左竅。故風熱郁結,病偏于左,則右竅反塞之也。俗不知陽明之脈,左右相交,注于鼻孔。但見側臥則上竅通利,下竅窒塞,反疑為寒爾。所以否之道者,象其肺金之盈縮也。
病色
脾風鼻黃,脾熱鼻赤。
嚏
嚏,鼻中因癢而氣噴作于聲也。鼻為肺竅,癢為火化,心火邪熱干于陽明,發于鼻而癢則嚏也。或故以物擾之癢而嚏者,擾癢屬火故也。或視日而嚏者,由目為五臟神華,太陽真火,日光耀于目,則心神躁亂而發熱于上,則鼻中癢而嚏也。傷寒病再經衰而或嚏者,由火熱已退而虛熱為癢,癢發鼻則嚏也。或風熱上攻,頭鼻壅滯,脈浮而無他證者,內藥鼻中得嚏,則壅滯開通而愈也。或有痛處因嚏而其痛不可忍者,因嚏之氣攻沖結痛,而不得通利故也。
東垣十書 【元 李杲】
肺和則知香臭
金匱真言論云: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藏精于肺。夫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走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其宗氣出于鼻而為臭。《難經》云:肺氣通于鼻,肺和則能知香臭矣。夫陽氣宗氣者,皆胃中生發之氣也,其名雖異,其理則一。若因饑飽勞役損脾胃,生發之氣既弱,其營運之氣不能上升,邪塞孔竅,故鼻不利而不聞香臭也。宜養胃氣,使陽氣宗氣上升鼻管則通矣。又一說,《難經》云:心主五臭,肺主氣,鼻者肺竅反聞香臭者,何也?蓋以竅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因衛氣失守,寒邪客于頭面,鼻亦受之不能為用,是不聞香臭矣。故經曰,心肺有病,鼻為之不利。潔古曰:視聽明而清涼,香臭辨而溫暖者是也。治法宜先散寒邪,后補衛氣,使心肺之氣得交通,則鼻利而聞香臭矣。麗澤通氣湯主之。
流清涕
冬三月陰氣在外,陽氣內藏,當外助陽氣,不得發汗,內消陰火,勿令泄瀉,此閉藏周密之大要也。盛冬乃水旺之時,水旺則金旺,子能令母實。肺者腎之母,皮毛之元陽本虛弱,更以冬月助其令,故病者善嚏,鼻流清涕,寒甚出濁涕,嚏不止,比常人大惡風寒,小便數而欠,或引行小便色清而多,大便不調,夜寒無寐,甚則為痰咳、為嘔、為穢、為吐、為唾白沫,以至囗開目瞪,氣不交通欲絕者,吳茱萸丸主之。
窒塞
肺藏賊邪,燥熱相合,鼻窒、鼽衄、血溢、血泄。其脈濇而浮大甚者,桃仁承氣湯;微者,犀角地黃湯;極者,抵當湯,微極抵當丸。
鼻為肺之竅,因心肺上病而不利也。有寒有熱,是皆傷于皮毛,氣不利而壅塞,壅塞清道氣不利,宜通。寒則表之,麻黃、桂枝之類;熱則清之,芩、連、梔子之類。
體屬肺用屬心
經云:五氣入鼻,藏于心肺。《難經》云:肺主鼻,鼻和則知香臭。潔古云:視聽明而清涼,香臭辨而溫暖,此內受天之氣而外利于九竅也。夫三焦之竅,開于喉,出于鼻。鼻乃肺之竅,此體也;其聞香臭者,用也。心主五臭,舍于鼻,蓋九竅之用皆稟長生為近,心長生在酉,酉者肺,故知鼻為心之所用而聞香臭也。故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此明為清氣所奉于天,而心勞胃損,則受邪也。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酒齄
酒齄鼻是血熱入肺,宜用四物湯加陳皮、紅花、酒炒黃芩,煎入好酒數慨,就調炒五靈脂末同服。《格致論》中于上藥有茯苓、生姜,氣弱者加黃芪。
酒齄者,此皆壅熱所致。夫肺氣通于鼻,清氣出入之道路,或因飲酒,氣血壅滯,上焦生熱,邪熱之氣留伏不散,則為之鼻瘡矣。又有肺風,不能飲而自生者,非盡因酒耳。宜一味淅二泔,食后用冷飲。外用硫黃入大菜頭內煨研涂之。若鼻尖微赤及鼻中生瘡者,辛夷研末,入腦、麝少許,綿裹納之;或以批杷葉拭去毛,銼,煎湯,候冷調消風散,食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