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沉浮未央 西漢文帝皇后竇氏(1)

現在我們講到漢代的另一位皇后,漢文帝皇后竇氏。

竇氏的名字于當時史載無考,只有唐代司馬貞的《史記索隱》里頭,提到西晉皇甫謐曾說竇氏的名字為“猗房”,不過皇甫謐老先生是以名醫和文學家留名史冊,他關于商紂王等的記錄都有些浪漫發揮過度,且離竇氏時代亦有數百年了,所以我們暫時還是拋開這個很漂亮的名字,叫她竇氏吧。

竇氏出身草根,這個草根和呂雉的草根還略有不同,呂雉家好歹有錢有人,她爹還能做縣令的貴賓。竇氏家一窮二白,父母雙亡,不得已入宮為奴,與一兄一弟各自天涯。

宮里的日子也不是特別好過,后宮升級之路基本上在竇氏進宮不久就沒有了,因為皇帝死了。

漢高祖劉邦駕崩,太后呂雉執政,把一部分后宮妃子放出來隨其子到封地去,同時又把一些多余的宮女分賜諸王,而竇氏便成為被分配出去的宮女之一。

竇氏是清河郡人,在趙國附近,她自然是希望能夠分到趙國去,這樣也可以回到故鄉,尋找親人。不過可能趙國是個大熱門,想去的人太多,竇氏給經辦人的錢不夠,結果她不但沒分到趙國,反而分到了代國去。

代國和趙國離首都長安的距離在地圖上可以看得到,趙國明顯更近更強大,而代國就有點屬于偏遠地區的意思了。當時被封為趙王的是劉邦愛子,戚夫人所生的劉如意;而被封為代王的劉恒,是不得寵的妃子薄夫人所生。

竇氏不得已,只得忍著傷心去了遙遠的代國,和另外四個宮女走上了迢迢行程。那時候她可能感慨自己運氣太壞,這一去代國,很可能與首都長安城,與自己的親人永別了。

然而她并不知道,這并不是她的噩運,而是她的好運。

代國雖然偏遠,日子艱苦,卻因為這樣,競爭壓力也小,想來這些賄賂不夠瞧,被弄到代國去的宮女應該也不是什么出挑的人才。

竇氏被薄太后指派去照顧當時才八歲的代王劉恒,竇氏從小在家當慣了姐姐,把劉恒照顧得很是周到,兩人漸漸形成類似于襲人和寶玉的感情。因此在劉恒長大娶妻之后,竇氏也成了劉恒的小妾。

劉恒為人聰明,在代國這種偏遠地區,深刻地感受到了民間疾苦,執政風格也是艱苦樸素,勤政愛民,贏得了屬臣和民間的贊譽之聲。

在家庭中,他也享有妻妾和美、兒女繞膝的幸福生活。史載劉恒繼位前(二十二歲前)最起碼有了七個孩子。和他的正室王后一共生了四個嫡子,和竇氏一共生了一女二子,其他姬妾生育情況不明。

就在代王劉恒在偏遠地區努力而勤勞經營著自己幸福小日子的時候,一個來自京城長安的使者,帶來了遠方的消息。

這個消息是:請您回去當皇帝。

劉恒驚呆了!

當時長安的情況是,太后呂雉已死,朝中重臣周勃、陳平等誅殺呂氏族人,廢呂后所立的少帝,緊接就要挑選新帝了。

各位功臣經歷了呂后之事以后,對于新帝的最大要求就是:母族薄弱,自己老實。

對于大漢朝的群臣來說,誰也不愿意再面對一個強權的太后了,因此母族薄弱的代王劉恒就成了一個首選項。

然而當來自長安的使者來到代國的時候,帶來的并不是欣喜,而是驚恐。蓋因當時政局變幻太厲害,而代國離長安又太遠,聽到的消息并不準確。想想趙國劉如意當年就是被呂后的一道旨意騙到長安被殺死,而這些年來劉姓諸侯王也置身于呂后執政風雨飄搖的局面,時年二十二歲的劉恒不知道該不應該相信這個所謂要接他去“當皇帝”的京城使者。

于是他和他的屬臣商量了半天,各有分歧,最后只能去占卜,占出一個大吉來。于是劉恒和他的屬臣決定賭一把,還是上路去長安了。但他上路的時候也是小心翼翼,先是派自己的舅舅薄昭到長安城探聽虛實。薄昭飛騎入京,見了重臣周勃,證明了接劉恒為帝的消息是真的,于是劉恒放了一半心。但走到長安城五十里的時候,他又不敢走了,再派屬臣宋昌先進城探路,然后由京中派出大臣來接他進京,直到最后一刻還懸著心的劉恒,終于在陳平等眾大臣的擁戴下進了長安,坐上了皇帝寶座。

當然,做了皇帝以后,就要趕緊接老娘和老婆孩子進京了。

我們之前說過,劉恒是有正室王后的,而這位王室王后,還給劉恒生了四個兒子,那么依照常理,劉恒當上皇帝以后,當上皇后的當然會是這位代王后,當上太子的,也應該是她所生的嫡子。

然而,世事大大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就在劉恒登基元年元月,他宣布所立的長子,卻是小妾竇氏所生的長子劉啟,轉眼他又在三月后冊封竇氏為皇后。

一夜之間,似乎劉恒的原配王后以及她所生的四個嫡子就這么人間蒸發了,在長安城中不明真相的人們心中,似乎新帝的王后一直就是竇氏,而嫡子就只有竇氏所生的二子劉啟、劉武一樣。

而在史書中,這位代王后和她的四個兒子,就含含糊糊地寫了“病死”,竇氏這個草根女忽然間一飛沖天成為皇后,這就給了人無窮的想象。按照誰得利誰就最有可能是黑手的原則,竇氏也在一些后世文人眼中變成了工于心計、手段厲害的宮斗女,干掉了原配和四個嫡子成為皇后。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以劉恒執政時的手段,以太后薄氏歷經數個王朝幾任婚姻在殘酷的劉邦后宮活到最后成了勝利者的心機,一個普通的草根女竇氏想在他們眼皮子底下玩這種花樣,等于是找死。何況,能夠生出四個嫡子的代王后,更不可能是一個宮女出身毫無倚仗的竇氏一個人就能夠干得掉的。

那么,代王后和她的四個嫡子,是怎么死的呢?真是如書上所說“病死”的嗎?是什么樣的病,這么恰好讓代王后和她的四個兒子死了,而其他人毫發無損?

這就是人為的“病死”了,當然,竇氏干不了這事。

干掉代王后和她四個嫡子的,是當時的政治時勢,也是劉恒本人及薄太后。

代王后是誰,史書含糊不提,怎么死的,也含糊不提。然則聯想到當時呂后執政,廣嫁呂氏女給劉姓諸侯王為妻,甚至有不惜強令諸侯王殺原配娶呂氏女的舊例來看,劉邦死時才八歲的劉恒所娶之原配正室,很可能就是呂后強派給他的呂氏女。

這些呂氏女嫁給劉姓諸侯王,有些婚姻和諧,有些則夫妻翻臉。趙王劉友甚至因寵愛姬妾,而被其妻呂氏誣告謀反而死于獄中。而一向小心謹慎、謙和待人的劉恒母子,自然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從這位代王后連生四個嫡子的情況來看,這位呂氏女在代國一定過得相當心滿意足。而竇氏能夠在這樣的情況下生出一女二子來,也一定是很低調很溫順到讓這位代王后不至于生出要除了她的嫉恨之心。

然而當時因為善待呂氏女而平安度過危險期的劉恒,一旦登上皇位之后問題就來了——劉恒因為母族薄弱為人溫和,而被這些誅殺諸呂的權臣選中當了皇帝,那么他如果有一個呂氏女的王后,還帶著有呂氏血脈的四個嫡子進京,會讓權臣們怎么想呢?

于是當機立斷的劉恒母子,就直接讓這位代王妃連她的四個嫡子,就這么直接在代國“病死”了,而進京的新帝妻兒,就成了一向老實低調的竇氏及其兒子。甚至在他們一進京,劉恒就迫不及待地宣布“長子”劉啟為太子,封竇氏為皇后。一床錦被掩過,一切悄無聲息,花團錦簇得如同那位代王后和她的四個兒子,從來不曾在世間存在過一樣。

而在這么倉促的時間決定一個皇后的準備人選,以薄太后和劉恒的謹慎來說,一定會選擇一個能夠絕對掌控,出了事情也能夠毫無后患地換掉的人。而出身草根、溫馴老實的竇氏,便是最好的人選。

那么竇氏面對這樣的天降好運,會怎么想呢?一個宮婢出身成為侍妾,因其溫馴而安全度日的女子,看到如此得意的代王后及四個孩子一夕而死,縱然忽然天降好運,恐怕也會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我們回頭看看,她怕的是什么?

首先是她的婆婆薄太后,這位女士心比天高,經歷復雜。其母當年是魏國宗室女,幼年時請卜者為薄姬看相,就說她當生天子。于是她母親就把薄姬送進項羽部將魏豹府中,成為魏豹的妃子。而魏豹也因為這句話,而對薄姬十分寵愛,并謀求自立為王,結果被劉邦打敗,薄姬也沒入漢宮。據史料記載,薄姬年少時曾與管夫人、趙子兒十分要好,約定說:“先貴者不要忘記同伴。”后來管夫人、趙子兒先受到劉邦的寵幸,拿當年相約之事取笑,令劉邦心生憐憫,而召薄姬入侍,自此生劉恒。薄姬因一直不得寵,所以低調處事,不招呂后之嫉,所以反而在劉邦死后,得以與其子劉恒去了封國成為太后。

劉邦死,劉恒成為代王時才八歲,薄姬帶著劉恒艱苦樸素,甚至親自紡織,這才在代國站住腳跟。劉恒入京,又是由薄姬的親弟弟薄昭率先探路,結交周勃,保得劉恒順利繼位。劉恒繼位以后自然是在長安,母子通訊不便,那么處死還在代國的代王后及四個嫡子并讓竇氏和其子成為新皇后和新太子的決定,是誰做出的?自然只能是薄姬了。

一個被世人視為“老實”、“無害”了一輩子的女人,在關鍵時刻能夠下這樣的決斷,著實是令人寒心的。

當然,竇氏的丈夫劉恒亦不是一個簡單人物,大名鼎鼎的漢文帝,可不僅僅只是在史書中留下仁慈愛民的名聲而已,他能夠坐穩江山,在政治上亦是毫不手軟的。在立足未穩之時,他對重臣周勃恭敬萬分,一到時機就以各種瑣事數據把周勃弄得當庭無言,然后又將周勃以謀反之罪下獄要處死,幸得薄昭與薄太后求情,方赦了周勃。繼位第三年,殺濟北王劉興;再三年,又殺在“誅諸呂”中立下大功的淮南王劉長。

甚至對于母親薄太后,劉恒雖然恭敬孝順有加,但翻臉無情起來,也是夠嗆的。前面說到那位為了給劉恒繼位,而舍命去長安打前站探路的舅舅薄昭,卻在后面因為“違法殺皇帝使者”之事,被劉恒逼迫自殺。而在這件事里,看得到大臣們的勸阻和抗議,卻看不到薄太后的表示。

參見后來另一個類似的案例,漢武帝之母王太后因為弟弟田蚡與竇嬰相爭,本是田蚡理虧,但王太后以絕食相脅,逼得漢武帝殺死竇嬰,兩相對比,薄太后的毫無動靜,實在是有點讓人心寒。不曉得是薄太后薄情,還是知道不管她怎么折騰哀求,也不會對劉恒的決定有任何的影響,徒勞無功罷了。

總之,這兩母子是一個比一個冷血和狠辣,有這樣的婆婆和這樣的丈夫,草根出身大字不識的竇氏,想不老實,也不可能了。

而薄太后也很喜歡這樣的兒媳婦,竇氏的優點最明顯,老實溫馴,重點就是:省心!

所以薄太后不吝在各種場合表示對這個兒媳的滿意,拉著她一起紡織,親自教她識字讀書,從劉恒的姬妾中挑中她立為皇后,并在立她為皇后以后,滿足她思親之愿,傳旨天下為她尋找失散多年的兩個兄弟。

照例,漢家皇后的母族應該有所蔭封,但劉恒卻沒有下這個命令,反而是薄太后出面,親自下令追封竇后之父為安成侯,母親為安成夫人,并在竇氏家鄉清河郡安置陵園,并同意其規格和儀式與薄太后父親的靈文園一樣。

在這件事里,薄太后在努力表現自己是個“好婆婆”,但事實上,這件事哪怕薄太后不出面,竇氏作為皇后,也應該有這個待遇。反而是竇氏的兄弟,照例應該封侯的,卻只能在薄太后死后,才由漢景帝封侯。

說到竇氏的兄弟,史記上關于竇氏總共也就七八百字,有一半倒在講她與弟弟竇少君姐弟相認的事,因此此書亦不能免俗,在此一提。

史載竇氏有兄弟二人,兄名竇長君,弟名竇廣國,字少君。史書中記載的主要是與竇少君有關的事。竇少君是個可憐的孩子,竇氏入宮前,對這個弟弟十分疼惜。但在那種年代里無依無靠的兩兄弟,簡直是悲慘世界的代名詞,尤以竇少君為甚。據說他四五歲時就因家境貧困,被人擄掠販賣到外地,又被輾轉販賣了十幾戶人家,最后被賣到礦山為奴,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到底有多慘。采礦很慘,時不時還會遇上塌方,一次礦難一百多號人就這么埋在里頭了,結果只有竇少君脫險逃生。他的主人覺得奇怪,找一個卜者一算卦,說是竇少君是貴人,有封侯的命。主人覺得奇貨可居,于是帶著他上長安找機遇,結果一到長安就聽說皇后在找弟弟,跟少君同姓同鄉,于是就來相認。竇少君雖然被拐賣的時候年紀還小,但由于后來的遭遇太悲慘,以至于生命最初那一點親情和溫暖在記憶里反而顯得格外深刻,成為安撫他度過悲慘少年、青年期的微弱力量。在尋找人員的啟發下,他回憶起幼年與姊姊一起采桑葉從樹上摔下來的情景,等到竇后親自來問時,又說出竇氏入宮前,在驛站分別時討來米湯水給他洗頭,臨走時又將食物留給他的情景……

竇后聽罷往事,再聽說弟弟多年為奴的悲慘遭遇,泣不成聲,“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乃厚賜田宅金錢,封公昆弟,家于長安。”本來是一件挺皆大歡喜的事,但是下面一句卻是“絳侯、灌將軍等曰:‘……兩人所出微,不可不為擇師傅賓客,又復效呂氏大事也。’于是乃選長者士之有節行者與居。竇長君、少君由此為退讓君子,不敢以尊貴驕人。”絳侯是周勃,灌將軍是灌嬰,這兩個是誅殺諸呂的大功臣,他們這一出面,竇氏家族就此退讓,小心翼翼。

這是竇氏的聰明之處,君不見后來立下大功的薄昭亦要被逼自殺,當時這幾位重臣的權力雖然很大,但后來在漢文帝的權謀之下,周勃下獄,灌嬰后人被撤封國,曾經驕橫的權臣,亦狠狠吃了新帝的苦頭,自然,這些都是后話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威市| 郧西县| 桃江县| 黎平县| 太康县| 黎平县| 阿坝县| 城步| 荣昌县| 德庆县| 宜阳县| 万州区| 婺源县| 平利县| 桐城市| 尼勒克县| 泉州市| 浙江省| 蕲春县| 南岸区| 息烽县| 盐边县| 南丰县| 阿拉善右旗| 锡林郭勒盟| 丽水市| 通州市| 康平县| 周至县| 五河县| 广平县| 彰化市| 彭州市| 汉阴县| 井冈山市| 武川县| 那坡县| 清流县| 甘南县| 重庆市| 库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