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有因緣故,如來于此說有余義。又有因緣,諸佛如來而說是法。時王舍城有一女人,名曰善賢,還父母家,因至我所,歸依于我及法、眾僧,而作是言:‘一切女人勢不自由,一切男子自在無礙。’我于爾時知是女心,即為宣說如是偈頌。文殊師利,善哉!善哉!汝今能為一切眾生,問于如來如是密語。”
文殊師利復說偈言:
“一切諸眾生,皆依飲食存,
一切有大力,其心無嫉妒,
一切因飲食,而多得病苦,
一切修凈行,而得受安樂。
“如是,世尊,今受純陀飲食供養,將無如來有恐怖耶?”
爾時,世尊復為文殊而說偈言:
“非一切眾生,盡依飲食存,
非一切大力,心皆無嫉妒。
非一切因食,而致病苦患,
非一切凈行,悉得受安樂。
“文殊師利,汝若得病,我亦如是應得病苦。何以故?諸阿羅漢及辟支佛、菩薩、如來實無所食,但欲化彼,示現受用無量眾生所施之物,令其具足檀波羅蜜,拔濟地獄、畜生、餓鬼。若言如來六年苦行身羸瘦者,無有是處。諸佛世尊獨拔諸有,不同凡夫,云何而得身羸劣耶?諸佛世尊精勤修習,獲金剛身,不同世人危脆之身。我諸弟子亦復如是,不可思議,不依于食。一切大力無嫉妒者,亦有余義。如世間人,終身永無嫉妒之心而亦無力。一切病苦因食得者,亦有余義。亦見有人得客病者,所謂刺刺刀劍鉾槊。一切凈行受安樂者,是亦有余。世間亦有外道之人,修于梵行多受苦惱。以是義故,如來所說一切有余,是名如來非無因緣而說此偈,有因故說。昔日于此優禪尼國,有婆羅門名羖羝德,來至我所,欲受第四八戒齋法,我于爾時為說是偈。”
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何等名為無余義耶?云何復名一切義乎?”
“善男子,一切者,唯除助道常樂善法,是名一切,亦名無余。其余諸法亦名有余,亦名無余,欲令樂法諸善男子知此有余及無余義。”
迦葉菩薩心大歡喜踴躍無量,前白佛言:“甚奇!世尊,等視眾生如羅睺羅。”
爾時,佛贊迦葉菩薩:“善哉!善哉!汝今所見微妙甚深。”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唯愿如來說是大乘《大涅槃經》所得功德。”
佛告迦葉:“善男子,若有得聞是經名字,所得功德非諸聲聞、辟支佛等所能宣說,唯佛能知。何以故?不可思議,是佛境界,何況受持讀誦通利書寫經卷!”
爾時,諸天、世人及阿修羅即于佛前,異口同音而說偈言:
“諸佛難思議,法僧亦復然,
是故今勸請,唯愿小停住。
尊者大迦葉,及以阿難等,
二眾之眷屬,且待須臾至。
并及摩伽主,阿阇世大王,
至心敬信佛,猶故未來此。
唯愿于如來,小垂哀愍住,
于此大眾中,斷我諸疑網。”
爾時,如來為諸大眾而說偈言:
“我法最長子,是名大迦葉。
阿難勤精進,能斷一切疑。
汝等當諦觀,阿難多聞士,
自然當解了,是常及無常。
以是故不應,心懷于憂惱。”
爾時,大眾以種種物供養如來,供養佛已,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菩薩輩得住初地。
爾時,世尊與文殊師利、迦葉菩薩及以純陀而受記莂,受記莂已,說如是言:“諸善男子,自修其心,慎莫放逸。我今背疾,舉體皆痛。我今欲臥,如彼小兒及常患者。汝等文殊,當為四部廣說大法,今以此法付囑于汝;乃至迦葉、阿難等來,復當付囑如是正法。”
爾時,如來說是語已,為欲調伏諸眾生故,現身有疾,右脅而臥,如彼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