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9章 果部下(3)

出九真交趾,子如桃實,長寸余,二月開花,連著子,五月熟,色黃。鹽藏食之,味酸如梅性涼平,清心潤肺,止渴生津,制亢極之陽光,消炎蒸之暑氣,又降三焦實火。治鼻中出血,又牙宣牙齦出血,用 子核連仁,燒存性,調水含咽即止。

羅晃子

出廣西,夏熟,味如栗,狀如橄欖,其皮七層,出橫州者皮九層,剝至九層方見肉,故又名思恩府志∶羅晃子俗名九層皮,形類蠶豆,可茹,味如煨栗,外有黑殼,連肉有皮九層,故性溫,治臟腑生蟲,及小兒食泥土腹痛,癬痞積硬。

養肝膽,明目去翳,止渴退熱,解利風邪,消煩降火。翻胃吐食,或食下即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用羅晃子七枚, 存性,每日酒調下方寸匕,服完為度,即愈。

腹中蛔蟲上攻,心下痛欲死,面有白斑,用羅晃子、牽牛子各七枚,水煎服,蟲自下。

夫編子

南方草木狀∶出交趾武平山谷中,三月開花,連著子,五、六月熟。入雞、魚、豬、鴨羹中;味最美,亦可鹽食。味甘性平,主寧心志,養血脈,解暑渴,利水道,生津液,止逆氣喘急,除煩清熱,潤肺,滋命門,益元氣。骨蒸勞熱、四肢瘦削如枯柴,用夫編子同白鴨爛煮,不用鹽醬,日日啖之,吃鴨三頭見效。

白緣子

出交趾,樹高丈余,味甘美如胡桃。

味甘平,主潤肺,止渴清熱消食,祛風暑濕氣。治疥癬及山嵐瘴氣所侵,變成 瘧,寒熱往來,頭痛痰逆,足膝屈弱難行,寒濕邪氣所侵,用白緣子一片,舂爛浸酒,日飲一次,月余全愈。

系彌子

廣志∶狀圓而細,色赤如軟棗,其味初苦后甘,可食,味平無毒。主益五臟,悅澤人面,去頭面諸風。

產后痢疾不止,用系彌子一合,酒、水各一盞,煎八分,空心服下,片刻即效。

人面子

出海南,又出廣中,樹似含桃,子如桃實,春花夏實,至春方熟,蜜煎甘酸可食。其核兩邊俱似人面,耳目口鼻,無不畢具。

廣志∶人面子大如梅李,其核類人面,兩目口鼻皆具;肉甘酸,宜為蜜煎;仁絕美,以點茶如梅花片,光澤可愛,茶之色香亦不變。以增城水東所產為佳,其核中仁搖之即脫去,他產則否。此樹最宜沙土,沙土松易發,數歲即婆娑偃蓋,山民植之以為利。味甘,性平無毒,醒酒解毒,治風毒著人,遍身疙瘩成瘡,或痛或癢,食之即愈。

難產不下,產母手握人面子一個,單日右手握,雙日左手握,即下。

嶺南雜記∶人面子煮肉及鴨,必用捶爛熬膏,甘酸益津。

四味果

出祁連山,木生如棗,剖以竹刀則甘,鐵刀則苦,木刀則酸,蘆刀則辛,行旅得之,能止饑味甘辛酸無毒,明目養肝,寧神定志,和胃進食,下氣止咳。

腎虛腰痛,不能反側,用四味果同狗腰子煮熟并食,每日一次,一月愈。

敏按∶東方朔神異經云∶南方大荒,有樹名如何?結子味如飴,有核形如棗子,長五尺,圍如長,金刀剖之則酸,蘆刀剖之則辛;食之者地仙,不畏水火白刃。又啟蒙記∶如何隨刀而改味?或曰∶此即仙經所謂大棗,據此二說,即今四味果也。

千歲子

南方草木狀∶出交趾,蔓生,子在根下,須綠色,交加如織,一苞恒二百余顆,皮殼青黃色,殼中有實如栗,味亦如之,干則殼肉相離,撼之有聲,如肉豆蔻。 關涵嶺南隨筆∶千歲子多子根須,干則殼肉相離,撼之有聲。

味甘平,主和中益胃,利肺,除熱止渴,醒酒解暑。

小便閉塞,千歲子十數枚,打碎水煎,清飲下,即通利。

發背惡瘡,千歲子不拘多少,搗爛如泥,調涂三次見效。

侯騷子

蔓生,大如雞卵,味甘性冷,消酒輕身,王太仆曾獻之,見酉陽雜俎。

甘寒無毒,食之不饑,延年強健,消酒除濕,治黃膽小便不利,溺如黃金色,口渴煩熱,齒小兒重舌、木舌,侯騷子核燒灰擦之,或用蜜調涂亦可。

浮癰發背,侯騷子煎湯飲之,再搗涂之,大效。

仙掌子

乃仙人掌上所生子也粵語∶仙人掌多依石壁而生,葉勁而長,若齟齬狀,開花儼如鳳形,子生花下,名曰鳳栗,葉曰鳳尾。 發苞外類芋,渠內攢瓣如珠,各擎子珠于掌,一枝一掌,自下而上,子自青赤而黃,有重殼,外濃內薄。熟其仁食之,味甜兼芡栗,可以延年,又名千歲子。此草可辟火,廣人多植之堂側。性宜沙土,惡肥膩。 明黃佐仙人掌賦序∶仙人掌,奇草也。多貼石壁而生,惟羅浮黃龍金沙洞有之。葉勁而長,若齟齬狀。發苞時,外類芋魁,內攢瓣如翠球,各擎子珠如掌然,青赤轉黃,而有重殼,剖之,濃者在外如小椰,可為匕勺;薄者在里如銀杏衣,而裹園肉煨食之,葉兼芡栗,可補諸虛,久服輕身延年,俗呼為千歲子,此與蔓生者名同物異也。 云南通志∶仙人掌葉肥濃如掌,多刺,相接成枝,花名玉英,色紅黃,實似山瓜,可食。

味甘性平,補脾健胃,益腳力,除久瀉。

敏按∶群芳譜仙人掌出自閩粵,非草非木,亦非果蔬,無枝無葉,又并無花,土中突發一片,與手掌無異。其膚色青綠,光潤可觀。掌上生米色細點,每年只生一葉于頂,今歲長在左,來歲則長在右,層累而上。植之家中,可鎮水災。如欲傳種,取其一片切作三、四塊,以肥土植之,自生全掌矣。近日兩浙亦有,據所載當另是一種,與此全別,或名同物異歟。

酒杯藤子

出西域,藤大如臂,花堅硬可以酌酒,文章映澈,實大如指,味如豆蔻,食之消酒。相傳張甘辛平無毒,消食下氣,消酒止渴,辟邪瘧,消癰腫,殺蛔蟲。治尸蛀勞瘵,蟲蠱瘰 ,癭果成積,用酒杯藤子燒灰,糖拌,服下五、七錢自效。

飲酒過量成病,用酒杯藤子煎服,極驗。

藥果

關涵嶺南隨筆∶藥果似橙而味酸,可染紅。

治噦。

出交趾合浦,藤緣樹木,正月開花,四、五月熟如梨,赤如雞冠,核如魚鱗。

甘平無毒,主中惡氣,飛尸邪蠱,心腹卒痛,狂邪鬼神,鬼疫癘瘧,夢寐邪惡氣,心神顛倒不寧,昏冒如癡;治驚癇恍惚,或言語不倫,歌笑不休,用 子核七枚,燒末,入朱砂少許,姜湯下方寸匕,自愈。

楸子

食物考∶甘酸小于沙果,色黃紅黑如櫻桃顆,產于代北,味頗清香,作脯點茶俱可。此與林檎同名異類,本草未分,故正之。多食澀氣,令人好睡。子宜去盡,食之煩心。

隈支

益部方物略記∶生邳州山谷中,樹高丈余,枝修而弱,開白花,實大如雀卵,狀如荔枝,肉黃,膚味甘。

味甘無毒,治七種疝氣,及一切瘡瘍疥癬。

以上自津符子至隈支止諸果品,綱目附錄諸果后,僅載其形狀,不錄其主治。而沈云將食纂云∶諸果都出外國及邊瘴地方,雖不常見,但俱屬異品,不惟可口,兼可療治百病,凡行歷遠方者,即當攜其種流傳中土,有功于世不小,故附錄而兼細核其主治,予因取之以補李氏之遺。至其形狀,綱目已詳載,而復列之者,亦欲覽者便于解悉,后日遇物能名,故不厭重贅也。

呂宋果

本草補∶呂宋島中產一果,名加挖弄,外肉而內核,味苦不堪食。其初惟有一處深山峻嶺不識,旅人至島百年后,始知其中果可用,近三十年頗悉其療治各病,極有奇驗,遂攜至中國,若果之皮肉,其效尤捷,有呼為寶豆者。豆,言果之形狀;寶,治中毒服毒,將果或磨或刮,以清水或清油調服,毒即吐;蛇蝎蜈蚣等傷,磨清水服之,并仆,磨水服之;腹痛瀉利,磨水服;瘧疾初作時,磨水服。 刀斧傷即止血、止痛。 蛔蟲疳積,磨水服,蟲即吐出。 難產,磨水服。

頭瘡癢爛臘梨,切碎此果,以油煎之,乘熱遍擦,向火取暖,隨以布向火取熱,覆病患身上而睡,又以被蓋,不見生風,即愈。 潮熱,磨水服,漸減而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狮市| 平远县| 新泰市| 新巴尔虎右旗| 嵩明县| 库伦旗| 石城县| 奉节县| 温宿县| 彩票| 宁都县| 九台市| 余干县| 中江县| 酒泉市| 衡阳市| 隆安县| 宜兰县| 澄城县| 高青县| 逊克县| 娄烦县| 贡山| 泸州市| 万山特区| 金昌市| 南澳县| 资阳市| 双桥区| 绥滨县| 竹北市| 辉县市| 兰州市| 台州市| 聂荣县| 潢川县| 哈巴河县| 湘乡市| 宾阳县| 青神县| 屯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