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果部下(2)
- 本草綱目拾遺
- 趙學敏
- 2674字
- 2015-11-24 17:33:23
倒捻子
綱目∶都捻子,即倒捻子,僅言其治痰嗽噦氣,暖腹臟,益肌肉而已。時珍曰∶食之必倒捻其蒂,故謂之倒捻子,訛為都捻子也。味甚甘軟。粵語∶都捻子樸 叢生,花如芍藥而小,春時開有紅、白二種。子如軟柿,外紫內赤,亦小,有四葉承之;子汁可染,若胭脂。花可為酒,葉可曲,皮漬之得膠以代柿。蘇子瞻名為海漆,非漆而曰漆,以其得乙木之液,凝而為血,可補人之血,與漆同功,功逾青粘,故名。以其為用甚眾,食治皆需,故名都念。產羅浮者,高丈許,子尤美。嶺南酒有以花為釀而雜以諸果者,花則以檳榔花為最,果則以倒捻子為最。倒捻子,又名粘子,花于暮春,實于盛夏,諺曰∶六月六,粘子熟。熟以為酒,色紅味甘,人與猿猴爭食之,所在皆然。
東坡雜記∶吾謫居南海,以五月出陸至滕州,自滕至儋,野花夾道,如芍藥而小,紅鮮可愛,樸 叢生,土人云,倒粘子花也,至儋則已結子,爛紫可食,殊甘美,中有細核,嚼之瑟瑟有聲,亦頗苦沁。兒童食之,使大便難。野人夏秋下痢,食葉輒已。
子活血、補血,研濾為膏餌之,又止腸滑。
甘蔗滓
皮綱目甘蔗條,瀕湖特補蔗滓,言其治小兒白禿,燒煙入目令目暗,其他未能悉,今復廣之。
救生苦海∶收口長肉,背疽惡瘡,用之屢效。收甘蔗滓曬燥, 存性,研極細,以小竹管如瘡口大者一個,以細夏布扎緊于上,篩藥填滿瘡孔內,膏藥蓋住,自能收口。
醫鍵云∶對口,一名梟疽,用甘蔗滓焙燥為末,白色狗屎焙末,和勻,將竹管一個,稀絹包竹管頭,入藥篩膏藥上貼之,垂死者亦生。
痘疔 經驗單方∶用甘蔗滓曬干,真香油點燈燒成灰,以津液調勻,銀簪挑破點上,立效。
一方加珍珠油胭脂調涂,更效。 敏按∶蔗有數種,紫皮者,名昆侖蔗;青皮者,乃扶風蔗也。黃海若云∶凡痘疹不出,及悶痘不發,毒盛脹滿者,此痘屬急癥,宜青皮甘蔗榨汁與食,不時頻進,則痘立起。其寒散解毒之功,過于蚯蚓白鴿,惜人不知其功用。入藥如用滓,亦宜以青皮蔗滓為上。
蔗皮 綱目止載治口疳,而不知其皮可入香料,海外三珠有四葉香餅,乃用蔗皮。又干者墊臥,可去郁熱。本草匯有接氣沐龍湯,亦用其皮,故為補其說。
臘梨初起 百草鏡∶紫甘蔗皮 存性,香油調搽。
接氣沐龍湯∶專治陽衰久痿滑精,不用內服,惟主外治。大約患此者或由稟弱,或由縱欲,或憂郁所致,或心腎不交,用此最妙。紫稍花、甘草、甘遂、良姜、文蛤、母丁香、巴戟天、川烏、附子、吳茱萸、川椒、細辛、淫羊藿、蛇床子、楝樹子、甘松各一兩,鎖陽、蓯蓉、官桂、羊皮、紅蔗皮、滿山紅、罌粟殼水泡去筋各二兩,紅豆七十粒。須擇酒藥內所用辣者,白頸蚯蚓七條炙,倭鉛八兩切薄片,勻七劑,每日一劑,瓦鍋內煎湯,先熏后洗,以冷為度,晚重溫藥湯再洗,如此七日內禁房事。
坐板瘡 甘蔗皮燒存性,香油調涂(家寶方)。
竹衣乖 經驗廣集∶此藥治竹衣乖,并無皮膚,膿血淋漓,赤剝楊梅,一切胎毒。用爐甘石童便四次)一兩,黃柏(豬膽涂炙七次)、紫甘蔗皮燒存性、孩兒茶、赤石脂各五錢,綠豆粉炒七分,冰片五分,為末,先用麻油將雞蛋黃煎黑,去黃候冷,調涂即愈。
猴闥子
宦游筆記∶出臨海深山茅草中,土名仙茅果,秋生冬實,樵人采食,并可磨粉,其性溫補,然城市亦無食之者。綱目有猴騷子,形與此別。又臨海出猴總子,一名土柿,每年九、十月間生,形與紅柿同,皆非一物。臨海異物志∶猴闥子如指頭大,味苦可食,他處所無。
性溫,暖丹田,益五臟,健脾,增氣力。
瓜子殼
傳信方∶治腸紅,不論新久,三服全愈。用地榆炒黑一錢,白薇一錢五分,蒲黃炒黑一錢,桑白皮一錢五分,瓜子殼二兩,煎湯代水。(不藥良方∶單用瓜子殼一味煎服,治腸風下血。)吐血 不藥良方∶瓜子殼一茶鐘,煎湯一碗吃下,血即止。
蒲桃殼
止呃忒如神。
橙餅
同壽錄有制橙餅法方∶擇半黃無傷損橙子(太青者性硬難酥),將小刀劃成棱,入凈水浸去酸澀水一、二天,每日須換水,待軟取起,擠去核,再浸一、二天取起,將簪腳插入每縫,觸碎內瓤,然后入鍋用清水煎之,勿令焦,約有七、八分爛,取出,拌上潔白洋糖,須乘熱即拌,即日曬之,待糖吃進,再摻再曬,令糖吃足,將干糖再塞入橙肚內,略壓扁,入瓶貯用,亦可點湯服。
消頑痰,降氣、和中開胃,寬膈健脾,解魚蟹毒、醒酒。若氣虛瘰 者勿服。
津符子
產緬甸,見千金方。
味苦平,性滑,主益心血,養肺金,止渴生津液,多食口爽,失滋味,安和五臟,久食輕身明目。
治斷即愈
必思答
產回回國地,見忽必烈飲膳正要。
味甘無毒,治調中順氣,滋肺金,定喘急,久食利人。三陰瘧百藥不效,必思答三枚,酒一盞,煎半飲之,即止。
難產不下,或子死腹中,必思答七枚,酒煎服即下。又治胞衣不下。
黃皮果
廣志∶黃皮果狀如金彈,六月熟,其漿酸甘,似葡萄。與荔枝并進,荔枝饜飫,以黃皮果解之。諺曰∶饑食荔枝,飽食黃皮。綱目于果部附諸果條下,僅引海槎錄云∶出廣西橫州,狀如楝子及小棗,味酸。至其功用并未之及焉,今依廣志補之。
消食順氣,除暑熱(廣志)。酸平無毒,主嘔逆痰水,胸膈滿痛,蛔蟲上攻心下痛(食物本草)敏按∶廣東瑣語載果中有白蠟子,與黃皮果絕相似,而味尤勝。諺有云∶黃皮白蠟,甜酸相廣東通志∶黃皮果大如龍眼,又名黃彈子,皮黃白,有微毛,瓤白如肪,有青核數枚,甚酸澀。食荔枝太多,用黃皮果解之。
甘劍子
狀如巴欖子,仁附肉,有白靨,不可食,能發人病,北人呼為海胡桃。
味甘氣烈,治脾胃虛寒食少,泄痢不止,形體 羸,泄下虛脫,百方不效。用甘劍子七枚,三服即止,再服調理藥。
揚搖子
生閩越,其子生樹皮中,體有脊形甚異,長四、五寸,味甘無毒。通百脈,強筋骨,和中益氣,潤肌膚,好顏色。花鏡∶此果長五寸,色青無核。臨海異物志∶揚搖有七脊,子生樹皮中,其體雖異,味則無奇,長四、五寸,色青黃,味甘。
海梧子
出林邑,樹似梧桐,色白,葉似青桐,子如栗,肥甘可食; 南方草木狀∶占城即林邑,產海梧子,與中國松子同,但結實肥大,形如小栗,三角肥甘,樽俎間佳果也。
味平無毒,利大腸、小腸,益智慧,開心胸,明耳目。
心下怔忡,夜多惡夢,健忘,每日空心食海梧子十數枚,月余自愈。
疝氣囊大如斗,海梧子七個,燒灰服之,即愈。
木竹子
出廣西,皮色形狀如大枇杷,肉味甘美,秋冬實熟。味甘性平,治吐逆不食,關格閉拒不通,脾虛下陷,肛門墜脫不收;清熱,涼大腸,去積血,利百脈,通調水臟,止渴生津,解暑,消酒,利耳目,治咳嗽上逆。
櫓罟子
桂陽虞衡志∶出廣西,大如半升碗,數十房攢聚成球,每房有縫,冬生青,至夏紅熟。
味甘,補脾胃,固元氣,制伏亢陽,扶持衰土,壯精神,益血,寬痞消痰,解酒毒,止酒后發渴,利頭目,開心益志。
婦人不孕,用櫓罟子浸好酒內三日,日日飲之,百日有孕;又目生翳障,漸漸昏暗,視物不明,櫓罟子浸白蜜內,每日連蜜啖一枚,一月即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