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白色如豆蔻形,尖如橄欖,長不及半寸。藥肆每于豆蔻中檢出,每豆蔻一斤,不過數粒,價亦倍。廣南檳榔亦無有專貨之者,或云此種始為雞心檳榔。廣南所市者,皆山檳榔,及大腹子而已。時珍循竺氏說,以山檳榔為 子,恐誤。
治反胃噎膈,余功與廣檳榔同。
按∶百草鏡∶檳榔今藥肆所市者,形扁而圓大,乃大腹子,俗名雌檳榔。廣東文昌縣出者,名文昌子,尖小者,名主賜檳榔,又名吃子,其形長尖,狀如雞心,內有錦紋,又名雞心檳榔,即雄檳榔也。另有一種雞心檳榔,來自洋舶,從白豆蔻內揀出,極罕有,形亦長尖,極小,外有殼,儼如棗核,故又呼棗核檳榔,入藥最勝。
耳聾灸法 經驗廣集∶用雞心檳榔一個,將臍內挖一窩如錢眼大,實以麝香,坐于患耳內,以艾炷灸之,不過三、四次,即效。
小兒疳積 胡開甫方∶史君子五個生、五個熟,豆蔻內檳榔用姜湯磨汁,空心蘸史君子肉食,一、二次即愈。
耳出膿 豆蔻檳榔為末,吹入立愈(救生苦海)。
口瘡 豆蔻內檳榔 存性,加輕粉敷之(廣果錄)。
瑣瑣蒲萄
出土魯番,北京貨之,形如胡椒,系蒲萄之別種也。回疆志,蒲萄一根數本,藤蔓牽長,花極細而黃白色,其實有紫、白、青、黑數種,形有圓長大小,味有酸甜不同,一種色綠而無核,較黃豆微大,味甘美;一種色紫而小如胡椒,即瑣瑣蒲萄;一種色黑,形長寸許,一種色白而大,皆七、八月熟,晾干可致遠。 本經逢原云∶瑣瑣蒲萄似蒲萄而瑣細,故名。生于漠北,南方間亦有之,其干類木,而系藤本,其子生青熟赤,干則紫黑,能攝精氣,歸宿腎臟,與五味子功用不甚相遠。凡藤蔓之類,皆屬于筋;草木之實,皆達于藏,不獨此味為然。此物向供食品,不入湯藥,故本草不載。近時北人以此強腎,南人以之稀痘,各有攸宜。五雜俎∶西域白蒲桃,生者不可見,其干者味殊奇甘,有兔眼蒲桃,無核;又有瑣瑣蒲萄,形如茱萸。小兒食之,能解痘毒。于文定筆麈云∶瑣瑣即 娑之訛。 黎愧曾仁恕堂筆記∶瑣瑣蒲萄,于文定引西京羽獵賦謂瑣瑣當為 娑,固屬附會,而以為別有一種,亦非河西蒲萄,雖引根牽蔓不異中土,而結實大長如馬乳,色深紫,味亦殊甘,一枝千百顆,大者在上,細在下,垂取而干之,大者為白蒲萄,細者名瑣瑣,非兩種也,故俗呼為公領孫。惟綠蒲萄則來自西域,非中土所有。
味甘,核細微咸。 痘學真傳云∶味甘酸,性平溫。百草鏡云∶性熱,入脾、腎二經,作酒彌佳。治筋骨濕痛,利水甚捷,除遍身浮腫、痘瘡不出,酒研和飲,神效。
強腎 瑣瑣蒲萄、人參各一錢,火酒浸一宿,侵晨涂手心,摩擦腰脊,能助膂力強壯;若臥時摩擦腰脊,力助陽事堅強,尤為得力。
稀痘 瑣瑣蒲萄一歲一錢,神黃豆一歲一粒,杵為細末,一陽夜蜜水調服,并擦心窩腰眼,能助腎祛邪,以北地方物專助東南生氣之不足也。然惟稟質素弱者用之有益,若氣壯偏陽者勿服,恐其助長淫火之毒也。
按∶紫桃軒雜綴瑣瑣蒲萄神農九草之一,中土久有,不俟博望從西域帶來也。吾里東塔朱買臣墓有之。戊子,余曾歷平湖幕署,有一枝蔓延滿架,夏開瑣碎花,結實如綠豆,望不可見;吾杭螺螄山汪姓家亦有此,然食之味薄,不若甘肅者味濃也,入藥自宜以西北者為優。
南棗
山棗 藏棗山金華東陽縣茶場,以透明如血,七枚長一尺者佳,陳者入藥。 宦游筆記∶金華東陽縣茶場出棗,其大如拳,核尖細如黍,決之即脫,清甘香脆,以此名聞天下。明中葉尚存數柯,今此種已絕矣。惟東南諸鄉于高阜地種之,雖不及茶場,亦美甲于他處。其制法不一,未熟輒擊,以湯沃之使變色,謂之湯紅,干則其色紫;已熟者,名樹頭紅,干則其色丹;過熟者,以所煮余汁煮之,色味似庶糖,謂之糖棗,此則以時食為美,不作干也。又有一種棘,差小而圓,味殊勝棗。 物理小識∶南棗出蘭溪,搖而知之,其肉離核,味甘微酸,性溫補,赤入心,酸斂肝。
博記單方∶眼疾中有一種名紅線鎖目干治法,取南棗核二十一粒,將核截兩斷,去仁凈,以銅綠塞孔中,仍將棗核合上,以紙貼封一起,放爐中燒紅,取出,以碗蓋存性。每日只用七個,研極細末,調哺男母乳水抹,三日立效。
腸紅下血 南棗五枚,同黃 二錢,煎湯,五更服,神效。 又方不藥良方∶南棗十枚,槐米一兩,同煎,去米食棗,日三次即愈。
痔瘡 救生苦海∶南棗一枚(去核),鱉頭骨一個(搗碎),銅青裝滿棗肉,扎緊,火煙盡,伏土存性,研細;用秋海棠煎洗,然后用藥和水敷之,三日消。
除壁虱 集聽∶大南棗去核,入水銀,火煨熏。
走馬牙疳 不藥良方∶陳年南棗核,燒灰,研末摻之。
棗參丸 醒園錄∶用大南棗十枚,蒸軟去皮核,配人參一錢,布包,藏飯鍋內蒸爛,搗勻為丸,如彈子大,收貯用之,補氣最捷。
仙果不饑方 醒園錄∶大南棗一斤,好柿餅十塊,芝麻半斤去皮炒,糯米粉半斤炒,將芝麻研成細末,棗、柿同入飯中,蒸熟取出,去皮核子蒂,搗極爛,和麻、米二粉,再搗勻為丸,曬干收貯,加參更妙。
本經逢原云∶古方中用大棗皆是紅棗,取生能散表也;入補脾藥宜用南棗,取甘能益津也;其黑棗助濕中火、損齒生蟲,入藥非宜。
山棗
出廣西肇慶府,葉如梅,果似荔枝,九月熟可食。 柳貫打棗譜∶山棗狀如棗而圓,色青黃而味甘酸。出廣州。
甘溫無毒,生和脾胃,益血壯神。
藏棗
朱排山柑園小識∶藏棗來自西藏,實產于天竺,大者長二寸許,形味絕似南棗,能補氣,功同人參,藏中亦不易得,其核似蠶蛹形,而無仁。
補虛勞,定神志,治怯如神。
落花生
油一名長生果。福清縣志∶出外國,昔年無之,蔓生園中,花謝時,其中心有絲垂入地結實,故名。一房可二、三粒,炒食味甚香美。康熙初年,僧應元往扶桑覓種寄回,亦可壓油。今閩省產者出興化為第一,名黃土,味甜而粒滿;出臺灣,名白土,味澀而粒細,其油煎之不熟,食之令人瀉,一名土豆。 匯書近時有一種名落生花者,莖葉俱類豆,其花亦似豆花而色黃,枝上不結實,其花落地即結實于泥土中,亦奇物也。實亦似豆莢而稍堅硬,炒熟食之,作松子之味,此種皆自閩中來。 物理小識∶番豆名落花生,土露子,二、三月種之,一畦不過數子。行枝如蕹菜虎耳藤,橫枝取土壓之,藤上開花,絲落土成實,冬后掘土取之。殼有紋豆,黃白色,炒熟甘香似松子味。又云,番豆花透空入土結豆,當通潤臟腑。 酉陽雜俎∶又有一種形如香芋,蔓生,藝者架小棚使蔓之,花開亦落土,結子如香芋,亦名花生。花鏡∶落花生一名香芋。引藤蔓而生,葉椏,開小白花,花落于地,根即生實,連絲牽引,土中累累不斷,冬盡掘取煮食,香甜可口,南浙多產之。 萬歷仙居縣志∶落花生原出福建,近得其種植之。 嶺南隨筆∶花與葉不相見,為換錦花;莢與蒂不相見,為落花生。
種法∶以沙壓橫枝則蔓生,花不生莢,其莢別在根莖間,亦稱落花生。 逢原云∶長生果產閩地,花落土中即生,從古無此,近始有之。味甘氣香,能健脾胃,飲食難消運者宜之。或云,與黃瓜相反,予曾二者并食,未蒙其害,因表出之。花生殼,韓柳生云,焙研極細末,著人身體,沾肉即生奇癢。 敏按∶劉啟堂經驗秘方∶長生果一名落花生,又名落地生,不可與黃熟瓜同吃,吃則立死。黃熟瓜即香瓜,非長而白色可以腌吃之黃瓜也,始知俗傳之誤。雨蓑翁食物便覽∶香芋一名落花生,久服多男。
多食治翻胃。然其性能動火生痰,常人只宜少吃。從新云∶辛甘而香,潤肺補脾,和平可貴。食物宜忌云∶性平,味甘,舒脾;廣志云∶暖胃;藥性考云∶生研用,下痰;炒熟用,開胃醒脾滑腸。干嗽者宜餐,滋燥潤火。
按∶落花生,乃花謝落土,感土氣而成實,故有入脾和胃之功,又能通肺氣。曾見興化令王翁一子,酷嗜此物,后患軟癱,豈非動火生痰之明驗歟。近見人以花生入糖湯煮,浸醬油入素供,更為生痰,老人尤不宜多食。
俞友梁有烏須簡便方,止用落花生凈肉,炒極焦黑,研極細,捻須,一、二日后,色黑如漆。
四日兩頭瘧,(即三陰瘧。)安定臣云∶昔曾患此,諸方莫療,有人教服炒熟花生,每日食一、二兩,不半月而愈。
玉神庵尼清慧言,花生人云服之生痰,有一大家婦咳嗽痰多,醫束手不治,庵尼云上勸服花生,每日食二、三兩,漸覺稀少,不半年,服花生二十余斤,咳嗽與痰喘皆除,想亦從治之法也。童鹿 言,花生本有滌痰之功,予家凡患咳嗽,止用生花生去殼膜,取凈肉沖湯服,咳嗽自安,豈非化痰之功,善于瓜蔞、貝母。世俗以火炒食,反能生痰。又凡被馬踢傷者,忌服花生,服之瘡愈增痛。
花生油 一名果油,色白,甘平氣腥,滑腸下積,膩膈生痰。
核桃油
好者補火,若壞核桃榨取者,有毒味劣,不宜食。
阿月渾子
與榛子同類,性更溫良,能止痢、暖腎、開胃、除腸穢積,得木香、山萸,能興陽。
薯良
形如柚圓,蔓生紅色,浸酒服,能活血(藥性考)。
無漏果
此即海棕,乃鳳尾蕉之子,或稱為棗,實非棗也。以刀剝去青皮,鍛石湯瀹之,蜜浸瓶封,可久藏寄遠不壞。
味甘美,性溫,消食寬中,除痰止嗽,益氣潤顏,久食令人肥美。
胖大海
出安南大洞山,產至陰之地,其性純陰,故能治六經之火。土人名曰安南子,又名大洞果。
形似干青果,皮色黑黃,起皺紋,以水泡之,層層脹大,如浮藻然,中有軟殼,核殼內有仁二瓣。
味甘淡,治火閉痘,服之立起。并治一切熱癥勞傷,吐衄下血,消毒去暑,時行赤眼,風火牙痛,蟲積下食,痔瘡漏管,干咳無痰,骨蒸內熱,三焦火癥,諸瘡皆效,功難盡述。
藕粉
節粉 八仙藕粉冬日掘取老藕,搗汁澄粉干之,以刀削片,潔白如鶴羽,入食品,先以冷水少許和勻調,次以滾水沖入,即凝結如膠,色如紅玉可愛,加白糖霜摻食,大能和營衛生津。綱目藕下止載澄粉作食,輕身延年,而不知其功用更專益血止血也。凡一切癥,皆不忌可服。養余月令有澄藕粉法∶取粗藕不限多少,洗凈截斷,浸三日夜,每日換水,看極凈,漉出,搗如泥,以布絞凈汁;又將藕渣搗細,又絞汁盡,卻輕濾去渾腳,以清水少和攪之,然后澄去清水,下即好粉,曬干收貯,和糯粉、白糖蒸食之,或以白糖開水沖服俱可。菱粉、芡粉俱用此法。
味甘,氣芬芳,性平,調中開胃,補髓益血,通氣分,清表熱,常食安神生智慧,解暑生津節粉 出淮安寶應一帶多有之,乃藕節搗澄取粉,曬干,其價較藕粉數倍。
味甘、微帶苦,性平,開膈,補腰腎,和血脈,散一切瘀血,生一切新血。產后及吐血者食宦游筆記∶淮以南皆澤國,居人蒔藕,暇則濾為粉,淘汰既凈,去其渣滓,存其甘液,風吹日曝,漸成碎珠,以湯沃而食之,純任天然,別有風味,亦野物之可尚者矣。尤著名者曰片粉,擇藕之極佳者淘曬,人工十倍尋常,及其既成,則如白云片片,纖塵不染,味亦絕勝,非大有力者,不能制也。
八仙藕粉 經驗廣集∶此粉滋胃保元,治一切虛勞雜癥。白花藕粉∶白茯苓、白扁豆炒、蓮蜜各等分,人乳另入滾水沖,不拘時食。
人紅丸 濟世養生集∶專治童子勞怯,神驗之極。用人龍二十一條(即蛔蟲、童便,洗凈,瓦焙勿令黑研末),不破皮紅棗三十個(飯上蒸熱,去皮核),蘿菔子一錢五分(炒研),大熟地五錢(煮爛杵膏),真藕粉一兩五錢(研),真川連六分,酒拌炒,(研末)右將紅棗肉、熟地膏和諸藥末搗勻為丸,如桐子大,每早以白滾湯送下七粒,逐日加增二粒,至二十一粒止,以后不必再加,服一料痊愈。予屢試皆效,切勿泛視。
菱粉
蒂殼湖州府志∶菱本兩角者,有果菱,差小;有湖趺菱,色紅而大;有青菱,色青角曲而利;四角者野菱,最小者角極 ;有泰州菱,實豐而美。近又有無角者,名餛飩菱。德清有雞腿菱、文武菱。
菱有多種,老則皆可為粉。造粉之法,與造藕粉同。食菱粉而腹脹者,用姜湯或酒解之。
補脾胃,強腳膝,健力益氣,耐饑行水,去暑解毒。
蒂 疣子,俗名飯 ,用鮮水菱蒂搽一、二次,即自落。
殼 治頭面黃水瘡醫宗匯編∶隔年老菱殼燒存性,麻油調敷,即愈。
無名腫毒 販翁醫要∶老菱殼燒灰,香油調敷即愈,并治天泡瘡。
指生天蛇 醫宗匯編∶以風菱角燈火上燒灰存性,研末,香油調敷,未潰者即散,已潰者止治脫肛 張氏必驗方∶先將麻油潤濕腸上,自去浮衣;再將風菱殼水凈之,即刻縮上不脫矣。
芡粉
嘉泰會稽志∶芡一名雞頭,山陰梅市產之最盛。有數等,小白皮最佳,大白皮、中白皮其皮皆不逮也。造粉與藕菱同法。
益精氣,強智力,靈耳目,固精添髓(養余月令)。
九龍丹 販翁醫要∶治腎水不足,邪火淫動,遺精淋濁等癥。枸杞子酒蒸、金櫻子焙、山楂肉炒、石蓮肉炒、蓮須焙、熟地搗膏、芡粉炒、白茯苓、當歸等分,共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空心白滾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