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壽果
乃鹿銜草之子∶又松潘衛志有延壽果,云果生于土,味甜似山藥,并無樹果,此或名同而物異也。按∶鹿銜千金方名鹿藥草,其葉大而面綠背青者為真;蘇恭言有大、小二種;保升言葉似茺蔚,叢生有毛者,吳風草也,此草惟生于秦地者有子,土人名曰延壽果。
仁恕堂筆記∶張掖河西地有草根,一種形如黃連,盤根屈曲,有若缺然,邊人取之,實籩豆理血中邪濕,溫補下元,去風痹 癤痛,小兒食之,定驚悸(三邊紀略)。本草逢原云∶味微澀而甘,不特有益老人,而嬰兒先天不足者,尤為上藥,惜乎南方罕得也。
櫻額
果屬也,產關東烏喇口外,其樹叢生,果形如野黑蒲萄而稍小,鮮實甚美,曬干為末,可以稠梨子,實黑而澀,土人珍之,間以作面,暑月調水服之,可止瀉。
按∶宦游筆記∶郁李即棠棣,結子如櫻桃,南產者酸澀不堪食,盛京出者又名櫻額,味甘鮮,曬干為末,更佳。
味甘澀,性溫暖,補脾止泄瀉。
倒吊果
御制幾暇格物編,俗名吊搭果,形似山梨而小,體微長,味酢,肉多沙,長蒂。諸果始生時皆向上,此果花實皆下垂,故名。生時堅澀,熟乃沙,樹枝葉俱如梨,為秦中物產,今遵化沿邊有之。而考之書笈草木諸譜,皆不載倒吊之名,惟上林賦云∶答 離支。答 音近打拉。張揖注云∶答 果名,按梅堯臣牡丹詩,用打拉二字,北人方言以欹垂為打拉,是答 名果,或因其下垂也。說文海篇俱作 果,今名吊搭,或者答還音之轉耳。
性暖,利胸膈,健脾消食。
飛松子
云南土司志∶邊境各土司深山中,產一種飛松子,結實熟時,人欲取之,子輒飛去,夜則仍歸根下,土人記其處,俟夜過子,掘其根而取之,饋遺以為珍品,味絕香美。 徐霞客游記∶飛松一名狐實,亦作梧實,正如梧桐子,而大倍之,色味亦如梧桐子,而殼薄易剝,坐密樹中,一見輒伐樹,乃可得,遲則樹即存,而子俱飛去成空株矣,故曰飛松。惟巔堂關外野人境有之,其葉如柳,味絕類土豆。 滇略∶梧實大如豆,殼脆易剝,不與他處類,俗謂之山松子,亦曰飛松。 朱排山柑園小識∶飛松出滇南,似梧桐子,稍大而微長,內外色味俱肖,而香美過之,蔓生松樹上,土人甚珍之。
下氣消痰,通和血脈,能返魂。凡有人魂神不安,及驚越失魂,神不守舍一切等癥,此為要藥,故靈璧趙氏天王補心丹治怔忡用之。張綠猗言,十香返魂丹加飛松子殼,更效。
茶肭子
邊輿考∶其樹出遼東塞外,高有三尺許,葉如南方楝樹,背有黃白點,花四出,形如手,碧色,或有八出者,結子大如拳,熟便可食,其甘如飴,其樹浸水可為油燃燈,入藥用子。
治一切病,遼塞無藥,土人有病者,取茶肭子啖之即愈。
椰油
椰中酒 椰膏 椰皮 椰肉臺灣使槎錄云∶可佐膏火,或云用火炙椰,其油自出。凡楝椰子以手搖之,聽水聲清亮,則心大而甜;其肉濃,水聲濁則否。 澠水燕談錄∶椰子生安南及海外諸國,木如棕櫚,大者高百余尺,花白如千葉芙蓉,一本花不過三、五顆,其大如斗至差小,外有黃毛,軟皮,中有殼,正類檳榔,殼上有二穴,牙出穴中,殼內類蘿菔,皮味苦,肉極甘脆,蠻人甚珍之。
劉恂嶺表錄異∶椰殼中有液數合如乳,亦可飲之,冷而動氣。 廣果錄∶椰樹高六、七丈,直竦無枝,至木末乃有葉如束蒲,長二三尺,花如千葉芙蓉,白色,終歲不絕,葉間生實如瓠系,房房連累,一房二十七八實,或三十實,大者如斗,有皮濃苞之,曰椰衣,皮中有核甚堅,與膚肉皆緊著,皮濃可半寸,白如雪,味脆而甘,膚中空虛,又有青漿升許,味美于蜜,微有酒氣曰椰酒。蘇軾詩∶美酒生林不待儀。言椰中有自然之酒,不待儀狄而作也。
廣東名勝志∶文昌縣玉陽山椰子最多,大三、四圍,高二、三丈,通身無枝,至百余年才有葉,三月花,連著實,房房三十或二十七八子,至六月熟,七月收。
療齒疾、凍瘡(粵志)、祛暑氣(華夷花木考),治消渴,涂髭發立黑(澠水燕談錄)。
椰中酒 食物考∶緬甸有樹頭酒,即椰子中漿汁也。華夷花木考載林邑王與南越王有怨,遣刺客匕其首,梟之樹上,化為椰子樹。當刺時,王方大醉,故椰漿如酒,飲之醉人。
祛風∶消水腫,止吐血,涂頭黑發。然多食昏人,動氣增渴,性溫故也。久服可烏須(食物考)。
椰膏 粵載∶椰子殼,土人取以熬膏,色黑如漆,涂癬良。
椰皮 煮汁止血,療吐逆(澠水燕談錄)。
椰肉 益氣生風(澠水燕談錄)。
楊梅下疳,筋骨疼痛。不藥良方∶椰子殼燒存性,臨燒以滾酒泡服二、三錢,暖臥取汗。
宜母果
嶺南雜記∶似橘而酸,又名宜 子。 元吳萊有宜 熱水歌。 粵語∶宜男子似橙而小,二、三月熟,黃色,味極酸,孕婦肝虛嗜之,故曰宜母。元時于廣州荔支灣作御果園,栽種里木樹,大小八百株,以作渴水。里木即宜母子也,一名黎 子。吳萊詩∶廣州園官進渴水,天風夏熱宜 子,百花醞作甘露漿,南園烹成赤龍髓。蓋以里木子榨水煎糖也。蒙古以為舍里別,即渴水也,一名藥果。當熟時人家競買,以多藏而經歲久為尚,汁可代醋,染大紅,以其汁調乃上。 藥性考∶黎朦子大如梅,形似橘,孕婦宜食,能辟暑,即宜 子。孕婦食之能安胎,故又名宜母。
腌食,下氣和胃,懷孕不安食之良。制為漿,辟酷暑,又能解渴。 宜母子以鹽腌,歲久色語)。
天師栗
即娑羅子一名娑羅子,治胃痛最驗。綱目于主治下失載。通雅娑羅,外國之交讓木也,葉似 ,皮似玉蘭,色蔥白,最潔,鳥不棲,蟲不生,子能下氣。 益部方物記∶生峨嵋山中,類枇杷,數葩合房,春開,葉在表,花在中,或言根不可徙。 吳船錄∶木葉如海桐,又似楊梅,花紅白色,春夏間開,長安客話,臥佛寺內娑羅樹二株,子如橡栗,可療心疾。 宸垣識略∶娑羅花苞大如拳,葉如枇杷,凡二十余葉相沓捧,苞類桐花,一簇三十余朵,經月方謝。
留青日札∶娑羅樹出西番海中,予在潯州時,官圃一株甚巨,每枝生葉七片,有花穗甚長,而黃如栗花,秋后結實如栗,可食,正所謂七葉樹也。藥性考∶娑羅子一枝七葉九葉,苞如人面,花似牡丹,香白。
肉味苦、微涼,寬中下氣,治胃脘肝膈膨脹,疳積瘧痢,吐血勞傷,平胃通絡。用陰陽瓦炙灰,或酒煨食俱效。單用不入他藥,或稱天師栗,非也。 葛祖遺方∶味甘溫無毒,治心胃寒痛蟲痛,性溫殺蟲。
胃痛∶百草鏡用娑婆子,即娑羅子也。以一枚去殼,搗碎煎服,能令蟲從大便出,三服除九種心痛,楊春涯驗方∶娑羅子即武吉,燒灰沖酒服。
化州橘紅
橘瓤上絲 糖橘紅 橘餅 藥制柑橘餅 青鹽陳皮 橘苓嶺南雜記∶化州仙橘,相傳仙人羅辨種橘于石龍之腹,至今猶存,惟此一株,在蘇澤堂者為最,清風樓次之,紅樹又次之。其實非橘,皮濃肉酸,不中食。其皮厘為五片七片,不可成雙,每片真者可值一金。每年所結,循例具文報明上臺,屆期督撫差親隨跟同采摘批制,官斯土者,亦不多得。彼土人云,凡近州始聞誰樓更鼓者,其皮亦佳,故化皮贗者多,真者甚難得。 關涵嶺南隨筆∶化州署橘樹,一月生一子,以其皮入藥,痰立解。后為風折,即其地補種,氣味便殊。今稱化州橘紅者,皆以增城香柚皮偽代之,能化物而不能自化。 粵語∶化州有橘一株,在署中,月生一子,以其皮為橘紅,瀹湯飲之,痰立消,曩亦進御。今為大風所拔,新種一株,味不及。化州故多橘紅,售于嶺內,而產署中者獨異。 本草乘雅云∶橘柚專精者實,實復專精者皮。皮布細竅,宛如人膚,即脈絡、肉理、筋膜、子核,各有屬焉,故力能轉入為升,轉升為合,即轉合為開也。種種形證,悉從入從合,故胸中瘕熱,水谷失宣,神明不通,氣逆及氣臭耳下氣者出已而降,玉衡機轉之妙用也。 識藥辨微云∶化橘紅近日廣中來者,皆單片成束,作象眼塊,或三十五十片,兩頭以紅繩扎之,成一把,外皮淡紅色,內腹皮白色,周身亦有豬鬃皮,此種皆柚皮,亦能消痰。又有一種為世所重,每個五片如爪,中用化州印,名五爪橘紅,亦柚皮所制,較掌片為佳。究之真者遠甚也。真化州橘紅煎之作甜香,取其汁一點入痰盂內,痰皆變為水,此為上品。 梁氏家藏蘇澤堂化州橘紅,每一個七破,反折作七歧,曬干,氣甚香烈。有橘紅歌云∶石龍靈異不可測,首向青霄尾潛澤,有時聲吼洪如鵝,有時噴沙白似雪,鳴或宰相應期生,鳴或科甲蟬聯翼。由來州牧履其常,惟恐怪奇駭愚俗,亭碑鼓吹鎮其頭,重鑊累石填其穴,天生靈異無可憑,離奇屈曲化為橘。橘之為性溫且平,能愈傷寒兼積食,消痰止嗽功更奇,誰先辨此真龍脈,價值黃金不易求,寄語人間休浪擲。
治痰癥如神,消油膩谷食積,醒酒寬中。氣虛者忌服。解蟹毒(慈惠編∶食蟹中毒,橘紅煎辰砂五香丸 治翻胃、噎膈、嘔吐。張氏秘效方∶用血竭、乳香、沒藥、辰砂各一錢五分,錢,共為末,每三分酒服。
羊癲瘋 良方集要∶雄黃、天竺黃、川貝母各五錢,真琥珀一錢,麝香一錢,陳膽星一兩,以上各另研;全蝎十四個(去足酒洗),遠志肉甘草汁制,鉤藤、防風、化州橘紅、姜衣、羌活、茯苓、天麻、石菖蒲各五錢,以上不可見火,曬干;蟬蛻三十個,白附子六錢,共為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開水下。
按∶百草鏡 廣東高州府化州出陳皮,去白者名橘紅,今亦罕得。土人以柚皮代之,出售外方,價亦不貴。辨別之法,須先看皮色筋味,如皮皺粗色黃而濃,內多白膜,味反甜帶辛者,乃乳柑皮也,只堪點茶,不堪入藥;皮極濃而泡松,紋極細而色黃,內多膜無筋,味甜多辛少者,乃柚子皮也,性忌冷服;紋細,色紅潤而皮薄,多有筋脈,味苦辛,入口芳香者,乃真化州橘紅也,入藥以此種為貴,然其性酸削,能伐生氣,消痰雖捷,破氣損人,不宜輕用。近日有一種產仁和塘棲鎮蜜橘皮所制,曰甜橘紅,清香入肺醒脾,消痰之功,不下化產,而性不峻削,名為香金板,南人體弱者宜之。 本草乘雅武林棲水出蜜橘,凡數十品,名金錢穿心者,雖秀色可觀,又不如佛肚臍。形小皮癩,甘美可口,霜降采取,氣足味足,密藏至春,剖皮抽脈,破囊吮汁,亦可振醒精神,為得句破疑之助。
橘瓤上絲
金御乘云∶橘絲專能宣通經絡滯氣,予屢用以治衛氣逆于肺之脈脹,甚有效。綱目橘瓤上筋膜,只引大明治口渴吐酒,而沒其專功,何耶?因仍其說以補之。
通經絡滯氣脈脹,驅皮里膜外積痰,活血。
糖橘紅
仁和塘棲鎮者佳。以皮去白,切小塊,用糖霜制。
味甘辛,性溫,理氣快膈,治嗽消痰(食物宜忌)。
橘餅
閩中漳泉者佳,名麥芽橘餅,圓徑四、五寸,乃選大福橘蜜糖釀制而成,干之,面上有白霜,故名,肉濃味重,為天下第一。浙制者乃衢橘所作,圓徑不及三寸,且皮色黯黑而肉薄,味亦苦劣。出塘棲者為蜜橘餅味差勝,然亦不及閩中者。又興化出金錢橘餅,乃取金橘制成,小如錢,明如琥珀,消食下氣,開膈,捷于砂仁、豆蔻,又可醒酒,醉后點茶,允為妙供。
味甘、性溫,下氣寬中,消痰運食(食物宜忌)。黃膽臌脹,除膈止消(經驗廣集)。
治諸色痢 行篋檢秘∶橘餅一兩,圓眼肉五錢,冰糖五錢,水二碗,露一宿,溫服,不露亦治瀉 梁氏集驗∶夏月吃瓜果太多,以致泄瀉不休,用漳州好橘餅一枚,細切薄片,作二次放茶鐘內沖服。 橘餅湯,經驗廣集,治傷食生冷瓜果,泄瀉不休。橘餅一個,切薄片,放碗內,以沸湯潑蓋住,泡汁出,即飲湯,連餅食,一餅可作數次服。
百果酒 香櫞、佛手各二個,核桃肉、圓眼肉、蓮肉、橘餅各半斤,柏子仁四兩,松子三兩,紅棗二十兩,黑糖三斤,干燒酒五十斤浸,此酒補虛益腎,乃河中李太守秘方。
藥制柑橘餅
北硯食規∶用元明粉、半夏、青鹽、百藥草、天花粉、白茯苓各五錢,訶子、甘草、烏梅去核各二錢,硼砂、桔梗各三錢;以上俱用雪水煎半干,去渣澄清取湯,煮柑橘,炭墼微火烘,日翻二次,每次輕輕細捻,使藥味盡入皮內,如捻破則不妙。能清火化痰,寬中降氣。
青鹽陳皮
百草鏡∶制青鹽陳皮,即蘇州宋公祠遺法也。陳皮二斤,河水浸一日,竹刀輕刮去浮白,貯竹筐內,沸湯淋三、四次,用冷河水洗凈,不苦為度;曬至半干,可得凈皮一斤,初次用甘草、烏梅肉各四兩,煎濃汁拌曬,夜露,俟酥捻碎如豆大,再用川貝母去心四兩,青鹽三兩,研為細末,拌勻,曬露干,收貯。
消痰降氣,生津開郁,運脾調胃,解毒安神。
橘苓
橘樹上生,如木蕈,棗皮紅色。
治乳癰,煎酒服。
豆蔻檳榔
此即綱目檳榔注內所云 子是也。形如雞心,一頭尖,一頭圓,僅如小指大,外有殼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