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果部下(1)
- 本草綱目拾遺
- 趙學(xué)敏
- 4923字
- 2015-11-24 17:33:23
諸荔
殼陳定九荔枝譜∶有奇荔,能治病,經(jīng)兵燹后,亦僅有存者,今錄之于佐以備用。
粵語∶南方離火之所出,荔枝得離火多故一名離枝,亦曰麗枝。麗,離也。文從兩日,天地之?dāng)?shù),水一而火二,故麗從兩日。日為五行之華,月為六氣之精,日麗乎支,猶之乎日出于扶桑也。麗枝乃震木之大者,震木以扶桑為宗子,而麗支其支子,故曰麗支。日出于離,離盡午中,故麗支以夏至熟。離為坤之中,其色黃,故曰黃離。麗支之核,外赤內(nèi)黃,則黃離之美也。坤之中其味甘,故曰甘節(jié)。麗支之肉少酸多甘,則甘節(jié)之吉也。荔枝以臘而萼,以春而華,夏至而翕然,子赤,生于木而成于火也。皮紅肉白,而核復(fù)純丹,火包其外,復(fù)孕其中也。肉白為金,金為內(nèi)外火所煉,故味醇和而甘。其液乃金水之精,甘又屬土,備五行之粹美,而以火為主者也。粵以火德王,凡花多朱色,皆火花;實多朱實,皆火實,太陽烈氣之所結(jié)。火實之屬凡百種,而荔枝為長,火為母,荔枝則火之長子也。荔枝多食,未嘗傷人,飲蜜一杯即解。或以青鹽調(diào)白火酒飲,或飲荔枝酒過醉,則以荔枝殼浸水飲之。又荔枝多露,有過食者味爽,就樹間先吸其露,次咽其香,使氤氳若醉,五內(nèi)清涼,則可以消肺氣,滋真陰,卻老還童。 荔枝歲初而蕾,二月而花發(fā),發(fā)時多電則花落實小,多雨則花腐,少雨則花液相膠而不實。估計者,視其花以知其實多少而判之。藏荔枝法∶就樹摘完好者,留蒂寸許蠟封之,乃翦去蒂,以蠟封翦口,以蜜水滿浸,經(jīng)數(shù)月,味色不變。
保和枝 產(chǎn)泉郡北陳巖石蓮花峰,實大色黃,可消胸膈煩悶,調(diào)逆氣,導(dǎo)營衛(wèi)。其核燒灰酒回春果 產(chǎn)漳郡康仙祠,葉大如掌,色翠,與眾荔殊。其實味苦澀酸辣,不可口,采以浸酒神,葉亦然(以上閩產(chǎn))。
紫玉環(huán) 產(chǎn)四川瀘州,曝干,啖一枚,可去瘴癘,即早行大霧中,嵐氣不得侵也。以上川產(chǎn)玉露霜 產(chǎn)廣東新會崖門山,白殼丹肉,不摘,經(jīng)冬不落,其味甘酸,啖之止嗽,降肺火,妃子笑 產(chǎn)佛山。色如琥珀,大如鵝卵,核小如豆,漿滑如乳,啖之能除口氣,使齒牙經(jīng)宿猶香。
牟尼光 產(chǎn)潮州大浦山中,味如乳,飲之功同參嶺(以上廣東產(chǎn))。
墨荔 產(chǎn)廣西平樂萬山中,皮肉俱黑如墨,味臭而苦辣,不可啖;或曰,出賀縣山中;或曰,荔浦、修仁二邑山中多有之,味臭,有大毒。誤食之,必心腐腸爛而死。
按∶荔枝名品最多,有綠皮者、綠核者,有黃皮者、白皮者,三月、四月、七月熟者,然其性大約相同,惟此數(shù)品,治療各異,故類及之。
殼 痘出無漿,心不爽快,以荔枝殼煎湯飲(不藥良方 王圣俞云∶荔殼能理血透發(fā)分標(biāo),凡一切疹 不能透達,痘出模糊一片者,非此不能解表成漿)。
血崩 同壽錄∶用荔枝殼燒灰存性研末,好酒空心調(diào)服,每服二錢,輕者一服即止;至重者,三服愈。
龍眼核
殼附綱目龍眼核主治,多言其肉,至其核之功用最廣,只載其能治胡臭,他皆未之及,又不及其腦漏 黃氏醫(yī)抄∶用廣東圓眼核,入銅爐內(nèi)燒煙起,將筒熏入患鼻孔內(nèi),數(shù)次即愈。
一切瘡疥 高只元傳世方∶用龍眼核 存性,麻油調(diào)敷即愈。
治癬 祝氏效方∶圓眼核兩個、去外黑皮捶碎,雄黃、硫黃、密陀僧、枯礬、川椒末,各三蘸擦患處即愈。 集聽方∶患癬,用龍眼核去外黑殼,用內(nèi)核,米醋磨搽。
滅斑生發(fā) 張覲齋云∶桂圓核仁,凡人家有小子女者,不可不備,遇面上或磕傷及金刃傷,生肌,愈后無瘢;若傷鬢發(fā)際,愈后更能生發(fā),不比他藥,愈后不長發(fā)也。
小腸疝氣 不藥良方∶荔枝核、龍眼核各七枚,俱燒灰,大茴二粒炒,共為末,好酒調(diào)下;消。 經(jīng)驗廣集∶治疝氣偏墜小腸氣痛,神效,荔枝核炒、龍眼核炒、小茴香炒,各等分,為細末。空心服一錢,以升麻一錢,水酒煮送下。
念珠丸 張氏必效方∶治陰疝偏腫,囊中疼痛難忍。乳香去油凈二錢,圓眼核三錢,黃蠟二大,分為一百零八丸,蛤粉為衣,用線穿起,露一宿收貯;遇癥每服三丸,乳香湯下。
小便不通 用龍眼核去外黑殼,打碎,水煎服。如通后欲脫者,以圓肉湯飲之。
足指癢爛 藥鏡∶用桂圓核燒灰摻之,立效。
無名腫毒 黃氏醫(yī)抄∶桂圓核以水調(diào)涂,俱效,能止折傷出血,療金瘡滅斑。
煙筒 傷喉 萬近蓬云∶凡煙管誤戳傷喉,出血不止者,用桂圓核去外黑皮,惟取內(nèi)核仁,焙中傷處,用筆管安末吹之,即定疼止血而愈,屢試果驗。
治刀傷出血 殷仁趾傳方∶以龍眼核炒搗,磨細敷之。
刀斧傷 黃販翁醫(yī)抄∶桂圓核不拘多少,用火燒枯存性,研末摻患處,即愈。
按∶陳杰回生集大興李振祖西平云∶龍眼核末敷金刃傷,昔在西秦及巴里坤軍營,救愈多人草,俱末紀(jì)載,可知世間有用之材,自古迄今淹沒者,不可勝計矣。
龍眼殼 乃龍眼外裹肉之殼,本黧黃色,閩人恐其易蛀,輒用姜黃末拌之令黃,且易悅目也。廣中桂圓多不用姜黃拌,故今廣圓猶存本色。入藥用殼,須洗去外色黃者。
敷湯泡傷 行篋檢秘∶用圓眼殼 存性為末,桐油調(diào)涂患處,即止痛,愈后又無斑痕,真良方也。
泉州府志∶龍眼最小者呼鬼眼,龍眼是其中者,今不復(fù)識別。
蜜望
粵志∶其子五月色黃,味甜酸,飄洋者兼金購之,有夭桃與相類,六、七月熟,大如木瓜,凡渡海者,食之不嘔浪。
肇慶志∶蜜望子一名莽果,樹高數(shù)丈,花開極繁,蜜蜂望之而喜,故名。交廣錄∶蜜望二月一名望果。其類有夭桃,五月開花,六、七月子熟。年歲荒則結(jié)實愈多,粵謠云∶米價高,食夭桃,故廣人貴望果而賤夭桃。貴之,故望之,蜂望其花,人望其果也。
止船暈 按∶船暈,北人謂之苦船。苦音庫。此癥多嘔吐不食,登岸則巳,胃弱人多有之。
蜜望果甘酸,能益胃氣,故能止嘔暈。
蒲桃樹
羅浮志∶蒲桃樹高二、三丈,其葉如桂,四時有花,叢須無瓣,如剪出絲球,長寸許,色兼黃綠;結(jié)實如蘋果,殼濃半指,絕香甜;核與殼不相連屬,搖之作響。羅浮澗中多有之,猿鳥合啄之,余隨流而出,山人阻水取之,動盈數(shù)斛。以之釀酒曰蒲桃春,經(jīng)歲香不減,作膏尤美。
荸薺粉
童北硯食規(guī)∶出江西虔南,土人如造藕粉法制成,貨于遠方,作食品,一名烏芋粉,又名黑甘寒無毒,毀銅銷堅,除腹中痞積,丹石蠱毒,清心開翳,去肺胃經(jīng)濕熱,過飲傷風(fēng)失聲,瘡毒干紫,可以起發(fā)(北硯食規(guī))。
野荸薺
生山土中,春有苗三葉,似韭而細,葉上有光,其根如豆大,年久則愈大,入藥用根,一名山荸薺。
磨粉水中濾過,曬干點眼,去翳障如神(取粉忌鐵器)。
按∶山荸薺喜燥,其生必于高原,干土尤最易蕃衍。有人移入園圃,一經(jīng)污濕,根即朽爛。
如錢大耳。昔客東甌,聞馬氏點眼藥粉為天下第一,見其修制,乃由此磨粉合海鰍目、珠粉加入藥中,著效異常。云其性能去面黝斑痣,消痞,去目星努肉,較產(chǎn)池澤者,尤峻利也。
磨光散 種福堂方∶點眼神藥,用野荸薺粉洗凈去皮,石臼中搗爛,密絹絞汁,如做藕粉法。再用清井水飛、曬干爐甘石,用黃連、黃柏、黃芩、甘菊、薄荷煎水 ,再用童便 一次;將藥水飛曬干珍珠,入豆腐內(nèi)煮過,研細水飛,每荸薺干粉一兩,配制過甘石五錢、珠末點之。
明目去翳秘方 種福堂方∶錦紋大黃一兩,北細辛四兩,將二味用上高泉水一百二十兩,將藥入砂鍋,煎至二十兩,以細絹濾去渣,用大銀碗一個盛藥,碗下以磚三塊放定,碗底下將燈盞注麻油,用燈草七根,燃燈熏碗底內(nèi),煎藥成膏,滴水成珠。每膏一兩,用野荸薺粉五錢(多些亦不妨),冰片三分,和勻作錠,如多年濃翳,每兩加水飛過蟬蛻末五分(須要去頭足泥沙,水洗曬干為末,水飛三次用)。又方∶野荸薺粉、豬胰各等分,搗和。用雞子殼半個,放藥在內(nèi),臨臥合印堂上,俟水流入目中,翳隨淚出,二十日即愈。并治田螺頭眼。
櫻桃核
山櫻桃今人常用以洗疹 ,服之亦發(fā)透 痘,以其得春氣早,而性熱善達表也。綱目不載,豈以發(fā)風(fēng)熱故耶。逢原云∶櫻桃核今人用以升發(fā)麻斑,力能助火,大非所宜,春夏時尤忌入藥。用山櫻桃核佳。
發(fā)麻疹 痘,滅斑痕凍瘃。
出痘喉啞 王永光方∶用甜櫻桃核二十枚,砂鍋內(nèi)焙黃色,煎湯服。
眼皮生瘤 醫(yī)學(xué)指南∶櫻桃核水搽之,其瘤漸漸自消。
山櫻桃
有毛,與櫻桃別是一種。
辛平味劣,止瀉腸癖,除熱調(diào)中。
栗殼
綱目載其治反胃、消渴、瀉血,此外無他,不知其能解參之力,勝于萊菔,故急錄之。
楊春崖驗方∶解人參,栗子殼煎湯服之,良。
刺菱
沙角乃小菱也。生杭西湖,里六橋一帶多有之,以其四角尖如針芒刺手,故名。春盡時,兒童采取入市貨賣。菱生水中,根苗與大菱不殊,其葉下有氣管,故其性通肝腎。凡一切病多忌生冷,惟此菱不忌,最能開胃生津。其菱大者如蠶豆,小者如黃豆,味絕鮮美,雖至秋老,亦不甚大,蓋地土使然,誠水仙佳種也。 陳 花鏡∶一種最小而四角有刺者,曰刺菱,野生,非人所植,花紫色,人曝其實為菱米,可以點茶。
味甘鮮,性平無毒,生食補脾健胃,止渴生津,平肝氣通腎水,益血消食。老者煎食,健脾止泄痢。
根 利水通淋。
沙角
乃菱中一種小者,只兩角,臨平湖一帶多產(chǎn)之。出嘉興者,名餛飩青,以其似餛飩也,較他菱體小味甘。沙角較餛飩菱尤小,色紅,味甘異常。
味甘平,大補脾土,不滯氣。餛飩青性寒,生食解積暑煩熱,生津;煮食健脾和胃益氣。
(花鏡云∶遲熟而甘肥者,名餛飩菱。藥性考∶餛飩沙角生熟俱得,老則甘香,補中益氣。
烏欖仁
出廣東。今果肆皆有市者,皮黃黑色,肉白,有文層疊如海螵蛸狀,酒筵中以為豆籩食品。
綱目集解下云∶烏欖青黑,肉爛而甘,取肉捶碎放干,自有霜如白鹽,謂之欖醬。其子仁肥大,名欖仁。而主治所載,悉言白欖,即今常食之青果。又所載欖仁治吻燥者,亦指青果核中仁而言,非指烏欖仁也,今采嶺南果錄中補其遺。按粵志木語∶橄欖有青、烏二種,閩人以白者名青果,粵中只名白欖,不曰青果也。白欖利微,人少種焉。烏欖下番禺諸鄉(xiāng)皆種之,種至二年,其秧長八、九尺,必 之乃結(jié)實, 至三年而子小收,十年而大收矣。其樹本高而端直,多獨干,至頂乃布枝柯,有雌有雄,雄為主,雌為客,猶婦之歸于夫也。予如棗大,長寸許,光無棱瓣,先生者下同,后生者上向,八、九月熟,梯子擊以長竿;或刻其干東寸許,納以紅鹽,則其干東子落,刻其干西或南北亦然,古詩所云紛紛青子落紅鹽也。烏欖子大肉濃,其性溫,故味澀甘。以溫水泡軟,俟紫脂浮起溢出,乃可食,水冷則生膠,熱則肌膚反實,故必溫水之和,乃醇其性,亦有婉諫之道焉。總二欖論之,白欖雄而烏欖雌,白屬陽而烏屬陰,陽故色白而行氣,陰故色紅而補血。惟烏者陰,故有仁可食;白者陽,故仁小而不成,此其別也。
仁味甘淡,潤肺下氣補血,殺諸魚毒。
刺梨
宦游筆記∶刺梨形如棠梨,多芒刺不可觸,味甘而酸澀,漬其汁同蜜煎之,可作膏,正不減于楂梨也。花于夏,實于秋,花有單瓣、重臺之別,名為送春歸,蜜萼繁英,紅紫相間,植之園林,可供玩賞。獨黔中有之,移于他境則不生,殆亦類優(yōu)曇花之獨見于南滇耶。
食之已悶消積滯(筆記)。
枇杷核
本經(jīng)逢原云∶枇杷其核大寒,伐肝脾,以之同落蘇入麩醬,則色青翠;同蟹入鍋,則至熟不赤,性寒走肝可知。
敏按∶石頑所說,以其核能駐色不變,斷為性寒,不知枇杷獨有先天四時之氣,其性溫平,其核能化一切毛羽,觀花圃人貯雞、鵝毛水以灌花者,患其難化,輒搗枇杷核數(shù)枚,投入缸水中,不三日,則雞、鵝毛皆爛化,知其直走厥陰,更捷利也。
治肝有余諸癥,氣實者可用。
敏按∶祝士校游戲方,枇杷核煮蛤蜊能脫丁,則其性又善離;蓋枇杷具四時全氣,其實能令分者合,故肺嗽能斂;核能令合者離,故肝實可疏。一合一離,正見互為乘除之妙。物理小識,枇杷核能去霉垢,故能化痰。
羊桃
粵語∶其種來自大洋,一曰洋桃,高五、六丈,大者數(shù)圍,花紅色,一蒂數(shù)子,七、八月間熟,色如蠟,一名三斂子,亦曰山斂。斂,棱也。俗語誤棱為斂也,亦以其味酸能斂顏色也。有五棱者,名五斂。以糯米水澆則甜,名糯羊桃,廣人以為蔬。綱目∶五斂子,即羊桃。
惟言其主治風(fēng)熱,生津止渴,他功效皆未及,今依粵語補之。 爾雅∶長楚銚 (注∶今羊桃也),或曰,鬼桃葉似桃花,白子如小麥,亦似桃。陸機疏云∶葉長而狹,花紫赤色,其枝莖弱,過一尺引蔓于草上。鄭氏曰∶藤生子赤,狀如鼠糞,故亦名鼠矢。兒童食之,一名羊腸,一名御弋。蜀本圖經(jīng)∶子細如棗核,苗長弱蔓生,不能為樹,今呼為細子,根似牡丹。群芳譜∶羊桃,福州產(chǎn),其花五瓣,色青黃。詩檜風(fēng)∶隰有萇楚,猗儺其枝,即指此也。
酸甘澀平無毒,久食能辟嵐瘴之毒。中蠱者,搗自然汁飲,毒即吐出;脯之或白蜜漬之,持至北方,不服水土與瘧者,皆可治。 嶺南雜記∶有食豬肉咽喉腫痛,食羊桃即解。
藥性考∶羊桃生時極酸,不可食,熟則帶甘,過食寒中,內(nèi)熱者宜之。多食冷脾胃、動泄,可曬干。歌曰∶ 猴桃,寒酸甘止渴調(diào)中,下氣解煩,除熱骨節(jié)風(fēng)痛,能壓丹石,通淋療痔,瓤可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