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述曰。此大文第二。如來正答。明圣教所說分。自天帝釋跡發寶宮來儀金地。非直現滋善住。乃兼潤未來故。得頂放神光面含微笑。為問之答。莫大于斯。然文相既多。開為一十四段。第一現相表奇。第二標名示德。第三釋天重請。第四佛答深詞。第五重顯神功。第六專令授與。第七廣陳多福。第八建塔尊人。第九靜息護持。第十天王更請。第十一如來正答。第十二略顯威嚴。第十三示軌令持。第十四標功授與。此即第一現相標奇。文中有三。一放光。二收光。三微笑。言放光者。觀佛三昧經云。以三度人。一者名字。二者說法。三者光明。今者欲度眾生故。所以放光。即是一也。又地持論云。諸佛光明有其八業。一者覺業。二者因業。三者卷舒。四者正業。五者降伏業。六者敬業。七者示現業。八者請業。第一覺業者。為放大光明照諸菩薩如來即放護念故。第二因業者。為有無量阿僧祇光以為眷屬故。第三卷舒業者。為諸如來放大光明無量阿僧祇世界以還入常戒故。第四正業者。謂諸如來放大光明普照三途一切惡道悉皆息苦。第五降伏業者。為諸如來放大光明令魔驚怖不能破壞所化眾生故。第六敬業者。為諸如來放大光明現不可思議佛神力故。第七示現業者。為諸如來放大光明普照諸大會令見故。第八請業者。為于光中發聲說偈故。所以頌云。覺因卷舒正降伏。敬業示現及請業。應知是名八種業。問曰。何故說法華經即放眉間光。今說此經便放頂上光。答曰。所表各異。是故放光不同。依報恩經云。如來有八處放光。各各不同。一者足下。二膝上。三者陰藏。四者臍中。五者胸前。六者口中。七者眉間。八者頂上。言足下放光者照一切地獄。膝上放光者照畜生。陰藏放光者照阿修羅。胸前放光者照大天。口中放光者為照三乘人。眉間放光者為照大乘菩薩。頂上放光者十方六道一切普照。表陀羅尼最尊最上。又大智度論云。如來于其八處放光。一一處中有六百千萬億光。一一光中皆具八業。三微笑者。菩薩處胎經云。如來笑有多種。見生梵天佛亦微笑。見作轉輪王佛亦微笑。見作獄卒佛亦微笑。見作餓鬼佛亦微笑。見作畜生佛亦微笑。乃至反以入地獄皆非解脫。何如來微笑。問曰。如來大悲何為聞苦而笑。答曰。眾生入道有種種不同。有因苦而修善。有因樂而造惡。今者眾生深生世樂后墮惡道。佛則不喜。若見眾生雖受諸苦而能進道佛即歡喜。所以法華經云。今世后世如實知之。又地持論云。有法現世受樂他世受苦。有法現世受苦他世受樂。有法現世受樂他世受樂。有法現世受苦他世受苦。言現世受樂他世受苦者。為決定心殺生游獵造十惡業。雖現世受小樂未來必墮惡道故。后受樂報言現世受樂他世受樂者。為樂心持戒。現世安穩未來得樂。言現世受苦他世受苦者。為邪見外道之人。或以五熱炙身為現受苦。未來后墮惡道受苦。如菩薩處胎經云。昔佛過去世時為求法故至一山口。見一千個外道集在一處。苦行求法。或有常翹一足隨而轉。或臥棘刺。或時服沙。或作獐鹿牛馬豬狗等觀。或投身深谷。或抱石自沈。或五熱炙身。或自解支節。或開腦然燈。或投身沸鑊。或江左殺生河邊發愿。或系父母擲置火中得生梵天。或食糞穢。或啖菰果。或七日一食。或以樹葉為衣。或將髑髏以為瓔珞。或用髑髏以為食器。或服針刺心以為持戒。集在一處。互相破腸以水洗腸。言除邪垢。此皆是現在受苦。他世受苦。即是第一現相表奇竟也。

告帝釋言天帝有陀羅尼名為如來佛頂尊勝能凈一切惡道者。

述曰。第二標名示德也。此天帝釋文中有一十四段經文。第一舉名顯德。第二凈除生死。第三破苦回向。第四聞咒滅罪。第五略顯勝生。第六憶念增壽。第七三業清凈。第八如來觀視。第九天神侍衛。第十為人所敬。第十一惡障消滅。第十二菩薩覆護。第十三讀誦壞苦。第十四游入勝境。此則第一舉名顯德。初則舉名。后即顯德。舉名者。即是佛頂尊勝陀羅尼也。言顯德者。乃是滅除一切惡道也。

能凈除一切生死苦惱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丰县| 米泉市| 团风县| 丰顺县| 磴口县| 安福县| 嘉祥县| 弥勒县| 岗巴县| 石河子市| 榆社县| 中卫市| 张掖市| 石楼县| 五大连池市| 永安市| 永清县| 板桥市| 温宿县| 仁化县| 仪征市| 洱源县| 隆安县| 罗山县| 怀安县| 天等县| 三都| 济源市| 古交市| 水富县| 蚌埠市| 通江县| 怀安县| 鄄城县| 固原市| 无锡市| 焦作市| 榆中县| 兰西县| 遂昌县| 玉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