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笑對逆境:把失敗當作墊腳石(1)
- 別把抱怨當習慣:阿里巴巴給年輕人的14堂智慧課
- 張弛編著
- 4205字
- 2015-11-25 14:16:09
很多人都羨慕馬云的成功,在他們看來,馬云整天不用做什么事情,動動嘴,就會有人把一切都處理好。然而,他們只看到了成功的阿里巴巴人在享受成果時光鮮的一面,卻忽略了他們在商海里打拼時的驚心動魄。所以,馬云說:“永遠記住每次成功都可能導致你的失敗,每次失敗好好接受教訓,也許就會走向成功。”
把逆境看成是上帝的禮物
不可否認,人們面對逆境的選擇是殊異的。懦弱的人面對困難時畏畏縮縮,堅強的人面對困難時勇往直前。這就是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區別:逃避困難終究一事無成,迎難而上最終獲得輝煌的人生。所以,人不應該抱怨逆境,而是把逆境看成是上帝的禮物。
馬云初升高時,他連考2次都名落孫山,最大的原因就是數學太差。馬云自嘲說:“這其中的原因,也許與腦袋太小有些關系。”“我大愚若智,其實很笨,腦子這么小,只能一個一個地想問題,你連提3個問題,我就消化不了。”
18歲那年,馬云第一次參加高考,在報考志愿表上填了讓自己無比自豪的四個大字:北京大學。結果,那一年他的數學只考了1分。落榜后的馬云覺得自己根本不是上大學的料,也沒那個好命。
馬云是個閑不住的人,考完試后,他準備找個零活賺點錢。他和表弟去西湖邊一家賓館應聘,想做個端盤子、洗碗的服務生。結果,表弟被順利錄用了,他卻被拒絕了。理由很簡單:個兒矮、又瘦、長相難看。無奈之下,馬云只好去尋找那些不要求長相好看只要求有力氣就行的活兒干。通過父親的關系,他找了家雜志社,為他們打零工。
在那些辛苦的日子里,馬云顯得很迷惘:自己的未來是什么樣的?能成為什么樣的人呢?要這樣渾渾噩噩地過一輩子嗎?
經過一番思考之后,馬云下定決心:再戰高考!于是,在他19歲那年,信心十足的馬云終于再次走進高考的考場。那一次,他的數學考了19分。但是他并沒有氣餒,一邊打工,一邊復習。20歲那年,馬云準備參加第三次高考。考數學的那天早上,馬云一直在背幾個基本的數學公式。考試時,馬云就用這幾個公式一個一個套。那一次,他的數學考了79分。要知道,那時的數學一科滿分是120分,79分已經屬于高分了。
高考成績出來后,馬云知道,自己即將跨入大學校門了。不過,若以總分計算,他的成績只能上專科。就在馬云準備進杭州師范學院讀專科時,令人驚喜的事發生了。由于杭州師范學院的英語專業剛剛升級到本科不久,當年的本科專業居然出現了報考人數少于計劃招生人數的情況。于是,為了完成計劃,外語系的領導們破例作出了讓部分成績優秀的專科生“直升”本科的特殊政策。就這樣,在專科生里英語成績最好的馬云,幸運地被調配到了本科專業。
就這樣,馬云跨進了大學的校門。入學后不久,馬云就參加了學生會。之后他當選為杭州師范學院的學生會主席,再過不久,他又登上了杭州市學聯主席的位置。
人們往往會羨慕現在的馬云,卻很少有人留意他苦難經歷。馬云就像一個含珠的蚌,字在忍受了沙礫的磨礪之后,才能自己凝成光彩奪目的珍珠。
逆境生活是一部深奧豐富的人生教科書。它吞噬意志薄弱的失敗者,而常常造就毅力超群的成功者。
司馬遷“辱受宮刑面不辭”,發憤立說終于寫成《史記》這樣的曠世之作。貝多芬的數部交響曲都是用理智戰勝情感,甚至忍受著失戀的傷痛,靠著對事業追求不息的生命支撐點譜寫而成的。丹麥的安徒生一貧如洗,全家睡在一個擱棺材的木架上,他也常常流浪在哥本哈根的街頭巷尾,但卻成為世界文壇的名流豪杰。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出身貧寒,當過學徒賣過報,吃上頓少下頓,但卻百折不撓,發現了電磁感應定律,為人類敲開了電氣時代的大門。
可見,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具有“坦途在前,人何必因為一點小障礙而不走路”這樣的豪邁氣概,為科學和文明做出貢獻的先驅者可謂滿目皆是,翻覽即見。
逆境可以使人產生清醒的自我意識。年輕人對自我的行為進行反思往往需要時間與環境。在逆境中,有些人常常能“冷眼看世界”,相對比較冷靜,會比較客觀地分析自己的利弊長短、成敗得失、優勢和不足,并能夠在較短的時間里選定聚焦突破的方向。已經付了的“學費”比較容易轉化成對生活理解的真知灼見。因此,逆境是上帝賜予年輕人的一件禮物,它給予我們力量和勇氣。
逆境能培養年輕人難能可貴的意志力量。長期的逆境生活可以錘煉年輕人的精神品質,培育出耐心、恒心、韌性和悟性。在人生的搏擊中,年輕人的毅力往往比智力更寶貴。
讓挫折成為你成功的墊腳石
懦弱者往往會屈服于逆境,但對于強者來說,逆境和挫折會成為激發自己潛能的力量。所謂“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只有在逆境中不氣餒、敢于拼搏、奮勇當先的人,才能開辟出通往勝利的道路。馬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從翻譯社到阿里巴巴,他之所以成功,就是他能讓挫折成為自己成功的墊腳石。
1997年,馬云不得不和杭州電信分道揚鑣,放棄了自己的中國黃頁,帶著并不一帆風順的經歷,內心無比悲憤的馬云離開了重組后的中國黃頁。這是馬云職業生涯中的第一次失敗。
馬云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折,但他從不因失敗而掉淚,他承受的各種白眼和閉門羹難以計數。“這些事太多太多。每次打擊,只要你扛過來了,就會變得更加堅強。我又想,通常期望越高,結果失望越大,所以我總是想明天肯定會倒霉,一定會有更倒霉的事情發生,那么明天真的有打擊來了,我就不會害怕了。你除了重重地打擊我,又能怎樣?來吧,我都扛得住。抗打擊能力強了,真正的信心也就有了。”“所以我現在最欣賞兩句話,一句是丘吉爾先生對遭受重創的英國公眾講的話: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永不放棄!)另一句就是,‘滿懷信心地上路,遠勝過到達目的地’。”
馬云從摔倒之處爬起來,舔干血跡重新上路了。1997年,當馬云離開中國黃頁時,外經貿部對馬云說:“到北京來吧,來這兒你能干得更好!”
為了能挖到馬云,外經貿部提供了優厚的條件,給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提供200萬元的啟動資金,并承諾給馬云團隊30%的股份。馬云團隊主要負責開發外經貿部官方網站(大內網),也是當初馬云受邀的主要任務。對于大內網的設想,馬云一開始并不同意,但最終還是屈從于官方的意志,硬著頭皮做起來了。
馬云手下的12個人,個個身懷絕技,有幾個人還是在網絡江湖摔打了好幾年的。因此,做網站開發對他們來說已是輕車熟路,何況這幫人在中國黃頁時就積累了豐富的開發經驗。在大家“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勁頭下,公司經營的轟轟烈烈。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是在處理問題的方式,還是思考問題的角度上,馬云都覺得他與那些政府官員們“缺少共同語言”。當然,也許領導們要的就是這種結果,就是要保持國家干部與這群編外人員之間的距離。如果僅僅是自己感到“不爽”倒也能忍,問題在于,他為那些和自己一起北上的伙伴們感到不平。所有的委屈、痛苦與無奈,全在這一刻如暴雨般傾瀉而出,忍辱負重的馬云,已經壓抑得太久太久了……
一個寒風凌厲的冬夜,北京外經貿部東郊潘家園。一貫有著頑童般純真笑臉的馬云召集了團隊成員,說有事要宣布。在所有人都到齊了以后,馬云一臉嚴肅地看著大家,以平時極為罕見的平和語調說了一句話:“我近來身體不太好,打算回杭州了。”話音一落,剛才還在嘰嘰喳喳的人們,同時張大了嘴巴、瞪大了眼睛,有如見到外星人一般,直勾勾地凝視著他。
5分鐘后,所有的人都做出了一致決定:一起回杭州,重新開始!那一刻,一向堅強的馬云流淚了,他感到一股暖流在身上涌動。也就是那一刻,馬云對自己說:朋友沒有對不起我,我也永遠不能做對不起朋友的事情!我們回去,從頭開始,從零開始,建一個我們這一輩子都不會后悔的公司。在離開北京前的最后一個晚上,馬云和這十幾個年輕人聚在北京的一個小酒館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一起抱頭痛哭,最后唱起了《真心英雄》。許多年以后,這首歌伴隨著阿里人度過了許多危難的時期,比如第一次互聯網低潮,比如“非典”。只要阿里人一聽到這首歌,每個人的心頭都會掠過一幕幕的鏡頭,那首歌也許代表了阿里巴巴的一種精神。無論是誰,只要是阿里人,在最困難的時候只要一聽到這首歌,心中就會立刻充滿感動、充滿希望。這是1999年,這是馬云遭逢人生的第二次創業失敗。然而馬云在失敗面前從來不曾氣餒。無巧不成書,丁磊帶著他的網易北上之日便是馬云帶著自己的隊伍南歸杭州之時。
人生總會遇到種種曲折和坎坷,如事來的挫折、生活的艱辛、失足的懊悔,還有嫉妒和壓抑等等。沒有困難的環境是不存在的。任何成功都是戰勝困難而取得的,要想不經過艱難困苦,不付出極大努力,輕而易舉取得成功,乃是癡心妄想。
人人喜歡成功而害怕失敗,一旦失敗就會表現出一幅愁眉不展的樣子。實際上,失敗并不可怕,關鍵是你對待失敗的態度是怎樣的,承認失敗的客觀性,并不是消極地被失敗所左右。我們會失敗,要不是我們的方向錯了就是我們的方法錯了,我們從失敗中總結教訓,不在一塊石頭絆倒后,當面對另一塊石頭時,找到正確的應對措施。多犯一些錯誤后,我們就應該離成功更近了。換而言之,也就是說正確面對失敗,失敗就會成為成功的基礎。
在人生歷程中,年輕人一定要意識到,逆境和挫折不是人生的攔路虎,聰明的人要善于利用逆境,能夠利用種種挫折與失敗來驅使我們更上一層樓。
只有擺脫抱怨,才能擁抱生活
那些沒有思想,愚昧無知的人只會注意事物的表面,他們不會去關注事物的本質,因為他們認為一切都是運氣、命運和機遇造就的。看到一個富有的人,他們會說:“他是多么走運啊!”看到一個知識淵博的人,他們會高呼:“命運是多么眷顧他呀!”看到一個具有圣徒般高尚品質的人,他們則會說:“在他需要的時刻,機遇總是能助他一臂之力。”這些人不會看到這些成功的人曾經經歷過的苦難與挫折;這些人更不會看到成功的人所付出的努力,所執著的信念,所作出的犧牲,所進行的奮斗。他們不會在意黑暗與痛苦,只會僅僅盯著光明與快樂,并將其稱之為“運氣”;他們看不到長期艱苦的旅程,只在乎令人愉悅的目的地,并將其稱之為“福氣”;他們不懂得過程,只注重結果,并將其稱之為“機遇”。
人獲得的一切成功都是自己努力的結果,機遇無法衡量一個人努力的程度,能衡量努力程度的只有結果。天賦、力量、智慧、物質和精神財富都是努力的結果。
一個成功者不應該是一個哀訴者,他可能會向自己提出挑戰,但是如果他們被視為愛抱怨的人,這就使他很難做一個成功者了。因為這種消極的態度只會讓自己士氣低落,人生頹唐不堪。
在馬云的前37年里,他的人生里可能只充斥著兩個字:“失敗”。然而37歲之后,他突然飛黃騰達了,秘訣只有四個字:“永不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