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保持激情:事業需要激情不要抱怨(2)
- 別把抱怨當習慣:阿里巴巴給年輕人的14堂智慧課
- 張弛編著
- 4521字
- 2015-11-25 14:16:09
“阿里巴巴的十八個創始人,三年前、五年前,如果把股票賣給孫正義、賣給所有的股東,我們早就不用干活了。現在你們能感覺出他們是創始人嗎?他們的努力并不比任何員工差。這些東西會感染你們,你們再感染新的員工,大家都會對公司有信心。”
有一句諺語說得好:一頭獅子率領的綿羊隊伍可以打敗一頭綿羊率領的獅子隊伍。的確,領頭人如果總是斗志昂揚,激情澎湃,那么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他帶領的團隊必然也會意氣風發。因此,如果你想讓一個團隊保持持久的激情,就應該學會讓自己先充滿激情,因為自己的一言一行往往影響著整個團隊。
在一些團隊中,總有一些老員工以資歷老為理由排斥新生力量,這時你就應該站出來適時調節,并且不時地將新鮮想法灌輸到老員工的耳朵里。另外,對于一些非常頑固的老員工,你還可以采取競爭的方法,讓新老員工全都參與進來,使用淘汰制度,這樣不僅可以淘汰一部分“只占位置,不做實事”的老員工,還能讓有活力、有激情、有能力的新員工得到提拔。
如何消除員工的職業倦怠感,讓他們三年、五年、十年仍始終保持工作熱情?這是南京航空很多一線帶班長的“煩心事”。然而,經過高層管理人員的政策調整,現在老員工的熱情不僅持續不減,而且有的還站在了一線。
南京航空的頭等艙“天馨班組”共有26人,其中工作5年以上的8名,工作2年以下的13名。在運輸服務部精細化管理活動中,一些管理人員發現一線老員工有經驗卻不同程度地產生倦怠感,而新人積極性高但工作中又往往無所適從。為了煥發老員工的工作熱情,為新員工帶好頭,相關管理人員決定采取指定老員工帶新員工的“一帶一”做法,并要求老員工按照細化后的作業指導書,在帶徒弟時自己首先做到,再讓徒弟做到。“天馨班”班長說:“‘一帶一’活動開展以來,無形中對老員工有了一種壓力和約束,同時也激發了老員工的自尊心,在工作中有了一種新的‘成就感’。”
假如你一個團隊的領頭人,當然希望團隊的工作積極性永遠保持在最高點,但事實卻并不如你所愿。為此,你可以根據團隊人員的情況采取相應的崗位調整、賦予其新任務、加強培訓等不同的方式來激活他們的積極性。
馬云希望當自己到70歲時,還能和現在這幫做“阿里巴巴”的老家伙們站在橋邊上,聽到廣播里說,“阿里巴巴”今年再度分紅,股票繼續往前沖,成為全球一馬云說:“那時候的感覺才叫真正的成功。”
多關注團隊成員的心理活動,激發團隊成員更多的激情,點燃團隊成員的活力,讓每一個團隊成員成為團隊不可缺的一部分,這才是年輕人真正的成功。
要有一股瘋勁,偏執才能成功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調侃:“要成功,先發瘋。”仔細想想,這句話不無道理。因為瘋狂的人往往具有不妥協、不放棄的精神,他們認定的事,都會不管對錯,執拗到底。也正是這種“不管對錯”的執拗,屏蔽掉了“給自己找借口”的風險,堅持做下去的可能性就會更大。所以,只要給予正確引導,“瘋狂的人”更容易成功。
阿里巴巴就需要這樣的瘋子,從某個角度說,阿里巴巴就是馬云“瘋狂”的結果。
馬云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馬云辦不到的。其實,這里暗含了馬云性格里瘋狂的一面。正如朋友們給他取得兩個綽號,一個是‘瘋子’,一個是‘狂人’。”
對于“瘋子”這個稱號,馬云十分淡然。他說:“我瘋狂,但是絕不愚蠢。”“狂妄”的馬云常對阿里巴巴的員工說一句話:“我是一個笨人,算,算不過別人;說,說不過別人,但是我成功了。我想,如果連我都能夠成功的話,那我相信,80%的年輕人都能夠成功……”馬云的成功之路,一路上都在和“瘋狂”做伴。
1995年,當他偶然接觸過一次當時叫做“因特耐特”的互聯網之后,就“瘋狂”地迷上了這個東西。于是,他決心要做一個這種叫做“因特耐特”“邪乎”的東西。這時,很多人都認為他瘋了,有朋友站出來反對:“這玩意兒太邪門了吧?政府還沒有開始操作的東西,不是我們能夠干的,也不是你馬云能夠干的,這需要好幾千萬美金呢!”
當時,正是馬云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春風得意的時候,但他還是沒有聽朋友們的“勸告”,“瘋狂”地拋棄了一切,一頭扎進了互聯網。雖然,在成功途中經歷了種種磨難,但他依然瘋狂地堅持著自己的夢想。
1999年,在全世界的互聯網企業都克隆美國模式,做門戶網站,為20%的高端企業服務的時候,馬云又別出心裁,選擇了為中國80%的中小企業服務,并且還美其名曰:“聽說過捕龍蝦富的,沒聽說過捕鯨富的。”于是,在眾人的質疑聲中,他創立了阿里巴巴。
馬云在《贏在中國》中為一位選手點評時說:“你的性格不適合當老板,因為你太儒雅。”其實,馬云的言外之意就是,一個人要想成功,不能太過儒雅,必須要有點瘋勁。
2003年,當時,全球電子商務巨頭eBay收購國內C2C老大易趣,實現了強強聯合,準備獨霸中國網拍市場。面對eBay這個全球電子商務的“巨無霸”,馬云沒有退縮。2003年5月,馬云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進軍C2C,向eBay易趣挑戰!
這一舉措充分地顯示了馬云“瘋狂”的本性,因為他們根本就不在一個等級上,在別人眼中,這無疑是“蚍蜉撼大樹——不自量力。”
聽到馬云的這個想法,阿里巴巴當時的首席技術官吳炯嚇呆了:“Jack,你瘋了嗎?我在雅虎跟eBay交鋒了那么多年,輸得口服心服,那是個非常可怕的巨人……”
然而,馬云并沒有被這個威脅嚇到。2003年7月,阿里巴巴在上海、杭州、北京同時宣布:投資淘寶網,進軍C2C領域!
馬云這個決定的確是夠“瘋狂”,而且還不是一般的“瘋狂”!后來,馬云到美國華爾街做演講,馬云講到淘寶的前景時,基金經理們的表情頓時“180度大轉變”,甚至有位基金經理,在當場向馬云喊了一句“eBay will win (eBay將贏)”就憤然離去。
最后的結果,卻令吳炯和這位相信“eBay-will win”的美國基金經理大跌眼鏡:淘寶網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占領了中國C2C市場70%的份額,而那個號稱全球老大的“巨無霸”eBay,選擇了止損出局。
正如馬云所說:“我很瘋狂,但是我不愚蠢。”馬云的瘋狂并不是那種得意忘形的瘋狂,他的瘋狂源于他的激情和強烈的市場意識。因為擁有眼光,所以對于千變萬化的信息能夠反應迅速,并且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大膽決策,再輔以周密的計劃、靈活的處理方式,最終將設想轉化為實際行動,這是馬云能夠成功的至關重要的一點。
敢想敢干,相信一切都有可能
對于大多數成功的企業家來說,世界上沒有所謂“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你敢想,并且付諸于努力的行動,那就“一切皆有可能”。而對于一個年輕人來說,這種想法就是典型的“不靠譜”。因此那些成功人士在成功之前多被人稱作“瘋子”“狂人”,但正如馬云所說,被稱作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你認為正確的、有意義的事情。馬云如是說:從第一天開始做互聯網,我們被人家當作騙子,到后來當瘋子,到今天別人把我們當狂人,我已經根本不在乎別人怎么看我了。在阿里巴巴,你是不是真正在做有意義的事情,這個很重要。
2002年,馬云很低調地給阿里巴巴定的盈利目標是:賺1元錢。他對全體員工說:要賺100萬元錢,誰都不知道該怎么去做;但要賺1元錢,誰都知道怎么去做。每個人都多做一個客戶,對客戶做好一點,讓成本減少一點就可以了。2002年,賺1元錢就實現目標,賺2元就超過了目標的100%,賺3元就超過目標200%……這就是可以預期的目標和可而望不可及的目標的區別。所謂志在藍天,腳踏實地也是這個道理。2002年12月底,經過阿里巴巴全體員工的努力,阿里巴巴終于實現了1元錢的盈利。
但在2002年的年終會議上,馬云“狂”性大發,竟然提出了2003年的計劃——阿里巴巴全年盈利1億元。從1元到1億元!有人站起來拍桌子說這根本不可能,馬云純粹是異想天開。然而馬云的個性是一旦下定決心,十頭牛都拉不回頭。
目標提出的同時,馬云也相應地調整了阿里巴巴公司組織結構,目的是使其變得更加靈敏和高效。在此之前,公司由事業部主導,設有工程部、銷售部和網絡部。調整之后,馬云把這幾個部門合并成為兩個部門,一個做外貿,一個做內銷。與之相對應的中國供應商和貿易通產品,也都改由配備專業的隊伍及時跟進。另外,馬云還在公司成立了一支針對大客戶的直銷隊伍。這在許多互聯網公司,基于有網站作為平臺的理解,都忽略掉了。
剩下的問題是怎么讓免費客戶心甘情愿掏錢。阿里巴巴推出了專注于中小企業網上交易的中國供應商服務。中國供應商會員可以分享50萬海外買家和進出口商的有關信息,阿里巴巴幫助中國企業出口,參與全球化競爭。企業想做國際貿易,阿里巴巴協助在國際網站推廣,服務費從2萬元到6萬元,按照一定的比例相應的提高價位。
2003年,如馬云所料,阿里巴巴輕松完成了1億元的盈利,阿里巴巴報告日收入100萬元。在所有收入中,主要來源是中國供應商會員服務費和誠信通會員服務費,前者占70%的收入,誠信通的收入占到20%多,其他為廣告收入占到2%——3%。
實際上,馬云對外宣稱的這些數字,都是通過財務統計過的,絕不是他信口雌黃。阿里巴巴單日贏利100萬的目標,其實早在2003年7月就已經單月實現了。而他在公眾面前夸下的海口,也都是公司內部正在執行的目標。雖然我們沒上市,但是我們的財務體系非常規范。阿里巴巴的CFO蔡崇信說。
在2003年終會議上,馬云又拋出了一個聽上去更瘋狂的目標:2004年,我們要實現每天利潤100萬;2005年,我們要每天繳稅100萬。每天盈利100萬元!這再次引起了阿里巴巴管理層的軒然大波。反對的聲音更激烈,馬云充耳不聞。他仿佛是上帝的寵兒,一切都穩穩當當地掌握在手里,2004年,阿里巴巴再次實現了馬云的夢想,馬云再次征服了他的部下們,讓當初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年輕的時候,他抱著成為一名作家的理想,為實現這個夢想,他知道自己必須精于遣詞造句,而字就是他的工具。但是,由于家境貧窮,希爾接受的教育并不完整,因此,“善意的朋友”就告訴他,說他的雄心是“不可能”實現的。
年輕的希爾并沒有放棄,反而更加立志實現雄心壯志,他存錢買了一本最好、最完整、最漂亮的字典,他所需要的字都在這本字典里面,而他立志要完全了解、掌握和運用這些字。但是他首先卻做了一件非常奇特的事情,他找到“不可能”(impossible)這個字,用小剪刀把它剪下來,然后丟掉。于是他有了一本沒有“不可能”的字典。此后,他把所有的事都建立在這個前提下,對一個渴望成長、想超越別人的人來說,沒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
當然,不建議你也從你的字典中把“不可能”這三個字剪掉,只是建議你從你的頭腦中把這個觀念鏟除掉。談話中不要提到它,想法中要排除它,態度中要去除掉它。無情地拋棄“不可能”,不再為它提供各種理由,不要再為它尋找種種借口。把這個字和這個觀念永遠拋開,用光明燦爛的“可能”(possible)來代替它。而“可能”這兩個字的意思也就是——你認為你行,你就行。
同樣的,在馬云眼里,在真個阿里巴巴所有人眼里,世間沒有絕對的“不可能”,只要自己認真去做,那么Impossible(不可能)就會變成I'm possible(我是可能的)。所以,年輕人一定要有“一切皆有可能”的意識,這樣年輕人才會有成功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