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界論云。眾生法身。既與功德相應。何故無有如來德用。應知此如蓮華未開。諸惡見葉共包裹故。亦如金山。被瞋恚泥所封著故。亦如虛空。被愚癡云之所蔽故??倿轫炘弧?
○如蓮金等未開顯。佛體客塵翳亦然。是時功德不自益。反此則能為大利。
(臨字函第八卷)。
心有惡塵善可凈 水由象濁珠乃清
智度論云。若唯有心。而無心法者。不應有垢有凈。譬如清凈池水??裣笕胫小A钇浠鞚?。若清水珠。入水即凈。不得言水外無象無珠。心亦如是。煩惱入故。能令心濁。諸慈悲等。善法入心。令心清凈。以是故。不得言煩惱慈悲等法即是心。(名字函第六卷)。
燈光既照暗冥沒 智慧才生煩惱無
正法經(jīng)云。佛告迦葉。譬如空舍。無其戶牖。經(jīng)百千年。無其人物。是室冥暗。忽有天人。于彼舍中。然其燈明。迦葉。于意云何。如是黑暗。我經(jīng)百千年住此。我今不去。有此事不。迦葉答言。不也。世尊。彼黑暗無力。燈光若生。決定須去。佛言。迦葉。彼業(yè)煩惱。亦復如是。經(jīng)百千劫。住彼識中?;虮诵腥恕S谝粫円?。正觀相應。生彼慧燈。迦葉。如是圣者。慧根若生。此業(yè)煩惱。定無所有。(卿字函第三卷)。
我斷生兮死自滅 師逐人兮塊自息
般若經(jīng)云。最勝天王白佛。云何菩薩。于無生法。而見有生。佛告天王。當知諸法無滅。是故無生。何以故。性不變故。但由世俗見有生滅。皆是虛妄。非真實有。若諸菩薩行深般若。即如實知無明因緣。故生諸行。依行生識。廣說乃至由有故生。生即有老。老故有死。愁嘆苦惱。是故修行。為斷無明。無明若斷。余十有支。展轉(zhuǎn)隨滅。如身若斷。命則隨滅。天王當知。邪見外道。為求解脫。但欲斷死。不知斷生。若法不生。即無有滅。譬如有人塊擲師子。師子逐人。而塊自息。菩薩亦爾。但斷其生。而死自滅。犬唯逐塊。不知逐人。塊終不息。外道亦爾。不知斷生。終不離死。菩薩行深般若。善知因緣。諸法生滅。(果字函第九卷)。
即這般若豈可求 非如金寶力而得
智度論云。但了波羅蜜相。是為行深般若波羅蜜。不從十方求。亦無與者。亦非如金銀寶物。力求而得。(立字函第一卷)。
般若無相雖求難 方便之力應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