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云。佛告波斯匿王。有親信人。從四方來。各作是言。有四大山。從四方來。欲害人民。當設何計。王言。世尊。設有此來。無逃避處。唯當專心持戒布施。我即贊言。善哉。大王。我說四山。即是眾生生老病死。常來切人。云何不修戒施。王言。世尊。持戒布施。得何等果。佛告大王。于人天中。多受快樂。(體字函第九卷)。
受佛付囑賓頭盧 為世福田檀越供
珠林云。賓頭盧尊者。受佛教敕。為末法人。作大福田。有一長者。凡三次如法施設大會。至心敬請。于氍氀下。遍敷好花驗之。大眾食訖。發視氍氀之下。花悉萎黃。懊惱自責不知過所從來。復請百余法師。求請所失。懺謝罪過。有一上座告之。三會請我皆來。以我年老。衣服弊壞。汝自使奴。門中見遮。我遂強入。被打頭破。右額瘡是。第二會來。復打。額中瘡是。第三會來。復打。左額瘡是。汝自為之。何所懊惋。言已不見。長者乃知是賓頭盧。自爾以來。諸人設福。皆不遮門。精誠感徹。無不至也。或在上坐。或中下坐。人求其異。終不可得。坐花不萎。乃知之矣。今見齋家。多不依法。但逐人情。安置凡俗。全不愛佛。及于圣僧。如經所說。施主闔家虔誠。預前七日。掃灑佛堂。及安置圣僧坐處。洗浴潔身。燒上名香。懸繒幡蓋散眾雜花。手執香爐。盡誠敬仰。奉請三寶。及以圣僧。十方法界。一切圣凡。受弟子請降屈圣儀。若是貧家。無好香花。復無安置之處。臨時斟酌。僧未坐前。先上好處。安置佛座。次圣僧座。敷設新凈軟物。布綿在上。若施主心重有感。似人坐處。即知報身來赴。若無相現。但化身來。若是輕慢。報化俱不至。其坐不得彩畫。錦綺綾羅。金銀雜飾。及散花置上。雖是羅漢。然共凡僧同受二百五十別解脫戒。所以不受雜彩金銀等物。若是諸佛菩薩。大乘之人。非局出家相者。所以得受種種供養。安圣僧座及以獻食高處安置。尺六已下。不得作塑形。圣僧在座安置。儻報身自來。豈可推卻塑像而坐。若有圣僧。錢還入圣僧用。然燈燒香。冬夏四時。隨宜供養。豈得互用。若已用者。并須倍還。不還得罪。四分律云。許此處不得。異處得罪。若是隨家常食。每旦及午供養三寶。心常不絕。功德無量。(漆字函第二卷)。
食有四種時非時 果及一切聽不聽
珠林問。何名。食時。何名過時。答曰。依四分律云。謂明相出時。始得食粥(明相未出即是非時)。乃至日中。按此午時為法。即是食時(僧只律云。過此午時影一發一瞬草葉等即是非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