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 大藏一覽
- 佚名
- 918字
- 2015-11-12 18:00:36
宗鏡云。心靈萬變。或坐禪。或在定。魔境千差。茫然不識。昔有禪師。在山間坐。見一孝子。擎一死尸來。向師前哭云。何故殺我阿母。師知是魔境。便于柱上取斧一斫。孝子走去。后覺股上濕。乃看見血。不期自斫。
○又有禪師。坐時。見一豬來。即把豬鼻一拽。叫把火來。乃是把自鼻孔。斯乃正坐禪時。心中起見。遂感外魔來入。但修正定。何有魔事。(富字函第九卷)。
○羅漢無生猶有退 ○醯迦七返自殘傷
婆沙論云。阿羅漢有六種。一退法。二憶法。三護法。四等住。五能進。六不動。然退法者退。憶法者。心生猒憶。持刀而欲自害。護法者。于己解脫。心生愛樂。善能守護。等住者不退不進。能進者進至不動。不動者住本根不動故。(規(guī)字函第七卷)。
云何阿羅漢有九種。答曰。退法阿羅漢成就二種根。下下。下中。憶法。成就下上根。護法。成就中下根。等住。成就中中根。能進成就中上根。不動成就上下根。辟支成就上中根。佛成就上上根。復次佛說。瞿醯迦阿羅漢六返退耶猒患退故。以刀自害而死。(第八卷)。
○凡夫致罪刑猶重 ○圣種同愆責且輕
婆沙云。如二人犯王法。一是凡庶。便致重刑。一是王子。但遭訶責。如是異生。及預流者。俱作惡業(yè)。而諸異生。非圣種故。所造惡業(yè)招惡趣苦。一切預流。是圣種故。惡業(yè)但招人天輕苦。(鳥字函第五卷)。
○止觀明于生滅相 ○三摩元是等持心
起信論。止觀二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心一境性)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婆舍那觀。(如實觀察諸法自性)。○(盡字函第九卷)。
宗鏡。問。如何行于止觀。得契真修。但了能觀之心。所觀之境。各各性離。即妄心自息。此名為止。常作此觀。不失其照。故名為觀。斯則即止即觀。即觀即止。無能所觀。是名止觀。如先德云。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非能所觀。有其二事。(侈字函第十卷)。
般若音釋云。三摩地門。亦云三昧。此云等持。謂等正持心也。亦云正定。(收字函)。
○入圣已離五恐怖 ○修心能伏四魔怨
婆沙云。四果圣人。已離五恐怖。一不活怖(尚不愛身。何況資財)。二惡名怖(不于他所希求供養(yǎng)唯專給施一切眾生)。三大眾怖(一切世間無等者。何況有)。四死怖(遠離我見無有我想)。五惡道怖(自知死已。決定不離諸佛菩薩)。○(正文仁字函第八卷。注出華嚴三十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