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省,寄奠汪師母;其文云:『今春云暮,捧檄在茲;珠江江上,忽動心悲』云云。有「贈錢伯何」及「寄題學余軒」二詩。
時有陳祖官者,篤念宗誼,慷慨佽助;公贈以詩。
取道平遠。「寄奠耿覲文文」:『己卯,以謁選入都,復取道平遠;適吾夫子丁艱歸里,一路追隨,因得與世兄盤桓者三閱月』。有「上筠門嶺」詩,有「重過儲潭」等詩,有「滕王閣用東坡韻」詩。
自江西省從旱路行,有「呂純陽舊跡」、「廬州府謁包孝肅祠」、「王莊驛」等詩。按王莊驛詩云:『覓得小鳴驢,搖鞭只影孤;我騎偏不上,雙手緊相扶』。又云:『日曝何能耐,綿巾自裹頭』。又云:『遍本衣衫濕,都因細雨淋』。道上苦況,歷歷如繪。
六月,至京與同年林松址(可煜)共寓僧寺中,「和韻贈別」詩所謂「蘭若因依遠俗塵」是也。
十月,選授福建福州府古田縣知縣。為林松址敘其「文集」。略曰:『朱子,閩產也;閩中儒者聞風興起,后先濟濟,予斷然推松址林先生為巨擘。嘗讀其「文集」三十卷,凡一十三萬四千七百言;而嘆其獨得朱子心法于數(shù)千載下焉』。又曰:『先生既釋褐之二年,遽罹飛語構陷,竟下于理;聞斯集,皆獄中揮毫伸紙而就。此與屈平被放,作「離騷」一經;司馬腐刑,成「史記」一百三十卷:又何前后出一轍也!然大夫惓惓忠愛,一篇之中三致意焉;諒非得之江皋。太史公不虛美、不隱惡,可稱實錄;必難求之蠶室。先生斯集洋洋纚纚十余萬言,非其生平潛心積學、融洽該貫,豈能因一時悲憤,成莫大著作至此;藏之名山、傳之其人,夫復何愧!予忝與先生同譜,今又忝令其鄉(xiāng);竊愿奉先生斯集,次第見諸施行。先生云開見月,他年奉之以宰天下,使世人知真儒之效,果非闊疏;斯集其左券』云云。有「和林松址韻即以贈別」詩。
三十九年(庚辰),四十五歲。
有「望翁陳公交車不至」詩,有「送同年赴禮闈」詩。
「文集」「壽樊夫子文」:『歲在庚辰春正月既望之一日,為我夫子六十有三初度之辰。某時謁選,得閩古田令,行有日矣』。有「留別韻石李太史」詩。
「文稿」「寄子書」:『汝父以正月十六日出京,由揚州、蘇州、杭州往福建去』。道上有「宿羊流店」、「浙江漫興」、「晤徐世兄」等詩(按「宿羊流店」詩次首云:『行政平平不炫奇,服宮何幸值清時!局中斡轉須全力,總在此心毋自欺』。則后日以苦節(jié)達宸衷、孚輿望,自是有本之學。洛特-加龍省于公入仕之始表而出之,使人知小廉曲謹與矯情強制,均不足望其肩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