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丁未),十二歲。
初,從吳先生學舉子業,吳先生目為大器。「文稿」「吳先生墓銘」:『予自少小出就外傳之年,即師事予郡東皋吳先生。先生為郡著姓,家世詩禮。雖卜居附城東偏,絕跡不入城門;歲以授徒為業,郡人子弟遠近負笈者歲以百數。予時以童子廁其中,先生每心異之;對眾稱嘆曰:『是能背誦「說文」不差一字者,爾勿輕若少也』云云。時功令以論策取士,吳先生舉二蘇以為法;公熟誦之頗不喜。其才氣縱橫,而于宋文獨好曾子固。
「廣東通志」「本傳」:「璸幼穎異好學,為人清介簡重』。「胡殿撰(任輿)「文集」:『彤光先生系出八閩,弱冠為諸生,及長,深于濂洛之學。隱居不仕,二子即濟之及受之,俱以明經登仕籍』。「雷志」「吳馬期傳」:『馬期字克濟,海康人,由歲貢生,任始興訓導。生平清厚重,尤宏獎士類。為諸生時,設帳于家,一時學者從之,如華陰之有市;陳璸,其高足也。璸故貧,馬期教而兼養迄于大成,士林至今猶能言之』。「吳先生墓銘」:『自先生之門造就成材者,指不勝屈;予則尤從游最久,而受知最深之一人也。先生性寬和,無疾言遽色;遇人無賢愚,不設城府:一時有「忠厚長者」之稱。壽屆古稀,端坐而逝』(據「墓銘」,吳先生無出仕之事;「志傳」言任始興訓導,乃吳公次子而字濟之者也。「墓銘」云:『先生以年漸高,謝講席。趨庭受之、濟之兩先生嗣秉鐸,予偕郡子弟負笈請業,一如先生之舊』;則「雷志」當傳其父,不必傳其子。雖因公于濟之每稱為師,然亦只宜于父傳中連及之。蓋濟之代其父主講席,已在公進學后,銘內已有「不恒及門」之語;「志傳」中「教而兼養」等語,恐非濟之之父不能當也。按吳先生名日贊,字彤光;胡狀元為公作吳彤光先生冥壽文,其言曰:『眉川已成進士、為令尹,猶諄諄不忘其學之所自出,思有以頌其師;而濟之又諄諄念其先人,思以人之頌己者頌其親』。觀此,可見相傳公凡過吳先生之廬,必下輿步行里許;雖成進士后猶然。按「墓銘」云:『予膺歲貢時,先生及一見;既而叨鄉薦、捷南宮,已在先生作古后數年』。據此,則公之尊敬其師,沒齒不忘也)。
七年(戊申),十三歲。
父續娶林氏。
本年展復遷民海界,而東海為賊淵藪,猶在禁內。公隨父母在城東僦屋以居,由是執經吳先生之門數年。
八年(己酉),十四歲。
「文稿」「贖舊宅記」:『余世居東湖、自兒時出就外傅,因結茅城中。歲在己酉,易之以陶;蓋先嚴手拮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