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原始章(2)

  • 素書
  • 黃石公 李漁
  • 4926字
  • 2016-01-05 17:28:34

一次,有位大臣建議皇宮建一個露臺,文帝叫來工匠,先進行一番預(yù)算,預(yù)算結(jié)果需要百兩黃金。文帝感慨道:“這百兩黃金,就是十戶中等家庭合在一起的產(chǎn)業(yè)了。我奉守先帝的教化,經(jīng)常擔(dān)心自己的做法會不會有辱先帝的名聲。浪費錢財?shù)氖虑椋畈荒茏觥_@個露臺,不修也罷。”然后,他便廢止了這個修露臺的計劃。

平日里,文帝穿衣也沒有那么多講究。衣服的布料也是材質(zhì)較差的,即使是他最寵愛的一位妃子,他也要求不能穿拖地的裙子。宮中的帳幔一類物品,一律不能有花紋錦繡。即使在修建先王墳?zāi)箷r,也讓人一律用瓦器,不準使用金、銀、銅、錫等貴重金屬。做這些事情的目的就是要給官僚貴族做一個榜樣——“以示敦樸,為天下先”。苛刻自己,卻施恩百姓,所以百姓自然稱頌文帝的德行,贊美他的功德。

文帝不僅在生前簡樸,在死前處理喪事這個問題上,他依然遵循自己的準則。他怕國家為了自己的喪事鋪張浪費、勞民傷財,所以就提前立下遺詔:“朕聞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當(dāng)今之時,世咸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yè),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無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臨,以離寒暑之?dāng)?shù),哀人之父子,傷長幼之志,損其飲食,絕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謂天下何!”

意思就是說,在文帝看來,天下萬物誕生后沒有一個不死的。既然死是天地間的常理,生命的自然結(jié)果,所以也不必過分哀痛。當(dāng)今的風(fēng)俗是人們畏懼死亡,在死后要厚葬以至于破產(chǎn),服重孝以至于無法正常生活,這些都是非常不可取的做法。他說,自己沒有什么功勞,對百姓沒有什么貢獻,所以不應(yīng)該讓百姓長期為自己穿孝服。讓百姓家里不能正常飲食起居,不能做正常祭祀,這樣也是一種罪孽。

因為在古代,君王駕崩以后,大臣、老百姓均要為君王穿孝服,表現(xiàn)哀痛之意,且為時不短。在漢文帝看來,這就是一種勞民傷財?shù)呐e動,所以在遺詔中希望大臣、百姓不要為自己那樣做。

文帝在遺詔中說,在自己死后,可以讓大臣和百姓服孝三天,即可除下孝服,恢復(fù)正常生活。不要禁止老百姓婚喪嫁娶、祭禮、飲酒、食肉等;參加喪禮的也不要光著腳;孝服的帶子不要超過三寸,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不要在車駕、兵器上纏孝布;不要命令男女民眾來宮中啼哭。他還說,待自己駕崩以后,要將宮中夫人以下的宮女都放回自己家,不要讓她們待在宮中,寂寞終老。一份簡簡單單的遺詔,透露著文帝高尚的德行和修養(yǎng),他因為有著這樣的修養(yǎng),所以贏得了百姓的尊重和愛戴,在歷史上留下了“文景之治”的美名。

對齊家修身的人來說,德行是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項品質(zhì)。無論是君王貴族還是平常百姓,德行都非常重要。德行是一切修身的開始,也是一切品質(zhì)堅實的基礎(chǔ)。縱觀古今,對大多數(shù)成功者來說,德行都是其成功的要訣之一。

海納百川,常懷惻隱之心

【原典】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

注曰:仁之為體如天,天無不覆;如海,海無不容;如雨露,雨露無不潤。慈惠惻隱,所以用仁者也。非(有心以)親于天下,而天下自親之。無一夫不獲其所,無一物不獲其生。《書》曰:“鳥、獸、魚、鱉咸若。”《詩》曰:“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其仁之至也。

王氏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行恩惠,人自相親。責(zé)人之心責(zé)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行義讓,必?zé)o所爭也。仁者,人之所親,恤孤念寡,周急濟困,是慈惠之心;人之苦楚,思與同憂;我之快樂,與人同樂,是惻隱之心。若知慈惠、惻隱之道,必不肯妨誤人之生理,各遂藝業(yè)、營生、成家、富國之道。”

【釋評】在儒家的學(xué)術(shù)思想當(dāng)中,仁被當(dāng)做是核心理念。仁本意是指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的倫理關(guān)系,古人賦予“仁”這個字至深至廣的含義,單從“仁”這個字的結(jié)構(gòu)上,就可以看出倫理含義。古代儒家學(xué)者勸告統(tǒng)治者,想要得到百姓的信服,就必須實施仁政。意思就是說,要對老百姓懷有惻隱之心,理解百姓的苦楚,體會百姓最實際的需要。也就是說,要心懷百姓,胸懷天下。

仁的含義本來就包含廣泛,可以說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容。仁德之人,常常能夠理解仁愛之心的具體含義。其實,仁德并不是表面上刻意表現(xiàn)出愛護民眾,懷有仁愛惻隱之心的人,常常可以使百姓不自覺地親近他們。《尚書》中所說的:“大禹施行德政,在位期間,連鳥獸魚鱉也不受侵擾地愉快生存”,這才是真正惻隱仁愛的表現(xiàn)。

《孟子·梁惠王》中梁惠王說:“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梁惠王看到有人牽著牛從堂下走過,詢問牛的用途,牽牛的人回答是要把牛拿去做祭祀用品。梁惠王說:“把牛放了吧,我不忍心看到牛因為要成為祭祀用品而顫抖的樣子。”孟子對梁惠王說:“大王您的惻隱之心都可以同情一頭做祭祀品的牛,就更不要說百姓了。”孟子在勸說梁惠王用惻隱之心同情百姓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告訴他惻隱之心的真正含義是什么。惻隱之心是一種不忍心,是一種仁的表現(xiàn)。

對統(tǒng)治者來說,對百姓懷有惻隱之心,就是一個仁君;對普通人來說,對別人懷有惻隱之心,就是一種愛心。君王的惻隱之心可以得到百姓的感激;普通人的惻隱之心,則會讓自己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春秋時期的晉國公子重耳因在國內(nèi)遭到陷害,不得不逃到國外避難。他逃到曹國的時候,曹國國君聽說重耳的肋骨異于常人,于是就趁著他洗澡的時候在外面偷偷觀察,希望能夠驗證這個傳說。當(dāng)時,曹國的兩位大臣叔瞻和釐復(fù)羈都在場。

叔瞻對國君說:“重耳并不是普通平庸的人,如果知道我們在外面偷偷觀察他的事情,等他回國以后一定不會放過我們曹國。不如趁他現(xiàn)在還沒有能力的時候,將他殺掉算了。”

曹國國君覺得這件事情被重耳知道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即使知道的話,將重耳除掉也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事情,所以一時也沒有說什么。

在一邊的釐復(fù)羈聽完這話后默不作聲。回到家以后,他的夫人看見他愁眉不展的樣子,問道:“朝中出了什么事情,讓你的臉色這么難看?”

釐復(fù)羈說:“今天國君做了一件侮辱公子重耳的事情,我覺得災(zāi)禍就要降臨到曹國了。叔瞻說要殺掉重耳,也許國君會采納他的意見。”接著他將國君為了驗證重耳肋骨是不是有異于常人,而偷看他洗澡的事情對夫人說了。他的夫人感慨道:“我看,你應(yīng)該派人帶著禮物去和重耳道歉,并勸告重耳速速離開曹國。”

釐復(fù)羈采納了夫人的意見,派人帶著黃金、寶物與食物和一封信悄悄地來到重耳的住處。重耳非常感動,收下了食物,把貴重物品退回,并請來人轉(zhuǎn)達自己對釐復(fù)羈的感激之情。沒過幾天,重耳就離開了曹國,來到楚國,不久又漂泊到秦國,基于晉獻公與秦穆公的良好關(guān)系,秦國君臣經(jīng)過商量之后,全體同意助重耳返回國土,并幫助重耳順利地登上了王位。

果然,重耳登基后就派兵進攻曹國。首先就找到了叔瞻,并處決了他。重耳想讓人明白的是,對一個落魄人的不尊重和蓄意謀害,最終會給自己帶來什么樣的下場。接著他又派人找到了釐復(fù)羈,并對他說:“你當(dāng)年對待我的恩情,我一直都沒有忘記,現(xiàn)在我們就要攻打曹國了,希望你在你居住的村子前做一個記號,我們的軍隊絕對不會踏進你村子半步,也不會傷害你村子里的任何一個人。”曹國的百姓聽到這個消息以后,都紛紛趕到了釐復(fù)羈的村子來躲避災(zāi)禍。而釐復(fù)羈本人也因為當(dāng)年懷有的惻隱之心幸免于難。

有惻隱之心常常會讓人感覺到親切,這樣的親切常常是獲得人心的重要基礎(chǔ)。殘暴嚴酷、自私自利、絲毫不考慮別人感受的人,最終失去的不只是自己的所有,還有人心。

行事果斷,處事公正

【原典】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注曰:理之所在,謂之義;順理決斷,所以行義。賞善罰惡,義之理也;立功立事,義之?dāng)嘁病?

王氏曰:“量寬容眾,志廣安人;棄金玉如糞土,愛賢善如思親;常行謙下恭敬之心,是義者人之所宜道理。有功好人重賞,多人見之,也學(xué)行好;有罪歹人刑罰懲治,多人看見,不敢為非,便可以成功立事。”

【釋評】仁義常常被人們放到一起說,“仁”是指人與人的親和關(guān)系,“義”則是指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義是要求人們行事要符合公正這個標準,一般來說,大多數(shù)人心中都有義的標準。對領(lǐng)導(dǎo)階層或者是統(tǒng)治者來說,衡量他們義的標準就是——辦事是否公正,賞罰是否分明。

只有真正地做到賞罰分明的社會,才能調(diào)動起大家的積極性,使大家爭相建功立業(yè),使國家或社會在整體上興旺發(fā)達。

只有按照真理去判斷和處理事務(wù),才能真正地體現(xiàn)仁義。行事果敢,處事公正,賞罰分明,以身作則,對領(lǐng)導(dǎo)階層或者是統(tǒng)治階層來說,真正地起到表率作用,才能真正地將“義”這個字的含義發(fā)揮到最大。

古代有很多人懂得“義”這個字的深刻含義,無論是行事還是做人,都力求果斷公正,為人們樹立了光輝形象的同時,也讓人們真正地明白了大義包含的深層次的意義。

李離是晉文公的法官,他因為聽察案情有誤而枉殺人命,發(fā)覺后就把自己拘禁起來判以死罪。晉文公說:“職大小不一,刑罰也輕重有別。這是你手下官吏有過失,不是你的罪責(zé)。”李離說:“臣擔(dān)當(dāng)?shù)墓俾毷情L官,不曾把高位讓給下屬;我領(lǐng)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處分給他們。如今我聽察案情有誤而枉殺人命,卻要把罪責(zé)推給下級,這種道理我沒有聽過。”

晉文公愛惜李離,于是就說:“你認定自己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嗎?”

李離說:“法官斷案有法規(guī),錯判就要親自受刑,錯殺人就要以死償命。您因為臣能聽察隱情,決斷疑難案件,才讓我做法官。現(xiàn)在我聽察案情有誤而枉殺人命,應(yīng)該判處死罪。”于是他不接受晉文公的赦令,伏劍自刎而死。

李離的行為可謂剛正不阿,但是很多人對此可能都不理解。君王都已經(jīng)原諒了他的過錯,他為什么不能原諒自己呢?然而,這樣做恰恰是因為李離把義字看得很重。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即使是法官犯了錯誤,也一樣要受到懲罰。晉文公要寬恕李離,也不是不可理解的,但是在李離看來,如果自己原諒了自己的過錯,再坐這個法官的位置就失去了公信力。刎頸自殺,換來的是公正和果斷的美名,自己做了一個這樣的表率,也為晉文公執(zhí)行法令的公正度和可信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如果李離在晉文公的勸說下,輕易地躲過了這次災(zāi)難,性命可以保住,但是國家的法律信譽和個人信譽必將喪失。

古人云:“在其位,謀其政;司其職,負其責(zé)。”

漢武帝有個直言敢諫的大臣叫做汲黯,他曾經(jīng)批評漢武帝說:“皇上殺人太多,即使平日信任的人也不予寬恕,這樣下去,天下人才早晚都會被殺光。”

但是那時漢武帝不為所動,他說:“哪一個朝代都有很多人才,殺是殺不光的。只要主子能夠用自己的慧眼辨識人才,又怎么怕天下沒有人才?”

但是在年老時,漢武帝發(fā)現(xiàn)自己真的有很多過錯,為了進行自我批評,漢武帝向天下發(fā)布了一個《輪臺罪己詔》,在這封詔書里他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給百姓造成了痛苦,從此不再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甚至表白內(nèi)心悔意。這份詔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詔。漢武帝作為一個皇帝,首開“罪己”先河,錯而能改、愛憎分明。這樣的精神實在值得人敬佩,就因為他寫了這樣的詔書,使后世的明君都紛紛效仿他,犯了什么大錯就公開向天下人認錯。

漢武帝的一紙“罪詔”其實也是對自己的功過做了一個公正的評價。誰人能不犯錯誤?犯錯本來是人之常情。無論是誰,在面對錯誤的時候,不管是自己的錯誤還是別人的錯誤,都必須做到用公平、公正的眼光看待。懲罰別人,做到果斷,懲罰自己,也一樣要果斷。不能把自己和別人分開來對待。只有做到真正的公平和果斷,才能建立牢不可破的信譽度,成就大事。

藏鋒斂銳,以禮待人

【原典】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注曰:禮,履也。朝夕之所履踐而不失其序者,皆禮也。

言、動、視、聽,造次必于是,放、僻、邪、侈,從何而生乎?

王氏曰:“大抵事君、奉親,必當(dāng)進退;承應(yīng)內(nèi)外,尊卑須要謙讓。恭敬侍奉之禮,晝夜勿怠,可成人倫之序。”

【釋評】自古“禮”就是規(guī)范道德和行為的準則,無論是小到一個家庭還是大到一個國家,每個人言行都需要涉及到禮。國家、團體因為有了禮,才有了規(guī)范,小家庭因為有了禮,才有了和睦和親切感。人們的安居樂業(yè)離不開禮,家人的團結(jié)和睦離不開禮,可見禮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中國自古以來就尊禮,大到朝野上下的領(lǐng)導(dǎo),小到平民百姓,動靜視聽,進退休止,都能遵照禮去做,社會生活自然可以井然有序地展開,人們的關(guān)系才能和諧融洽,人民才能安居樂業(yè)。

“禮”這個字的本意也就是人倫道德規(guī)范,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人,如果人人能按照人倫道德規(guī)范去做,就可以從根本上杜絕產(chǎn)生放蕩怪癖、邪惡腐敗的不良現(xiàn)象。

主站蜘蛛池模板: 瓮安县| 缙云县| 宁波市| 池州市| 尉犁县| 太仓市| 美姑县| 双江| 额济纳旗| 霍山县| 东山县| 临海市| 呼和浩特市| 新余市| 鹤峰县| 烟台市| 夏津县| 原平市| 台中县| 石林| 阿图什市| 永济市| 松滋市| 南召县| 尼勒克县| 衡阳市| 扎鲁特旗| 澄江县| 池州市| 革吉县| 政和县| 康乐县| 丽水市| 永善县| 鄂托克旗| 沙洋县| 中宁县| 德安县| 旺苍县| 安塞县| 同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