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原始章(1)

潛居抱道,以涉世立身

道不可以無始,天道、德行、仁愛、正義、禮制是經世治國之根本,謀仕、權變之準繩,涉世、立身之起點。而這五者也囊括了東方文明總體思想的原始理論。后世之人運用這五個方面,總結出以道為體為因,以德為用為果,濟世以仁,處事以義,待人以禮等方面的內容。而這些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當代,都在警示人們以此為做事為人的標準,方能有所收益。

苛己修身,做事先做人

【原典】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注曰:離而用之則有五,合而渾之則為一;一之所以貫五,五所以衍一。

王氏曰:“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著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釋評】道、德、仁、義、禮,這五個字在本質上是代表了一個原始本體的范疇外化,任何一個用于治國興邦的思想體系,無一不將道德作為改造世界的根本。老子說過,由于世風日下,人們離天道應該有的和諧、完美越來越遠,人們日漸喪失了淳樸和自然的本質,帶上了矯情和虛偽的面具,所以不得不用倫理道德這些東西來教育。然而,經過一段時間以后,發現倫理道德也不起作用了,所以開始提倡仁愛。在仁愛之心日益淡薄的時候,只能呼吁用正義,等到正義感也喪失殆盡的時候,就只能用法規來約束民眾了。

道、德、仁、義、禮,這五個方面是天道因時因勢之不同而逐漸改變的結果。所以說,這五個字有的時候是融合在一起,有的時候會在不同的階段出現。

老百姓大約都不喜歡法制的教化,因為法制缺少人情味。但是,如果道、德、仁、義、禮都改變不了人們,就不得不用法制來約束人們的行為。要做到道、德、仁、義、禮這幾個方面,就必須要苛己修身。

古人有著尊師重道的傳統習慣,這就是用禮來修身的一種方式。宋代岳飛的老師周同力氣奇大無比,可以拉開重達三百斤的弓箭。岳飛拜師以后,每天跟著老師勤奮學習,老師也將自己的技巧傾囊相授。老師去世以后,每逢初一、十五,岳飛都會到老師的墳前祭拜,痛哭一番,然后再拿起老師留給自己的三百斤重的弓箭,連發三支,表示對老師的思念和崇拜。而這份念念不忘恩師的真情,以后則轉化為他精忠報國的忠心。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成長都離不開老師的啟蒙和引導。而尊師不但是對老師的感激,也是對知識的一種尊重。俗話說,做人要美,做事要精,立業先立德,做事先做人。一個有道德、懂得禮儀的人,必定可以有一番作為。

東漢時期魏昭也是一個懂得尊師之人。在他年紀很小的時候,遇到了一位名叫郭林宗的先生。郭林宗不但知識淵博,而且非常善于引導學生,讓學生通過理解來記住書中的道理。不僅如此,他還經常用自己淵博的知識引導學生認識人生。魏昭知道自己遇到了一位好老師,他說:“教我只念經書的先生到處都是。但是,像郭先生這樣的卻不容易找到啊。”

拜郭林宗為老師以后,魏昭就派了家里的奴婢去侍奉老師。因為郭林宗體弱多病,所以需要人侍奉左右。一次,郭林宗因病臥床,他叫來奴婢,說要魏昭親自煮粥給他吃。但當魏昭將粥端到郭林宗面前時,老先生卻說粥煮得不好,必須重新煮。一次、兩次、三次,直到第四次,郭林宗才滿面笑意地接過了粥碗。他對魏昭說:“以往,我看的都是你的表面,今天我才看到了你的真心。”

郭林宗將畢生所學都傳授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尊師重道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態度,同時也體現了人的一種修為。古人尊師,不單單是為了學問,更多的是為了能夠建立一種德行。

孔子也說:“不學禮,何以立。”這里孔子所謂“禮”并不單單指禮貌,尊師重道是一種禮貌,端正言行也是一種禮貌。有禮貌,就有德行,但是這禮貌并不是流于表面,而是發自內心,就像魏昭一次一次將粥碗端到老師面前一樣。真誠的禮貌可以換來人心,感動人心。

對國家的統治者來說,對人民也一樣要有禮。古代的統治者一般都是高高在上,威嚴不容侵犯。古代多數得道的明君,可以說都是對人民有“禮”的人。這種禮,也并不是單指禮貌,而是包含了德行、仁愛。君主有德、有仁,百姓才能真正地得到教化。君主無德、無仁,百姓會立即失去信仰,沒有了制約自己言行的準則。

無論對君主還是平常百姓來說,仁、義、禮、德融為一體,才是做人的最好模式。一個人想要在世界上安身立命,或者最終取得一些成就,這些方面都是非常必要的。無論做什么事情,沒有一個人喜歡自己的合作者或是為自己服務的人是沒有德行、沒有仁義之心的人。況且,無德無義之人,根本不可能有誠信可言,所以也注定不會有成功可言。

苛己修身,這是做人的原則,也是最基本的出發點。無論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從做人開始。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這都是一條不滅的真理。

以道為本,順天者昌

【原典】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注曰:道之衣被萬物,廣矣,大矣。一動息,一語默,一出處,一飲食(之間)。大而八纮之表,小而芒(纖)芥之內,何適而非道也?

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見之謂之仁;智不足以盡,故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不足以見,故日用而不知也。

王氏曰:“天有晝夜,歲分四時。春和、夏熱、秋涼、冬寒;日月往來,生長萬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納百川,不擇凈穢。春生、夏長、秋盛、冬衰,萬物榮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朋友之信,若能上順天時,下察地利,成就萬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釋評】人們終生奔波,日夜忙碌,離不開運用世間萬物以成就大大小小的繁雜事務。然而,人們并不知曉這一切都只不過是道體的本有功用(包括我們人自身在內)而已。天道之運用,需要人們的心領神會,這其實就是要求人們在為人處世的時候要依天道而行。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有德之人都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要求自己德才兼備。無論是胸襟氣度,還是信義才智,都是缺一不可的。

所謂順天者,就是無論做人做事,不僅要人情練達,還要明察秋毫;既能知人善任,又要寬厚容人。明察秋毫而又人情練達,才能做到既知人善任,又寬厚容人。要做到這些,必須要德行高尚,守信用才行。而這樣的人通常也被人們稱為人中之俊才。

天道是世事的走向,有才學有抱負之人,不僅要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世事的走向。明白了個中的道理,才不會逆天道而行,才會順應天道,做出一番成績。

東晉時期的才子王猛就是一個懂得天道時機的人。王猛雖出身寒微,卻聰明過人,而且無論看人還是看事,都有著獨特的眼光。盡管他所處的年代兵荒馬亂,但是他一直堅持開闊的視野,讀了不少儒家典籍和軍事著作,并立志要成就一番事業。

因為王猛只是一個窮小子,這樣高遠的志向受到了那些達官貴族的嘲笑。然而,他對于這些人的嘲笑不以為意,依然我行我素,一邊求學,一邊靜觀世事的變化,待機而動。

公元354年,東晉大將桓溫率兵北伐前秦,大敗秦軍,駐兵長安城下。然而桓溫伐前秦是為立功以確立他在晉朝的威望,目的是為了伺機篡權。所以,他只駐兵、觀望,并不前進。

王猛聽到桓溫兵至關中,身穿著破衣爛衫去見桓溫。在那些王公大臣面前,王猛向桓溫講述他對天下大事的見解,一邊講,一邊捉破衣服上面的虱子,并且表現得旁若無人,神態自若。桓溫有些吃驚,對此人不禁刮目相看。桓溫問:“我奉天子之命,率十萬精兵為民討逆,可是關中一帶的豪杰卻不來見我,這是為什么呢?”

王猛說:“你不遠千里來到這里,一路捷報連連,但是到了長安城下,你卻按兵不動,沒有人知道你在打什么主意。”

一番言語道破了桓溫的心機,桓溫嘆息道:“整個江東的人才都沒有你見識廣博。”桓溫想要邀請王猛加入自己的團隊,做自己的謀士,然而王猛覺得桓溫已經貽誤戰機,并且經過一番交談,他也看出桓溫見識短淺,所以斷然拒絕了桓溫,依然回到華山讀書。

第二年,前秦苻堅招攬人才,聽到王猛的名字,馬上派人前去邀請。苻堅和王猛一見如故,王猛對時局的分析鞭辟入里,苻堅心服口服。自此以后,苻堅對別人說,他能遇到王猛就像是劉備當年遇到孔明一樣。王猛也很明白苻堅的心意,知道苻堅是個有抱負的人,他覺得可以輔佐苻堅,成就一番大業。

苻堅任命王猛為中書侍郎,參與軍國機密。后來聽說平縣這個地方缺乏治理,出現很多達官貴族魚肉鄉民的事情,王猛就出任縣令,去治理平縣。他剛剛上任就鞭殺了一個魚肉鄉民的酷吏。老百姓一片叫好,但是達官貴族卻視王猛為眼中釘。他們聯名把王猛告到了執法官那里,執法官自然和達官貴族臭味相投,不分青紅皂白就把王猛送進了大牢。

苻堅聽說了這件事情后也覺得王猛做事情欠妥當,他到監獄里責問王猛:“你一到平縣就大開殺戒,是不是做得有些太過分了?”

王猛卻不以為意,坦率地說:“自古以來,仁慈的君主統治國家,都知道民心所向最重要。因為平縣太過于混亂了,魚肉鄉民的人都是這個國家的統治者,人們失去了對這個國家的信任,如果不采取一些措施,讓他們繼續在平縣為非作歹,喪失的就不僅僅是平縣百姓的信任,而是整個國家百姓的信任。如果您覺得我這樣做有欠妥當,您可以將我處死。”

苻堅聽完這一席話,對身邊的大臣說:“王猛是管仲、子產一類的人啊。”然后,立即赦免了他。從此更加信任他,并委以重任。

王猛輔佐苻堅治理前秦的時候,整頓吏治,崇尚儒學,發展教育,鼓勵農桑,團結周邊少數民族。《晉書》記載:“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滯,顯賢才,外修兵革,內崇儒學,勸課農桑”,于是“兵強國富,垂及升平”。在王猛的不懈努力下,官場中賄賂請托、賣身求榮的腐敗現象日漸消失,才盡其用、奉公守法的興旺局面日益形成。

因為有王猛強有力的扶持,前秦才日益強大。王猛做事做人之道無疑就是順應天道。順天者昌,順應民心者昌。知道老百姓要的是什么,知道民心所向,掌握好時機,采取了適當的行動,這也是王猛之所以取得成功的要訣。

順應天道永遠是人們應該遵守的成功要訣,縱觀歷史可見,逆天道而行的人最終將不得成功。而成就一世功名的人,大多懂得審時度勢,懂得將天道作為自己行事做人的準則。

安居養性,盡修身齊家之職

【原典】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注曰:有求之謂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于規矩者,得方圓而已矣;求于權衡者,得輕重而已矣。求(至)于德者,無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為君臣父子;昆蟲草木得之,以為昆蟲草木。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邇之一身,遠之萬物,無所欲而不得(者)也。

王氏曰:“陰陽、寒暑運在四時,風雨順序,潤滋萬物,是天之德也。天地草木各得所產,飛禽、走獸各安其居,山川萬物各遂其性,是地之德也。講明圣人經書,通曉古今事理;安居養性,正心修身;忠于君主,孝于父母,誠信于朋友,是人之德也。”

【釋評】《易經》解釋“德”為“贊助天地之化育”,佛教的解釋是“慈悲喜舍”,儒家的解釋是“博施濟眾”。這里所謂真正的“德”本來的意思是舍己為人,效法天道,成就世人。德是恩澤天下,讓百姓大眾各得其所,各得其位,各盡其才。也就是《禮記》中說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德”這個字的功勞就在于:對別人來說,使他們的欲望得到滿足;而對自己來說,則是一種偉大崇高的品質。

張商英說:“世間萬物有所求就有欲望,如果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是最大的不道德。但是,世間萬物又都有規律,如果不講道德,那么欲望也終將會落空。只有以道德為根基,才能有求必應,心想事成。尊崇道德,君臣父子才會各盡其責,各得其位;萬物才能各依從自然規律生息繁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遵從這樣的法則,大欲求必有大成就,小欲求也有小成就,萬物也將充滿無限生機。有德者,順天道而行,以天下為懷,從政也好、經商也好、處世也好,沒有不成功的。”

漢文帝劉恒,西漢有德之君,在位23年,簡樸守業,成為后世君王的典范。他在位期間,因為天下受到連年戰亂的影響,百姓生活異常艱苦。劉恒采取“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政策,使得顛沛流離、飽受戰亂影響的百姓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

如果恰逢天下旱災或者是蟲害,他就施恩于臣民,免除各個諸侯的進貢,開放一些平時專供皇家狩獵的地方,供百姓漁獵捕獲。在皇室開支方面,他率先帶頭,縮減自己的衣服、車馬等,裁減政府機構多余的官吏,開倉放糧救濟受災百姓。

從當上皇帝一直到駕崩,文帝從來沒有擴建過皇宮林苑,也沒有無故增加過車駕人馬。發現任何不利于百姓的條例,他都會急令撤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沈丘县| 若尔盖县| 黄龙县| 白河县| 石景山区| 河池市| 新建县| 都匀市| 南岸区| 基隆市| 陵川县| 娄烦县| 阜城县| 张家川| 富顺县| 太湖县| 惠水县| 远安县| 分宜县| 花垣县| 蓬莱市| 沅陵县| 连山| 两当县| 霸州市| 平果县| 泸州市| 漠河县| 玉溪市| 哈巴河县| 广元市| 蓬莱市| 革吉县| 朝阳县| 杭州市| 北海市| 宣城市| 昌都县| 雷州市| 焦作市| 安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