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厄運打不垮信念(4)
書名: 走出人生的低谷期:困境當前的奮斗法則作者名: 蔣光宇本章字數: 4979字更新時間: 2016-01-07 15:20:22
天助自助者。7年之后,羅斯福不僅東山再起,而且逐步攀登上人生的巔峰。1928至1933年,他出任紐約州長。任期內,美國發生嚴重經濟危機,他采取措施,建立救濟機構,頗見成效。1933年3月,羅斯福以高票當選入主白宮,對內積極推行以救濟、改革和復興為主要內容的“新政”,對緩解經濟危機、促進經濟復蘇起了一定作用;在對外關系上,他改善與拉丁美洲各國的關系,并與蘇聯建交。在1936年、1940年和1944年的大選中,羅斯福又連續3次當選,成為美國歷史上唯一蟬聯四屆的總統。
逆境,對強者來說,是一所最好的學校;對弱者來說,則是顛覆生活之舟的無情波濤。如果說順境能埋沒人才,造就幸運兒,那么逆境則能顯現人才,造就偉人。
用勇氣粉碎災難與厄運
霍亂是一種急性細菌傳染病,對人類具有極大的殺傷力。它在印度最嚴重的那次暴發,曾造成37萬人的死亡。
1892年,第五次霍亂大流行,襲擊了歐洲成千上萬人的生命。
德國衛生學家培頓科斐教授不顧自己74歲的高齡,以無畏的胸膛面對災難,頑強地奮戰在征服霍亂的最前線。根據當時已經掌握的科學知識,他讓學生從暴發疫病的漢堡取來霍亂弧菌,經肉湯培養基兩度培養,使其充分地繁殖。然后,他決定在自己身上進行一項大膽的試驗。面對圍攏在身邊的學生,他鄭重地向公證人聲明:“我所進行的試驗雖然有生命危險,但是完全出于我的自愿。因為這試驗對于戰勝霍亂流行,有著重要的意義。”隨后,他將那杯霍亂弧菌培養液一飲而盡。
命運女神常常關照有勇氣的人。培頓科斐教授順利地度過了疾病潛伏期,除了有些輕微的腹瀉,其他癥狀竟然什么都沒有出現。這就印證了一個重要的推斷:“霍亂弧菌的存在,并非霍亂發病和流行的唯一因素。”現代科學進一步證明,霍亂發病和流行需要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3個條件。控制了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霍亂的傳染和流行就都不會發生。可以說,他的試驗為戰勝霍亂流行找到了重要的根據。
如果說培頓科斐教授是一名戰勝霍亂流行的勇士,那么葉卡捷琳娜女皇則是一名戰勝天花流行的勇士。
18世紀,天花在歐洲流行,成為當時成千上萬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當時唯一的預防手段,就是采用人痘接種法,即取輕癥天花患者皰疹病毒接種給健康人。
1764年,即葉卡捷琳娜在喀山大教堂宣布登基的第二年,天花病在俄國迅速蔓延。35歲的葉卡捷琳娜女皇果斷做出決定,引進從中國傳到歐洲不久的人痘疫苗,并準備從自身做起,帶頭進行接種。
由于這樣做還不能確保萬無一失,朝臣們紛紛加以勸阻,甚至痛罵人痘疫苗傳播者丁姆是英國的江湖騙子。然而這一切的一切,均未能動搖葉卡捷琳娜女皇的意志。當年10月,她毅然把胳膊伸向種痘刀,成為俄國第一個接種人痘的人。
在葉卡捷琳娜女皇的示范下,人痘接種法很快在俄國推廣,進而有效地阻斷了天花的流行。
葉卡捷琳娜女皇帶頭接種人痘的勇氣,贏得了舉國上下的尊敬,就連法國大作家伏爾泰也對這位第一個接種人痘的女皇發表了如下的感慨:“陛下給我們法國的那些紈绔子弟,給我們索邦神院的那些圣哲,給我們醫學院的那些神醫們,上了多么好的一課啊!”
災難與厄運是人的試金石。在災難與厄運面前,智慧能解決很多問題,勇氣則能解決許多智慧解決不了的問題。
最大的厄運是絕望
在美國歷史博物館館內珍藏著一個橡皮輥。它是一個極其普通的“橡皮輥”,保潔工人曾經用它來清潔紐約世貿大廈的窗戶。
堂堂的美國歷史博物館,為什么會收藏這么一個極其普通的橡皮輥呢?
2001年9月11日,對世界各國一切愛好和平的人民來說,特別是對美國人民來說,是一個充滿恐怖和哀傷的日子。當恐怖分子劫持的第一架飛機撞向世貿大廈的北樓時,正在運行的一部電梯在突如其來的爆炸聲中停止了工作,癱瘓在了北樓的第五十層。有6位乘客被困在了電梯中,其中一位是清理大樓窗戶的保潔工人,名叫丹姆克·佐爾。他們齊心協力地把電梯門扒開,可是,出現在他們眼前的不是出口,而是根本無法逃生的一堵墻。
就在大家陷入無可奈何之際,丹姆克·佐爾急中生智,用橡皮輥敲了敲那堵墻,從而斷定它并不是由混凝土澆灌而成的。于是,他拆下橡皮輥上的刀片,并用它在墻上使勁地鑿起來。45分鐘之后,他們終于鑿出了一個逃生的洞口。6個人趕緊從洞口鉆出去,然后順著樓梯往下跑。當他們剛剛跑出北樓還不到5分鐘的時候,大樓就轟然倒塌了!6個人全都得救了。在危急關頭創造出這個逃生奇跡的關鍵工具,正是這個極其普通的橡皮輥。它因此被作為美國“9·11”事件的歷史見證,被永久地珍藏在美國歷史博物館。
這極其普通的橡皮輥像一個會說話的精靈,用扣人心弦的真實故事告訴世人:人生的旅途,很難是一條寬闊筆直、風和日麗的坦途,說不定何時,厄運就會突然降臨到我們的頭上。但是我們應當記住,無論身陷何種艱難的境地,都不可以放棄心中的希望。厄運能給意志薄弱者以致命的打擊,卻也能給意志堅強者以閃光的錘煉。人應該表現出這樣一種氣概:用從容來應對悲慘的厄運,用勇氣來迎接猙獰的不幸。其實,人生真正的厄運是絕望,而不是厄運本身。
民工博士
在中央電視臺崔永元主持的《小崔說事》節目里,認識了一位“民工博士”——譚文。
他高考時名落孫山,只考取了一個中專學校。1996年,中專畢業以后他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便到廣州開始了打工生涯。
工頭看譚文個子比較小,為了照顧他,讓他在工地干和水泥的輕活。大約每隔5分鐘要裝一小車水泥,裝完車后他就坐在一塊石頭上,利用間歇的5分鐘背英語單詞或其他考研究生必背的知識。
他周圍的民工感到很奇怪,問:“你既然要讀書,為什么還來工地干活?”
他只是含糊地回答:“人各有志,只能自己的路自己走。我想把本職工作干好以后,再干一點兒自己想干的事。”
時間長了,大家就給他起了個綽號:“民工博士”。
譚文打工時的工資很低,加上發放不及時,常常一拖再拖,自然買不起書,只好到書店去看。廣州有一個很大的書城,叫天河書城。他每個星期六、星期天都到書城去看書,看到精彩的地方,就抄下來。書城管理人員發現后,就禁止他抄。于是,他向管理人員說明了自己的困難處境,請求給予寬容和幫助。他得到了同情和默許,同時他早來晚走,為書城拖地板、擦桌子,打掃衛生。
崔永元問他:“當時你想到過成功嗎?”
他很客觀地回答說:“我沒有想過,因為當時我也有點懷疑我自己。我在那種處境,一方面要打工賺錢糊口,一方面又要發展,當時是極其矛盾的。如果我不去打工就沒有飯吃,因為我家是農村的,比較貧困。如果我既打工又讀書,時間、精力、財力就都很緊張。所以,我的處境是很艱難、很尷尬的。”
不僅譚文認為自己很難成功,那些民工朋友更是沒人想到他會成為真正的“民工博士”。其實,有多少人會相信雞窩里能飛出金鳳凰呢?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奇跡往往是功到自然成的事情。1999年,譚文考上了云南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然后又從碩士研究生直接考上了上海財經大學的博士研究生。
知識改變命運。現在,譚文比打工時的生活好多了。學校里面每個月發350塊錢的生活費,省吃儉用還是夠的,學校的書也可以隨便看。特別是他的前途,充滿了燦爛的陽光。
單腿美人魚
2008年8月8日,在第二十九屆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上,一位24歲的姑娘作為南非代表團的旗手,高舉著國旗,笑容滿面地引領著自己祖國的隊伍走進了奧林匹克的圣殿。此時此刻,幾乎沒有人能看出,她的左腿是假肢;很少有人能認出,她就是被譽為“單腿美人魚”的納塔莉·杜托伊特。
杜托伊特是一位游泳健將,被認為是南非最有天賦和潛力的游泳選手之一。她是參加北京奧運會和北京殘奧會的雙料運動員,是奧運會史冊上的一個傳奇人物。
2000年,年僅16歲的她只差一點就獲得了悉尼奧運會的參賽資格,但此后不久,命運卻跟她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2001年2月的一天,厄運突如其來地降臨到她的頭上:在一場交通事故后,她被截肢,永遠地失去了左小腿。
對一名極具前途的游泳運動員來說,失去一條腿,無異于宣判了運動生涯的結束。杜托伊特悲觀絕望,痛不欲生,但她畢竟是個不認命的人。南非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也鼓勵她,相信她參加奧林匹克的夢想一定會實現。
經過不懈努力,僅僅5個月之后,杜托伊特以頑強的毅力又回到了水中,用一條腿重新學習游泳。她每天堅持訓練6個小時,游16~17公里。很快,她開始了與殘疾人的競賽,同時也從未放棄與健全人的競爭:
在2002年英聯邦運動會上,她闖進女子800米自由泳決賽,成為第一個在健全人主要賽事中闖入決賽的殘疾人,并被評為杰出運動員;在2004年雅典殘奧會上,她大放異彩,帶走了5枚金牌和1枚銀牌;在2007年非洲運動會上,她奪得女子800米自由泳金牌;在2008年5月西班牙的世錦賽上,她奪得女子10公里馬拉松游泳比賽的第四名,取得了北京奧運會女子10公里馬拉松游泳比賽的參賽資格,成為世界上僅有的25個參加北京奧運會這個比賽項目的女性之一。她說:“當我得到這個參賽資格的時候,忍不住眼淚橫飛。我要證明,即使只有一條腿,我依然能游得很遠。”
馬拉松游泳是首次進入奧運會的比賽項目,即使對于健全人來說,也是對身體極限的挑戰。這項運動的首次奧運之旅,因為杜托伊特的出現而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也引發了人們對奧運精神的深入思考。
8月20日,杜托伊特站在了奧運會女子10公里馬拉松游泳決賽出發臺上,成為奧運史上首位與健全人同場競技的女子肢殘游泳選手。在對手的“如林”長腿中,她殘缺的腿分外顯眼。可她自己卻坦然地說:“我從來沒想過自己少一條腿。”
盡管杜托伊特以2小時49分9秒的成績位列第十六名,但卻震撼了每個人的心靈,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當她游到終點時,全場的人,包括先游到終點的對手在內,全都站了起來,將最熱烈的掌聲送給了這位單腿美人魚。獲得金牌的俄羅斯選手伊利琴科情不自禁地說:“我真想把自己的金牌與她分享!我祝愿她今后取得成功。”
杜托伊特不僅是一個著名的游泳運動員,同時,她還是南非著名的勵志演說家。她的口才與游泳技術一樣棒,很多人都把她當做榜樣。她對記者說:“我不僅要給殘疾人,而且要給所有人傳遞一種信息:夢想要自己去實現,沒有人能夠代勞……人生的悲劇不在于是否實現目標,而在于沒有目標。沒能成為明星并不丟人,丟人的是沒有成為明星的愿望……北京奧運會只是夢想的開始,我還要參加北京殘奧會,參加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
第一個聾啞影后
第五十九屆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獎儀式在洛杉磯音樂中心舉行,錢德勒大廳內燈火輝煌,座無虛席。在熱情洋溢、歡聲笑語的氣氛中,頒獎儀式一步一步地走近了激動人心的高潮。
主持人宣布:“瑪莉·馬特琳因在《小上帝的孩子》中的出色表演,榮獲本屆的最佳女主角獎。”全場隨即沸騰了,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和歡呼聲。瑪莉·馬特琳一陣風似地快步走上領獎臺,從上屆影帝——最佳男主角獎獲得者威廉·赫特的手中接過了奧斯卡金像。
手里拿著金像的瑪莉·馬特琳激動不已,似乎有很多很多話要說,可是人們沒有看到她的嘴動。她把手舉了起來,可是人們沒有看到她揮手致意的手勢。知情的人明白,她是在向觀眾打手語,表達的意思是:說心里話,我沒有準備發言。此時此刻,我要感謝電影藝術科學院,感謝全體劇組的同事……
原來,這位奧斯卡金像獎頒獎以來最年輕的最佳女主角獎獲得者,不僅是一個啞女,而且還是一個聾女。
瑪莉·馬特琳出生后本是一個正常的孩子,但在18個月時患了一場重病,可怕的高燒奪去了她的聽力和說話能力。
這位聾啞女孩非常熱愛生活,充滿了朝氣與激情,從小就特別喜歡表演。她8歲時加入伊利諾伊州的聾啞兒童劇院,9歲時就在《盎斯魔術師》中扮演多蘿西。盡管16歲那年她被迫離開了兒童劇院,但很慶幸的是,她時常被邀請用手語表演一些聾啞角色。正是這些表演,使她徹底克服了悲觀失望的心理,認識到了自己生命的價值。她利用一切演出機會刻苦鍛煉,提高演技。
1985年,19歲的瑪莉·馬特琳參加了舞臺劇《小上帝的孩子》的演出。她飾演的是一個次要角色,可正是這次演出,為她日后走上銀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女導演蘭達·海恩絲決定將《小上帝的孩子》拍成電影,可是在物色女主角薩拉的扮演者時大費周折。她用了的半年時間先后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和瑞典尋找,但都沒找到稱心如意的人選。于是,她無奈地回到了美國。在觀看舞臺劇《小上帝的孩子》的錄像時,她發現了瑪莉·馬特琳高超的演技,決定立即啟用瑪莉·馬特琳,讓其擔任影片的女主角,飾演薩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