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業(yè)績差 不思進取的員工(2)

在工作中,因為業(yè)績差或事情出現了紕漏而尋找借口已是不該,如果再因為想要保存自己而陷害他人,那就更加不應該姑息。事實上,找替罪羊不僅對解決問題無益,而且還會影響團結,甚至會形成人人自危的氣氛。改善之道是把“責怪鏈”變成“責任鏈”,在工作過程中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本著“工作無小事”的理念認真做好每件事情,并將每件事情做到最好。那么上述的情況將會變成“員工找出客戶不滿的原因;經理從自己的身上找到員工的失誤起因;總裁做出承擔責任的表率……”

對普通的員工而言,工作中出現紕漏是在所難免的,然而在出現了問題的第一時間,老板想要知道的不是“誰來承擔責任”,而是“怎樣彌補過錯”,因此,想辦法解決問題才是該做的第一件事情。

永遠不當“差不多”先生在工作中敷衍了事、不思進取,其實是在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業(yè)績是你升職、加薪的籌碼,當你沒有這個籌碼的時候,下場卻不止不升職、不加薪那么簡單。

提起差不多先生,人們便會想到著名文學家胡適筆下的《差不多先生傳》。在這篇自傳中,胡適虛構了一個“敷衍精神的代表人”,他寫道:“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提起此人可謂無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一定見過他,也一定聽別人說起過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上,因為他是全國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只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于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憶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縝密。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在生活中,差不多先生也許會受到人們的歡迎,因為這樣的人不會斤斤計較,凡事都能想得開,不會“鉆牛角尖”。但是在職場上,這樣的人是不可能受到贊譽的,因為每個員工都是公司的一分子,如果每個人在工作過程中都敷衍了事、不思進取,那么公司的未來也可想而知。

美國第25任總統(tǒng)麥金萊在德州的一所學校演講時曾經對學生們說:“在人生中,比其他事件更重要的是把一件事情盡量做得完美。”

每個人都有自己所不了解的潛能,如果秉著“差不多就行”的工作態(tài)度,那么被辜負的除了自己的待遇之外,還有自己的能力。雖然世上沒有完美,但是只有秉著“完美主義”的態(tài)度工作,才能將自己的潛能發(fā)揮出來,而自己的直接效益——薪水也將備受矚目。

小李是耶魯大學的高材生,學習成績優(yōu)異。在剛剛進入Z公司的時候,他就自認為能力非凡,然而讓他感到苦惱的是,自己這塊“好鋼”沒被上司用在“刀刃”上,布置給自己的工作是隨便任何人都能做到的。

有一天,他又接到了一項新任務——為一家知名公司策劃一個廣告宣傳方案。類似的事情小李做了幾十次了,于是他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在第二天就將宣傳方案交給了上司。

上司接過小李的宣傳方案后問他:“這是你能做出的最好方案嗎?”小李一怔,沒敢回答。上司見狀,將方案還給了小李,要求他重新做一遍。

這次小李沒敢懈怠,他花了兩天的時間認真地研究了該公司的背景材料,終于做出了一個全新的宣傳方案。在他又一次將方案交給上司的時候,上司問了和上次同樣的問題:“這是你能做的最好的宣傳方案嗎?”小李還是覺得沒有底氣,因此上司再次請他“斟酌”一下。

這一次,小李費盡心思,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重新做了一個方案,在這個方案中,絲毫沒有“經驗”的影子,是小李開動了所有“創(chuàng)造細胞”精心研究出來的結果。在上交方案的時候,上司又一次問了同樣的問題,這時,小李很確定地回答說:“是的,這是我能做的最好的方案。”

就這樣,經過討論,小李的方案通過了。

經歷過這件事情之后,小李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盡職盡責,才能盡善盡美。

在職場中常常有這樣的現象,一些人擁有出色的能力,但是因為不具備盡職盡責的工作精神,因此平庸到老,而還有一些人雖然在最初工作時沒有做出出色的業(yè)績,但是因為他們凡事追求完美,不斷地取得進步,而他們也在這些進步中獲益匪淺,最終創(chuàng)造出出色的業(yè)績。

職場中四處彌散著“差不多精神”,早晨9點鐘上班打卡,在“嗶”的一聲后,就開始盼望著下班鈴聲。工作仿佛是兩個休息日之間的插曲,休息是主題,而工作永遠是為了更好地休息。在這樣的工作狀態(tài)下,大多數人會落得“永遠拿著微薄的薪水,永遠沒有進大公司的希望……”

許多人在初入職場時還能保留幾分由“新鮮感”帶來的沖勁,但是在習以為常之后,一切都會變得無意義,還會感嘆生活的無情,其實辜負自己青春的正是自己。

也許有人會說:“現在的工作不需要我做那么多努力,現在的薪水也不值得我做任何犧牲。”人們常常會輕視現有的職位,在工作時不肯全力以赴,時常感到不滿和不安,然而在涌現出這些負面情緒的過程中,一份裁員“黑名單”也正在向有這些想法的人們靠攏。

自發(fā)自動,

不做“按鈕型”員工尊重由能力得來,如果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那是因為你自己讓人看不起。在這個世界上沒有100%的成功,但是只要有90%的把握甚至只有10%的把握,就應該放手一搏。如果自己試了、做了,但是還沒有成績,就應該開動大腦這架機器,換一種方法再試。人生就是一個嘗試的過程,只要做了,哪怕是錯了,也有助于找到通往柳暗花明的路。

正如人與機器的區(qū)別一樣,“工作”與“做了”的區(qū)別也在于此,人在工作的過程中是有目的、有能動性的,人會分析問題并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完成工作目標。而機器則不一樣,只要你按下按鈕,它就會照著原本設計的程序操作。

在職場中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像機器一樣的“按鈕型”員工隨處可見。這樣的人雖然具有很強的“執(zhí)行力”和“服從性”,但是在工作中沒有主動性和責任心,他們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工作,沒有“創(chuàng)造性”。造成他們如此對待工作的原因是他們的懶惰和不思進取,這樣的人安于現狀,業(yè)績也不突出,雖然看起來很勤奮、刻苦,但實際上常常會誤事,因為別人沒有交待的事情,他們是不會主動去做的,他們會一直等待命令,而一旦在工作中出現問題,他們就會選擇逃避或者推卸的方式。

“按鈕型”員工總會有不滿,出了問題,自然會受到訓斥,但他們卻自以為是努力的。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如果公司的員工都毫無生氣可言,那么這個公司是無法生存下去的。

沒有一個老板會愿意雇用“按鈕型”的員工,每個老板都希望自己的員工能夠獨當一面,為公司撐起一片天。公司需要執(zhí)行力強且創(chuàng)造力突出的員工,這樣的人才能使一個團隊不斷進步,才能讓老板委以重任。

《高飛問麗莎》是美國迪斯尼公司出品的一部動畫片中的歌謠,里面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高飛問麗莎:“我該怎么處理一個漏水的桶?”

麗莎答道:“那就補起來吧!”

高飛聽了,立即又問:“那么我該用什么去補呢?”

麗莎感到無奈,對不愛動腦的高飛感到有點不快,但她還是耐心地說:“你就用稻草吧!”

這時,不識相的高飛繼續(xù)說:“可是稻草太長了,要怎么補?”

就這樣,麗莎只好不斷地給高飛指示,但是高飛只要有一點疑惑就會提出來。最后,無奈的麗莎對高飛說:“去提一點水來,弄濕一塊石頭,用這塊石頭來磨刀,然后再用磨好的刀去割斷那些稻草。”

雖然麗莎已經表述得很清楚,但是高飛還問:“我用什么來提水呢?”

麗莎建議高飛用水桶提水,然而此時高飛卻說:“但是,你知道的,我的水桶破了一個洞。”

就這樣,高飛的問題又回到了原點。

故事中的高飛,正如現代企業(yè)中那些“按鈕型”員工一樣,對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多加思考。他們習慣性地“逢事便問”,不論是大事小事,都會習慣性地向上司請示。其實,這樣的習慣只是在逃避責任,這固然能把問題推卸掉,但是,結果往往會像故事中的高飛一樣,最后只會將問題推到自己的頭上。

其實,導致“按鈕型”員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原因并不是其能力上的不足,也不是因為他們對公司不夠忠誠,實際上是因為他們沒有領悟到工作的實質,他們總在為薪水工作,并且存在著一種僥幸生存的心理。

在工作中,本質就是要解決問題,員工的基本責任是解決自己分配到的問題,清楚這樣的實質,就不會對自己的問題抱著逃避、得過且過的態(tài)度。

一流員工找方法,

末流員工找借口細節(jié)決定成敗,習慣決定命運!如果一個人缺乏創(chuàng)新的意識,那么他將永遠只是一個傀儡,而雇用這個傀儡的公司的唯一出路就是走向死亡!

杰森·基德曾獲美國職業(yè)籃球協(xié)會(NBA)最佳新秀獎,他小時候父親常常帶他去打球。那時由于他不努力,因此球打得很爛。為此,他也常常會找借口,比如自己的身體不舒服、那只是一個意外等等,父親每次也都“相信”了他的辯護。

有一天,當他再一次為自己打得不好找借口,父親卻毫不客氣地打斷了他:“不要再找任何借口了,你以為我不知道嗎?你打不好只是因為你懶惰,從來不會多加練習,更不愿意動腦思考。”

聽了父親的話,杰森·基德既感到羞愧,又覺得懊惱。此后,不管是打球,還是為人處世,他都會要求自己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比別人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一件事情。

第二,時刻記得總結經驗和教訓,不斷地提升自己。

由于杰森·基德的努力和執(zhí)著,他成了NBA最優(yōu)秀的球員之一。

在日本松下公司的標語牌上也有這樣一段話:“如果你有智慧,請你貢獻智慧;如果你沒有智慧,請你貢獻汗水;如果你兩樣都不行,請你離開公司。”正是因為松下公司的每位員工都恪盡職守,所以它才得以成為享譽世界的知名企業(yè)。

通常在老板的眼中,有以下幾種員工:

(1)擁有智慧并敬業(yè)的員工。這種員工擁有智慧,他們熱愛自己的工作,愿意把自己的智慧奉獻給公司,為公司創(chuàng)造效益,毫無疑問,這類員工是最好的員工,他們最終也將得到應該得到的一切。

(2)具有敬業(yè)精神但是缺乏智慧的員工。這樣的員工能夠奉獻自己的汗水,具有“老黃牛”的精神。但是雖然他們很努力,自身卻不會有太大的發(fā)展。

(3)既沒有智慧,又不愿意努力的員工。這樣的員工什么問題都解決不了,他們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是得過且過,他們無法為公司創(chuàng)造效益,且很有可能成為公司的負擔,這樣的人遲早會離開公司。如果不懂得悔悟,那么他們一生也只能是四處飄蕩。

在這樣的劃分標準上,人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流員工既敬業(yè)又找方法;二流員工只敬業(yè);末流員工找借口。

假如你想獲得最大程度的發(fā)展,毫無疑問,你就應該爭做一流的員工。

在老板的眼中,每個人都應該發(fā)揮自己最大的潛能,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而不是浪費時間尋找無用的借口。老板為每位員工提供的職位都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如果你在辦砸了差事之后向老板做長篇累牘的“分析”,那么不論他當下是否愿意接受你的“分析”,在你離開的一剎那,他都會仔細“分析”你的實用價值。

很多人會在工作中遇到“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然而,如果想往高處走,就應該去挑戰(zhàn)這個“不可能”,這樣你就將成為公司不可能被代替的人。總之,你要積極進取、主動承擔、勇于負責,只要有足夠的勇氣,你就能做出最好的成績。

只要精神不滑坡,

方法總比問題多一位著名的企業(yè)家說過:“我們之所以不成功,就在于對問題屈服,在沒有克服困難之前,便無端地將問題放大,把自己看輕。其實,只要你努力找方法,是不可能找不到的。”

對于職場人士而言,只要努力工作,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逃避、不怯懦,認真找方法,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人就是這樣,越去找方法,便越會找方法;越會找方法,便越能創(chuàng)造效益。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內蒙古的一個偏僻的小村莊里有一位家境貧寒的年輕人。因為父母都是靠天吃飯的農民,所以家里常常面臨饑寒交迫的窘境。一次,年輕人的父親生病了,家里卻沒錢請醫(yī)生,萬般無奈之下,年輕人只好四處籌錢。他想向鄰居借幾十元錢,然而走遍整個村子也沒有借到。鄉(xiāng)親們都不愿意借給他,因為對于他們而言,“借”就等同于“送”。

這件事情深深地刺痛了年輕人敏感的心,他害怕貧窮,也知道自己如果這樣繼續(xù)待下去,生活不會出現轉機。于是在19歲那年,年輕人帶著6個窩窩頭,騎著一輛破自行車,到100公里外的城里謀生。

年輕人的學歷低,想找一份工作非常困難,經過了幾天的奔波,最終他在建筑工地找到了一份打雜的工作。當時他每天的工錢是2元,這些錢對他而言僅能糊口,但他還是想盡辦法每天節(jié)省下1元錢接濟家里。

盡管生活十分艱難,他還是不斷地鼓勵自己“生活不會永遠是這樣”,他渴望出人頭地,因此他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兩個月后,他被提升為材料員,工資每天提了1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多伦县| 文安县| 宜良县| 尼玛县| 墨玉县| 双峰县| 夏津县| 嘉义县| 红原县| 遂宁市| 大安市| 吉林省| 延安市| 平江县| 沈阳市| 武陟县| 普宁市| 弥勒县| 边坝县| 襄樊市| 临澧县| 登封市| 新干县| 盱眙县| 丰台区| 错那县| 深水埗区| 绥中县| 通道| 灵山县| 安徽省| 荆州市| 巴林右旗| 九寨沟县| 延吉市| 湘西| 阜阳市| 吴旗县| 岗巴县| 白水县| 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