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商朝卷商朝卷·風華正茂的奴隸制時代(8)
- 快樂歷史一本通:趣味中國史
- 石赟
- 4698字
- 2016-01-08 10:16:00
“不出樽俎之間,而折沖千里之外”
春秋中期,各諸侯為爭霸中原,連年征戰(zhàn)。晉國欲攻打齊國,就派大夫范昭出使齊國。齊景公盛宴款待范昭,大家都酒酣耳熱之時,范昭借酒意對齊景公說:“請您給我一杯酒吧!”于是,景公命左右侍臣,把酒倒在自己的杯子里,拿給客人。范昭接過酒,一飲而盡。在一旁的晏嬰見此,厲聲命令侍臣說:“趕緊將這個酒杯扔掉,為主公換一個酒杯。”按照當時的禮節(jié),君臣應自用個人的酒杯。可是,范昭卻用齊景公的酒杯喝酒,明顯有違禮節(jié),對景公不敬。范昭這樣做事是為了試探齊國君臣的反應,結果被晏嬰識破。
范昭回國后,對晉平公說:“現(xiàn)在還不能攻打齊國,我在宴席間試探齊國君臣,結果被晏嬰識破?!币驗榉墩颜J為齊國有這樣的賢臣,攻打齊國沒有勝算。于是,晉平公放棄了進攻齊國。晏嬰靠外交的交涉令敵人放棄了進攻的打算,為國家免去一場戰(zhàn)爭??鬃臃Q贊晏嬰:“不出樽俎之間,而折沖千里之外”。
把齊王變成傀儡的田氏
齊景公時,田氏的勢力逐漸擴大。田恒子施惠于民,百姓都歸附于他。公元前532年,田桓子聯(lián)合鮑氏攻擊欒氏、高氏,令其逃奔至魯國。齊景公死后,公元前489年,國氏、高氏(齊文公之后)立晏孺子,第二年,田僖子聯(lián)合鮑氏攻擊國氏、高氏,令其逃奔至魯國。田僖子殺晏孺子,立公子陽生,即齊悼公。四年后,齊悼公被殺,闞止專政。公元前481年,田氏成子又殺闞止,專政。齊康公于公元前404年繼位,在位18年。齊康公在位期間,本名姜貸。在位時淫于酒色,田氏后代田和為相。公元前386年,田和奏請周安王封自己為齊國公侯,田和將齊康王放逐于臨海的海島上,“遷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為齊太公,取代姜氏為齊侯。這就是田氏伐齊,田氏將齊王變成傀儡,最終取而代之。
田氏的祖先是田敬仲,即陳完,春秋時陳國公族。他是陳厲公之子,陳國發(fā)生內亂,陳厲公被殺,太子完被貶為大夫,后離開陳國,投奔至齊國。歷史上稱為“完公奔齊”。齊桓公封他為“工正”,還賜給他很多土地。于是,陳完改姓為“田”,以答謝齊桓公?!瓣愄镆患摇币彩怯纱硕鴣?。田氏傳九世至田和而代齊。
智伯瑤三次圖謀衛(wèi)國未果
智伯瑤,姬姓,智氏,名瑤,古時“智”通“知”,也稱知瑤、智瑤。因智氏出自荀氏,故也稱荀瑤,時人尊稱其為智伯。因其謚號為“襄”,故稱為智襄子。智伯瑤是春秋時期晉國正卿,他帶領晉軍多次征戰(zhàn),曾三次圖謀衛(wèi)國未果。
智伯瑤接替執(zhí)政不久,吳國就派使臣赤巿,到晉國祝賀。同時,赤巿途徑衛(wèi)國,衛(wèi)國執(zhí)政寧文子款待赤巿,并以厚禮相送。赤巿來到晉國訪問結束后欲回國。智伯瑤命人用豪華巨輪送赤巿歸吳。智伯瑤不同尋常的做法讓赤巿感到奇怪。原來,智伯瑤在巨輪內安置了大量晉軍,以在赤巿路經衛(wèi)國時攻破衛(wèi)國。赤巿派人暗訪后才發(fā)現(xiàn)智伯瑤的計劃,他想出的借雞生蛋的招數(shù)的確高明,還可嫁禍于他。于是,赤市佯裝生病,先在晉國住一段時間再回國。因此,智伯瑤第一次圖謀攻打衛(wèi)國的計劃就落空了。
第二次,智伯瑤效仿晉獻公賄賂虞公之計,贈送衛(wèi)國良馬四匹,寶玉一枚。衛(wèi)侯欣然接受,并設宴慶賀。后衛(wèi)侯在大夫南文子的提醒下,下令衛(wèi)軍嚴守邊防,果然發(fā)現(xiàn)了智伯瑤的軍隊。智伯瑤見此計未成就退兵了。
智伯瑤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第三次,他又以驅逐嫡子荀顏為由,以浩浩蕩蕩的軍隊押送嫡子荀顏,向衛(wèi)國進發(fā)。南夫子再次提醒衛(wèi)侯,如果車輛超過五乘,就不能將其放進衛(wèi)國。這樣,智伯瑤圖謀攻打衛(wèi)國的計劃再次破產。智伯瑤三次圖謀衛(wèi)國未果,也失去了耐心。
封建社會的確立標志:“三家分晉”
春秋末年,在多年的爭霸戰(zhàn)爭之后,許多諸侯小國被大國吞并,有的諸侯國的大權逐漸落到大夫手里。晉國的實權就由六家大夫把持,各大夫之間相互攻打,最后剩智家、趙家、韓家和魏家。其中,智家的勢力最大。智家的大夫智伯瑤想侵犯其他三家土地,就以公家的名義命令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交出部分土地。三家大夫深知智伯瑤存心不良,卻也無可奈何,魏桓子、韓康子交出了部分土地,趙襄子堅決不交。于是,智伯瑤聯(lián)合韓家和魏家攻打趙家。趙襄子帶領人們死守晉陽城兩年多。后智伯瑤命人引晉水引到西南邊,淹晉陽城。晉陽城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頂上去避難。智伯瑤與魏桓子、韓康子觀戰(zhàn)時說:“本以為晉水會像城墻一樣能攔住進攻的敵人,沒想到大水也能滅掉一個國家呢。”而韓家的封邑平陽(今山西臨汾縣西南)和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旁邊各有一條河道。聽了智伯瑤的話,韓康子與魏桓子也暗自忖度,說不定自己也會遭到同樣的命運。
晉陽城仍處于危難之中。趙襄子經門客張孟談建議,約合韓康子和魏恒子共同消滅智家。結果,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將晉水引至智伯瑤的兵營,最終將智伯瑤及其軍隊消滅。由此,晉國就落入趙、魏、韓三家手里,三家將晉國剩下的土地瓜分。公元前406年,韓、趙、魏派使者到洛邑覲見周威烈王,要求天子封三家為諸侯。周威烈王順勢做個人情,將三家封為諸侯。
這就是“三家分晉”。這一事件具有跨時代的意義,是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建立的標志,也是春秋和戰(zhàn)國的分界。從此以后,韓、趙、魏都成為了中原大國,與齊、楚、燕、韓四國并稱為“戰(zhàn)國七雄”。
孫臏與龐涓之間的恩怨
孫臏與龐涓是同門弟子,他們拜鬼谷子為師,學習兵法。二人兄弟情深,結拜為兄弟,孫臏為兄,龐涓為弟。后來,魏國國君以優(yōu)厚的待遇招收天下賢才。龐涓下山,向魏王自薦,他在魏王面前滔滔不絕地講述統(tǒng)兵治國之方略。魏王聽了非常興奮,任命龐涓為元帥,執(zhí)掌魏國兵權。孫臏則自覺學業(yè)不精,繼續(xù)在老師身邊學習。
龐涓任魏國元帥后,用兵神勇,屢立戰(zhàn)功,先后使宋、魯、衛(wèi)、鄭等諸侯小國歸附魏國,魏國的君臣百姓都很尊重龐涓,龐涓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魏王聽說孫臏也是兵家奇才,就命大臣迎孫臏下山,準備重用。孫臏以為是龐涓舉薦,對龐涓非常信任,就隨大臣來到王宮見魏王。龐涓唯恐孫臏取代自己在楚國的地位,表面上稱孫臏為兄長,私底下設計陷害孫臏。他以兄長為尊為借口,建議魏王先將孫臏拜為客卿,待建功立業(yè)之后再封為軍師。之后,龐涓命人假扮孫臏多年未見身在齊國的親人勸孫臏回齊國。孫臏在魏國為官,拒絕回齊國,以免魏王懷疑。龐涓卻模仿孫臏筆跡,偽造書信,陷害孫臏私通齊國使臣,背叛魏國,并建議魏王對孫臏實行刖刑及鯨面,割掉他的膝蓋骨,令其不能走路,并在他的臉上刻上“私通敵國”四個字。孫臏受刑后被龐涓關了起來,龐涓以兄弟之情讓孫臏教他孫子兵法十三篇,準備在孫臏寫完之后就對孫臏實行關禁,令其餓死。孫臏從伺候他起居的小男孩口中得知龐涓用意,就裝瘋將寫好的《孫子兵法》全部燒毀。當初舉薦孫臏的墨子墨翟知道孫臏是為避禍而裝瘋,他向齊國大將田忌推薦孫臏,并說明了孫臏當時的境遇。于是,田忌派人到魏國,用一個扮作瘋子的人將孫臏救了出來。
孫臏到了齊國之后,被齊威王重用,命孫臏在圍魏救趙的戰(zhàn)爭中,暗中幫助田忌,以計謀打敗龐涓。龐涓命人到齊國陷害孫臏,孫臏被罷免軍職。齊宣王即位后,知道孫臏是被陷害,又恢復他的軍職。之后,龐涓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孫臏以“救而不救,不救而救”和欲擒故縱的減灶之計使得龐涓全軍覆沒。龐涓兵敗自殺。
歷史名戰(zhàn):圍魏救趙
東周時期,中山是魏國收服的北鄰小國。后趙國趁魏國國喪時期伺機占領了中山。魏惠王為報失去中山之仇,欲興兵攻打中山。龐涓認為中山如彈丸大小,不如直接攻打趙國都城邯鄲。魏王欣然同意。公元前354年,龐涓率五百戰(zhàn)車直逼邯鄲。趙王求救于齊國。齊威王欲出兵助趙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
魏國軍隊和趙國軍隊交戰(zhàn)。田忌準備帶兵直奔長安救趙。孫臏建議說,要解開纏在一起的絲線,不能生拉硬扯,排解打架之人,不能參與戰(zhàn)爭。他建議實行避實就虛,擊中要害的策略。他說,魏國的精銳部隊都在攻打趙國,魏國國內卻疏于防守,如果我們帶兵直擊魏國都城大深,占領它的交通要道,就可趁魏、趙兩軍疲憊之時選好作戰(zhàn)地桂陵,這樣既救了趙國,又挫敗了魏國軍隊。結果,魏軍急忙趕回桂陵作戰(zhàn),敗于齊軍,趙國之圍遂解。
圍魏救趙是歷史上有名的戰(zhàn)役,孫臏使用的避實就虛的戰(zhàn)略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
孫臏“欲擒故縱”名揚天下
公元前342年,龐涓又率軍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孫臏提出“救又不救”的策略,建議齊王先答應韓國,以安其心,韓國安可全力戰(zhàn)斗,等到韓、魏兩國的軍隊都精疲力竭之時,齊國出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深,魏軍則會撤軍救援,齊軍方可取得勝利。于是,齊王派大將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帶兵援助韓國。結果,龐涓果然撤兵,到魏國救援。這次,魏國集中兵力,全力抵御齊軍,太子申為將軍。孫臏出一計,采用減灶之計麻痹魏軍,他說,魏、趙、韓的士兵向來驃悍勇猛,齊軍的名聲不是很好,善于作戰(zhàn)的將軍必將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妒酚洝O子吳起列傳》載:“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第一日,齊軍在魏地,做飯修造了十萬個灶。龐涓見此,命令魏軍全力追擊,不可輕敵。第二日,魏軍繼續(xù)追擊,齊軍做飯修造了五萬個灶,龐涓狂妄自大,認為齊軍膽小,一日之內競逃跑過半,于是,命令魏軍繼續(xù)追擊,活捉孫臏。第三日,齊軍修造了三萬個灶。龐涓見此,大笑說:“早就知道奇兵膽小,沒想到人三天之內已經逃散過半?!庇谑?,龐涓丟掉步兵,親自率領精銳部隊,日夜追擊。孫臏命軍隊埋伏在馬陵,馬嶺道路狹窄,呈峽谷狀,孫臏派人刮去大樹樹皮,在白樹干上寫上“龐涓死于此”,幾個字,然后挑選萬名優(yōu)秀射箭手埋伏夾道埋伏,告訴軍隊,如果天黑之后見有火把亮光,就放箭。天黑之后,龐涓率兵追擊至此,看白樹干上隱約有字,就命人舉起火把照明。這時,夾道兩邊箭如飛蝗,萬箭齊發(fā)。魏軍大敗,龐涓自知中計,但又無法挽回,拔劍自殺而死。齊軍大勝,還俘虜了太子甲。
秦孝公與商鞅的兩次不歡而散
據(jù)說,秦孝公與商鞅的前兩次見面都不歡而散。商鞅為試探秦孝公的意圖,向他介紹了一些學說。第一次覲見,商鞅用“五帝之道”勸說秦孝公,但是,秦孝公對此一點興趣也沒有,還在聽的過程中打起了瞌睡。結束后,商鞅發(fā)怒地對引見商鞅的景監(jiān)說:“你的客人如此狂妄,怎么信任他呢?”聽到這些話,景監(jiān)也責備商鞅。第二次覲見,商鞅以“三王之道”勸說秦孝公,但是,秦孝公依舊感到厭煩,不予采納。因此,這兩次見面,秦孝公與商鞅不歡而散。
第三次商鞅覲見秦孝公,說以“五霸之道”。這次,秦孝公覺得非常有意思。結束時,他對景監(jiān)說:“你的客人很有意思,可以和他交談了。”后來,商鞅見秦孝公,鼓吹“強國之道”。秦孝公越聽越覺得有意思,就與商鞅促膝而談,一連談了幾天。因此,商鞅就留在了秦國,被任命為大夫。景監(jiān)問商鞅其中緣由。商鞅說:“我說以五帝、三王之道,勸他與三代相對比,但是他說,哪些都太過久遠,每個帝王都希望在位期間名揚天下,怎么可能會悄無聲息地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呢,于是,我以富國強兵的戰(zhàn)略勸說他,他就非常高興了?!?
先公后私的魏相公叔座
商鞅,姬姓,衛(wèi)氏,名鞅,華夏族。他本是衛(wèi)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zhèn)一帶)人,因見衛(wèi)國勢弱而到魏國。魏相公叔座知道商鞅是一位賢才,推舉他為中庶子,遇到大事就與他商量謀劃,每次都很成功。于是,公叔座很器重商鞅,想引薦他做大官??墒牵痪弥螅遄夭∨P床,他告訴魏惠王說:“衛(wèi)鞅是位治國奇才,如若讓他做相國,一定比我賢能。如果不想重用他,就將其殺死,以除后患。”之后,公叔座又對商鞅說:“我先公后私,我已建議魏王重用你,如果他不用你,你就逃走,因為我建議他如果不重用你就殺你?!鄙眺毙南耄杭热晃和醪挥梦遥膊粫牴遄脑拰⑽覛⒌?。因此,商鞅沒走。結果,魏王果然不信公叔座的話,認為他是病重而說的糊涂話。所以,魏王沒有重用商鞅,也沒有將商鞅殺死。